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荒山绿化项目建设可研报告.doc
《2016年荒山绿化项目建设可研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荒山绿化项目建设可研报告.doc(7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章 总论1.1 项目概述1.1.1 项目名称荒山绿化项目1.1.2 项目建设性质新建1.1.3 项目建设单位项目法人:新疆阿尔坎商贸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司马义江白克1.1.4 项目建设地点乌鲁木齐县种牛长胜大队1.1.5 项目建设主要内容及规模项目建设包括申请荒山500亩,300亩用于荒山绿化,另200亩用于成品库房建设。1.1.6项目建设期项目建设期2008年-2011年1.1.7 项目投资总规模乌鲁木齐县荒山绿化项目建设投资总额为5000万元。其中工程费用4500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250万元,预备费用250万元。其中:分项投资见表1.1-1。表1.1-1 吐鲁番市学前“双语”幼儿园
2、项目建设投资表 单位:万元序号建设地点或名称投资额备注1荒山绿化项目2成品库房建设项目乌鲁木齐县合计50001.1.8 资金筹措方案乌鲁木齐县荒山绿化项目总投资为5000万元,全部单位自筹预算内专项资金。1.2 项目建设单位概况项目法人为吐鲁番市教育局。吐鲁番市教育局始建于1976年,是吐鲁番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设置科室11个,即市政府督学办、行政办、人事办、计财办、基建办、政教办、基础教育办、教研室、成教办、电教中心、勤俭办,在编在职干部职工52人,其中领导班子7人。单位地址:吐鲁番市文化路580号。其主要主要职责:1、负责贯彻党和国家有关教育方针、政策和规定,编制全市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和年
3、度计划并组织实施。2、指导、督促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及有关法规、制度,搞好教育改革。3、管理全市各类学校的教学、教研工作,督促、检查、指导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实施。4、组织本市中、小学的开学考试及录取工作,协助上级业务部门搞好高考及大、中专的录取工作。5、管理各类成人教育、函授教育和农村扫盲工作。6、管理全市教职工队伍,制度和实施师资培训计划。7、负责教职工的聘用、调动、工资福利及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工作和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任免有关学校的领导干部。8、配合有关部门搞好大、中专毕业生的分配工作。9、承办市委、市政府及上级业务部门交办的其它工作。1.3 可行性研究工作范围和内容通过对项目背
4、景分析,结合幼儿园覆盖范围内学前“双语”教育的需求分析,按照自治区教育厅、发改委编制的2009年全疆七地州及九县市学前“双语”幼儿园建设项目中确定的学前“双语”幼儿园的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制定建设方案;对项目实施的外部条件、环境保护、职业安全卫生与消防、项目组织管理、实施进度、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项目风险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1.4 可行性报告编制依据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国发200214号);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2号);3、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双语学习”进一步加强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新政发200464号)4、自
5、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新党发20042号)5、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自治区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学的意见(新党办200528号)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双语”幼儿园建设管理办法7、自治区教育厅新疆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发展规划8、国家教委、建设部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9、国家教委、建设部托儿所、幼儿园建筑面积定额(试行)10、自治区教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幼儿园办园条件评估标准11、2008年新疆统计年鉴12、200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统计资料13、吐鲁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14、吐鲁番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一个
6、五年规划15、吐鲁番市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16、吐鲁番市人民政府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17、项目法人提供的项目建设相关资料18、吐鲁番市就本项目可研报告编制与编制单位签订的技术咨询合同。1.5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详见表1.5-1。表1.5-1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数值备注1建设规模1.1“双语”幼儿园数所21.2建筑工程平方米1800每园900平方米幼儿生活用房平方米1460每园730平方米服务用房平方米160每园80平方米供应用房平方米180每园90平方米2建设投资万元180每园90万元2.1工程费用万元1622.2其他费用万元92.3预备费用
7、万元93资金筹措万元1803.1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万元1804建设年限年15效益指标5.1新增幼儿班个10每园5班5.2新增幼儿入园数人300每园150人5.3人均园舍面积平方米/人5.54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2.1 项目建设背景我国是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汉语文已成为我国各民族人民经济、文化往来,生活交往的通用语。因此,处理新时期的民族语文和汉语文关系的正确方法是在通用民族语言的地区以民族语文为主,兼学汉语文,逐步达到“民汉兼通”。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和义务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在以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或者班级,可以用本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并使用全国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没有本民
8、族文字的,直接使用全国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用本民族语言辅助教学。”同时还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的文字。”这两项法案中都明确要在民族学校中进行双语教学。各少数民族地区都根据本地区的实际制定了“民汉兼通”的双语教育方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多文种的地区。在新疆2095万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1271.27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60.68%;全区少数民族幼儿在园人数15.8万余人。项目所在地总人口26.92万人,其中维吾尔族人口19.12万人,其他少数民族还有回族、哈萨克族、蒙古族、锡伯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共计21.17万人,占总人口的78.64%。少数民族语文是少数民族
9、社区主要的交际工具,因此在学校使用民族语文,无论在促进民族语文的发展上还是在发展少数民族儿童的思维水平、提高教育质量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传媒手段的普及,民族间文化、经济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势必需要进一步使用功能最强的全国通用的汉语文,这已成为少数民族群众的迫切需求。汉语是在世界上传播最广、使用人数最多的五大语言之一,又是联合国使用的六大工作语言之一,在国内、国际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掌握汉语已经成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取就业优势和增加经济收入的有利条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飞速发展和我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汉语在国际上所起的作用和重要性越来越突出。1984年,新
10、疆提出少数民族学生高中毕业时达到“民汉兼通”目标的要求,把加强民族学校的汉语教学、实现“民汉兼通”作为新疆发展民族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1987年,自治区党委出台关于加强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意见,再次强调“民汉兼通”的办学目标和要求。2004年,新疆在总结20年双语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2005年7月,自治区印发了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意见,确立了双语教学“从小抓起、从学前抓起、从教师抓起”的指导思想。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历史原因,目前新疆广大县乡(镇)、农牧区学前“双语”教育基础薄弱,校舍及教学硬件设施严重匮乏,区域内学前“双语”教育发
11、展不平衡。以本项目所在吐鲁番地区为例,全州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6.2%,学前“双语”教育发展明显滞后,各乡镇“双语”幼儿园基本处于缺失状态,随着自治区积极稳妥地推进全疆的学前“双语”教育工作,目前学前“双语”教育的师资、教材等软件设施逐步到位,迫切需要校舍、设备等硬件设施的配套。为此自治区发改委、教育厅依据新疆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发展规划,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2009年全疆七地州及九县市学前“双语”幼儿园建设项目,本项目为其中之一。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推进“双语”教学工作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惠民政策和民心工程,对于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促进新疆教育事业发展,加快新疆经济
12、社会发展,维护社会政治大局稳定和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进步,作用十分重要。 2.2.1 提高民族基础教育质量,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新疆、推进新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2006年,自治区党委提出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建设,对历史、对社会、对人民负责,把加强汉语教学作为提高新疆少数民族素质的根本性举措,集中投人人力、财力、物力,全面启动双语教育工程,下大决心从学龄前开始解决汉语普及问题。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在我国多民族、多语言文字的国情下,通过政府组织实施的学前“双语”教育设施建设和“双语”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学前“双
13、语”教育课程和汉语教材。把握学前教育是语言学习的黄金时期,对少数民族儿童实施学前“双语”教育,充分发挥幼儿语言模仿和接受能力强,语感好和语音比较纯正的天赋,培养少数民族学前幼儿学习汉语的兴趣和能力,让少数民族孩子从小就接受“双语”教育,扫除他们今后学习中的语言障碍,为中小学基础教育“双语”教学输送合格的生源,是提高民族基础教育质量,培养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所需人才的根本措施,也是执行党的民族语言文字政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2.2.2 促进民族平等和社会公平我们党和国家一贯奉行民族平等以及民族语言文字平等的政策。各民族都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不同民族语
14、言的地位是平等的,但现实中各民族语言的使用范围及社会交际作用不同,决定了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长期以来,由于受社会历史、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大量少数民族群众仅使用单一的本民族语言。在新疆这样一个多民族共存、多语言存在的社会环境中,在当今这样一个市场化、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不仅造成了民族心态封闭、信息缺乏、观念守旧,而且使存在双语交流障碍的群众,客观上无法超越语言、民族、地域的局限,在更宽广的领域施展才能,无法得到平等的生存生活和就业发展机会,从而处于社会竞争的弱势。同时,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各族群众普遍关心的利益问题。和谐社会是社会不同利益群体能
15、够协调、和谐、共存和发展的社会。通过教育给社会各种利益群体的人以公平的教育机会,使各种利益群体的人都有公平发展的空间和发展的机会,为个人或群体的未来发展提供扎实的基础,保护不同利益群体教育机会的公平,对建设和谐社会是非常重要的。构建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必须实现教育小康。教育在政府提供的众多公共产品中更加具有公益性,教育小康更注重的是社会效益的产出,通过公共财政和公立教育保障每位社会成员享有的同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新疆农村学前“双语”教育基础薄弱,幼儿园校舍及教学设施缺乏、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影响教育的整体效益,因此加大对农村学前“双语”双语幼儿园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有利于实现我区城镇、农村
16、、不同民族、不同区域间的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现在,绝大多数少数民族群众对本民族发展有着强烈愿望,对时代生活有着深刻理解,他们渴望学习、渴望掌握重要的语言工具获取更多的信息知识。仅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教育,势必导致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产生区域、民族之间教育发展的差距,势必难以满足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需求。因此,大力推进学前“双语”教育,实质上是维护各民族的平等权利而进行的教育改革,对于保证新疆各族人民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获得公平竞争、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促进各民族平等和社会公平,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2.3 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在影响人口素质的社会、经济、
17、文化等诸因素中,教育比其他因素对人口素质的提高显得更为直接和重要,决定人口素质的关键在于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当今时代,汉语是我国的通用语言,也是各民族人民交流的主要语言,我国科技、文化信息的主要载体是汉语,掌握了汉语这个获取知识、传递信息的工具,就架起了获取知识信息的桥梁。在经济全球化、科技飞速发展、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今天,不学汉语就无法面向全国,不学外语就无法走向世界,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各民族从自身发展的长远利益着想,在掌握民族语文基础上,有必要通过学习和掌握汉语文,借助汉语这一国家通用语言,了解和吸收更多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现代信息,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使自己尽快跟上科技飞速发展的步伐
18、,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科技文化素质,缩小与其他民族在经济、科技、文化上的差距,实现民族的现代化。“双语”教育在我区少数民族教育和基础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还体现在以下方面:在新疆这样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要实现各民族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关键取决于少数民族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发展,取决于能否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造就出大批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劳动者和新型人才。而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是学生在进入基础教育阶段后,减少了因直接进入汉语言环境导致的语言障碍而带来的学习困难,可以缩短儿童的教育进程,有利于民族教育的普及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做好学前“双语”教育
19、的意义不言而喻。我区是一个较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双语”教育是提高少数民族素质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是培养“民汉兼通”少数民族人才的根本大计。通过实施“双语”教学,逐步改变少数民族教育基础薄弱、发展滞后的状况,提高少数民族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批用得上留得住的民汉“双语兼通”人才,为新疆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和人才保障。 项目的实施对于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教育事业均衡发展,从而带动各项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意义重大。2.2.4 加强交流沟通,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民族之间的接触了解,首先是从互相学习语言开始的。没有语
20、言这一最基本的工具,就谈不上各民族思想上、心灵上、感情上的交流沟通;离开语言这一最基本的途径,各民族就不可能真正做到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共同发展。在新疆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各民族相互往来、融合发展,有着相互学习语言的良好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和发挥语言的社会功能。推进“双语”教育,使语言不再成为各族群众交流和沟通的障碍,使各族群众更广泛、更深入、更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使“三个离不开”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共同谱写出“中华民族是一家,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动人乐章。“双语”教育必须坚持从孩子抓起,从幼儿抓起,通过大力推进学前“双语
21、”教育,使各族群众通过汉语这一最通用的语言文字,加强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交流和沟通,建立更加亲密的友谊和感情,进一步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为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2.2.5 弘扬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基。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民族保持兴旺发达,都必须在保留和发展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坚决打破自我封闭,向别的民族学习优秀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任何一种民族文化要想推向全国、推向世界,都必须具备开放性、包容性的个性,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
22、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推行民族语与汉语并重的“双语”教学,是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一种手段,符合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新疆的少数民族来说,接受“双语”教育,在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基础上掌握好汉语,不仅能够学习到其他民族的文化知识,还能够通过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的学习、了解民族的文化与历史,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留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民族的理解与民族文化的互动,继承、保留、弘扬和发展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地区之间、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广泛,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信息主要靠汉语传播。学习好汉语,少数民族便可以充
23、分地借鉴、应用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与技术,发展本民族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同时,作为族际语,汉语也是各民族间进行交流、增进了解,共同缔造一个繁荣稳定社会的必要工具,通过学习好汉语,能够积极扩大民族间、地区间的交流,更加充分地学习和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更好地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主流文化之中,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繁荣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综上所述,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推进全疆七地州及九县市的学前“双语”教育,对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建立平等、和谐的民族关系,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项目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第三章 需求分析3.1 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6 荒山 绿化 项目 建设 报告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