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教铺资料(全册).docx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教铺资料(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教铺资料(全册).docx(6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教铺资料(全册)王维诗四首一、作者介绍王维(701 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后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开元九年(721)登进士第,任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事受连累谪为济州司仓参军。张九龄执政后擢为右拾遗。天宝十一载(752)任吏部郎中,迁给事中。安史叛军陷两京时,被叛军俘虏迫受伪职,其间作有凝碧池诗,抒写对唐王室的忠心,两京恢复论罪时仅受降官处分。后历任中书舍人、给事中、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晚年时无意仕进,常以禅诵为事,于上元二年卒于辆川别业。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之一,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其山水田园诗境界空明,宁静优美。早年曾出
2、使边塞,写有部分边塞诗歌。他多才多艺,诗歌之外,兼善散文、音乐、书法、绘画,尤以绘画见长,被推为“南宗”山水画之祖。其诗能融音乐、 绘画之理,营造出诗情画意相结合的完美意境。有王右丞集。二、四诗简介(一)积雨辆川庄作1 .写作背景简介辆川庄,在今陕西蓝田西南十余公里处的辆川山谷中,是王维在宋之间川山庄的基础上兴建的园林,主要景点有孟城坳、华子岗、文杏馆、鹿柴、辛夷坞、欹湖等,今已湮没。旧唐书王维传载:“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 这是首七律,作于川山庄。2 .基本解读这首诗描写了久雨中的辆川别业优美风光(境),抒发了诗人淡泊宁静的情怀(意)。 (主旨)首联“积雨空
3、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蕾”写田家劳作生活。积雨,久雨不停。诗人登高四望,只见天地一片潮湿,丛林上面静谧宁和,炊烟袅袅升起;女人们蒸藜炊黍,准备好饭菜,送到东面的田间地头。一个“迟”字,既写出了阴雨天炊烟缓缓升起之状,也写出了诗人心中闲散安逸的情怀。农家村妇田夫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炼字)颔联“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唯黄鹏”与首联一样,是诗人静观所得,写自然景色。 在一片广漠空旷的水田之上,白鹭翩翩飞舞;在层峦叠翠的夏日丛林之中,黄鹏正用甜美的歌喉唱歌。两种景象相映衬,将积雨之时的辆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颈联“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写诗人独处山林之乐。在松林之中,诗人看木槿花开花落;
4、采露葵供清斋素食。表面上看起来是太过清幽孤寂,实际上正是诗人对尘世喧嚣生活极为厌倦的写照。(寓情于景)尾联“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是诗人与世无争的表白:既然我早已去机心,绝俗念,随缘自适,还有谁会无端地猜忌我呢?我应该可以脱离世间烦恼,悠游于林泉之中了。野老,诗人自谓。庄子杂篇寓言载,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客人们再也不让座与他,而是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不再有隔膜了。“海鸥相疑”见列子黄帝,说海边有一人与鸥鸟相亲近,后来其父要他将海鸥捉回来,等他再到海边时,海鸥便K得远远的不再理他。 此二典都充满了老庄色彩,一正用,一
5、反用,共同抒写诗人澹泊宁静的心境。3 .鉴赏要点4 2+2式结构:以农家田园生活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来衬托诗人隐居山林的情志。诗中前二联写景,后二联写情志。诗中用典故表达自己离尘脱俗的心态。“诗中有画”。语言富于色彩之美;“争席”、“海鸥”二典,有生活画面,曲折见意。 这正是“诗中有画”特色的鲜明写照。用典。5 .问题探究关于“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啜黄鹏”两句,唐人李肇因见李嘉祐有诗句“水田飞白鹭,夏木噬黄鹏”,便讥笑王维“好取人文章佳句”(唐国史补卷上)。明人胡应麟不同意,反驳说:“摩诘盛唐,嘉桔中唐,安得前人预偷来者?此正嘉韦占用摩诘诗。”( 诗薮内编卷五)但据查,嘉韦占与摩诘同时而稍晚,
6、谁袭用了谁的诗句难以定论。再看二人诗句,有高下之分,如宋人叶梦得说:“此两句好处,正在添漠漠阴阴四字,此乃摩诘为嘉韦占点化,以自见其妙。”(石林诗话卷上)“漠漠”有“广阔”意,“阴阴” 有“幽深”意,“漠漠水田”和“阴阴夏木”比“水田”和“夏木”画面显得开阔而又深邃。(-)辛夷坞1 .写作背景简介这是王维田园组诗辆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八首诗。这一组诗全是五绝,如同幅幅精美的画作,从整体上描绘了辆川一带的风景。2 .基本解读这首诗写辛夷坞幽静之景(境),表现诗人宁静淡泊情怀(意)。(主旨)“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写春天来到,辛夷花开。裴迪的和诗中有“况有辛夷花, 色与芙蓉乱”的句子,正可说明辛
7、夷花含苞欲放时,很像荷花箭,而且花瓣和色彩也颇多相似之处。木末指树梢。辛夷花开时,不同于桃李等花,其花是开在枝条的最末端上。红萼,辛夷花红色的禧蕾。当春天来临,花的禧蕾在山中怒放,灿烂无比。“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写春天不永,花开花落。山中的居室空寂冷落,无声无息,只有纷纷扬扬的辛夷花洒下片片落英,悄悄结束了它美丽而略显短暂的花期。3 .鉴赏要点这首诗写景以动衬静,显得山林越发清幽。用“发”、“开”、“落”等动词写花开花落, 何其自然,山林之幽静气氛就表现出来了。寓情于景。写景中表达了诗人淡泊情怀。清幽的山林,花开花落,让人读后感受到诗人的一种气质所在,即不干世俗的淡泊情怀。 对比。辛夷花在
8、春寒料峭时开放,展示它的生机和希望,但一树芳华面对的却是“涧户寂无人”,这是多么孤独而乂冷落的令人难堪的境地!所以它只好自开自落,在深山中了结自己的美丽行程。诗人的寂寞之意与淡泊之情寓于诗中。(三)送沈子福归江东1 .写作背景简介此诗是王维开元二十八、二十九年(740、741)游历湖北襄阳一带所作。其集中尚有汉江临眺、晓行巴峡等诗,可见所游之地不止一处。2 .基本解读这首诗写送别友人之场景,表达了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主旨)前二句“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写送行之地的景色。渡头、杨柳,显出送行和分别已在眼前。唐人有折柳送别习俗,此处烘托了送行之时的气氛。行客稀,可见渡头之冷清,反衬出
9、离别的伤感。后二句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春归”,写友人走后诗人的思念之情。时值春光无限、桃红柳绿之际,大江两岸春光明媚,诗人觉得心中对友人无限惜别之情,正如眼前所见的一派春光,弥漫于大江南北,随友人一同归去。3 .鉴赏要点此诗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诗人通过奇妙的比喻联想,将自然的春色与人类的情思联系起来,达到景与情合的境界,而没有丝亳做作的痕迹。诗中既写出了与友人深厚的友谊, 也将抽象的惜别之情极其生动地表达了出来,成为可见可触的形象,仿佛友情绵长,充塞于天地之间。4 .问题探究王诗中“临圻”,应是地名,今址难详,或是“临沂”之误。临沂,晋时为侨置县,在今江苏江宁东北十五公里处,恰与诗题“归
10、江东”吻合。(四)观猎1 .基本解读这首诗写一次打猎场面,其中蕴含着诗人的豪情壮志。(主旨)诗的首句“风劲角弓鸣”未写人,先写声。风呼、弦鸣,风声与角弓声相应:风声由弦之震响而听得,弦之声由风之劲疾而更震耳。次句将军猎渭城”才写射猎的主人。此联先声夺人,如沈德潜说:“起手贵突兀,王右丞风劲角弓鸣、杜工部莽莽万重山.等篇, 直疑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说诗碎语)“起二句若倒转,便是凡笔, 胜人处全在突兀也。”(唐诗别裁集)颔联“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写狩猎时惊心动魄的场面。地点是在渭城,渭城为秦时咸阳故城,唐代长安西北,渭水北岸。平原草枯,积雪消尽。“鹰眼”因“草枯”而能更准确观察猎
11、物,猎物绝无逃脱之机;“马蹄”因“雪尽”而略去阻碍,策马追赶更为迅捷。颈联“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紧承“马蹄轻”而来,新丰市在今陕西临潼,为唐时著名产酒之地。“细柳营”在今陕西长安。新丰市与细柳营,二者相距三十余公里,此处泛指军营。二句表示将军归猎之迅速,有瞬息千里之感。尾联“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与开头遥相呼应,形成鲜明对比:射猎时风劲云涌, 气氛激烈;猎后风定云平,满载而归,心情悠然自得。其中射雕之典,出自北齐斛律光传,载北齐斛律光射猎时,于云中见一大鸟,射中其颈,形如车轮,旋转而下,乃是一雕,因被人称为“射雕手”。后用来形容那些膂力过人、箭法高超之人。2 .鉴赏要点此诗采用对比的表现
12、手法。狩猎时风劲鹰疾,气氛相当之紧张;猎后风定云平, 猎手们心满意足,蹦躇满志。写景都是为了表达情感,在景物的变化中见出感情的消长变化,显得摇曳生姿,韵味十足。全诗结构巧妙,起得突兀,结得意远,中间流转自如。清施补华幌佣说诗说: “起处须有嵯增之势,收处须有完固之力,则中二联愈形警策。如摩诘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倒戟而人,笔势轩昂。草枯联,正写猎字,愈有精神。忽过二句,写猎后光景,题分已足。收处作回顾之笔,兜裹全篇,恰与起笔倒人者相照应,最为整密可法。” 遣词造句用得准确精当,“枯”、“尽二“疾”、“轻”、“忽过”、“还归”,体物精妙,传神。李白诗四首一、作者介绍李白(701 762),字太
13、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教科书中误为“泰安”),生于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后随家人一起迁居于绵州彰明(今四川江油)青莲乡。李白自言“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二首其二)。青年时期出蜀漫游,天宝元年(742)奉诏人长安,、供奉翰林,但因得罪权贵而被“赐金放还”。此后漫游于梁宋、齐鲁、吴越等地,安史之乱起入永王李磷幕,而此时前宗李亨已在灵武即位, 王室争权过程中永王被杀,李白被株连入狱,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乾元二年、(7 59)行至白帝城遇赦返,流寓南方,宝应元年(762)卒于当涂(今属安徽)。李白生
14、当盛世,渴望建功立业,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人生理想。他的性格豪放不羁,希望有朝一日风云际会,“平交王侯”而“立抵卿相”,建不世之功而后退隐江湖。他的诗歌关注时局安危,抨击黑暗现实,同情民间疾苦,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他漫游各地,歌颂祖国壮丽山川;他有浓厚的道家思想,诗中常表现出饮酒求仙及时行乐的心态。他的诗想象奇特、风格豪放飘逸,是我国诗歌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二、课文简介()梦游天姥吟留别1 .写作背景简介此诗一名为别东鲁诸公,作于李白在长安三年翰林生涯结束以后。天宝三载(74 4),李白因“忤逆权贵”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他只好南下漫游,继续寻求进身之机。他曾
15、与高适、杜甫等东游梁宋、齐鲁,后南下刻中,开始吴越之游。此诗应为诗人南游前留别东鲁诸公所作。天姥山临近刻溪,传说登山之人听到过仙人天姥之歌唱而得名。其与天台山相对,二山峰峦峭拔,令人仰望如在天表之上,苍茫一片如入仙境。李白初出川时就想游历越东, 其秋下荆门有句“此行不为妒鱼脍,自爱名山人刺中”。2 .基本解读:这首诗为留别友人所作,通过写梦中游仙境界,表达诗人不满社会现实,不为名利所困,蔑视权贵的高尚节操。(主旨)全诗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梦游之缘起,从开始至“对此欲倒东南倾”。“海客谈瀛洲”四句,以虚衬实,海外仙山之瀛洲让人觉得虚无缥缈,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云霞或明或灭时却可见到,应比仙山寻
16、访起来更易。“天姥连天向天横”四句。天姥山为越东名山,钟灵秀绝,但与国内其他名山如五岳相比仍是小巫见大巫了,但诗人却说它比五岳还要挺拔高耸。而有名的天台山则是倾斜着如同拜倒在它的脚下。这是诗人梦中的天姥山,是被诗人大大地夸张了的天姥山的幻影。第二部分写整个梦游历程,从“我欲因之梦吴越”至“失向来之烟霞”。“我欲因之梦吴越”二句,写诗人正是按越人所述而产生了梦游吴越的念头,于是进人了梦境。“湖月照我影,送我至炎IJ溪”在夜月的照耀下,诗人也过了镜湖直到剿溪。“谢公宿处今尚在六句。刻溪是谢灵运当年住宿过的地方,那里清绿的水流荡漾四溢, 猿声清啼不已,环境美好。诗人穿上谢灵运当年所制的“谢公屐”,攀
17、登上梯子一样直立的石级,走到半山峰,忽见海上日出,光华四射,还听到空中天鸡啼鸣。谢公屐,据南史谢灵运传:“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数十重,莫不备尽登蹑。常着木屐,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千岩万转路不定”六句继写山中所见。本是-片曙光,经过千岩万转之后,在迷人的山花之中徜徉,倚石小憩之时,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间变化之快真是令人匪夷所思。只听见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中,深林为之战栗,层峰为之惊动。不仅有生命的震撼不已, 连无生命的烟、水、青云都阴郁沉沉,似有暴雨突至。“列缺霹雳”十句,写山中得见仙子的情形。诗人正在惊骇之际,忽然电闪雷鸣,山峰崩塌,露出一个岩洞,石门旬然中开,却见洞天福
18、地出现了:“云之君”们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群仙毕至,盛况空前。“忽魂悸以魄动”四句,写刚刚在梦中得见神仙,却很快醒觉,梦中的情景不见了。第三部分是梦醒后的感叹,从“世间行乐亦如此”至结尾。梦境消失,诗人于惊悸中返回现实,方知“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了诗人对人生多少失意的感慨!而唯能抚慰诗人内心创伤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即徜徉山水之间,寻仙求道之乐。诗意至此,或可完结,但诗人却另加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两句如响落天外,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唱出了封建社会多少怀才不遇之士的愤激心声。3 .鉴赏要点:这首诗写梦中游仙所见,内
19、容丰富、曲折,表达了诗人不满现实、蔑视权贵的可贵精神和桀瞥不驯、不为名利所诱的崇高人格气节。此诗奇瑞而变幻莫测,运用夸张和神话,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历来被当作李白代表作之一。全诗“变幻恍惚,尽脱蹊径”(许学夷诗源辨体)。诗人抛开现实时空的牵制, 任由想象的驰骋,把天姥山这浙东普通之山写成一个神仙聚集的洞天福地。诗的语言格调奔放,以七言为主,问用四、五、六、九言,句法错落有致,用韵变化多端,这正是李白狂放的个性和豪放飘逸诗风的完美结合,不愧是千古名篇。(-)哭晁卿衡1、写作背景简介晁卿衡,即晁衡,原名安陪仲麻吕,日本人。唐开元五年(717),日本国遣使来朝。 使臣在长安期间,主要研习儒家经典,玄宗
20、曾诏令四门助教赵元默到鸿胪寺为之讲授。日本使臣所得朝中赏蜴,全部用来购求经书文籍。使命完后,渡海回国。晁衡是其中著名的一位,但学成后并未立即回国,而是留唐做官,历任左补厥、左散骑常侍、秘书监、镇南都护等职,与李白、王维等友谊深厚。天宝十二载(753),晁衡返日探亲,途中遇大风, 传言被溺死。李白作此诗哀悼他。而据考证,晁衡并没有遇难,而是随风漂至海南,辗转回到长安,继续任官,直至大历五年(770)卒。2 .基本解读这首诗表现诗人失去好友后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别的真挚友情。(主旨)首句“日本晁卿辞帝都”以赋笔点出晁衡辞官返国。次句“征帆一片绕蓬壶”由眼前联想到晁衡旅行之遥远和艰险。“征帆一片”形象
21、传神, 在茫茫大海之上,行船恰如一片树叶样漂浮在水面之上,可谓险象环生。据十州记, 蓬莱山对着东海东北岸,周遭五千里另有圆海绕山,圆海水黑,人称为其海,无风之时尚且洪波万丈,人不得往来,上有九老丈人把守,是太上真人所居之所,只有飞仙才能通过。 此句联想景物,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明月不归沉碧海”以比喻手法写晁衡之遇难。明月,是说晁衡高洁的人品如明月般皎洁。而晁衡之遇难,正如皓月沉于湛蓝的大海,所比自然贴切,带出末句无限惋惜和悲愁。末句“白云愁色满苍梧”抒发诗人的悲痛心情。晁衡遇难,在诗人眼中不仅是朋友们的悲痛,连天宇似乎也是愁眉不展:层层白茫茫的愁云笼罩在海上的苍梧山上,好似在悼念晁衡的仙
22、去。此处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写白云有愁来写诗人自己之愁,将悲痛之情渲染得厚重蕴藉。3 .鉴赏要点此诗表达了与日本友人晁衡之间跨越国别的真挚友情。全诗格调清新,想象丰富,含蓄而乂飘逸。诗人寄悲情于景物,乂借景物以抒悲情。 三四句中,“明月”既是自然景物,又可以看作是诗人采用了比喻手法来写好友的人品如明月一样清高皎洁。这样的友人遇难,正如明月沉海,让人该生多少痛楚!拟人手法的运用。第四句中的“白云愁色”是拟人手法,通过写白云有愁来写诗人自己之愁,将悲痛之情渲染得厚重蕴藉。这样,景中有情,情中寓景,抒情手法巧妙含蓄。(三)丁都护歌1 .写作背景简介关于“丁都护歌”的来源,宋书乐志记载说,彭城内使徐逵
23、之被鲁轨杀了,宋高祖 (即宋武帝刘裕)派府内直督护丁肝去处理后事。徐逵之的妻子是宋高祖的长女,她叫丁阡到她的府阁下,亲自询问殡殓之事,每问一句,都叹息“丁督护! ”语声很哀切。后人根据她的悲叹声进一步推衍成这支歌曲。郭茂俏乐府诗集中所保存的丁督护歌都是咏叹军旅生活的艰苦和思妇的哀怨的。李白是运用乐府旧题,另创新意,写纤夫的悲苦,并寄予深切的同情。云阳,即今江苏丹阳,秦时称曲阿,唐天宝后改为丹阳,属江南道润州(今江苏镇江),是长江下游商业繁荣区,有运河直达长江。当时,太湖产多孔石,建筑需求大, 唐人已非常珍视。云阳地近太湖,官吏驱民把开采的石料通过运河运往中原供园林建筑之需。2 .基本解读这首诗
24、写纤夫们夏日拖船之苦,表达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主旨)“云阳上征去”六句写暑天拖船之苦。炎炎夏日,纤夫们逆水拖船,艰难地行走在两岸都是商贾云集的地方,对比之强烈令人震撼,拖船之苦况尤为触目惊心。热天最为难耐的便是口渴,而纤夫们只能就河中取水而饮,但河水混浊,一壶水中竟有半壶为泥土。通过这六句,读者似乎看到一群褴褛的纤夫,背牵着纤,喘着气,低着头,一步一步地行进在江边.“一唱都护歌”二句写纤夫的心情。他们拖着船,唱着号子,歌声凄切哀怨,故口中唱, 心中悲,泪水更是如雨一样零落不止。“万人系磐石”二句,场面更为让人惊心动魄,磐石大且多,即使有万人之力拖曳也难以达至江边。此句照应了“拖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教版 选修 唐诗宋词 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