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题西林壁教案3篇(精选文档).docx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3篇(精选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题西林壁教案3篇(精选文档).docx(5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诗题西林壁教案3篇(精选文档)古诗题西林壁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缘”字。2学会背诵题西林壁。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空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指名背诵望天门山(按诗题、诗人、诗句这个顺序背诵)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热爱。赞美之情。)二、指导预习题西林壁1听范读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3检查预习缘庐峰4指名读题西林壁5齐读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7质疑三、按上节课三步方法学习第二首题西林壁1知诗人,
2、解诗题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2抓字眼,明大意(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3)把握朗读重音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不认识,看不清。缘:因为。题:书写。(5)讨论句意看不清庐山的
3、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6)指名说全诗意思3想意境,悟诗情(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板书:宋代: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古诗题西林壁教案3篇扩展阅读古诗题西林壁教案3篇(扩展1)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3篇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一、教材简析: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
4、壁上的一首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诗的头两句写所见,概括叙述游览庐山的总体印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强调因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所以看到的景象都不相同。后两句写所感,讲了从看庐山的经历中所悟出的道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客观、全面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题西林壁这首诗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二、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学生解读诗歌。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三、教学重点
5、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四、教学难点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五、教具准备:课件。六、教学课时: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1、把孩子们分成四组,每组排成一排,每个组员快速出列观察队形。先站在正面看,再站到侧面看。2、每组派代表交流观察到的结果,并说说为什么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由此得出站的角度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就不同的结论。3、老师顺势导入:今天我们学的古诗也和观察的角度有关系,这会是一首写什么的诗呢?齐读课题。二、熟读古诗,整体感知。1、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课题的意思。老师简介题壁诗。作者在西林寺的墙壁上会题些什么呢?让我们也跟随大诗人一起去浏览一番,领略其中的滋味。2、选择自己
6、喜欢的部分进行朗读,也可以是全诗。练习后抽读进行指导;师生轮流读;男女生分别读;全班朗读。要求读出自己的感受。3、交流自己理解的和不懂的地方,解决疑难点。三、启发想象,理解诗意。1、读“诗”百遍,其义自见。相信同学们对这首诗一定有了自己的了解和感受。刚才你们和诗人游的是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的庐山。还记得另外一个诗人也在浏览庐山之时,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望庐山瀑布。还记得吗?(齐背)2、两个诗人一山一水,写出了不同的意境。李白着重写的是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苏轼从(引导学生说出横、侧、远、近、高、低)各个角度写了庐山的雄伟壮丽。你想从哪个角度来欣赏这巍峨挺拔的庐山呢?(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角度
7、,师因势出示相关图片)3、站在这个角度,你看到的庐山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描述自己的所见所想。)播放音乐,带领学生进入情境,闭眼想象,用笔画下脑海中呈现的景象,然后再全班交流。(分别从横、侧、远、近、高、低不同角度想象。)4、师引导理解说出:横向看到的庐山是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岭;侧面看到的却是高耸的山峰;(横看到的是庐山的“长”,侧看到的是庐山的“高”。)无论是从远处眺望、近处细看,还是从高处俯瞰,低处仰望,庐山都呈现出它变化多姿的面貌,让人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四、产生共鸣,领悟道理。1、同是庐山,我们却能看到那么多千姿百态的景象,是因为我们“移步”,让庐山“换形”。我们以前也学过一篇
8、有“移步换形”效果的文章,是画杨桃。背诵“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的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我们这首题西林壁,也是要告诉大家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也就不同。但是,我们只看到片面的时候,不要忙着下结论,而是要客观、全面地去观察、去发现,才能真正地认识到事物的全面和根本。这也是诗人在游庐山后的心得,也是他想告诉世人的道理。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成了世人传诵的千古名句。我们*时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9、也正是此理。2、那如果我们要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你们觉得要如何去看,才能完整地看清它的样子呢?3、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时候,不管是看景,还是看物,或是看人,都有自己片面的一面。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带领学生在校园内以不同的角度观察校园,再站到楼顶看全貌,感知“不识学校真面目,只缘身在校园中”。然后再让学生举例,也可老师举例引导。五、课后拓展。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另外还有四首,同学们可以在课后继续了解学习,相信大家在不同的诗里,还可以看到更多的庐山的
10、美和诗人丰富的感情。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借助插图、展开想象,并运用增、补、调、换四种方法理解古诗,体会诗句的意境。3、习得观察方法,明白古诗蕴含的道理。4、指导背诵题西林壁。教学重点:理解诗意,让学生掌握理解诗句的方法。教学难点:明白古诗蕴含的道理。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望庐山瀑布引入,板书课题二、初读师:请大家自由读、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古诗,纠正读音。)师:读好一首古诗,还要注意停顿和节奏的划分,大家边听老师读,边在自己的书上划分节奏,好吗?(PPT投影节奏划分)生根据节奏自由读指名读齐读三、理解(一)借助
11、题目悟方法师:孩子们,要想看懂一首古诗,首先要理解它的意思,请大家说说*时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诗句意思的?请看这首古诗的题目:题西林壁(指题目)(借解释小结方法)板书:增补调换(二)运用方法学诗句,感受庐山的千变万化师:孩子们,我们一起来读读古诗的第一二句:(齐读)请大家按照刚才小结的理解诗句的方法,学习小组之间讨论讨论这两句诗的意思,要是能把用到的具体方法跟同学说说就更好了!开始吧!师巡视,倾听、指导。师:同学们讨论得很认真,谁来结合理解古诗的方法,说说第一句的意思?补充解释:看课文插图,理解“横看”“侧看”谁来继续结合理解诗句的方法说说第二句的意思请大家看看课文插图,展开想象,说说你看到了怎
12、样的庐山生充分观察课文插图,说出自己看到的景象是呀,难怪诗人说庐山:(齐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PPT)想再看看庐山吗?(出示一组庐山图片)能再说说庐山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吗?能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这两句诗吗?(个别读)师:是呀,这些都是诗人游览庐山看到的景色。(板书:景)只要诗人站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就会看到庐山不同的样子,所以观察庐山的角度远远不止文中提到的六个。自古以来,有不少文人墨客游览庐山,写下了他们的感受,我们去看看诗人眼中的庐山,感受庐山的千变万化:(师大约讲解诗意)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所以,
13、难怪诗人说庐山:(齐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请大家闭上眼睛,边读边在头脑里想象庐山的样子,把你最喜欢的那幅庐山风景画读出来(三)活用方法悟诗情庐山的景色真是让人目不暇接!所以诗人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齐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请大家继续用刚才理解诗句的方法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师:诗人已经看到庐山这么多不同的景色了,为何它还说看不清庐山的真实面目呢?生:因为他身在庐山之中,视野太狭窄,所能见到的只是庐山的局部师:所以这两句诗的解释中,我们还可以用“补”的方法,把原因补充得更加具体生:(补)我看不清庐山的真实面貌,只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太狭窄)师:那该站在怎样的角度才能看清
14、庐山的全貌呢?生答:应该跳出庐山,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俯览整个庐山师:所以诗人说:(齐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请大家再读读这首诗,从这首诗中,大家明白了什么道理呢?生说:我明白了要从多个角度观察事物、处理问题,这样才能客观、全面。师:是的。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多个角度,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这也就是俗语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谁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哪些课文正好说的也是这个道理?(画杨桃)能举个生活中的例子说说吗?(下棋、同学之间吵架)师:诗人游庐山,把自己的所见、所感都写下来了,让我们不仅欣赏到了庐山的美景,还让我们明白了生活中的道理。(板书:道理)
15、像这样的诗,我们可以叫它哲理诗。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庐山,欣赏庐山的美景,把这首诗美美地读一次。(指名读、小组读、分角色读、全班齐读)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和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3、树立正确的认识事物的观念。课前准备:收集苏轼的生*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认识苏轼。(一)揭示课题。1、师: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艺术奇耙,它们有的格调清新,
16、有的意味深长,有的耐人寻味。2、师:古诗我们要怎样学习呢?(题目入手、读好诗歌、了解意思、体会意境)3、师:学古诗更重要的是要读出诗味,悟出意蕴来。4、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宋代诗人苏轼写的题西林壁。(课件出示题目)5、生齐读题目(二)认识苏轼。1、师: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2、生根据搜集资料回答,教师点评,引导查阅资料的方法和内容:生*、朝代、出生地、贡献。3、课件出示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三)了解题意。1、师:知道题的意
17、思吗?西林又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西林寺图片)2、师:题目中的关键词都知道了,能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3、师:带着你们的理解再读题目。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一)自读古诗。1、师:可能有同学接触过这首诗,会读的同学想想怎样读得更好,不会读的试着把它读正确。2、生自由读(二)检查反馈。1、师:谁来试一试?生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集体读2、师:有没有需要提醒一下的?读得正确流畅吗?相机纠正学生的读音3、师:我们一起来把整首诗读一读。(三)吟诵诗歌。2、生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师并随时进行点评,相机范读(师:你对自己的朗读满意吗?读出了古诗的滋味了吗?)三、品味诗意,感悟哲理。(一)学习前两句
18、诗。1、师:等我们理解了诗的意思,会读得更好。先让我们来看诗的前半部分,请你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只要说通了,说顺了,就可以了,不一定要逐字逐句地去扣。2、生自由练说3、师: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吗?生根据学生的问题相机引导4、师:你觉得岭和峰有什么不同吗?你能用词语形容一下岭和峰吗?(课件图片出示岭和峰的图片)5、师:远近高低是指什么呢?6、集体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师:你能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吗?(从正面横着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高峻的.山峰,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显出各不相同的姿态。7、师: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看庐山的?8、师:庐山到底是怎样的呢?你们想不想亲眼看看?就让我们一同
19、观看庐山的录象,注意观察庐山的姿态,相信我们对这两句诗的体会更深,看时可以交头接耳,可以指指点点。(课件播放录象)9、师:你们都看到了怎样的庐山?(连绵起伏、高耸入云、危峰兀立、悬崖陡坡)10、师:为什么你们看到的庐山各不一样呢?(作者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11、师:如果同一座山呢,看到的会不会一样呢?(课件出示同一座山不同角度的图片)12、师:同一东西呢?能再举例子吗?(课件出示其他图片)13、师:就让我们带着理解再来读读这两句话。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二)学习后两句诗。1、师:现在让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一起读读这两句。生齐读,自由读2、师:在说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了吗?3、师:你
20、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吗?4、师:你们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5、师:*时的说话、写作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我们还没有这样类似的词语、故事?(盲人摸象,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身当临绝顶,一览众山晓)6、师:正如大家所说的那样,对事物、事情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这就是这首诗蕴含的道理,最后两句也因此成为千古佳句,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读最后两句生接读。生个别读配乐读(三)回归整首诗歌。1、师:当我们回过头来读这首诗时,相信我们的感受更加深刻了。2、师:现在我们都是诗人,身在美丽的庐山,想想诗人吟诵的样子,你也来吟诵一番。你可以怎样吟诵呢?(可以加上动作读)3、生自
21、由练习(生边写边吟,边走边吟,边捋着胡子吟诵,背着手吟诵)4、师: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吟诵?生上台表演。5、生齐背古诗。四、古诗拓展,领悟特色。1、师:苏试笔下的题西林壁让我们领略了山的千姿百态,再让我们看看他游览庐山写的另一首诗,这首诗又向我们展示了庐山怎样的景观呢?(课件出示)高岩蔽(b)赤日,深谷来悲风。擎(b)开青玉峡,飞出两白龙。注释:蔽(b):遮住赤:红色深谷:深深的峡谷悲风:呼啸的风擎(b):同掰(bi)两白龙:两条白色的瀑布,东瀑和西瀑2、师:请你根据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来学学这首诗。3、生自由读后交流意思(课件瀑布图片)4、生吟诵诗歌,检查读的情况师:心情会怎样,是惊喜?是赞叹?
22、是感慨?把你的感受读出来。个别读集体读5、师:自由读读这两首,比较一下,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一个写景一个先写景后哲理)6、苏轼游览庐山时被庐山秀色所陶醉,一气之下记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五首中的最后一首。这些诗,有的是描绘庐山的一种景象,有的写出了自己的一种感觉。题西林壁是总结性的一首,也最耐人寻味生接读。7、正因为如此,九百多年过去了,这首诗还闪闪生辉,在文人的著述里,在游客的谈笑间,在学生的课堂里,有多少人在揣摩他,回味他。生接读,配乐读。五、课堂小结,延伸课外。师:这节课,我们用学古诗的方法,不仅读好了诗,理解了诗的意思,还体会了诗的意境。相信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当我们以后再来
23、读这两首诗又将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观书有感一、复习导入。1、有感情地朗读。2、背诵古诗。二、学习观书有感。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出示投影片:自学提纲:(1)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3)记下不懂的问题。2、交流自学情况。(1)、配乐范读。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重点:准确理解一些词语鉴:镜子。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渠:它,指方塘。如许:如此。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诗 西林 教案 精选 文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