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关键质量特性的产品设计本科学位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关键质量特性的产品设计本科学位论文.doc(5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基于关键质量特性的产品设计摘要在明确质量特性概念基础上,提出了质量特性(QCs)的三层结构及其技术内涵,给出了关键质量特性(KQCs)概念;给出了产品关键质量特性演化模型与演化活动;结合产品设计过程,建立了基于关键质量特性的产品保质设计(DFQ)活动链与模式;基于质量屋给出了完整的关键质量特性提取方法;在产品功能和结构树基础上,应用公理化设计(AD)中功能与结构域映射理论建立了关键质量特性关联树,并在分析噪声因素和统计故障模式的基础上,基于粗糙集理论和模糊逼近于理想的排序方法(Fuzzy TOPSIS)提出了关键质量特性关联树节点的质量关联权重计算方法;提出了关键质量特性关联树节点的关联权重评
2、定方法;将基于三维CAD的方案外形评估与基于虚拟样机的方案性能仿真引入保质设计质量评价活动中。最后通过案例应用验证了所提理论与方法的正确性与有效性,为产品保质设计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系统化的实现方法。关键词:保质设计;关键质量特性;保质设计活动链;关键质量特性提取;关键质量特性关联树;关键质量;特性仿真评价AbstractFirstly,quality characteristics(QCs)are defined,the threelayer model and technical connotation of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are presented,then
3、 the concept of key qualitY characteristics(KQCs)is presented and its evolution process mode1 is created,and the key activities Of KQCs evolution are discussed in the context of design for quality(DFQ)The design chain and new approach of DFQ based on KQCs are givenIdentification method of KQCs is gi
4、ven by means of the house of qualityDecomposition method of hierarchical tree of KQCs is studied based on functional and physical tree in axiomatic design(AD),and the quality relation weight assessment process of its nodes based on their history data of quality related tO noise and fault analysis is
5、 discussed in detail by means of rough set and fuzzy 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 (TOPSIS)Results of generation,simulation and evaluation implemented quality of assurance plan are studied fartherFinally,case studies of typical mechanical products are offeredApplying
6、 the principle of the method presented,the case studies discuss the DFQ mode,the procedures of identifying KQCs,building the hierarchical tree of KQCs and verifying quality assurance planThe test results of simulation and physical prototype show the validity and promise Therefore,it provides a new p
7、ractical approach for design for quality Key words:design for quality(DFQ);key quality characteristics(KQCs);activity chain of DFQ;identification of KQCs;decomposition and hierarchy tree of KQCs;simulation and evaluation of KQCs目录第一章 绪论31.1研究背景及意义31.2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分析41.3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5第二章 产品设计的相关理论基础62.1 产品设计过
8、程研究的意义62.2设计理论的研究内容72.3 现代产品设计方法72.3.1 系统化设计方法82.3.2 结构模块化设计方法82.3.3 基于产品特征知识的设计方法102.3.4 智能化设计方法102.4 产品设计过程模型112.4.1 顺序过程模型122.4.2 设计为中心的模型122.4.3 并行设计模型132.4.4 动态过程模型14第三章 关键质量特性143.1质量特性143.2 关键质量特性的定义163.3 关键质量特性的作用与意义173.4 关键质量特性的分类与演化173.5 产品关键质量特性演化模型18第四章 基于关键质量特性的产品设计194.1 产品设计活动链194.2 产品质
9、量设计模型204.3 关键质量特性的提取224.4 关键质量特性关联树244.4.1 关联树的建立254.4.2 关联树节点权重计算264.5 质量保证措施与计划284.5.1 形成与实施284.5.2 结果仿真与评估29第五章 结论29参考文献:30第一章 绪论1.1研究背景及意义今天的产品设计,特别是电子产品的设计领域,由于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使电子产品具有了更大的造型设计空间。机械时代的产品外型与结构功能之间的关系变得模糊起来;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物质的极大丰富,产品功能已经成为一个大多数企业都可以满足的最基本条件,已经很难形成长久的竞争力,消费者对产品的需要在这一前提下,转向
10、更高层次的精神价值上来。这些自然就给产品设计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单纯的工程师或造型设计师,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产品复杂的属性,产品设计成功的难度变得越来越大。 产品设计质量决定了产品的固有质量,是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控制的“瓶颈”,随着并行设计、保质设计和六西格玛设计等产品设计与质量控制新理论方法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如何系统地有效的对产品设计质量进行控制,实现质量驱动的产品设计,保证产品质量,已经成为企业面对的具体问题和研究热点。近年来,随着国内外针对产品明确任务、初步设计和详细设计等阶段的质量控制与保证技术及方法等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贯穿产品设计全过程的系统化的微观层面质量控制对象与质量控制方法提出
11、了迫切需求。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关键质量特性的产品设计质量控制方法,并讨论了该控制方法的软件实现。1.2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分析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产品质量设计领域相继做了研究。MMorupll 博士从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角度提出了两类质量论,把质量分成两类 (Q,g):Q代表外部质量,指顾客能感受到的质量,即最终产品所体现的特征、特性;g代表内部质量,指企业内部为实现Q而进行的一切生产活动的质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3个基本活动单元:制定目标、质量合成与质量评价。其中:规划单元制定各阶段的质量目标,合成单元采用各种设计方法进行两类质量的融合;评价决策单元以各阶段的质量目标为基准,对各设计方案
12、进行分析对比,对产品的质量进行验证与择优。Julian DBooker对产品质量设计的支持工具质量功能配置、失效模式影响分析、稳健设计与Six Sigma等技术进行了评述,针对这些工具,提出了支持并行产品开发的保质设计工具应用与集成框架。在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DFQ 的集成模式、支持工具与软件支持系统的研究。虽然现有的质量设计方法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其工程应用仅局限于离散的产品设计阶段和独立的工具,对如何按照质量工程思想,突出重点地实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系统化的设计质量保证尚缺乏理论和方法支持,对设计阶段的质量保证只是停留在离散的质量工具应用与管理层面上。随着质
13、量工程实践的不断深入,形成了质量保证过程中抓关键因素的理念,并提出关键特性(Key Characteristics,KCs)和关键质量环节 (Critical to Quality,CTQ)概念,并分别在波动风险管理l_8(Variation Risk Management, VRM)和6西格玛设计(Design for Six Sigma, DFSS)方法体系中得到应用。1.3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是基于关键质量特性的产品设计,在产品设计的质量保证过程中抓住关键的因素,把关键质量特性作为产品设计的主要设计基础。本文把关键质量特性的理念引入产品设计方法中,明确关键质量特性概念,提
14、出了基于关键质量特性的产品设计活动链与模式,并对关键质量特性的提取、分解和合成等关键设计活动的技术实现进行了深入研究,各章节具体研究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本论文题目研究的背景及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分析。第二章主要阐述产品设计的相关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产品设计过程研究的意义,产品设计理论,现代产品设计方法以及产品设计过程模型。第三章主要介绍关键质量特性的基础知识,包括质量特性的介绍,关键质量特性的定义,关键质量特性的分类与演化以及演化模型。第四章则是基于关键质量特性的产品设计的设计方法与设计模型,在此章中阐述了怎样提取关键质量特性,引入关键质量特性关联树,采用关联树的形式进行关键质量特
15、性的分解、权重计算和排序结果,最后对具体的实施做了大概的阐述。第五章在结论中总结全文,简单说明了本文提出的观点在产品设计中的作用,并提出了本文方法的在新产品设计中的局限性。第二章 产品设计的相关理论基础2.1 产品设计过程研究的意义现代市场以全球化竞争加剧、客户需求变化频繁、市场多极化、先进制造与信息技术的集成为特征,对制造业企业提出的核心要求是又好又快地响应客户需求。关于并行工程的研究与实践表明: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约83%的费用是由产品设计过程的工作所决定,而这一阶段本身所需费用则占不到总费用的3%。产品设计过程,即从产品定义到产品批量生产之前这一段时间,在产品生命周期中的重要性,促使企业将目
16、光集中在发展出高适应性的设计方法,以管理产品设计过程及资源。这使得对于产品设计过程管理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图 2-1 中可以看出产品设计过程管理在设计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无论是作为设计资源的设计团队、技术与设计工具,还是作为软实力的企业文化,以及最终的产品或服务,都与产品设计过程中的管理活动有着直接的、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产品设计过程管理是综合支配和挖掘各设计元素,推动设计过程高效进行的动力。设计团队技术与工具产品设计过程管理产品/服务设计过程企业文化市场需求环境图2-1 过程结构示意图2.2设计理论的研究内容设计理论是研究产品设计的科学,涉及产品设计过程、设计目标、设计者、可用资源、领域知识等
17、5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设计者是设计的主体,如一个或一组设计人员。可用资源是时间、空间、经费、计算机网络及设计软件等在设计中要用到的资源。领域知识是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机构学、电工、电子等设计中要用到的专门知识。设计目标是对待设计产品的一种详细描述,如图样,数据文件等。设计过程是指设计者为完成设计所采取的一系列活动。所谓设计,是指设计者利用可用资源及领域知识,通过设计过程,将用户需求转变为待设计产品的一种详细描述的过程,该描述可用于产品制造。设计理论的研究内容如图22所示。在设计理论所涉及的内容中,设计过程是其核心。设计者设计过程设计目标可用资源领域知识图22 设计理论研究的内容产品设计是一复杂
18、的过程,不同的企业设计过程也不同。为了对这些不同的设计过程进行描述,需要采用设计过程模型,该类模型是工业界真实设计过程的一种抽象,并能回答真实设计过程中的问题。2.3 现代产品设计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机械产晶向大型化、微型化、多功能多用途化方向发展,原来单一的机械产品设计手段已经陈旧。目前计算机辅助设计已经褥到比较广泛豹研究与应用,根据强黄国内外设汁学者进行机械产品方案设计所用的方法,可以将其分为四大类型:系统囊:的设计方法、结构模块化设计方法、基于产晶知识特征的设计方法、智畿化设计方法。2.3.1 系统化设计方法系统化设计思想是70年代由德国学者Pahl和Beitz教授提出的,他们
19、以系统理论为基础,制订了设计的一般模式,倡导设计工作应具备条理性。目前制定的机械产品方案设计进程模式,基本上沿用了德国标准VDl222l的设计方式。除此之外,我国许多设诗学者在进行产品方案设计时还借鉴和引用了其他发达国家的系统化设计思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1)将用户需求作为产品功能特征构思、结构设计糯零件设计、工艺栽划、作韭控制等的基础,从产品开发的宏观过程出发,利用质量功能布置方法,系统地将用户需求信息合理焉有效地转换为产品开发各阶段的技术目标和作业控制规程的方法。(2)将产品看作有机体层次上的生命系统,并借助于生命系统理论,把产品的设计过程划分成功能需求层次、实现功能要求的概念层次和产
20、品的具体设计层次。同时采用了生命系统图符抽象地表达产晶的功能要求,形成产品功能系统结构。(3)将机械设计中系统科学的应用归纳为两个基本问题:一是把要设计的产品作为一个系统处理,最佳地确定其组成部分(单元)及其捆互关系;二是将产品设计过程看成一个系统,根据设计目标,正确、合理地确定设卡中各个方面的工作积各个不同的设计阶段。2.3.2 结构模块化设计方法从规划产品的焦度提出:定义设十任务时以功能化的产品结构为基础,引用已有的产品(如通用零件部件等)描述设诗任务,邸分鳃任务时就考感每个分任务是否存在对应的产品解,这样,能够在产晶规翊除段就瀵除设计任务中可能存在的矛髓,早期预测生产能力、费用,以及开发
21、设计过程中计划的可调整性,南此提高设计效率稻设计的可靠性,同时也降低新产品的成本。Feldmann将描述设计任务的功髓讫产晶结构分为圈层:产箍、功能组成、主要功能组件、功能元件。并采用面向应用的结构化特征目录,对功雏元件进行更为具体的定性和定量描述。在专用机械设计中采用功能化的产品结构,对_于评价专用机械的设计、制造风险寸+分有利。提倡在产晶功能分析的基础上,将产品分解成具有某种功能的一个或几个模块化的基本结构,通过选择秘组合这些模块化基本结构组建成不同的产品。这些基本结秘可以是零件、部件,甚至是一个系统。理想的模块化基本结构应该具有标准化的接口(联接和配合部),并且是系酬化、通用化、集成化、
22、层次化、灵便化、经济化,具有互换性、相容性和相关性。我国结合软件构件技术程CA矜技术,将变形设计与组合设计相结合,根据分级模块化原理,将加工中心机床融大至I小分为产晶级、部件级、组件级和元件级,并利用专家知识和cAD技术将它们组合成不阍品种、不同规格的功能模块,再由这些功熊模块组合成不同的加工中心总体方案。以设计为目录作为选择变异机械结构的工具,提出将设计的鳃元素进行完整的、结构化的编封,形成解集设计目录。并在解集设计目录中列出评论每一个癣的附热信息,菲常有秘于设计工程师选择解元素。根据机械零部件的联接特征,将其归纳成四种类型:1)元件间直接定位,并具有自调整性的部件;2)结构上具有共性的组合
23、件;3)具有嵌套式结构及嵌套式元件的联接;4)具有模块化结构和模块化元件的联接。并采用准符号表示典型元件和元件间的连接规则,由此实现元件问联接的算法化和概念的可视化。在进行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中,用“功能建立”模块对功能进行分解,并规定功能分解的最佳“粒化”程度是功能与机构形式的一一对应。“结构建立”模块则作为功能解的选择对象以便于实现映射算法。结构模块化设计方法视具有某种功能的实现为一个结构模块,通过结构模块的组合,实现产品的方案设计。对于特定种类的机械产品,由于其组成部分的功能较为明确且相对稳定,结构模块的划分比较容易,因此,采用结构模块化方法进行方案设计较为合适。由于实体与功能之间并非是一
24、一对应的关系,一个实体通常可以实现若干种功能,一个功能往往又可通过若干种实体予以实现。因此,若将结构模块化设计方法用于一般意义的产品方案设计,结构模块的划分和选用都比较困难,而且要求设计人员具有相当丰富的设计经验和广博的多学科领域知识。2.3.3 基于产品特征知识的设计方法基于产品特征知识设计方法的主要特点是:用计算机能够识别的语言描述产品的特征及其设计领域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建立相应的知识库及推理机制,再利用已存储的领域知识和建立的推理机制实现计算机辅助产品的方案设计。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主要是依据产品所具有的特征,以及设计领域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量和决策,完成机构的型、数综合。欲实现这一阶段
25、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必须研究知识的自动获取、表达、集成、协调、管理和使用。为此,国内外设计学者针对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知识的自动化处理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采用的方法可归纳为下述几种:编码法、知识的混合型表达法、设计目录法等。2.3.4 智能化设计方法智能化设计方法的主要特点是:根据设计方法学理论,借助于三维图形软件、智能化设计软件和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多媒体、超媒体工具进行产品的开发设计、表达产品的构思、描述产品的结构。在进行自动取款机设计时,把产品的整个开发过程概括为“产品规划”、“开发”和“生产规划”三个阶段。1)产晶规划一构思产品。其任务是确定产品的外部特性,并将最初的设想用CAD立体模_型表示
26、,建立能够体现整个产品外形的简单模型。2)开发一设计产品。该阶段主要根据“系统合成”原理,在立体模型上配置和集成解元素,解元素根据设计目标的不同有不同的含义:可以是基本元素,也可以是复合元素,还可以是要求、特性、形状等等。将实现功能的关键性解元素配置到立体模型上之后,即可对产品的配置(设计模型中解元素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产品配置分析是综合“产品规划”和“开发”结果的重要手段。3)生产规划一加工和装配产品。这一阶段主要论述了装配过程中cAD技术的应用,提出用计算机图像显示解元素在相应位置的装配过程,由此发现难点和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使设计过程的综合与分析在“产品规划”、“开发”和“生
27、产规划”中连续地交替进行。我国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设计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重点研究了按时序合成的机构组合方案设计专家系统,并借助于具有高性能图形和交换处理能力的OpenGL技术,在三维环境中从各个角度对专家系统设计出的方案进行观察。将构造标准模块、产品整体构造及其制造工艺和使用说明的拟订称为快速成型技术。建议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将快速成型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虚拟表达与神经网络结合应用。指出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不断完善,应尽可能地将多媒体图形处理技术应用于产品开发中,例如三维图形代替装配、拆卸和设计联接件时所需的立体结构想象力等。上述各种方法之间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联系,如结构模块化设计方法中,划分结
28、构模块时就蕴含有系统化思想,建立产品特征及设计方法知识库和推理机时,通常也需运用系统化和结构模块化方法,在机械产品方案设计中,将能够实现特定功能的通用零件、部件或常用机构看作结构模块,并将其应用到系统化设计有关层次的具体设计中,即将结构模块化方法融于系统化设计方法中,不仅可以保证设计的规范化,而且可以简化设计过程,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降低设计成本。2.4 产品设计过程模型 企业竞争是围绕产品的时间(T)、成本(C)、质量(Q)、售后服务(S)j几个因素进行的,如果认为S是Q的组成部分,T、Q、C这三个因素都可能是企业选择设计过程模型时的支配因素。按选择支配因素的不同,把设计过程模型分为顺序过程
29、模型、设计为中心的模型、并行设计模型和动态过程模型四类。2.4.1 顺序过程模型 传统的设计过程模型为顺序模型,如图23所示。企业选择该类模型的支配因素是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与降低成本。产品定义概念设计技术设计详细设计原型试制及试验时间图 23 顺序结构模型按这种模型,新产品设计在交给制造部门之前,按照图中顺序在企业的不同部门内完成。经过试验或后续的制造发现设计的不合理之处,在返回到设计的某个阶段,如详细设计阶段,进行再设计,一直到满足要求为止。2.4.2 设计为中心的模型图24 是设计为中心的的模型。企业选择该模型的支配因也是产品的质量与成本。与上述模型的不同点为:设计人员在设计阶段要更详细的
30、考虑到制造、装配、环境、全生命周期的成本等,使设计反复的过程尽可能短。 时间概念设计技术设计详细设计及分析原型试制及试验DFX图 24 设计为中心的模型分析的该类模型的重要特征。有限元计算、运动学与动力学仿真、加工过程仿真、装配过程仿真等都是分析的内容。2.4.3 并行设计模型图25 是并行设计模型。企业选择该类模型的支配因素搜产品质量及推向市场的时间。概念设计技术设计详细设计与分析原型试制与试验时间图25 并行设计模型该模型与设计为中心的模型不同点为:该模型为小组工作方式,小组成员要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要有产品开发的下游人员参加,为了共同的目的尽快开发新产品而努力。该类模型不仅适用于具备网络
31、环境的大中型企业,也适用于不具备网络环境的小企业。2.4.4 动态过程模型 图26 是产品设计的动态过程模型。与并行设计模型相比,各个设计阶段一起开始,小组之间的消息交流更加重要,因此需要更好的设计与过程的集成环境。企业选用这种模型的驱动力是产品推向市场的时间。概念设计技术设计详细设计与分析原型试制与试验时间图26 动态过程模型第三章 关键质量特性3.1质量特性产品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它由适用性和符合性两个层次构成。适用性是指这组特性满足顾客需求的程度,符合性是指这组特性符合标准要求的程度,适用性决定了符合性,符合性使适用性得以实现,符合性只有在适用性前提下才有价值。设计阶段质量
32、保证主要任务是提高其适用性,制造阶段质量保证的主要任务是保证符合性。为了更加清晰描述产品质量,Iso9000标准引人质量特性(Quality Characteristics,QCs)概念,它们是有关要求的产品、过程或体系的固有特性,具有多维性特点和演化性特点,多维性特点主要体现在产品质量特性集合参数种类和数量上;演化性特点主要体现在产品各级质量特性信息相互传递和反馈过程中。Juran 强调:质量特性是产品质量的载体,它们可以分为设计质量类、符合性质量类、可信性等时间能力类和现场售后服务类等四类。其中设计类质量特性主要体现在产品技术指标中,它们决定着其他三类特性,其他三类质量特性是设计类质量特性
33、在制造、使用和售后阶段的具体体现,为完善设计类质量特性提供有益的反馈,就为从质量特性层来保证产品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特别是明确了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应重视质量特性的重要实践意义。在产品设计过程中,驱动产品设计方案产生的设计要求分为两类引:功能型需求和技术型需求。功能型需求描述了待设计产品的功能和使用目的,是产品存在的根本;技术型需求以定量或定性的方法描述产品设计方案需要满足的约束条件,是评估产品设计方案质量的首要依据。在产品设计阶段,产品存在形式为设计方案,而技术型设计需求是设计方案质量的载体,技术需求的主体是技术指标。依据产品质量特性是产品质量载体的道理,可以认为,技术需求是产品质量特性的载体,
34、质量特性约束着技术需求。为了有效表征产品质量,明确其技术内涵,质量特性需要表达顾客、企业和技术人员对产品质量的多视角的认识与度量,为此,提出如图31所示产品质量特性3层结构的概念模型。如图中所示,质量特性由反映用户需求的质量特性维度(Quality Dimensionality,QD)、反映企业评价与竞争要求的质量特性要素(Quality Essential, QE)和反映工程师设计要求的质量特性属性 (Quality Attribute,QA)所构成,它们构成了产品质量特性的集合。它们从不同层次反映对产品质量的认识与要求为性能(即功能性)、可靠性、安全性、耐用性、可维护性、经济性、环保性及美
35、感性等方面的质量需求和特征。与产品性能关联的质量特性要素是质量特性的核心,其承上启下,是联系顾客和设计人员的桥梁。为了将产品质量特性合成到产品中去,需要和产品设计工程紧密关联,从产品设计数据中构建产品质量特性,实现质量特性维度、质量特性要素到质量特性属性等不同属性的质量需求的依次转化,明确产品保质设计质量目标。 使用需求产品性能技术需求质量特性维度质量特性要素产品技术质量质量特性属性产品使用质量产品设计工程来源确定确定来源来源产品质量工程多对多一对多体现图31 产品质量特性概念模型3.2 关键质量特性的定义为了有效地在产品设计阶段开展质量保证工作,需要从质量工程“关键少数,次要多数”的角度准确
36、地把握质量保证的重点和对象,为此在质量特性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关键质量特性(Key Quality Characteristics,KQCs)的定义:KQCs是影响和决定产品质量的关键的少数质量特性,它们是产品相关性能技术指标及其参数的集合,它们来源于顾客对产品质量的需求。当然,上述需求也包括产品在使用和生产过程中的重大事故和功能进化的需求:例如“挑战者”和“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失事对“发现”号航天飞机安全性能的改进。KQCs形成于产品规划阶段的技术规范,在概念设计、结构设计与详细设计不同阶段可不断传递与细化,产生相关变粒度功能参数和结构设计参数,最后在制造和装配阶段通过检验体现出来,它们具有
37、宏观和微观特性,宏观的质量特性依靠微观的特性参数来保证,微观质量特性起源于宏观质量特性。关键质量特性是决定和记录产品质量的基本信息单位,是产品质量主要载体,是产品设计与开发阶段质量保证的主要对象。它们能够极大地影响产品的顾客满意度、安全性、相关规定的符合性、一致性、功能性和性能满足程度等,它们需要必要的保证手段来减少潜在的质量问题和失效成本,从而提高产品质量。3.3 关键质量特性的作用与意义关键质量特性的提出,有利于明确设计阶段质量保证的重点和主线,更有利于理清产品设计过程和质量保证过程之间的关系,将关键质量因素设计进产品方案,其过程如图32所示。从图2 可以看出,设计质量控制即是保证产品质量
38、特性的设计进入产品方案。由于市场竞争的需要的,针对日益复杂的产品,在产品设计阶段采用额外的手段保证所有的产品质量特性显然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为此,我们以其中关键质量特性为目标来建立系统化的设计质量保证方法,在设计周期和成本允许的情况下,为了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还可以用此方法按照重要度依次循环来保证其它质量特性。产品需求 产品需求产品级关键质量特性产品方案产品设计关键质量特性合成产品设计质量仿真与评估满意方案图32 基于关键质量特性的产品设计质量保证3.4 关键质量特性的分类与演化依据具体产品设计与开发过程,关键质量特性可以分为4级,即产品级关键质量特性(Key Quality Charact
39、eristics of Product,KQCsP):指决定和影响产品整体质量的少数关键工程技术指标集合;设计级关键质量特性(Key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Design,KQCsD):指产品部件、零件和特征级影响产品级关键质量特性的参数集合,包括功能和结构两类;制造级关键质量特性(KeyQu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Manufacturing,KQCsM):指制造过程及工夹具参数等影响设计级关键质量特性实现的各级制造参数集合;装配级关键质量特性(Key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Assembling,KQesA
40、):指装配线的特征、工具、夹具和过程等影响设计级关键质量特性实现的装配参数。产品级质量特性决定设计级质量特性,设计级质量特性决定制造级和装配级质量特性,产品设计阶段质量保证的首要任务是识别出产品级关键质量特性,完成设计级关键质量特性的逐级分解,明确质量保证对象;制造级和装配级关键质量特性是生产阶段质量保证的重点,为设计级关键质量特性的有效保证提供反馈与支持。设计阶段产品关键质量特性演化始于产品设计早期,在需求识别和产品规划阶段,系统分析产品质量特性现状,识别出影响产品质量的少数关键产品定义参数(性能要求、技术规范或重大缺陷等),即实现产品关键质量特性的提取;为了实现将所提取的产品级关键质量特性
41、合成到产品方案中去,实现质量信息的完备演化与映射,需要在产品设计过程中,明确与产品关键质量特性关联的各级功能和结构参数,并落实到具体的组件、零件与特征上,为此,需要为实现产品关键质量特性的分解,即在产品设计过程中更加细化质量保证对象(分解特征);在分解出设计级关键质量特性的各级分解特征,形成关联树后,为了将产品级关键质量特性设计进入产品方案,首先需要对这些分解特征按照其质量风险进行排序,确定其质量保证优先顺序,进而分别采取质量措施进行质量合成,实现产品级关键质量特性向产品方案的演化与融合,即实现产品关键质量特性的合成。3.5 产品关键质量特性演化模型为了支持产品生命周期质量状态空间的持续递阶转
42、换,必须提供相关操作来完成产品关键质量特性的演化,便于质量特性能够在产品中适时表达出来。为此,本文提出关键质量特性演化过程,如图33所示。从上图32中可以看出,关键质量特性对产品质量状态空间进行表征,首先从顾客需求中识别出产品关键质量特性集合。识别操作主要包括:初始化识别对象集合、确定决策规则和运算输出结果集等活动;然后通过分解机制,分解出相关分级特征集。分解操作主要包括:确定关键质量特性、逐级分解、确定特征集选择策略和输出分级特征集等活动;此外,为了实现产品生命周期质量控制的延续性,关键质量特性可以通过映射机制,向相邻阶段传递。映射操作主要包括:确定初始模板集合、确定它们之间的约束关系、寻找
43、新的特性集合、确定新的特性集合之间的约束关系、建立模板集合与新特性集合之间的映射关系和计算输出新的产品关键质量特性子集合等活动。随着演化过程不断演进,产品关键质量特性描述清晰度越来越高、描述信息粒度越来越细、量化程度越来越高,其中,在产品设计阶段变化最大。. . .子关键质量特性需求 识别产品策划概念设计初步设计详细设计回收维修使用生产生产准备顾客需求关键质量特性子关键质量特性子关键质量特性分级特征分级特征分级特征清晰度信息细化程度量化程度分解分解分解映射映射映射图33 产品关键质量特性演化过程第四章 基于关键质量特性的产品设计4.1产品设计活动链在现有系统化产品设计流程 基础上,基于关键质量
44、特性的演化分解过程,建立保质设计活动链,如图41所示。该流程与传统的系统化四阶段设计流程相比,增加了关键质量特性提取与分解活动,该活动承上启下,是保质设计链中的关键一环,主要完成从产品质量需求中提取出具有技术涵义的产品级关键质量特性,明确产品质量保证重点,并且实现关键质量特性关联树的逐级分解与分析。需求分析阶段主要完成质量需求和对应技术指标的收集与分析,为产品级关键质量特性做好准备。在关键质量特性提取与分解活动的支持下,关键质量特性在概念设计、结构设计和详细设计阶段不断地细化与分解,通过质量措施设计进入设计方案,达到设计的目的。图41基于关键质量特性的产品设计活动链4.2 产品质量设计模型产品
45、质量设计过程是一个系统化、模块化的过程,应使每一步的输出都满足质量需求。根据文献1中提出的保质设计基本活动单元应包括:制定目标、质量合成与质量评价的基本思想,在设计活动链基础上,提出基于关键质量特性的产品保质设计模式,详见图5所示。产品设计与开发阶段,在基于关键质量特性的产品保质设计流程支持下,首先识别出产品级关键质量特性及其技术指标描述集合,并在产品方案设计过程中,不断建立起功能级、组件级、部件级、零件级和特征级产品关键质量特性的关联树,并根据具体产品设计阶段的不同质量保证要求,以零件节点为基础,按照质量关联权重大小对关联树相应粒度层给予关联节点重要度的排序,对其中需要重点保证的重要参数给出
46、相应的保证措施,并以质量保证计划的方式给出。 图5 基于关键质量特性的设计模式4.3 关键质量特性的提取关键质量特性的提取在产品设计开始阶段,通过实例化产品质量特性三层结构的相关属性,然后构建质量屋(House of Quality),并基于质量屋决策模型,确定它们的重要度与目标值的改进方向,从质量特性属性层中提取最为关键的技术指标作为产品级关键质量特性。对于由重大质量事故引发的关键质量特性已明确的产品改进性修补设计,可以跳过此提取过程。提取过程如图6右下所示: 以质量特性多维框架l_1叩为核心从用户需求中可确定:“性能”、“可靠性”、“维护性”、“安全性”、“适应性”、“经济性”、“环保性”
47、和“认同性”等质量维度所对应的质量要素,明确产品质量现状和存在问题为质量有序改进和保证指明方向; 在质量要素结果集的基础上,对质量要素进行整理、归类、去除冗余和赋予权重等操作,按照Kano模型 把质量要素按照顾客满意度和用户需求实现率分为3类:基本型、期望型和兴奋型,基于Kano模型调查问卷l_1 方法收集用户和市场对质量要素的关注程度,按照Kano评估表l_1胡统计调查结果,根据结果确定质量要素的顾客满意系数(Customer Coefficient of Satisfaction)CSs和顾客不满意系数 (Customer Coefficient of Dissatisfacti0n)CSD,基于它们计算出质量要素权重:WQE =CSs- CSD; 针对每项质量要素,利用头脑风暴法、专家咨询和检索产品设计案例库等手段,提出对应的质量属性,并确定其技术属性(度量单位,当前值,最大值,最小值)。为了更有针对性进行从质量特性中识别关键质量特性,需要进一步确定质量属性的技术竞争性系数、技术难度系数、投资回报率系数、固定费用系数、可变费用系数和改进时间系数等决策系数。在产品开发初始阶段,精确地给出各项质量属性的决策系数不太现实,也没必要,因为只要能给出相对大小即可,以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