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高二语文讲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学生版).docx
《第14课《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高二语文讲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学生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4课《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高二语文讲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学生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4课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 .积累词语,品味严密、准确的语言。2 .了解不同学说的基本观点、历史贡献及其相互关 系。3 .阅读中国古代科学的相关文章,了解中国古代在 天文学上的贡献。1 .理解“浑盖之争”的本质,分析、 概括文章思路。2 .探究文本是如何引发哲学的思 考的。啦:知讲【作者简介】中国计量史界的领军人物一一关增建生平:关增建,1956年生,博士生导师,教授。1990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获科学史博士 学位,现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文学院常务副院 长、党总支书记。成就:主要从事物理学史、计量史研究,出版着作6部,发表论文百余篇。
2、他和丘光明被 誉为中国计量史界的双璧。代表作品:中国古代物理思想探索中华文明史话计量史话。【探寻背景】中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学说的争论有很多,其中浑盖之争一一浑天说和盖天说的争论最 为激烈。浑天说与盖天说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上两大主流学派的理论,两派都创造了许多天文仪 器,用于观测、记录、研究和演示天象。浑天学派的浑天仪和浑象奇瑰雄浑,在历史上备受推 崇;盖天学派的圭表也广为世人所知。今天再进行浑盖之争当然已经毫无意义,但如果把盖天 图仪纳入人类天文学史,则依然是很有意义的。【美文阅读】科学的探索,精神的高度27日上午,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8 名队员成功登
3、顶,顺利开展各项峰顶测量工作。巍巍珠峰,亘古耸立。作为观察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的“晴雨表”,珠峰始终在运动, 误的。这是扬雄从观测依据的角度对盖天说所作的批驳。整体来说,他从八个方面对盖天说 所作的批驳,有理有据,是盖天说无法辩解的。但是浑天说也有自己的软肋。浑天说主张天在外,表里有水;地在内,漂浮水上。这 一主张成为盖天说批驳的重点,东汉着名学者王充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旧说,天转从地 下过。今掘地一丈辄有水,天何得从水中行乎?甚不然也。”王充的责难是颇有说服力的, 因为按当时的人的理解,太阳是依附在天球上的,天从水中出入,就意味着太阳这个大火球 也要从水中出入,这是不可思议的。纵观中国古代的
4、这场旷世学术之争,我们发现,古人在这场争论中,秉持着一个重要 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 验的哲学观念。除了不以先验的哲学信念为依据判断是非之外,这场争论在其他方面的表现 也完全符合学术发展规律。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这些,无疑 都是这场争论中值得肯定的地方。持续了一千三四百年之久的这场争论是中国天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在这场争论的影 响下,更多的人投入到了对宇宙结构问题的研究之中,提出了更多的宇宙结构学说。这场争 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重视实际校验的这种做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个优秀传统,体现了 中国古人对待科学问题的
5、态度。这种规模和深度的争论即使在世界文明史上亦不多见。我们 完全有理由说,这场争论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学术论争之一,将永载中华文明发展 的史册。(有删改)【注 盘:同“盘”,木盘,古代盛水器皿。0贵:下降。丽:依附。重差:汉代天 文学家测望太阳高、远的方法,后发展为中国传统数学主要的测望方法。4 .标题中的“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在文中具体是指 o5 .根据第段引言,以下选项中不符合“盖天说”主张的是()A.天地都是圆拱形状,天地互相平行。B.天在上,地在下,天地距离是8万里。C.太阳和日月星辰是依附在地壳上运动的。D.天地的距离是可以用数理推算出来的。6.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6、A. “勾股定理”是在这场争论中为发展天文测算方法而确定的。B.这场争论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与学术问题的解决。C.文学、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10/20D.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7 .以第段扬雄的相关批驳为例,分析这场争论是如何表现出“重视实际校验”这一特点的。 答:8 .小明同学读完第段中王充对浑天说的批驳,从图书馆借来隋书天文志阅读,看到 南北朝时期的天文家何承天对此的解释后产生了疑惑,何承天的辩解是否能修补浑天说理论 上的漏洞?请对小明谈谈你的看法。“是故百川发源,皆自山出,由高趋下,归注于海。日为阳精,光曜炎炽,一夜入水,所经
7、 焦竭。百川归注,足以相补,故旱不为减,浸不为益。”答:题组B能力提升练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古有女蜗补天、夸父逐日,今有“嫦娥”奔月、太空行走,人类对太空由最初的传说、 幻想,延展到如今“脚踏实地”地考察研究。而要真正飞向太空,去星际旅行,就需要载人 航天器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技术。第一代环控生保技术,就是我国载人航天过程中正在使用 的“携带供给型“。第二代属于物理化学再生技术,虽然能实现水和大气的循环利用,也无 法解决食物自我供给。目前国际空间站和未来的中国空间站使用的也是这一技术。第三代属 于生物再生技术,主要针对星际长期驻留,在空间站运行期间也会尝试,比如中国航天
8、员未 来在空间站很可能吃到自己种的新鲜蔬菜。()o这是首次由我国主导、多国参与的“人与环境”大型国际试验,在试验规模、参试人数、持续时间和技术要求上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对志愿者来说,180天的密闭 试验意味着外面的世界,却又远在天边。舱内的物质闭合度非常高,氧气达到100%, 水达到99%,食物达到70%,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的生活所需都得依靠他们所种植的植物和 设备来o试验期间,志愿者在密闭舱内克服各种困难,与舱外科研人员, 完成了各项任务,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对第三代环控生保技术的前瞻性探究就是“绿航星际”试验的核心任务B
9、. “绿航星际”试验需要前瞻性探究第三代环控生保技术,这就是核心任务C.前瞻性探究第三代环控生保技术构成了 “绿航星际”试验的核心任务D. “绿航星际”试验的核心任务就是对第三代环控生保技术进行前瞻性探究2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 变原意。答:4 .下面文段有五处存在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 流畅。公元1054年7月4日,清晨的东方,天空中贸然出现了一颗非常耀眼的客星。这颗客 星甚为壮观,根据宋会要等古籍所记载,在最初的二十多天里,它不仅白天可见,而 且晚上非常耀
10、眼。尽管它在此后亮度变暗,但仍然持续了近两年左右的时间。在中国古代, 客星可能表示彗星或者超新星爆发,前者又常常带有不祥之意,因此这颗客星的出现想必也 曾引起不小的恐慌。如今,天文学的进步,我们对古代的很多天象记录有了更为科学的认识。 二、阅读鉴赏提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9题。材料一: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 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 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20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 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
11、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 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尚书尧典 曾这样记载观象授时,上古的人们便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 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 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 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 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 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
12、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南 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 运动的不均匀性。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 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闵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 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 坐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 12/20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 加以趋避。宋代和元代为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颁行的
13、历法最多,达25部,其中郭守敬等 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 360年,达到中国历法的巅峰;数据最精,许多历法的回归 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最多,其中苏颂 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身,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仪器;恒星观测最勤, 平均不到20年一次。进入明代和清代后,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这里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有天文 学本身的原因。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除非 加上凹凸镜片,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其次,中国古代 擅长代数计算,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
14、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行理论 探讨,与此相反,古希腊天文学则是侧重几何学的。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 的,但却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摘编自陈久金、杨怡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材料二:历法源于天文,古代天文与历法是一回事。夏、商、周三代处于观象授时时期,直到战国 初公元前427年发明殷历“甲寅元(四分历),中国才进入历法时代。观察太阳的运行规律,古人形成了 “日”与“年”的时间概念。太阳东升西落,一个白天 一个夜晚合为一日。中国古代最主要纪日的方法是干支法,即运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 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组合成六十甲子循环纪日。据可靠资料,
15、公元前 720年,春秋时期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日至今近三千年,干支纪日从未间断过,成为世界上迄今 所知最长的纪日文字记载。古人立竿测影,日影最长的一天定为冬至日,夜晚最长。日影最短 的一天为夏至日,白昼最长,每年春夏秋冬循环一次。尚书尧典载“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 表明夏商时期古人已确定回归年长度为366日,即从冬至到下一个冬至的时间(称为一“岁。 至迟到春秋时期,后人更加精确测定回归年长度为365又1/4日。历史上采用过的纪年方法有王位纪年法、岁星纪年法、太岁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 纪年法等。自汉武帝元鼎元年到民国,年号纪年法与干支纪年法一直并用,如1898年戊戌(干 支纪年)变法,是光绪二
16、十四年。月相的变化使先民掌握了时间长度“月至迟到春秋时期观测出月相从满月(望)到下一 个满月平均需要29. 53日。12个月约为354日,与回归年365又1/4日相差11日强。每三年 差33日多,超过一个月。古人为调配月与回归年的长度,采用了 “置闰”的方法,保证月份与 季节的相应。春秋时期,天文学家已经掌握了十九年七闰的规律。调配年、月、日的关系,是 中国古代历法的主要任务,也是历史上频繁改历的原因。古人通过“观象授时”,至战国时已形成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这是一套农事历,指导农耕 生产,每一节气均与二十八宿、北斗的运行、土圭测影长度、各地物候相关联。(摘编自光明日报中国古天文历法学)5 .下列
17、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天文学不是一门新的科学,它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我们很容易从现代天文学的 基本概念中发现它的一些知识和观念。B.从西汉到唐代中国古代天文学逐渐走向成熟,除了留心记录奇异天象外,还不断提高天体测 量的精度,后者是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C.宋元时代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数据最精、大型仪器最多、恒 星观测最勤,且有些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D.干支法是指运用十天干、十二地支组合成六十甲子进行循环纪日的一种纪日法。它是中国 古代最重要的纪日方法,同时也是世界上迄今所知出现时间最早的纪日法。6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18、是()A.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 度相同,但是不同历法的历元和岁首仍有不同。B,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产生时间早于历法。天文学可以追溯到人类远古时期,而历法源于天文, 直到殷历的出现才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历法时代。C.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欧洲,I,这是中 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D.戊戌变法发生于光绪二十四年,不同在于前者属于干支纪年,后者属于年号纪年。这说明在 1898年还存在着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兼用的现象。7 .不属于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研究范畴的一项是()A.记录星象预测吉凶8 .观察天文
19、预测节气C.测量天体坐标位置D.研究天体内部规律14/208 .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观象授时”的含义和意义。9 .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题组C培优拔尖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节选)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天文观测和记录的国家之一,历朝都设有专门的官员进行天文观 测,中国古代的正史中有专门记载天文资料的部分天文志。由此可见天文学在我国政治和 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相比中国古代天文学,西方天文学在16世纪以前发展较缓慢,只是在 近几百年才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古代天文学在新石器时代开始萌芽。在殷墟出土的甲骨中,已经有了关于日食、月食 和星辰的记载,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
20、的有文字可考的天文学资料了。商代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 每一个月又被分为三旬。由此可知,早在商代,我国已经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天文历法系统。 战国时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着作。西汉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天文观测仪 器,并提出了 “浑天说”。隋唐时,进行了世界上最早的子午线长度实测。宋元时期我国创制了 授时历,并制作了简仪等新的天文观测仪器。明清时期我国天文学处于衰落阶段。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与星象关系密切。以天人感应为哲学基础,中国古代形成了很具特色 的占星学。占星学在古代的主要功能是昭示天命及其变化,为统治者提供理论基础。在星象观 测中,天文仪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的天文仪器种类繁
21、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圭表、浑 仪和简仪等。天文仪器的不断革新,极大地推动了天文观测的发展。我国天文历法起源早,从最早的成文历法四分历开始,历经多次改革。据统计,从古至 今使用过的历法有一百多种。其中,西汉的太初历是中国有完整资料的第一部传世历法。 这些历法分属阴历、阳历、阴阳合历三大系统当中。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计算 基础;阴历则以月亮绕地球的公转周期为计算基础;阴阳合历是调和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转 周期制定的历法。在天文历法方面,祖冲之、僧一行等做出过杰出的贡献。祖冲之编制的大 明历弥补了前人缺漏,唐代僧一行修订的大衍历多有创新,此外,僧一行通过在全国13 个点的天文测量得到了北极高
22、度相差1度、南北相差351里80步的结论,这个数据在当时世 界上是非常领先的。在天文理论方面,两汉时,人们提出了 “浑天说”,认为“浑天如鸡子,地如鸡子中黄”。进 而又有人提出了 “宣夜说,认为天没有固定的边际,模糊地提出了宇宙的无限性。科技史学 家李约瑟认为这种宇宙观非常进步,与同时期的希腊任何学说相比都毫不逊色。但我们必须承 认“宣夜说”并不是一种正确的宇宙模型,且对古代中国产生的作用也远没有“浑天说”大。 古代中国人还建立了 “盖天说”的宇宙模型,它与古代印度的宇宙模型具有惊人的相似性。中 国古代天文学的很多成就不仅在当时处在世界前列,即使在现代,许多数据仍然具有十分重要 的研究意义。如
23、金牛座蟹状星云被天体物理学家认出是公元1054年超新星爆发的痕迹,而在 我国古籍中已找到了关于这次爆发的详细记载。中国古代天文学:何为“天极”(节选)中国古代在观测天象过程中对宇宙也有认识,形成了一些宇宙学说。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三 种: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盖天说以为“天圆地方”“天似盖笠,地法覆盘”。这是对天地结构比较直观的认识,起源 于周初。它对古代天文学的影响很大。汉代成书的周髀算经利用影长测量数据试图把盖 天说构造成一个天地几何模型,说明日月出入、昼夜变化等各种天文现象。但由于天地平行和 圭表影长“千里差一寸”的基本假设有误,结果并不理想。不过盖天说对绘制星图、测量天体 坐标来说还是很
24、有用的。汉代有一种星图叫作“盖图”,大概就是按盖天说的原理绘制的。此 外,天体的赤道坐标在中国古代是“入宿度”和“去极度”,与盖天说并不矛盾。汉代出现了浑天说,大概出现在太初改历之时。东汉张衡的浑天仪注对浑天说有非常 形象的描写:“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J 可见浑天说的本质就是对天球的 认识。浑天说对后来天文观测的影响很大。有了浑天说,就有了浑仪,并且有可能在浑仪上加 黄道、白道等,使天体位置测量越来越精密。宣夜说是一种认为宇宙无限的气宇宙论,是汉代的郝萌提出的学说。认为“天并没有一 个固定的天穹,而只不过是无边无涯的气体,日月星辰就在气体中飘浮游动。这种宇宙论虽然 对天文测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14 天文学 旷世 语文 讲义 统编 选择性 必修 下册 学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