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三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2023学年高三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高三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2023学年高三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第I卷(选择题共33分)一、(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平凡的世界生动地记录了上世纪中国70年代后期、80年代早期的历史大变 革的时代风云,记录了在国家进步和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思想变化和精神风貌。书中儿 位青年主人公的经历,就是那个年代青年人成长的共同经历。(甲)书中写到:“在多 少年禁锢以后,许多似乎天经地义的观念一个个被推倒;新的思潮像洪水一般涌来, 令人目不暇接。其中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 了一个农村青年在异常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昂扬奋进的姿态。“他们在一条 最为艰难的道路上进行人生
2、的搏斗。顾不得 或愤世嫉俗地忧患人类的命运。(乙)他们既不瞧不起普通人的世俗生活,也竭力使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达到更深的层 次”书中进而写到,有多少朴素的花朵默默开放在荒山野地里。这花朵没有人注 目,O (丙)它使我想起了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热播的一首沉寂了三百 年的古诗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工 一粒小小 的苔花,虽然没有牡丹的国色天香,只能开在红尘的低处。在阳光不能普照的地方, 也要拼尽全力,绽放出永远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生命华彩!这也是平凡的世界 传递的思想理念生命哪怕卑微如苔,也要自信、自尊、自强,这就是生命的尊严!平凡的世界的不平凡之处,即在于平凡中 着伟大、壮
3、美中充溢着激情! (丁)这部具有恢宏气势和史诗品格的伟大作品,所记录的年轻人成长的磨励及 他们纯真动人的情感体悟,彰显着普通人坚定的理想追求、健康的心智品德和百折不 挠的奋斗精神,不仅时时激励着今天新时代的我们,也深深地感动着同时代的世人。1 .下列填写在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解释夸夸其谈顾影自怜蕴育 B.诠释侃侃而谈孤芳自赏蕴藏C.解释口若悬河 孤芳自赏 蕴藏 D.诠释 高谈阔论 顾影自怜 蕴育2 .语段中加横线的句子在字形、语体、逻辑、标点等方面均无误的一项是() A.甲 B.乙 C.丙 D. T【分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要明确题干
4、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 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运用及字形语病等辨析的能力。这类题目需要学生 阅读全文,在了解文章或句子大意的基础上,分析语言运用是否恰当。【解答】(1)第一处,解释: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合理地说明事物“消歇闭塞”是“草木”的谓语,“冬”的谓语为“成”,应在“塞”后面断开,排除Do故选Bo(4)由“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夫之舍, 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可知,交代了把亭子称为“快哉”的原因,包括 “草木行列,烟消日出”。由“宋玉日: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
5、”可 知,“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是宋玉对楚襄王的讽刺,不是符合苏辙 所说“快哉由“至于长州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 之所驰鹫,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可知,交代了足够让世俗之人称快的 原因。包括“曹孟德、孙仲谋之所脾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鹫”。由“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 过人者”可知,苏辙认为张梦得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 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这是他心中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符合符合 苏辙所说“快哉由“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 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
6、者,乌睹其为快也哉”可知,如果不是这样,连绵的 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是 伤感失意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忍受的景色,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 呢?所以作者认为如果不能保持一颗坦然之心,那么即使“连山绝壑,长林古木” 也是伤感失意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忍受的景色,不是符合苏辙所说 “快哉”。排除带有的选项。故选Co(5) C.“从正面收结”错。由“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 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可知, 这是从反面收结。故选Co(6)“是、这;“独,仅仅;“尚 推崇。译文;这种雪,不
7、仅仅因他的 颜色洁白而值得推崇(看重)。“其中“,他的内心;适”,至U,往;“将何适而非快”,宾语前置句,“将适 何而非快工 译文:假使胸怀坦荡,不因为外物而伤害天性(本性),那么,在什 么地方会不感到快乐呢?“蓬”,用蓬草做;瓮, 用破瓦罐做;“无所L没有地方。译文:即使是 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7)黄州快哉亭在记述了建造亭子的有关问题之后,即描绘登临所见 的景色并由此而引起感慨,抒发议论:认为士处于世,应像张梦得这样心中坦然, “何适而非快”,并以此慰勉包括作者自己在内的所有被贬的人。文章表面上反映 了作者身处逆境的旷达胸怀,实际上也流露出他对政治失意的牢骚和不平。
8、雪屋记写徐孟祥在深山中隐匿而无法被当朝者起用,穷苦卑下就像冰雪 非常寒冷的冬天,等到他用善行推及旁人并且有成全事物的心性,这不是(之前 的事情)的结果,就像是雪有孕育生物消弭灾害的功效(是本身就存在的)。所 以本文抒发了对徐孟祥高洁的志行的赞美。答案:(1) A(2) D(3) B(4) C(5) C(6)这种雪,不仅仅因他的颜色洁白而值得推崇(看重)。假使胸怀坦荡,不因为外物而伤害天性(本性),那么,在什么地方会不 感到快乐呢?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7)黄州快哉亭记表面上反映了作者身处逆境的旷达胸怀,实际上也 流露出他对政治失意的牢骚和不平雪屋记抒发了对徐孟祥高
9、洁的志行的赞美。参考译文:雪屋记吴地有个读书人叫徐孟祥,他能读书著文,而且志行高洁,家住光福山中。 跟他学习的人非常多,他的名声在吴地隐约可闻。士大夫如果到西山游览,一定 会到他家去拜访。徐孟祥曾建了几间房子,屋顶用白茅覆盖,不进行豪华修饰, 只是在屋里粉上白泥,非常像一座雪屋。建成后,适逢天下大雪,就用“雪屋”给 它命名。范阳卢舍人用古隶书给他的雪屋写了匾额,跟徐孟祥交好的官员,写诗 歌咏他的雪屋,让我来为他的雪屋作记。水神发号施令,草木停止生长,这是冬季来临的时候。天地郁积阴冷之气, 空气潮湿就会下雨,天气寒冷就会下雪,纷纷扬扬,千里白茫茫,把山林大地全 都覆盖。万物被埋没没有办法看到,那
10、万物的生机不就差不多停止了吗?谁也没 有想到,其生机反而寄托在大雪之中。因此冬至这个节气,在小雪以后,大雪以 前,但是一阳已经在五阴之下孕育呢。所以,腊月里有大雪,那么来年春天就会 丰收,人们也不会患疾病。这种雪,不只因它颜色洁白而值得推崇,大概还在于 蕴含生机,消弭灾祸的作用吧。远古的人们,有的居住在树上,有的生活在洞中, 居住在树上会跌落,生活在洞穴会生病。圣人建房居住,希望能避免这两者的忧 患罢了,最初并没有后世那种豪华奢侈的装饰。徐孟祥读书学习古人,盖茅草为 屋,不讲究豪华奢侈,也许他是像古人那样吧?现在又加上下了雪,难道也是在 彰显他高洁的志行吗?只是这样吗?孟祥隐居住在深山,但是不
11、为世俗所重用, 困窘卑微就像整个冬天凝结的冰雪。至于他把善行施与别人,有成就他人的想法, 自己不占有成果的情形,就又像雪有生长万物消弭灾祸的功效啊!把屋子命名为 雪,难道不是很正确吗?至于打开屋门,观赏雪的姿态风度,就表现在各位作者 描写雪屋的文章中了,我就不再多写了。黄州快哉亭记长江流出西陵峡,才流进平地,水势奔腾阔大。从南边跟沅水、湘水汇聚, 向北边跟汉水汇聚,水势显得更盛大。流到赤壁之下,江波水流水势浩大,像大 海一样。清河张梦得,被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他就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 子,用来观赏长江的美景。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在亭子里能看到长江南北上百里、东西三十里。
12、波涛汹涌,风云变化不定。 白天,船只在亭前来往出没;夜间,鱼龙在亭下的江水中悲声长啸。景物变化非 常快,犹言惊心动魄,不能长时间欣赏。能在几案旁边欣赏这些景色,抬起眼来 就足够看了。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看到)山脉蜿蜒起伏,草木成行成列,烟 消云散,阳光普照,捕鱼、打柴的村民的房舍,都能一一指点。这就是把亭子称 为“快哉”的原因。到了长江岸边古城的废墟,是曹操、孙权傲视群雄的地方,是 周瑜、陆逊驰骋战场的地方,那些流传下来的风范和事迹,也足够让世俗之人称 快。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着游兰台宫。一阵风吹来,飒飒作响,楚王 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风多么畅快啊!这是我和百姓所共有的吧。”宋
13、玉说: “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罢了,百姓怎么能和您共同享受它呢? ”宋玉的话在这儿大概 有讽谏的意味吧。风并没有雄雌的区别,而人有生得逢时,生不逢时的不同。楚 王感到快乐的原因,而百姓感到忧愁的原因,正是由于人们的境遇不同,跟风又 有什么关系呢?读书人在世上生活,如果心中不坦然,那么,到哪里没有忧愁?如果胸怀坦 荡,不因外物而伤害天性,那么,在什么地方会不感到快乐呢?张梦得不把被贬 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这是他心中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 快乐,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面对着西山的白云,尽享耳目的美景来自求 安适
14、呢?如果不是这样,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 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是伤感失意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忍受 的景色,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元丰六年H月初一,赵郡苏辙记。【点评】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 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 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第n卷(非选择题共117分)四、(25分)14.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按要求
15、作答。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匈奴犹未灭, 怅别三河道, 雁山横代北, 勿使燕然上,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银烛吐青烟, 离堂思琴瑟, 明月隐高树, 悠悠洛阳道,魏绛复从戎 言追六郡雄 狐塞接云中 惟留汉将功金樽对绮筵 别路绕山川 长河没晓天 此会在何年(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首诗“魏绛复从戎”句,诗人将魏绛比作魏大,变“和戎”为“从戎”,典故活 用,希望友人像“多功”的魏绛一样保卫边疆。B.第一首诗的颔联,“三河道”点出送别的地点。这两句诗写出诗人与魏大分别时 的惆怅之情,全诗情感由首联的慷慨激昂转为低沉悲切。C.第二首诗的首联,语言富于对称美,“青”和金”显出色彩
16、美。遣词华丽,写出 宴会的热闹场面,以烘托出友情的深厚。D.第二首诗的颈联,并不是泛泛写景,而是以景衬情,比正面书写离情更有感染 力。(2)请分析“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在诗中作用。(3)陈子昂的这两首诗都是离别诗,但表达了不同的感情,请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 两首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诗句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诗,尤其 是题干涉及的诗句,结合具体内容及全诗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比较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两首 诗歌,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和分析【解答】(1)C.
17、“语言富有对称美”错误,故选C。(2)这两句诗是写魏大从军所往之地,雁门山横亘在代州北面,飞狐塞远 远连接云中郡。一个“横”字,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它横亘在代州北面; 一个“接”字,既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又点明飞狐塞的重要地理位置,遥接云中 郡,连成一片,是中原地区的天然屏障。地理位置的重要,山隘的险峻,暗示魏 大此行责任重大,为结句做了铺垫。(3)第一首诗,作为唐代革新运动的启蒙者,陈子昂一直强调汉魏风骨。 此诗不落一般送别诗缠绵于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一扫同类题材的悲切之 风,从大处着眼,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并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全诗一气呵 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出诗人
18、“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的思想情操。 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令人读来如闻战鼓,有气壮山河之势。 第二首诗,是离别之作,从眼前宴会的情景落笔。前首诗一开头便写别筵将尽, 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作者抓住这一时刻的心理状态作为诗意的起点, 径直但却自然地进入感情的高潮,情怀颇为深挚。“银烛吐青烟”,着一“吐”字, 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金 樽对绮筵、用一“对”字,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 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此中境界,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 深沉。这时候,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
19、月,耿耿的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 光中。这里一个“隐”字,一个“没”字,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 难舍难分时刻终于到来了。尾联两句以“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的问句作结, 写目送友人赴古道,隐隐哀愁胸中涌。作者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 道踽踽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末句着一“何”字,强调后会 难期,流露了离人之间的的深挚情意,离情缠绵而不过分哀伤。答案:(DC(2)这两句诗是写魏大从军所往之地。一个“横”字,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 之重要,它横亘在代州北面;一个接字,既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又点明飞狐 塞遥接云中郡,连成一片。暗示魏大此行责任重大,为结句做了铺垫。(3
20、)甲诗从大处着眼,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抒发了诗人的慷慨壮志;乙 诗借景物描写来表达朋友间的深挚情意,离情缠绵而不过分哀伤。译文:第一首:匈奴还没有被灭亡,友人又像多功的魏绛一样从军保卫边疆。在三河道与友人分别,心里有些怅惘;盼望魏大像赵充国那样的英雄豪杰建 下大功。雁门山横亘在代州北面,飞狐塞远远连接云中郡。不要让燕然山上只留下汉将的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第二首:明亮的蜡烛吐着缕缕青烟,高举金杯面对精美丰盛的席宴。饯别的厅堂里回 忆着朋友的情意融洽,分别后要绕山过水,路途遥远。宴席一直持续到明月隐蔽 在高树之后,银河消失在拂晓之中。走在这悠长的洛阳道上,不知什么时候才能 相会?赏析:
21、第一首:作为唐代革新运动的启蒙者,陈子昂一直强调汉魏风骨。此诗不落一般送别 诗缠绵于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一扫同类题材的悲切之风,从大处着眼, 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并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很能代表陈子昂的文学主张。首二句“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读来令人震撼,借此可以清楚地意识到 边境上军情的紧急,也可以感觉到诗人激烈跳动的脉搏。首句暗用汉代威镇敌胆 的骡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 此处“匈奴”二字,是以汉代唐,借指当时进犯边境的少数民族统治集团。诗人又 把春秋时曾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晋国边患的魏绛比作魏大,变“和戎”为“从戎”,典 故活用,鲜明地表
22、示出诗人对这次战争的看法,并希望友人像“多功”的魏绛一样 杀敌建功,保卫边疆,同时也从侧面说明,魏大从戎,是御边保国的壮举。三四两句中,“三河道”点出送别的地点。史记货殖列传说:“夫三河在 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 此处概指在都城长安送客的地方。两句的 旨意是:与友人分别于繁华皇都,彼此心里总不免有些怅惘;但为国效力,责无 旁贷,两人执手相约:要像汉代名将、号称六郡雄杰的赵充国那样去驰骋沙场, 杀敌立功。此二句虽有惆怅之感,而气概却是十分雄壮的。“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这两句是写魏大从军所往之地。一个横字, 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它横亘在代州北面;一个“接”字,既逼真地描绘出 飞
23、狐塞的险峻,又点明飞狐塞是遥接云中郡,连成一片的。它们组成了中原地区 (三河道)的天然屏障。此处的景物并不在眼前,而是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它可 以是实写,也可以是虚写。地理位置的重要,山隘的险峻,暗示魏大此行责任之 重大。这就为结句作了铺垫。因此,“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二句作结,便如瓜熟蒂落,极其自然。此 处运用的典故,说的是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他曾经以卓越的战功,大破匈奴 北单于,又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刻石纪 功而还。作者又一次激励友人希望他扬名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汉将功绩, 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这在语意上,又和开头二句遥相呼应。全诗一气呵成,
24、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出诗人“感时思报国,拔剑起 蒿莱”(感遇本为贵公子)的思想情操。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 气逼人,令人读来如闻战鼓,有气壮山河之势。第二首:这首律诗一开头便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作者抓住 这一时刻的心理状态作为诗意的起点,径直但却自然地进入感情的高潮,情怀颇 为深挚。“银烛吐青烟、着一“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 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金樽对绮筵”,用一“对”字,其意是面对华 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 话了。此中境界,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颔联“离堂思琴瑟,别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2023 学年 模拟 检测 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