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四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docx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四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四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四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2023年春季期高中二年级期中四校联考质量评价检测 语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涂黑;作答非选择题,必 须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 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2、5题. 材料一: 在唐以前的古代文学中,以忧患感为基调的作品是很多的。这些作品大致上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所体现的主要是对于自己及亲友的命运而引起的忧患感,如宋玉九辩。第二类则是内 涵更为深广的忧世之作,例如诗经中的载驰正月。这后一种倾向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文 学中最优秀的传统之一,其代表人物是屈原。 屈原的作品,无一例外地蒙着一层浓重的忧惑情调。关于离骚诚如司马迁所云,屈原“忧 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关于九章,从首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 发愤以抒情”,到末章悲回风“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忧惠之感与离骚完 全相同。屈赋对读者的强烈感染力主要来自它所蕴涵的忧患感,这种忧患感当然
3、包含着诗人“信 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痛苦,“美人迟暮”的惆怅,但是更重要的则是诗人对于国家、人民的命 运的危机感:“曾不知夏之为丘兮,敦两东门之可芜”,“宁造死而流亡兮,恐祸陕之有再”。 那么,在屈原的时代,楚国是不是已经岌发可危了呢?据史书记载,它当时还是一个“地方 五千里,带甲百万”的强国。在屈原生前,楚国虽然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几次失利,但并未浙于灭 亡的危险。屈原作品中那种仿佛大难已经迫于眉睫的气氛,与其说是反映了当时是国的实际形势, 倒不如说是反映了诗人心中基于对现实的预感而产生的忧患意识,而这种预感和比患意识正来源 于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强烈的责任感。 屈原曾经被楚怀王委以重任,但是他
4、不久就受到一连串的诬陷、疏远、放逐。在那个拼士四 处奔走、朝秦暮楚的时代,屈原却情愿在“乃猿秋之所居”的流放地行吟泽畔,仍然以“虽九死 其犹未悔”的坚毅精神忍受着巨大的痛苦,时时刻刻把国家、人民的命运放在心上,仍然强烈地 感到自己对于国家、人民的责任:“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典之败绩!”芒至当他要想以身殉国 时,仍念念不忘国家的政治,并以古代的贤臣作为自己的榜样:“既英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 2023年春季期高二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2023 年春季期高中二年级期中四校联考质量评价检测 语文参考答案 1B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B.“屈原的忧患感是其所有作品的主基调
5、”夸大程度,材料一只说“屈原的作品,无一例 外地蒙着一层浓重的忧患情调”。 故选 B。 2.B 【解析】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及观点的能力。 B.“屈原上下求索着自我拯救之路,这是离骚后半部分的主旨”错,根据材料二“诗 人紧承前半之骚之忧而写离,写为离开忧愁、解脱痛苦上下求索的不懈 奋斗,写为实现美政理想而求帝求女的幻想经历”,可知屈原求索“离忧”之路、 实现“美政”之路,并非“自我拯救之路”。 故选 B。 3.A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认为屈原对国家、人民的命运充满忧患感和责任感。BCD都提到屈原对国家的责任 感。A只是评价屈原的文才,
6、与材料一观点最不相符。 故选 A。 4.第一问:该段属于离骚的前半部分。(1分) 第二问:内容:该段写屈原品行高洁,坚守正道,尽忠尽职,而遭到群臣排挤、君主疏 离的情况;(1 分)情感:抒发了他的失望、忧伤、孤独、愤懑的情绪,以及他刚正不阿、 保持清白节操的坚定意志。(2分)(内容上写到“被罢黜的原因及其高洁的品性”亦可得 1 分;情感上能写出相近意思,表达正确亦可得分)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材料及课文内容的能力。 课文第 3段围绕诗人被黜的原因写其高洁的品行(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既替余以蕙纕兮, 又申之以揽茝)、走投无路的处境(謇朝谇而夕替/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吾独
7、穷困乎此时也)以及失望、忧伤、孤独、愤懑的情绪(怨灵修之浩荡兮/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 穷困乎此时也),同时也表达了他刚正不阿、保持清白节操的坚定意志(宁溘死以流亡兮,余 不忍为此态也/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依据材料二第二段可知,该段属于离骚的前半部分。 5不冲突。(1分)材料一的忧患感是指屈原觉察到当时政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隐 患而产生的忧虑,其责任感是指屈原时时关心国家、人民,认为自己对国家、人民具有不可推 卸的责任。(2 分)材料二中的“忧患”是指屈原面临仕途失意而产生的忧愁,“离去现实 忧患”是指摆脱这种忧愁。(2分)两个材料的“忧患”所指不同,“离
8、去现实忧患”在离 骚正文中一直无法实现,正是由于他强烈的责任感,“乱曰”部分所提出的终结解脱也 是作为忠贞贤臣的无奈之举,也是其责任感的体现。(1分)(能写出两则材料中“忧患”分 别指的是什么,意思相近,言之有理,即可得 4分)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的观点的能力。 依据“在屈原生前,楚国虽然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几次失利,但并未濒于灭亡的危险。屈原 作品中那种仿佛大难已经迫于眉睫的气氛,与其说是反映了当时楚国的实际形势,倒不如说是 反映了诗人心中基于对现实的预感而产生的忧患意识,而这种预感和忧患意识正来源于诗人对 于国家和人民的强烈的责任感”“虽然屈原的忧世预言与历史的实际进程相符合的程度
9、不一 致,但是,他怀着对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巨大关切,具有对于现实生活的深邃的洞察力,因而 能够极其敏锐地觉察到当时政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隐患。这种对于历史演变的深刻预感和忧 患感是难以为常人所理解的,所以屈原的忠谏始终不被楚王采纳”可知,材料一的忧患感是指 屈原觉察到当时政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隐患而产生的忧虑,其责任感是指屈原时时关心国 家、人民,认为自己对国家、人民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依据“政治斗争的严重挫败,现实与理想的悬殊背离,给屈原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深巨的 忧愤。他抑止不住满腔的愤懑,反复诉说着自己无比失望、孤独、幽怨、狐疑的情绪,重重的 忧郁、怨望、苦闷、彷徨,重重地压在心头”“前
10、半部分的基本内容和感情基调,就是一个 骚字,就是司马迁所说的忧愁幽思”可知,材料二中的“忧患”是指屈原面临仕途失 意而产生的忧愁。 虽然两个材料的“忧患”所指不同,但结合“诗人紧承前半之骚之忧而写 离,写为离开忧愁、解脱痛苦上下求索的不懈奋斗,写为实现美政理想而 求帝求女的幻想经历”“诗人不顾女婆的劝说,否定明哲保身的逃避,而满怀虔 诚的期冀,踏上上下求索的征程”可知,“离去现实忧患”在离骚正文中一直无法实现, 正是由于他强烈的责任感。而结合材料二最后一段可知,“乱曰”部分所提出的终结解脱 也是作为忠贞贤臣的无奈之举,也是其责任感的体现。 所以两则材料的观点是不冲突的。 6.D(“象征丽菊与命
11、运抗争的最终胜利”错。) 7.B(没有对比) 8.“小菜一碟”是小饭馆的名字,经营的是家常便饭(1分);“小菜一碟”喻指轻 而易举对付的小事情,大伟夫妇经营饭店游刃有余(1分);作者希望普通人面对困难时也 能像大伟夫妇那样乐观、肯吃苦、讲诚信,从而轻松走出困境(2分)。(评分建议:本意 1 分,喻意 1分,目的 2分。) 9.展现小人物的善美情怀:大伟夫妇自立自强、相互扶持、诚信经营、积极还账(答出 任一点得 1分,意思对即可);木耳商热忱帮助困境中的大伟夫妇,体现他淳朴、友善(1 分);同行在大伟夫妇危难时没有趁火打劫(1分)。叙事能力强:小说运用悬念的手法, 以等待木耳商巧设悬念,使情节跌
12、宕起伏。(手法 1分,分析 2分) 评分建议:第点从大伟夫妇、木耳商、同行三个角度答题,每个角度 1分,共 3分。第 点答“运用插叙的手法,在叙事中插叙两人的奋斗历程及事业失败缘由,使叙事富于变化” 或“情节安排详略得当,略写大伟夫妇打工的过程和丽菊秦皇岛被骗的情节,详写与木耳商见 面的经过”或“叙事节奏张弛有度,大伟夫妇为在城里安家而拼搏的过程是快节奏叙事,木耳 商在店里喝水、抽烟、续水、交谈的情节是慢节奏叙事”或“运用对比手法,如闺蜜诈骗和大 伟夫妇诚信作对比等”亦可。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10.A(正确标点:大理寺少卿戈谦言事过激,吕震等交奏其沽名,上颇厌之。杨士奇以主 圣臣直,从容
13、为上言之,且曰:“谦虽昧于大体,盖亦感恩图报耳。”) 11.B(“谦词”错误,应为敬词,根据原文可以推知。原文是大臣对皇帝说的话,其中出 现皇帝的行为时不可能用谦词,只会用敬词) 12.A(“采纳杨士奇等人建议”错误。根据原文,“命礼部、鸿胪寺不作乐”是仁宗自行 决定的,杨士奇等人只是对此表达了赞同支持) 13.(1)你一向清廉正直,一定要替我彻底查办这件事,不要怀有疑虑害怕的想法。 “素”,副词,一向、向来; “其”,表示命令语气,一定; “穷”,彻底。 (以上各词各 1分,句意 1分。意思答对即可) (2)安抚百姓宁可过多一些,作为天下之君,怎么可以跟百姓斤斤计较呢! “恤”,动词,安抚、
14、体恤; “宁”,名词,宁可、宁愿; “锱铢”,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本句意为斤斤计较。 (以上各词各 1分,句意 1分。意思答对即可) 14.文中明朝皇帝的庙号为“仁宗”,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他“仁”的具体表现。 下诏罢除山场、园林等处监管,让百姓自由采伐; 听闻地方百姓困境后,采取紧急措施免税安抚; 告诫边将珍惜民力,不要贪功; 痛恨贪官污吏,派人查办扰民的官员; 命令戈谦彻查在四川采集木材骚扰百姓的事件; 虚心采纳大臣意见,并告诫他们若自己有行为不当之处可直言相谏,不必害怕自己不 接受。 (3 分,每点 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意思答对即可。)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明仁宗洪熙元年春正月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西壮族自治区 玉林市 四校高二下 学期 期中 联考 语文试题 扫描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