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含义是什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冬至的含义是什么.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冬至的含义是什么冬至的含义是什么1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中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
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在中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冬至的含义是什么2中医养生
3、,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的原理,对人体进行顺应天地裱花的调养,以保持生命健康。中医传统经典黄帝内经,对养生做了鼻祖式的启迪。黄帝内经素问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就讲明了冬季如何养: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稿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
4、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据“养
5、生堂”节目讲,恰逢秋冬季节,天气变化急促,起居失节,人体易受寒气而生寒冰、痛病。常年应用灸法,只要开展寒凝经脉、阳虚内寒性疾病的灸法治疗,如胃痛、泄泻、脱肛、失眠、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痛经、月经不调、遗尿等。有需求者可向医生咨询。现在,人们过冬至节虽不如过去那样热闹了,但冬至饺子和冬至肉还是要吃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冬至这天人们所吃的食物也越来越科学了越来越健康了。冬至的含义是什么31、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陈毅青松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3、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白居易早冬4、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5、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唐白
6、居易卖炭翁6、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宋卢梅坡雪梅7、寒风吹日短,风浪与云平。杜甫公安县怀古8、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南宋吕本中踏莎行9、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10、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11、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阴沉飞雪白。唐李颀听董大弹胡12、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唐李益夜上受降城13、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韩愈悼李花14、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唐孟郊苦寒吟15、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微四气诗16、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守岁17、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18、秋月扬
7、明恽,冬岭秀寒松。渊明四时19、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南朝范云别诗二首其一20、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唐宋之问苑中遇雪冬至各地天气谚语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黑)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鲁、湘)冬至冷,春节暖;冬至暖,春节冷。(湘、粤)冬至不冷,夏至不热。(湘)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桂)冬至暖,烤火到小满。(桂)冬至西北风,来年干一春。(晋)冬至强北风,注意防霜冻。(湘、桂、云)冬至无雪刮大风,来年六月雨水多。(藏)冬至没打霜,夏至干长江。(湘)冬至打霜来年旱(湘)。冬至有霜,腊雪有望。(浙)冬至有霜年有雪。(苏、鄂、川)冬至无雨一冬晴。(皖
8、、鲁、川)冬至无雨,来年夏至旱。(桂)冬至无雨过年雨,冬至下雨过年晴。(赣)冬至毛毛雨,夏至涨大水。(湘)一年雨水看冬至。(浙)冬至有雨雨水多,冬至无雨雨水少。(粤)冬至落雨星不明,大雪纷纷步难行。(苏)冬至有雪来年旱,冬至有风冷半冬。(晋、鲁)冬至有雪,九九有雪。(陕)冬至下场雪,夏至水满江。(湘)阴过冬至晴过年。(浙)冬至晴,明年阴雨多。(桂)冬至晴一天,春节雨雪连。(皖)冬至的含义是什么4冬至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所以,永定河沿岸民间又把义:一是阳极之至;二是阳气之至;三是日行南至,故谓“冬至”。从冬至这一天起,到惊蛰节后6天,共有九九八十一天,九天称为
9、一个“九”,即:公历从12月21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杨柳。七九河开,_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永定河两岸民间的“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俗称“亚岁”。旧时,每到冬至前几天,各家各户要准备好鱼肉、蔬菜等食物,先祭祖先,后拜父母尊长。冬至节还要吃饺子,这源于一个故事:医圣张仲景,原是一名官员,时值寒冬,他告老还乡。在途中,他看到很多穷人面黄肌瘦,衣不遮体,好多人的耳朵甚至都冻烂了。孙仲景看到这种情况后,心里非常难过。冬至这天,他在空地上,搭起大棚,架起大锅,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温热的药材,熬煮炼制“祛寒娇耳汤”。煮好后,分给每人一碗。另外,把羊肉和药材捣碎,用面粉皮包
10、成耳朵形状的“娇耳”,分给冻伤人每人两只。人们食后,顿觉浑身发热,两耳起暖。从冬至到大年三十,张仲景用这种方法把人们的耳朵冻伤都治好了。从此,每到冬至这一天,人们便模仿“娇耳”的样子,做成了“饺子”。过了农历十一就到了冬至(大约阳历为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开始数九。入九以后,民间流行消寒活动,逢九日饮酒消寒,席间惯摆九碟九碗,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但民间并不以冬至为节,不过有些应时应景的活动。满族人则不同,为了消灾祈福,于冬至日五更时分,邀请本家嫡亲姑表及挚
11、友齐聚庭院席地而坐,杀猪祭天,即祭“祖宗杆子”。在大门的东南角立一高旗杆,顶端为葫芦形,稍下放一方形木框,内装用碎猪肠,猪腔骨拌的米饭祭祀乌鸦,乌鸦是满足古老氏族的图腾(氏族标志,北方氏族多以飞禽为族标),亲朋围坐吃“白肉”,这种白肉俗称“神余”。冬至过后,中国各地都相继进入寒冷的季节。此时正值中国的小寒、大寒节气。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又有“小寒大寒寒冷冰团”之说。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从字面上理解,大寒冷于小寒,但在气象的记录中,则往往是小寒却比大寒寒冷,可以说是全年24节气中最寒冷的节气。常有“冷在三九”的说法,而“三九”又恰在小寒节气内。之所以叫小寒而不叫大寒,是因为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月初寒当小月半则大矣。”按当时的情况延续至今而已。据说早年黄河流域的农家每逢小寒,家家用“九九消寒图来避寒。正因为如此,人们在寒冬腊月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要特别注意防寒保健,平安度过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欢欢喜喜迎新春。特别是年轻人在寒冷的腊月,有的人穿着则“只要风度不要温度”。这种极端的着装是不合理的。衣服的保暖程度与衣服内的空气层的厚度有关。羽绒服有一定的厚度,羊毛织物气孔不直通,两种保暖性能都很不错。寒冬腊月外出时,应注意以保暖为主。“寒从脚起”,人们脚的保暖尤为重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