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物理教学教案【七篇】.docx
《八年级初二物理教学教案【七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初二物理教学教案【七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八年级初二物理教学教案【七篇】八年级初二物理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教学重、难点分析1重点:速度的计算2难点: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场面描述:我校的100米决赛正在进行,小明勇夺冠军,同学都羡慕地说,他跑得真快!而在5000米的长跑竞赛中,运动健将小马一举夺得冠军,同学们佩服地说:小马跑得真快!引导学生从事例中提出问题: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二)讲授新课1速度组织学生讨论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从小明跑得真快的事例中讨论得出:运动员运动的路程相同,比
2、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就是哪个运动快。得出:“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运动得快。”提问:小李步行,而妈妈骑自行车,大家同时从家里出发,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学生讨论得出:谁在前边谁就运动得快。“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多的运动得快”提问:怎样比较小明和小马谁运动得快呢?启发学生回答:可以计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短就是运动快或者计算出相同时间运动的路程长也是运动快的。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v=s/t单位:m/s或者是km/h例题:书本23页指导学生学会单位换算练习:20m/s=54km/h=例题:书本24页指导学生学会熟练掌握公式的变形。2匀速直线
3、运动指导学生观察图11.22。让他们提出不同之处。从而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含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是变化的运动。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物体做变速运动的例子(汽车开动时,汽车刹车时,足球在草地滚动时等等)平均速度:v=s/t这样算出的速度上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三)课堂小结1怎样表示运动的快慢?2速度是怎样计算的?3速度的单位怎样进行换算?4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变速运动呢?(四)作业1书本26页第一、四题2完成相应的同步测试(五)教学后记八年级初二物理教案精选篇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2过程与方法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学重难点1重点: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学生阅读课本序言,让他们有个印象:运动同样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学好运动的科学,能够深入了解体育,还能深入了解自然。(二)讲授新课1机械运动让学生讨论课本图11.11所示的运动以及相类似的运动。让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关运动的现象。针对学生的讨论,提出如下问题: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
5、?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引导学生从讨论和回答中得出:(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板书)提出问题:图中的那些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我们周围的树木,房屋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运动的吗?讨论得出: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豹都在做机械运动,而树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可见,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2参照物播放一部分选择不同参照物所产生不同感觉的教学VCD。使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然后提问:“为什么乘客会产生这样的错觉?”组织学生讨论,初步明确乘客判断运动和静止所选的标准不同以后,会产生不同的判断。学生活动: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
6、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让学生讨论回答:选取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选择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选择尺子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得出参照物的概念: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一起描述图11.13卡车的运动情况:选取地面做参照物,卡车是运动的;选取收割机做参照物,卡车是静止的。从而得出: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描述图11.14的各种情形物体的运动状况。(三)课堂小结1.什么是机械运动?2
7、.什么是参照物?为什么要选参照物?3.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四)作业与思考1课本第22页的“动手动脑学物理”2同步测试相应的练习。(五)教学后记:八年级初二物理教案精选篇3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2、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重、难点:眼镜怎样矫正视力。教学器材:近视眼镜、远视眼镜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1、完成光路图:空气FF水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眼睛是如何看见物体的?为什么有的人会近视?进行新课:1、眼睛:(1)、眼睛的结构:图3.4-1示各部分的作用晶状
8、体:睫状体:视网膜:(2)、眼睛如何看到物体:课本P63示总结:眼睛实际上是一个可以改变透镜焦距(厚度)的高档照相机2、近视眼与远视眼的产生原因:(1)、近视眼: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眼球前后方向太长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面(2)、远视眼: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差眼球前后方向太短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面探究:如何调整?3、眼镜:(1)、近视眼镜:让光线发散凹透镜(2)、远视眼镜:让光线会聚凸透镜4、眼镜的度数:度数越大,折光能力越强。远视眼镜(凸透镜)正数近视眼镜(凹透镜)负数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教学后记:实物眼睛
9、凸透镜比较总结规律:眼睛是可调的凸透镜可以播放动画说明近视眼、远视眼及调整方法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2、过程与方法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重、难点:显微镜、望远镜结构原理教学器材:显微镜、电脑平台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一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25cm时,成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15cm时,成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5cm时,成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为什么要利用显微镜和望远镜?进行新课:1、显微镜:(1)、显微镜的结构:各部分的作
10、用目镜:物镜:反光镜:(2)、显微镜如何放大物体:课本P65示(作光路图说明)总结:显微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投影仪,另一个做放大镜。2、望远镜:图3.5-2示各部分的作用目镜:物镜:反光镜:(2)、望远镜如何看清远处的物体:课本P66示(作光路图说明)总结:望远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照相机,另一个做放大镜。4、介绍新型的显微镜、望远镜。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1、完成课本练习。2、我还想知道?教学后记:可以让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最后总结它们的结构和原理,然后复习本章知识。八年级初二物理教案精选篇4教学目
11、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2、过程和方法: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重、难点:1、试验的过程。2、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器材:透镜、光屏、蜡烛、刻度尺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1、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2、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光心有什么特点?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凸透镜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思考: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凸透镜所成的像?1、演示试验:物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像距:像到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焦距:用f表示2倍焦
12、距:用2f表示注意事项:A、蜡烛、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B、调节光屏找出最清晰的像。结果:距离不同成的像不同像与距离有什么关系?2、学生试验:试验过程如课本示A、要找出放大、缩小的区域B、要找出倒立、正立的区域C:要找出不成像的区域。试验结果填入课本表格,并进行总结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对照电脑模拟)物距像距倒、正大、小虚、实u2fu=2ffu2fuf4、凸透镜成像的原理:(作图法)实像:真实光线汇聚而成的像,可以出现在光屏上。虚像:讨论其特点讨论: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写出凸透镜
13、成像时各种的规律。八年级初二物理教案精选篇5一、引课采用生活实例激起学习的兴趣,多媒体开阔视野在引入新课时,通过把乒乓球、木块、泡沫、空矿泉水瓶等物体放入水中,让学生分析这些物体为什么会漂浮在水面上?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辽宁号、飞艇、热气球、潜水器等图片,知道不仅在液体里面有一个向上的力,气体中也有一个向上的力,引出本节要讲的知识浮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不断地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二、采用学生实验,播放视频资料,演示实验,教师讲解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1.感知浮力的存在学生提前准备水盆,给每个小组一个易拉罐,学生对实验都比较兴奋,不由自主地想动一动它。于是,我抓住他们的
14、心理,对他们说:“想不想体验一下,我们来试一种新的玩法。先用手按住空矿泉水瓶,慢慢向下压,体会手的感觉。在体验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实验后,学生很自然地得出答案。(在尽情地“玩”的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发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也随之得到培养。)2.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学生在体验浮力存在时,也体验到浮力的大小。漂在水面上的物体有浮力,下沉的物体有浮力吗?由此,引起学生讨论,自然引出演示实验。分别在空气中和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对学生提出为什么示数变小了,引起学生的思考,变小的原因是受到浮力的作用。(由浅入深,循循善诱,通过常见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知道测量浮力的方法,F浮=G-F
15、拉。3.浮力产生的原因首先播放视频,把一个用橡皮膜包裹的长方体框架浸没在水中,引导学生观察上下左右前后凹进的程度,学生会发现前后左右是一样的,上下是不同的。其次由老师讲解;为什么四周相同,上下不同?因为液体内部存在压强,深度不同,压强不同。(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分析)上表面深度小,压强小,压力也小(面积相同),所以液体对上下表面压力不同,浮力产生的原因就是浸没在水中的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最后演示实验验证浮力产生的原因,将一只塑料可乐瓶剪去底部,把一只乒乓球放在瓶内,从上面倒入水,观察到有少量水从乒乓球与瓶颈缝隙中流出,但乒乓球并不上浮,直到水倒满后,乒乓球还沉在水底没有浮起来,因为乒乓球
16、下部没有水,所以没有受到水对其向上的压力,只有水对乒乓球竖直向下的压力,所以乒乓球始终沉在水底。当用手指堵住瓶颈的出水口,使水慢慢流下并注满后,由于乒乓球的下部有了水,所以受到了向上的浮力,由于乒乓球所受浮力大于其自身重力,所以乒乓球上浮。三、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学生实验体验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合作的能力结合前面的学习,提出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学生开始猜想,总结学生的不同想法,提出几个问题。(初二学生猜想是不全面的,问题中有老师自己的引导。)(1)怎样判断浮力大小与物体重力是否有关?(2)怎样判断浮力大小与物质密度大小是否有关?(3)怎样判断浮力大小与物体形状是否有关?给学生提供以下参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七篇 年级 初二 物理 教学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