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复习教案2023(七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六年级数学复习教案2023(七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数学复习教案2023(七篇).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六年级数学复习教案2023(七篇)六年级数学复习教案2023篇1第一单元:认识负数教学内容:1、认识负数:教材第16页例1例4以及练习一2、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第1011页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2、让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的简单联系。3、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初步体会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后面学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做些准备。教学重点:正数、负数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课时安排:3课时(1)认识负数的意义教
2、学内容:p.1、2,完成第3页的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5题教学目标: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2、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教学难点: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教学准备:温度计挂图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通过复习,你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么?(板书:负数)说我们以前认识过哪些数?(自然数、小数、分数)分别举例。指出:最常见的是自然数,小数有个特殊的标记“小数点”,分数有个特殊标记是“分数线”,你知道负数
3、有什么特殊标记么?(负号,类似于减法)二、学习例1:1、你知道今天的最高温度么?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这个温度么?介绍温度计:(1)、,我们中国人用摄氏度为单位,即;是华士度,是欧美国家用的。(2)以0为界,0上面的温度表示零上,0下面的温度表示零下。(3)刻度。要注意一大格、一小格分别表示多少度?在温度计上找到表示35的刻度。你知道什么时候是0吗?(水和冰的混合物)你知道太仓一年中的最低温度么?(零下5度左右)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它吗?分别写出这三个温度:0,为了强调这个温度在零上,35还可以写成+35,而这个零下5度,应该写成5。读一读:正35,负5分别说说在这3个不同的温度你的感受。2、完成试
4、一试:写出下面温度计上显示的气温各是多少摄氏度,并读一读。对零下几度,可能学生会不能正确地看,注意指导。3、完成第3页第2题的看图写一写,再读一读。简单介绍有关赤道、北极、南极的知识。4、完成第6页第4题:先指名说说这三条鱼分别所处的地方,再选择合适的温度。也可选择几个让学生说说选择的理由。5、读第7页第5题。,让学生说说体会。6、完成第6题,分别在温度计上表示4个季节的温度。加强指导与检查。三、学习例2:1、出示例2图片,介绍“海平面”“海拔”的基本知识。让学生指一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从哪里到哪里。补充:最新的测量,这个数据有所变化,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一查。再指一指吐鲁番盆地的海拔。指出:这
5、两个地方,一个是高于海平面的,可以用“+8848米”来表示,另一个是低于海平面的,可以用“-155米”表示。用你自己的理解来说说这样记录有什么好处?2、完成第6页第1题:用正数或负数表示下面的海拔高度。读一读第2题的海拔高度,它们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三、认识正负数的意义:1、像温度在零上和零下或是海拔是高于和低于海平面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黑板上这些数,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怎样的数是正数?怎样的数是负数?0呢?为什么?2、完成第3页第1题,先读一读,再把这些数填入相应的圈内。3、完成第6页第3题:分别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四、全课小结:(略)六年级数学复习教
6、案2023篇2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理解杠杆平衡的原理,并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与人合作协调,及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2、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杠杆平衡的条件,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3、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掌握杠杆平衡的规律。2、教学难点: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竹竿,棋子,塑料袋(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准备材料,导入活动:1、检查课前布置的制作工具
7、(简单杠杆)的作业。学生对照制作要求,自查和同组互相检查。小黑板或媒体出示制作要求:(1)准备的竹竿长1m,尽量做到粗细均匀。(2)在竹竿中点打孔,拴绳子时注意绳子的长度,同时注意检查拎起绳子后竹竿是否平衡。(3)从中点处每隔8cm做一个刻度记号,尽量等距离。拿出准备好的棋子和塑料袋。检查大小是否一样。2、揭示课题:有趣的平衡(板书)二、动手实践,探索规律1.活动一:探索特殊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1)如果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样放棋子才能保证平衡?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两边所放的棋子要同样多。”演示:如:左边放3个棋子,右边也必须放3个棋子,这样才能保证平衡。(2)如果
8、左右两边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它们移动到什么样的位置才能保证平衡?学生思考,说出自己的见解。“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的刻度要相同。”演示。如:左边塑料袋挂在刻度“4”的点上,右边塑料袋也要挂在刻度“4”的点上,这样才能保证平衡。(3)小结:你有什么体会?要保证竹竿平衡:中点左边两边棋子个数相同,且所挂位置与中点,刻度(距离)要相等。2、活动二:探索在一般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A)(1)左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4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4上,放几个才能保证平衡?也放4个棋子行不行?会产生什么结果?应该放几个?“放3个。”(2)如果左边的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1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
9、放几个呢?学生交流,各自说出自己的见解。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2上呢?学生不难得出结果,放3个。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1上呢?学生不难得出结果,放6个。(3)小结:师:你有什么体会?左右两边棋子个数与刻度数的积要相等。3、活动三:探索在一般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B):(1)问题:左边在刻度4上放3个棋子并保持不变,右边分别在各个刻度上放几个棋子才能保证平衡呢?(2)实验活动: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活动。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教师提供表格,引导学生展开活动。右刻度所放棋子数乘积(3)汇报结果。学生发现:左右两边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的积相等时,竹竿才能保证平衡。(4)从表中你发现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成什么比例?学
10、生观察表中两个量的变化情况,不难发现这两种量成反比例三、应用规律,体会揣摩1、基本练习:母女俩在玩跷跷板,女儿体重12千克,坐的地方距支点15分米,母亲体重60千克,她坐的地方距支点多远才能保持跷跷板的平衡?提示:从新课探究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体重和坐的地方距支点的长度成反比例。因此,可直接设她坐的的地方距支点的距离是_分米。可以得到方程60_=1215解方程得_=3答:她坐的地方距支点3分米才能保持平衡。2、综合练习:桌子上有一个天平,天平左右两边各有一个可以滑动的托盘,天平的臂上各有几个相等的刻度。现在要把1克,2克,3克,4克,5克五个砝码放在天平上,且使天平左右两边保持平衡,该怎样放?
11、提示:(1)根据臂长和质量成反比例(2)先确定每个托盘中所放砝码的总质量,在确定臂长。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1、谈收获。师: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研究这些知识的?2、评价。师: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可采取学生自评,互评,老师评价的方式进行。板书设计:有趣的平衡要保证竹竿平衡:中点左边两边棋子个数相同,且所挂位置与中点,刻度(距离)要相等。左右两边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的积相等时,竹竿才能保证平衡。作业设计基础:1.用边长20厘米的方砖铺一块地,需要20_块,如果改用边长为40厘米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综合:2.有一位菜贩很不老实,他有一架动过手脚的天平。这架天平
12、的两臂不等长。有一天,当他向农民们购买实际重5千克的白菜时,就把白菜放在天平臂较短这一侧,这样称起来较轻,天平显示只有4千克重;而当他把白菜买出去的时候,他把白菜放在天平臂较长这一侧,这样称起来白菜会有多少千克重?提示:(1)可以像例题中一样,用列表的方法做。(2)根据臂长与质量成反比,列方程求解。六年级数学复习教案2023篇3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十二册第3637页例4、例5及做一做,练习八的第1、2题。教学目标:1、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正确地计算出圆柱的体积。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3、引导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体验转化及极限的思想方
13、法。教学重点: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具:多媒体课件、圆柱形容器、水、橡皮泥。教学过程:一、激凝导入师:大家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我们要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可前两天,老师家的水龙头出了问题,你们看,一刻钟就滴了这么多水。(出示装有水的圆柱容器。)(1)启发思考:容器里面的水形成了什么形状?(圆柱)你能知道这些水的体积吗?你能想什么办法知道它的体积?(2)生回答。2、出示橡皮泥捏成的圆柱体。那你有办法求出这个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吗?生(热情的):老师将它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就可以了!3、创设问题情境。师小结:这么说同学们都有办法将一些圆柱形的物体转化为长方形或正
14、方体来求它们的体积,大家真了不起!那如果我们要求某些建筑如(出示课件: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门柱和压路机大前轮)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一个圆柱形门柱的体积,或者求压路机圆柱形大前轮的体积,还能用刚才同学们想出来的办法吗?(不能)那怎么办?学生试说出自己的办法。师:看起来前面这些方法虽然可行,但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必须找到一个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才行,是不是?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研究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二、经历体验、探究新知1、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师:你们打算怎么去研究圆柱的体积?小组同学讨论研究的方法。2、学生动手操作感知(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体验。(操作学具,
15、进行拼组)。(2)学生小组汇报交流: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根据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得出圆柱体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3)想像:如果把圆柱像这样等分成32份、64、128份后再拼起来,会怎么样?有怎样的变化趋势?分成无数份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近似长方体的长越近似于直线,这样整个图形越近似于长方体。如果照这样分成无限多份,拼出的图形就是长方体)3、教师课件演示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4、师生共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圆柱的体积=底圆柱面积高V=Sh5、巩固公式V、S、h各表示什么?
16、知道哪些条件就可以求圆柱的体积?、知道底面积和高可以直接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b、知道底面半径和高,可以先计算出底面积,再计算体积;c、知道底面直径和高,要先算出半径,再算出底面积,最后才能计算出圆柱的体积。学生回答后师板书。6、教学例4、例5。课件分别出示例4、例5,让学生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三、实践练习1、出示课件: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门柱和压路机大前轮的有关数据求出它的体积。2、拓展延伸:同学们到工厂参加社会实践。工人师傅拿出一块长、宽、高分别是6厘米、5厘米、4厘米的长方体,问:同学们,现在我们要把这块木料加工成一个体积最大的圆柱体,你们想一想,圆柱的底面直径和
17、高应是多少?小林想了想说:我知道了。同学们,你们知道小林是怎样想的吗?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六年级数学复习教案2023篇4教学内容:教科书P23-26的内容,P24做一做,完成练习四的第1、2题。教学目标:1、认识圆锥,圆锥的高和侧面,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能根据实验材料正确制作圆锥。2、过动手制作圆锥和测量圆锥的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3、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圆锥的组成。教具准备:每人一个圆锥,师准备一个大的圆锥模型。教学过程:一、复习1、圆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六年级 数学 复习 教案 2023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