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巢与非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研究报告.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城市空巢与非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空巢与非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研究报告.doc(9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城市空巢与非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调查报告XX大学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小组XXX XXXX XX XXX20XX年X月90城市空巢与非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目录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框架1(一)选题背景及意义1(二)研究框架2二、调查方法与样本情况3(一)调查问卷3(二)问卷施测过程5(三)统计学方法6(四)样本情况6三、调查数据及统计学结果7(一)年龄与居住形式的关系7(二)空巢老人与非空巢老人的经济状况比较9(三)空巢老人与非空巢老人身体健康及主要业余娱乐活动状况比较13(四)空巢老人与非空巢老人与其子女关系的比较15(五)空巢老人与非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16(六)心理
2、健康状况的相关因素20四、调查数据的讨论及原因分析21五、对策及建议社区、家庭、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22(一)针对夫妻同住空巢老人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23(二)针对非空巢老人的社区、家庭养老服务模式24(三)针对独居老人的社区、社会养老服务模式25(四)结语26附录27附录一 :文献综述27附录二:发表于国家核心期刊中国老年学杂志论文33附录三:调查问卷40附录四:访谈纪要及讨论45附录五:拓展研究新型空巢家庭52附录六:论文发表、所获奖励及媒体报道63致谢66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框架(一)选题背景及意义我国是个人口大国,随着平均寿命的提高,生育率的控制,独生子女家庭的大量出现,家庭小型化和人口
3、老龄化的加速,空巢家庭激增已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2000年11月底第五次人口普查,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8811万人,占总人口6.96%,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人,占总人口10.2%,以上比例按国际标准衡量,均已进入了老年型社会。其中,65岁以上的空巢老人约有2340多万。据调查,天津市老人的家庭空巢率明显高于其他大城市,已达30%以上。“空巢老人”作为老年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数量和比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老年人“生活单调寂寞”、“缺少精神慰藉”可能引发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如无成就感、不再被需要感、缺少安全感、对子女情感依赖性强、孤独、焦虑等,更有甚者还会有自杀的倾向,
4、因此空巢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然而,又有研究显示,并不是所有老人都认为与子女同住是他们最好的生活方式。多数情况下,老年人在对待究竟是愿意与子女合住还是分住的选择上始终处于矛盾之中。多数老人因为害怕孤单而选择合住,但是,因为与子女有代沟,居住习惯的不一致或者经济上的纠葛,又愿意分住,但又担心因路远而导致子女来往过少,更显得寂寞。由此可见空巢老人的生活和身心究竟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并没有。进一步观察整个老年人群体的身心健康状况,我们发现,老年人群体在心理和情绪上也都存在着矛盾:一是老年人在生理上、肉体上的老年意识与作为心理和精神状态的老年观念的自我确证之间存在着巨大冲突。表现在:
5、一方面,老年的生命功能的萎缩、怠惰、障碍和衰退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其精神、意识、审美层面却呈现一种亢进的张力和表现欲,他们往往通过唠叨、愤怒、召唤等行为展示自己的存在,希望对外倾诉自己的内心世界。二是老年人既要求强烈的私密空间和个体独立性,又具有浓烈的社会化需要,乐于参加各种社会、社区、团体的活动,这二者之间存在矛盾冲突。三是生命的时间箭头与老年的时间意识之间的错位。表现为对生命未来的畏惧(惧怕于死亡),对以往生命状态的留恋(陶醉于过去),对当下生命时刻的焦虑(遗失在当下)。凡此种种,都体现了当下老年人群体身心状况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老年人群体在身心状况上存在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很难准确、清
6、晰的了解老年人真正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健康状况。在庞大而复杂的老年人群体中,本研究将讨论的范围集中缩小在天津市的老年人群体,从空巢与非空巢老人的角度,理清不同居住形式的老人的身心健康状况。在老年人问题已成为世界性问题的今天,老年人的养老模式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甚至社会的稳定。而家庭结构小型化、空巢老人数量和比例的日趋增加更对传统的养老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城镇养老模式的建立应充分考虑不同居住形式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针对一些空巢老人出现的问题,建立能够行之有效的解决其心理问题的养老模式。因此本研究也将对养老模式的有效建立提供重要的参考,从而推动城镇老龄事业的有序发展。(二)研究框架本
7、课题以空巢老人和非空巢老人作为研究对象,将空巢老可进一步划分为夫妻同住组和独居两组。研究将从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和心理健康状况两部分入手,对三种居住形式的老年人做差异性检验,分析三组老人分别在基本情况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哪些方面存在差异,而后分析被试心理健康状况同其基本情况的各个方面的相关,从而更加全面的了解老年人心理健康同其年龄、性格、文化程度、业余活动数、月收入、经济压力、疾病数、子女关系等方面的关系。居住形式 独居非空巢老人空巢老人夫妻同住 差异性分析 差异性分析基本情况子女情况文化程度年龄日常活动性格人口学资料收入心理健康人际关系情绪认知功能社会适应相关分析二、调查方法与样本情况(一)调查问
8、卷以天津市区老年人心理健康调查问卷作为本调查材料。此调查材料为自制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上设计而成,各有关专家教授审阅修改。问卷分为心理健康状况和个人基本情况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共22题,后一部分共15题。第一部分从四个维度考察被调查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这四个维度分别为:认知功能(1-1至1-5题)、人际关系(1-6至1-12题)、情绪情感(1-13至1-17题和1-21至1-22题)、社会适应能力(1-18至1-20题)。经因素分析,采用5级评分,包括正向计分和反向计分,(调查问卷详见附件三)要求被试从中选择一个符合自己情况的答案。第二部分包括人口学资料、性格、日常活动、子女
9、情况和身体健康情况。因素分析:对心理健康状况量表的数据资料进行探测性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提取因子法和标准化斜交旋转法,以各因子特征根大于1、单一因子负荷大于0.5而在公共因子负荷上小于0.3为标准,提取出4个因子(见表1),并分别命名为认知功能、人际关系、情绪、社会适应,因子变量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3.855%。表1 心理健康状况量表因子分析变量因子认知功能人际关系情绪社会适应10.8040.1730.002-0.04820.869-0.2410.066-0.02030.7870.124-0.0780.1234-0.0600.6670.262-0.1015-0.0140.867-0.2350.
10、22160.0780.6070.194-0.08970.060-0.0600.783-0.1538-0.0820.0200.8570.0229-0.0420.0060.8390.05810-0.0590.2290.641-0.052110.1190.0660.783-0.239120.001-0.0620.5590.28313-0.078-0.0580.7140.233140.103-0.0500.6470.29215-0.0130.0570.0710.701160.0460.020-0.0320.856a.提取因子方法:主成分分析;旋转方法:标准化斜角旋转信度、效度检验:经过因素分析,提取出
11、4个因子,对所提取项目做信度检验,总体和这4个因子的克伦巴赫系数见表2。问卷有良好的信度。 表2 老年人心理健康问卷的克伦巴赫系数总体认知功能人际关系情绪社会适应0.8660.7720.6500.8870.588问卷的效度侧重于对结构效度的考察。心理测量学认为,各分量表分与总量表分的相关超过了各分量之间的相关是结构效度的一种检验方法。4个因子分与总分的相关在0.637-0.717之间,而各因子之间的相关仅在0.112-0.415之间,总分与各因子分的相关都超过了各因子之间的相关,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见表3)表3 各因子之间及其与总分之间的Spearman相关认知功能人际关系情绪社会适
12、应总分认知功能1.000人际关系0.2871.000情绪0.2560.4151.000社会适应0.1120.3370.3751.000总分0.6370.7170.6820.6381.000问卷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保证了研究结果的可信性和有效性,从而保证了调查结论的科学性。(二)问卷施测过程采用入户调查的研究方法,项目组和被调查对象所在社区的居委会的工作人员联系以保证问卷的有效发放。对天津市区内各主要社区情况进行了解,项目组最终选取芥园街道作为主要调查社区,该社区老年人在年龄结构、文化素质水平、居住结构等方面的分布均较为均匀,且处于市内平均水平,因此,该社区在天津市范围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调查对象为
13、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街道居委会提供的符合被试要求的老年人名单中,按其所居住的楼门号和房间号按从小到大排列,采取系统抽样的方法,进行入户调查。由于老年人的视力和文字理解能力的下降,调查过程是由经过专业培训的调查员按照问卷的题目一一向老人提问,之后再由调查员把老人的答案在问卷上标注出来。考虑到老人参与态度对问卷回答真实性的影响,对拒绝入户调查的老人不再要求接受调查。(三)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频数统计,使用F检验的方法分析非空巢老人组、夫妻同住老人组和独居老人组在心理健康各项指标上的差异及显著性,并将老人心理健康状况同人口学
14、等多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四)样本情况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天津市红桥区芥园街道5个社区中6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问卷共150份,得到有效问卷147份。其中,非空巢老人63人(42.9%),夫妻同住老人71人(48.3%),独自居住8人(5.4%),与老伴和子女以外的其他人一起居住1人(0.7%),其他4人(2.7%)。人口学资料如下:年龄:60-94岁,平均年龄68.846.42岁。其中60-69岁84人(57.1%),70-79岁50人(34.1%),80-89岁12人(8.2%),90-99岁1人(0.7%)。性别:男性70人(47.6%),女性74人(50.3%)。文化程度:文盲半文盲14人
15、(9.5%),小学26人(17.7%),初中44人(29.9%),高中38人(25.9%),大专及以上24人(16.3%)。退休前职业:工人77人(52.4%),教师18人(12.2%),企业普通员工12人(8.2%),企业管理人员12人(8.2%),公务员9人(6.1%),其他占12.9%。具体取样情况见表4。表4 被试取样情况 非空巢组 夫妻同住组 独居组总数 63(42.9%) 71(48.3%) 8(5.4%)年龄 60-69 33(23.1%) 47(32.9%) 1(0.7%) 70-79 19(13.3%) 23(16.1 %) 6(4.2%) 80-89 10(7%) 1(0.
16、7%) 1(0.7%) 90-99 1(0.7%) 0(0%) 0(0%)性别 男 29(20.9%) 36(25.9%) 3(2.1%) 女 31(22.3%) 35(25.2%) 5(3.6%)学历 小学以下 21(14.8%) 15(10.5%) 3(2.1%) 初中 19(13.4%) 20(14.1%) 2(1.4%) 高中 14(9.9%) 20(14.1%) 3(2.1%) 大专及以上 8(5.6%) 16(11.2%) 0(0%)注:括号中的数字为当前项目占被调查老人总数的百分比三、调查数据及统计学结果(一)年龄与居住形式的关系图一:老人年龄分布图所有的调查对象中,男性占48.
17、5%,女性占51.5%.将所有调查的老人划分为6069岁,7079岁,8089岁三个年龄段。则由上图可以看出:6069岁年龄段老人占总调查总数的57%,其中男性占26.5%,女性占30.6%;7079岁年龄段老人占总调查总数的34.8%,其中男性占18.4%,女性占15.6%;8089岁年龄段老人占总调查总数的8.8%,其中男性占3.4%,女性占5.4%;图二:不同年龄老人在三组居住方式上的分布将所有被调查的老人划分为6069岁,7079岁,8089岁三个年龄段。由上图可以看出:在所有非空巢家庭老人中,6069岁年龄段老人占53.2%,7079岁年龄段的老人占30.6%, 8089岁年龄段的老
18、人占16.2%;在所有夫妻同住的老人中,6069岁年龄段老人占66.2%,7079岁年龄的的老人占32.4%, 8089岁年龄段的老人占1.4%;在所有的独居老人中,6069岁年龄段老人占12.5%,7079岁年龄段的老人占75%, 8089岁年龄段的老人占12.5%。6069岁年龄段老人在非空巢家庭老人和夫妻同住家庭老人中都占有高比例,家庭形式为独居的很少,这与此年龄段的老人本身就占有较大比例有关;而在所有独居老人中,7079岁年龄段的老人占75%,其他年龄组独居老人占独居老人总数的比例分别为60-69岁(12.5%)、80-89岁(12.5%)、90-99岁(0%),而7079岁年龄段的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市 空巢 老人 心理健康 状况 比较 研究 报告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