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发动机构造》课程教学改革探讨.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热力发动机构造》课程教学改革探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热力发动机构造》课程教学改革探讨.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热力发动机构造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热力发动机构造课程是能源与动力工程(动力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学生学习内燃机设计、内燃机原理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具有内容丰富、实践性强、学问更新快等特点。本文分析了热力发动机构造课程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热力发动机构造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究,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具有肯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热力发动机构造 多媒体教学 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2)12-0234-02 一、引言 热力发动机构造课程是我校为能源与动力工程(动力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
2、课程。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和驾驭中、小功率内燃机基本工作原理,各部件、系统的功能及结构,为内燃机设计、内燃机原理等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由于内燃机零件数量多、内部结构困难、技术更新快,且总学时数仅有30学时,通过单一或者几种教学手段较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须要对热力发动机构造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二、热力发动机构造课程教学现状 1.课时支配较少。虽然热力发动机构造课程是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动力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但课时支配较少,总学时仅有40个学时,其中还包括发动机总体布置,曲柄连杆机构、机体、缸盖、配气机构,喷油系统及其构造,高压油泵和调速器的拆
3、装,汽油机燃油供应装置,发动机冷却系、润滑系、起动系,发动机电气系统演示共5个试验。仅通过短短的40学时,很难具体系统的介绍热力发动机构造以及工作原理,在如此短促的课时内较难达到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要求。 2.教学方法传统单一。目前,大部分老师仍采纳传统的教学方法,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开进行,主要采纳老师理论讲解的方式,虽然运用少量透亮教具协助教学,但由于发动机工作部件结构的封闭性,往往对一些结构困难的发动机零部件难以讲清晰。导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都很难保证。 3.考试仍为应试教化模式。考试题目的形式依旧是文字叙述类型的,一般分为名词说明,填空和问答三种题型,一些学生平常
4、花的学习时间少,等到考试前,靠突击的背诵就能顺当的通过考试,更有甚者还能取得高分。因此,该课程的考试形式仍为应试教化的模式,很难考查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效果。 三、热力发动机构造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1.采纳“研讨式”的教学方法。 “研讨式”教学有助于培育学生的主动思维实力,增加学生的学习实力。在“研讨式”教学过程中,应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老师主要起到组织和引导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详细做法是: (1)细心选择探讨主题。探讨主题的选取质量对“研讨式”教学效果有较大的影响,应当选择须要学生应用所学习的基本学问和基本原理,经过深化思索和探讨才能解决的综合性问题。比如“随着负荷的改变,
5、发动机的性能指标如何改变”、“凸轮轴的三种布置形式各有什么优缺点,其适应何种应用场合”、“为了预防发动机过热,应实行哪些措施”。 (2)耐性引导学生思索问题。在针对选定的主题进行课堂探讨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要放手发动学生主动发言,以学生为主体,同时,在探讨观点出现分歧时,老师要适时的赐予正确的引导。 (3)仔细归纳总结。学生发言结束后,应在分析不同观点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分类,归纳总结,指导学生比较各位学生的观点与老师的观点之间存在的异同点,以及为什么会出现差异,还存在哪些欠缺和不足之处。通过学生的主动思索,加深学生对相关学问点的理解,促进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热力发动机构造 热力 发动机 构造 课程 教学改革 探讨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