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入调查报告三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农民收入调查报告三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民收入调查报告三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农民收入调查报告三篇农民收入调查报告一篇5月下旬至6月上旬,根据州人大常委会2023年工作要点安排,我带领州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的同志对全州农民收入现状及农民增收途径开展专题调研。我们一行先后赴花垣、永顺、凤凰县的5个镇6个村实地走访了90余户村民,并与花垣县人民政府、州直相关部门、部分人大代表、所到村支两委干部及村民代表等进行座谈。总的感到,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和精准扶贫的深入推进,我州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但受新冠疫情突发、市场环境变化和个别产业选择失当影响,农民收入增长面临诸多困难,需要积极应对和妥善化解。一、我州农民收入呈现持续较快增长态势近年来,我州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增幅居全省前列。202
2、3年全州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46元,比2010年的3173元增长2.2倍,比2013年的5260元增长91%,高于全省同期增幅15个百分点,其中2014至2023年均为两位数增长。2023年我州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为4226元,占总收入的42.1%,经营性收入为2913元,占总收入的29%,转移性收入为2834元,占总收入的28.2%,财产性收入为73元,占总收入的0.7%。从我州农民收入构成分析来看,工资性收入已取代经营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并呈持续上升趋势;而财产性收入停滞不前。(一)脱贫攻坚为我州农民持续增收增添了动能。据农业部门测算,我州包括综合补贴、农业大户补贴
3、、税费减免、扶贫产业受益、合作经济土地流转等惠农政策收入人均907元。特别是建档立卡户受益更直接、更实惠,100%享受了健康扶贫,99.93%享受了综合保障性扶贫,90%以上享受了就业扶贫及产业扶贫,人均收入由2013年的1650元增加到2023年的10643.62元,增长6.5倍。截止2023年底,我州已有158295户642067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从31.93%下降至0.65%,脱贫户人均纯收入10740.88元。通过兴产业、稳就业、置家业,贫困群众收入结构优化、收入来源稳定、收入水平提高。(二)转移就业为我州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保障。据人社部门大数据分析,去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6.4万人
4、,其中省外就业67.6万人,省内就业18.8万人,回乡创业0.6万人,其中对13.53万人发放交通补助6756万元,对7279人发放农村转岗补助5000万元,对176家扶贫车间补助2200万元。新冠疫情发生后,全州通过多途径、多形式有组织转移春节前返乡农村劳动力就业47.59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10.29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5000个。以实名制登记的27.7万贫困人口务工测算,每年务工纯收入保守估计在50亿元以上。从永顺县塔卧镇三家田村调查看,该村外出务工1200余人,务工收入占总收入一半多。(三)产业发展为我州农民持续增收夯实了基础。据州财政局统计,2023年至2023年8县市统筹整合财政涉
5、农资金94.55亿元,其中直接用于支持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增收资金34.92亿元。同时,州本级财政投入7000万元农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我州农业特色产业、农业重点产业发展;投入1000万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支持扶贫车间建设和扶贫培训。如今,全州已建成特色产业基地430多万亩,建成各类农业现代园区373个,其中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33个。目前,我州已成为全球最大富硒猕猴桃基地,全国最大椪柑基地、百合基地,全国优质烟叶基地。(四)乡村旅游为我州农民持续增收打开了门路。2023年以来,全州投入旅游设施近10亿元,奖补四星级以上乡村旅游区点、特色民宿、乡村旅游示范村等近1000万元。打造了“土家探源”“
6、神秘苗乡”2条生态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创建了“十八洞”“惹巴拉”“山江苗寨”“墨戎苗寨”等乡村旅游品牌,评定了68个乡村旅游示范村、50家星级乡村旅游区(点)和30家特色民宿,评选了旅游纪念品、民族工艺品等5个类别28种“湘西有礼”旅游商品,推进了秦简土家村寨、高山峡谷村寨、烽火苗疆村寨、土司遗产村寨、酉水画廊村寨、沅水民俗村寨等六大村寨群发展。2023年,全州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503.7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6.06亿元,累计带动10.2万人脱贫。二、我州农民增收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州农民收入虽然多年持续增长,但总量不足,刚突破万元大关,处于低收入阶段。与全国、全省和周边地市比,2023年农民收
7、入占全国六成左右,占全省约三分之二。从今年一季度农民收入情况看,在宏观经济下行、疫情、气候、贸易战等多重客观不利因素的冲击下,我州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46元,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速同比下降0.9%,是自2013年(扣除价格因素)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我们通过走访调研,感到要让农民的“钱袋子”更鼓一些的压力大、困难多、任务重。(一)工资性收入增长挑战严峻。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工资性收入增长挑战严峻。据州统计部门3月中旬调查,在受访农民工中,约有40%已返岗复工,40%推迟返岗,另有20%对是否返岗犹豫不决,返岗就业人员较上年同期大幅度下降。同时,企业外贸订单锐减,务工人员工作时间及工作量减
8、少,收入下滑,甚至部分外出务工者寻工未果返乡。据州人社部门4月30日返乡回流监测统计,全州农村劳动力失业返乡回流为4291人,其中贫困劳动力1577人。(二)经营性收入增长制约明显。一方面由于宏观经济不景气,市场疲软,消费不旺,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呈下降走势,农产品卖难时有发生,加之农作物种植成本逐年攀升,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收益。如去冬今春全州销售柑橘49万吨,由于受新冠疫情及广西砂糖柑大幅降价影响,销售平均价格从节前的2.19元/公斤下降到1元/公斤。另一方面农村青壮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农业副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等矛盾凸显,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困难,家庭经营性
9、收入增长乏力。此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用工难、用工贵、资金短缺等问题突出,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增长。(三)转移性收入增长后劲不足。我州虽已脱贫摘帽,但已脱贫的多数人口仍属于低收入人群,还有少部分脱贫户对政策依赖程度较高。脱贫攻坚决战阶段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财政补贴力度及覆盖面达到历史峰值,提高了农民转移性收入份额。今后各项政策补贴力度可能减弱、速度也会放缓,部分产业扶贫项目分红到期,转移性收入增长预期不容乐观。过来,上级财政在农业方面投入的资金主要是统筹用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大部分非贫困户受益不多,农民的整体转移收入有限。(四)财产性收入增长瓶颈难破。农民财产性收入不仅占比
10、低,且来源单一,大多为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收入,即土地流转收入。如调研的6个村中,有4个村部分村民有少量土地流转收入,只有菖蒲塘村个别农户有房屋出租收入。同时,土地资产价值得不到显现,大量农村产权仍处于低效甚至闲置状态;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多数村只是依靠入股光伏发电分红产生收益,农民很难享受到集体经济红利,加之农民工资性收入和生产性收入总量小,除去消费开支后净剩余较少,其他衍生财富微乎其微。三、对我州农民持续增收的几点建议农民增收是系统工程,需坚持问题导向,应对危机,迎接挑战,确保我州如期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在全力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同时,不断加大政策研究力度,抓住乡村振兴发展机遇,促进脱
11、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的有效衔接,确保农民持续增收。(一)突出发展特色产业和新型产业,提高经营性收入。加快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最直接方式。通过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园区建设以及农业机械化发展、注重农业品牌培育与带动等举措,深入推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845”计划,着力巩固产业扶贫和产业增收的成效,确保在家的、有能力的农户都有1个以上稳定的当家产业。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上做文章,突出发展农村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乡村旅游、乡村养老、乡村养生等绿色康养产业,着力推进农村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当前,重点创新农产品产销对接,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扩宽农产品上行渠道,完善物流配套设施和农村
12、配送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冷链物流建设,稳住和促进农业经营增收。(二)更加注重转移就业和创新创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加强农民就业能力,支持农民返乡创业。搭建好务工平台,为农民进城务工创造良好的环境,特别是根据新冠疫情对不同群体的影响提供有针对性的帮扶,及时解决实际困难;加强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促进传统的农民工向新型现代产业工人转变,推进劳务输出地、输入地的精准对接,开辟绿色通道。同时,制定和出台落地见效的优惠政策,支持农民工、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致富带头人等各个阶层的能人来农村创业,带动更多农户稳定脱贫,发家致富。(三)努力盘活产权制度和集体经济,创造财产性收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特别
13、是推进农村宅基地的确权,允许转让、抵押,探索入市办法,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和农业共营制,统一经营农村闲置公益基础设施,促进农村土地等资源增值,增加农民财富。培育壮大集体经济,鼓励村集体加强资源开发和资产运营,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和特色化发展路径,在减轻农民负担、完善公共服务的同时,增加农民收益。(四)着眼扩大社会财富和政策效应,保障转移性收入。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必须着眼于做大社会总收入的“蛋糕”,建立有效的“蛋糕”分配机制。同时,推动公共财政、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把惠农、富农、强农政策落实到村到户,让农民共享发展红利。特别是对低收入农户的社会兜底保障,应纳尽纳、应补尽补、应保尽保;农村
14、医保、大病救助、健康保险等医疗救助要简化程序,及时兑现。在抓好涉农资金整合、巩固贫困人口脱贫成效的同时,切实落实州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全州非贫困村和非贫困户弱项短板的意见,推进非贫困村补齐弱项短板,促进非贫困户增收。农民收入调查报告二篇近年来,中央和地方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以保障农民收入快速健康发展。然而,从现实情况看,农民收入依然增长缓慢。由于农民的收入本来就较低,加上生活支出不断增加,农业结构调整成效尚未充分显现,农村劳动力难以充分就业,农民创业意识和技能薄弱等,使得农民的收入相当低,增收非常困难.我们调查显示:(1)农民绝对收入水平较低。2003年,全国的
15、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622元,折合为320美元,平均每天不足1美元。更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其收入水平比全国平均值还要低得多。按照人均635元的贫困线标准,2003年年底全国尚有2900万绝对贫困人口。如果按照人均825元(100美元)的标准,则全国有9000万左右的人口低于此标准,而这个数量大于欧洲任一国家的人口总数。2003年公布的绝对贫困人口数字,同2002年相比,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80万人。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虽然不属于统计中的贫困人口,但是收入水平很低,仅仅略高于贫困线,只要气候等生产条件稍有不利变化,就会陷入到贫困人口的行列中去。这部分
16、贫困人口和准贫困人口的收入提高,将受到自然和经济基础条件的约束,难度非常大。近年来,减贫速度不断减慢。(2)增收速度缓慢。中国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缓慢,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过去的情况比速度大大降低。改革开放的前6年,农民人均收入的年增长按可比口径计算在14%20%之间。而1997年以来平均只有4%。二是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比差距很大。2000年中国农业劳动力人均GDP为4460元,大约相当于540美元,按农业人口折合为人均300美元左右。到2023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人均GDP要达到3000美元。农村人均要实现这个目标,每年的增长率要达到12.2%。即使考虑到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将农村人
17、均GDP的目标确定为社会平均水平的一半即1500美元,每年的增长率也要达到8.4%。同这个要求相比,实际发展速度要低得多。(3)城乡差距加大。改革开放以来的25年中,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年份有16年,而城乡差距缩小的年份只有9年,缩小年份主要集中在19781983年和19951997年的两个阶段。其中的主要原因,在前一个阶段是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提高,而在后一个阶段则主要是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城乡收入比例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为2.56:1,1983年缩小到最低,为1.82:1;然后不断扩大,到1994年达到了一个新高,为2.86:1;然后降低到1997年的2.47:1;从1998年
18、开始,逐年显著扩大,2003年扩大到3.23:1.近几年来,尽管诸多因素都很有利,农民增收速度可以超过5%,但是仍可能落后于城镇居民,使城乡差距继续扩大。(4)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之间农民的人均收入差距较大,并且这种差距没有缩小的趋势。总的说来,呈现出明显的东高西低、从东南沿海向西部内陆地区递减的趋势。上海、北京和浙江的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是西部云南、贵州、甘肃和陕西等省的34倍。由于城市居民在不同地区之间相对差异较小,因此,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呈现出明显的由东向西的递增趋势。即东部沿海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别较小,而西部地区城乡差别更大一些.2、造成中国农民收入问题的原因(1)农民整体素质还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民收入 调查报告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