回延安教学设计【优秀5篇】.docx
《回延安教学设计【优秀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回延安教学设计【优秀5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回延安教学设计【优秀5篇】回延安教学设计 篇一 、了解“信天游”的特点; 理解诗人真挚炽热的感情和诗的主题; 学习比兴和夸张的手法,语文教案回延安。 体味渗透于诗句中的作者的真挚的感情 擅用比兴和夸张是信天游的一个特点,“比兴”的学习是本诗的难点。 新诗创作 导入环节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由现代诗人吸收民歌营养而创作的一篇优秀作品。 整体感知 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对诗作进行整体感知。 感知问题:这首诗有什么特点,试着用自己的话表达一下。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学习环节 关于信天游 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形式,它的曲调纯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回延安。歌词通常为两句
2、一段,长度由一段至几十段不等,每段压一韵。每句字数不定,但基本上以七字句为主。句中多用叠音字,修辞上多用比兴、夸张等手法。 朗读训练 (指导学生读出的亲切、热烈、真挚情感) 讨论学习 朗读这首诗,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看看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本诗的感情线索,是作者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难点全解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判断 :树梢树枝树根根,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回延安教学设计 篇二 一、明确目标 了解作者的思路,理解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内容。 二、整体感知 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
3、的一首抒情诗。诗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离开延安。从1946年到1956年,其晨离开整整10年。 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共写了五个部分。 三、教学过程 1检查复习“诗歌一般常识”导入,板书课题、解题、简介作者。 2听录音,要求学生注意有关字的正确读音并体会感情;然后学生分读,教师简评朗读效果。 3学生自拟、讨论各部分的小标题,清理全文脉络,了解作者的思路。 4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其余人轻声跟读。 (2)要求学生找出用得准确、生动、传神的词语,讨论这些词语的含义,分析作者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学生齐读第一部分
4、。 5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二部分。 (1)女生、男生交替读第二部分。 (2)结合预习提示讨论重点词语的含义,重点讨论、分析第2、3、4节的意思以及比兴、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学生齐读第二部分。 6学生自由朗读第一、二部分,力争能当堂背诵。 四、总结、扩展 诗歌第一部分通过“莫”“抓”“贴”“梦”“搂”“扑”等词语,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踏上延安土地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与激动。第二部分忆当年,写延安在思想、生活上对自己的养育,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热爱、眷恋之情。 回延安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建议 一、结构思路 全诗共五节: 第一节,激动满情怀 第二节,忆延安,圣地养育我 第三节,会亲人,欢
5、聚话今昔 第四节,逛新城,旧貌换新颜 第五节,赞延安,圣地大贡献 二、思想感情 诗贵在有激情。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爱延安、会亲人、寿延安、颂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在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教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
6、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三、夸张手法的运用 这首诗里有这样的话:“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极言亲人重逢说话之多。这种为了强调事物的某一特征,作夸大的描述的修辞方法,叫作夸张。又如:“双手接定宝塔山”“满窑里围得不透风”等等,高耸入云的宝塔山怎么楼得过来呢?满窑里真的被人围得一点风也透不进吗?这样写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热爱延安、热爱延安亲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延安人民热烈欢迎诗人的真挚情景。 四、富于变化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作品每小节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 比兴关系:这是“信天游”诗节中大量使用的。所谓“比对,即比喻。古人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7、。”所谓“兴”,即起兴。古人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信天游”每节的第一句常用“比”或“兴”,目的都是为了引出第二句的内容来。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一节中,第一句是以“比”开头的,用羊羔吃奶比喻第二句战士的成长,目的是要说明延安母亲对延安儿女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了延安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又如第一句用“兴”开头。如“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等。这两节的第。句均以“兴”开头,诗人感物起兴,形象地写出了在延安学到了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本领,又学到了文化,学到了革命道理;写出了延安在中国革命中所起
8、的作用及做出的贡献。 以上“比兴”手法的例子为前句是比兴,后句是本体,也有前句是本体,后句是比兴的。如“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并列关系:如“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此处极言延安发展变化后的崭新面貌。又如“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诗人重返延安时之所以按捺不住心脏的跳动,正是因为他永远忘不了党和毛主席对自己的培养,诗人自己曾说过:“我是吃延安小米饭长大的,我喝过枣园和杨家岭的奶汁!”诗句正是传神地写出了作者怀念延安的热切心情。 顺承关系:如“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这一节前两句
9、写老爷爷进门喘气的动作神态,后句写出老爷爷讲的话,上下句构成了顺承关系。 五、动词的运用 全诗开头第一部分中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扑”,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用“抓”而不用“捧”,用“贴”而不用“放”,“抓”,原指手指聚拢,使物体固定在手中。这里有紧握不放之意;“贴”紧挨的意思,这里表现诗人对延安的亲密无间和诗人珍爱延安土地的强烈感情。“抱”和“搂”都有以手臂围住的意思,但不用“抱”而用“搂”,是因为“搂”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这就更加反映出作者内心的激动。至于“一头扑在亲人怀”中的“扑”字,更体现出“情动于中而行于外”,
10、这些外在的动作,揭示了作者的内心,表达出诗人见到延安亲人时的极度兴奋、喜悦。 六、鲜明的地方色彩 诗中的枣园、窑洞、宝塔山、糜子等带有延安的色彩,诗中所采用的信天游形式,是陕北民歌;诗中“登时”莫要”“几根根”等,取自陕北方言。诗歌表达的是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所以诗中景物的描写、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诗的遣词造句,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使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 回延安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并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2、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2、引导学生掌握比兴、拟人、夸张、
11、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周末到了,当你踏上你离别多时的故土,看到那里的亲山、亲水、亲人,你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 延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写下辉煌的一页。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诗人贺敬之也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到延安采用信天游的格式写下了这首诗回延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贺敬之写的回延安,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贺敬之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优秀5篇 延安 教学 设计 优秀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