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全面汇总归纳.pdf
《2023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全面汇总归纳.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全面汇总归纳.pdf(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 填空、单选:心理学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关于心理学的专著。1879 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所心理学实验室,是心理学成为独立科学的标志 心理学历史可以分为哲学心理学时期和科学心理学的创建和发展时期 多选: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人格包括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自我意识)和人格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心理学主要研究方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临床法和个案法 简答、论述:论述教师职业必备的心理素质?1415 教师应掌握
2、的心里辅导技术?1718 第二章 中学生的身心特征 填空、单选:1、人的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由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组成。植物性神经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2、延脑有活命中枢之称 3、高级神经活动主要指大脑皮层完成的条件反射活动。4、脑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5、大脑皮层可分为感觉区、运动区、联合区 6、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做出的规律性的回应,可分为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7、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8、心理发生与发展分为种系心理发生与发展和个体心里发展 9、心理发展的内
3、部矛盾是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多选 1、人类心理发生与发展的条件:手的发展和直立行走;劳动;语言 2、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阶段性、连续性、稳定性、可变性 3、中学生心里发展的一般特征:过渡性、闭锁性和社会性。简答、论述:1、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异同点 35 相同:基本原理相同,以强化为基础,都有消退抑制和自然恢复现象;都可以建立多级条件反射;都有泛化和分化现象。不同:反应的先天性和后天性是根本区别;操作水平不同(不随意与随意);学习模式不同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 39 遗传因素:遗传,生理成熟;二、自然因素;空气质量,噪声,社会密度,自然灾害;社会文化因素:文化传统,拷贝世界,学校教育
4、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表现:思维发展、初中生:运用假设;开始具备逻辑推理能力;运用逻辑法则 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具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和内省性。情绪情感发展 初中生情绪:强烈、狂暴与温和细腻性共存;可变与固执性共存;内向与表现性共存。情感:自我意识增强,自尊需要迫切;有文饰、内隐、曲折性;容易受挫折,忍受力差 高中生情绪:延续时间增强;丰富性;特异性;情感:由不稳定到稳定;丰富多彩,复杂而深刻 人格发展、初中生:意识高涨;反抗心理。高中生:自我意识高度发展;价值观确立;自治需求。第三章:中学生的学习 填空、单选: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个体经验并由经验引起相对持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
5、过程。狭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是以语言为工具,积极主动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结果对另一种学习的易化或干扰现象。技能指通过练习形成的,趋于完善的、自动化的活动方式。技能按性质可分为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皮亚杰在 20 世纪 30 年代系统的研究了儿童的道德判断。把儿童品德发展分为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和自律道德阶段。柯尔伯格用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分为前习俗、习俗和后习俗水平。青少年品德心理的特点是逐渐从他律变成自律,伦理道德已经开始形成;处于动荡性向成熟性的过度。多选、简答 1、加涅把学习分为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系列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原理学习和解决问
6、题学习。2、奥苏伯尔根据学习与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根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3、我国心理学家把学习分为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品德的学习 4、学习的基本理论有刺激反应学习理论、认知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5、按迁移作用的性质,可以把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按时间顺序可分为顺向迁移和负向迁移;按内容抽象水平的不同可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6、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有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经验概括说;关系转换理论和认知结构说。7、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有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对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心向与定势 8、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有明确目标;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7、;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提高对基本原理的理解;9、加强理解的条件: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利用变式和比较。10、知识应用可分为审题、相关知识的重现、课题类化和解题判断的形成。11、影响知识应用的因素:知识的领会与巩固;问题的特征;智力活动水平 12、动作技能的形成四个阶段:认知定向阶段;掌握局部动作;初步掌握完整动作阶段和动作协调完善阶段。13、智力技能的阶段:活动定向;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有声言语阶段;无声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阶段。14、动作技能形成标志:结构的改版;品质的变化;调节功能加强;15、智力技能形成标志:脱离物质或物质化活动;智力活
8、动的进程压缩;智力活动自动化;16、练习过程的一般趋势:四种基本趋势;练习有起伏现象;练习过程中有高原现象。17、提高有效练习的条件:确定练习目标;恰当安排练习时间;充分而有效的反馈;采取灵活练习方式。18、学生品德的培养包括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加强学生道德意志的锻炼、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19、学生品德不良产生的客观原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等。主观原因有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意志力薄弱、好奇心强、盲目模仿、偶然失足到养成不良习惯。品德与道德的关系:品德是个体按照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道德是一定社会调
9、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区别:范畴不同,道德是一种社会想象,品德是个体现象。道德比品德反映的内容宽泛。二者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联系: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道德影响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有一定反作用。品德的心理结构:一、道德认识。对道德规范、道德现象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在品德上的表现。包括道德观念、道德概念、道德信念和道德评价。二、道德情感。人们基于一定的道德认识和道德理想,面对现实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产生的内心体验,包括正义感、责任感、集体荣誉感、荣辱感、厌恶感等。三、道德意志。是个人自觉的确定道德目的,克服各种困难,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以实现预期道德目
10、的的心里过程。主要表现在履行道德义务的果断性、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性上。四、道德行为是指个人受一定信念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的外部活动方式。第四章 感觉与知觉 1、感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2、感觉过程包括三个主要环节:对感受器的刺激过程,传入神经的活动,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质的活动,从而产生感觉经验。3、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或刺激强度。4、绝对感受性指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绝对阈限指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5、差别感受性指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之间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差别阈限指刚能引
11、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6、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指某一特定感受器的刺激因时间、空间模式的不同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主要包括后像,感觉适应、感觉对比。后像是指当前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还要保持短暂时间的现象。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视觉适应包括暗适应(感受性提高)和明适应(感受性降低)。7、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联觉和不同感觉的相互代偿。8、感觉细胞包括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 9、颜色三个基本特性:色调、明度、饱和度 10、颜色混合的两种情况:色光混合和颜色混合 11、色觉理论包括:杨赫尔姆霍茨的三色说
12、和黑林的四色说。12、听觉器官对声波的反应表现为音高、音响、音色。13、听觉理论包括地点说和频率说 14、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知觉包括相互联系的几种作用:觉察、分辨和确认。15、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错觉 16、空间知觉是对客观世界三维特征的知觉,具体指物体大小、距离、形状和方位等在头脑中的反映。包括:形状、大小和深度知觉。17、时间知觉是对事物发展的延续性、顺序性的知觉。具体表现为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 持续时间的估计和对时间的预测。18、运动知觉指个体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移动速度和人体自身运动状态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真动与似动知觉。19、错觉指在特定条件下
13、客观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20、知觉的特性包括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与知觉的恒常性,21、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他是有预定目的,有计划,主动的知觉过程。观察力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知觉能力。第五章 记忆 1、记忆是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过程。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可分为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和逻辑记忆;按记忆的意识参与程度划分,可以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2、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的三个基本环节在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里过程。3、关于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的学说包括机能定位说、机能整体说、SPI理论和分子学说 4、感觉记忆是指客
14、观刺激物停止作用后,它的印象在人脑中只保留一瞬间的记忆,也叫顺时记忆。包括图像记忆和回声记忆。5、短时记忆是指记忆的信息杂头脑中贮存、保持的时间比感觉记忆长些,但一般不超过 1 分钟的记忆。短时记忆的容量大约是 72 个组块。组块的大小、复杂性和熟悉性都影响记忆的容量。6、长时记忆指储存时间在 1 分钟以上的记忆。它是从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中获得的所有体验、时间、信息、情感、技能、单词、范畴、规则和判断等的仓库。它的编码形式有类别群集、联想群集和主观组织。7、长时记忆分类。包括陈述性记忆与程序性记忆、情境记忆与语义记忆。成熟性记忆指地用来表征外部世界的物体和事件及其相互联系的知识的记忆。程序性记
15、忆是指做事情的方法。情景记忆是指单独保存人们亲自体验过的特定事件。语义记忆存储的信息是词、概念、规律,以一般知识做参考系,具有概括性,不依赖于时间、地点和条件,不易受外界因素干扰,比较稳定。8、常用的测量保持量的方法包括回忆法、再认法、节省法和重构法。9、长时记忆信息的提取方式有两种:回忆和再认。回忆是指过去经验 的事物不再眼前时重新想起来的过程。再认是过去识记过的材料、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呈现时,有熟悉、并能够被识别和确认的过程。10、艾宾浩斯遗忘规律曲线表明,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逐渐减慢,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原则。11、前摄抑制
16、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12、根据划分标准不同,表象课分为:根据来源与通道可分为视觉表象和听觉表象、动觉表象、嗅觉表象、味觉表象和触觉表象;根据对对象范围和概括程度,可分为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13、表象是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当感知过的事物不再面前时在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表象具有形象性、概括性和可操作性的特征。14、表象的信息加工理论包括基本表象理论与双重编码理论。15、有效的记忆策略包括复述、背诵、结果反馈、记忆个体的身心调节与记忆线索。16、常见的记忆术包括:自然语言媒介法、地点法、视觉表象法、首
17、字母缩略词法和谐音法。第六章 思维 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思维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的特点。2、思维是高级的心理活动形式。人脑对信息的处理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过程,这些是思维最基本的过程。3、分类:根据思维的凭借物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把思维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直观动作思维又称实践思维,是凭借直接感知,伴随实际动作的思维活动。具体形象思维是运用已有表象的思维活动。抽象逻辑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特性和 内在联系认识的思维。根据思维过程中是以日常经验还是以理论为指导来划分,可以把思维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经验思维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教师 资格证 考试 心理学 知识点 归纳 总结 全面 汇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