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综合教学楼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中学综合教学楼可行性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综合教学楼可行性研究报告.doc(7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甘肃某中学综合教学楼可行性研究报告67目 录第一章 总论1(一) 项目背景1(二) 项目概况4(三) 研究结论及建议6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7(一) 项目背景7(二)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4第三章 教育需求分析19(一) 招生对象19(二) 生源分析19(三) 师资配备20第四章 建设规模22(一) 建设规模22(二) 建设标准22第五章 场址条件24(一) 地理位置24(二) 场地条件24第六章 项目建设方案28(一) 总体布置28(二) 建筑设计30(三) 结构方案33(四) 给排水系统初步方案35(五) 采暖与通风系统36(六) 电气方案38第七章 环境保护、劳动安全与节能41(一
2、) 环境现状41(二) 环境保护措施41(三) 劳动保护与安全卫生44(四) 节能管理45(五) 节水措施46第八章 项目建设进度安排47(一) 建设工期47(二)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47第九章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48(一) 项目投资估算48(二) 资金筹措方案48第十章 项目招标49(一) 项目招标范围49(二) 项目招标的组织形式49(三) 项目招标方式49第十一章 项目建设与组织管理50(一) 项目建设时期的组织与管理50(二) 项目运营时期的组织与管理51(三) 人员配备53(四) 项目监督53(五) 项目评价54第十二章 财务评价56(一) 财务评价依据及说明56(二) 运营收入估算
3、56(三) 运营成本估算56(四) 评价指标57(五) 财务评价结论57第十三章 社会经济评价59(一) 项目社会评价的目标和内容59(二) 项目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59(三) 项目对收入分配目标的贡献60(四) 项目对人口政策目标的贡献61(五) 项目对就业目标的贡献61第十四章 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63(一) 可行性研究结论63(二) 建议63第一章 总论(一) 项目背景1、 项目名称项 目 名 称:甘肃某中学综合教学楼项 目 性 质:新建项 目 业 主:甘肃某中学法 人 代 表:机构代码:2、 项目法人简介甘肃某中学地处市区民族街40号,于1979年4月在当时县东方红小学的基础上改建
4、而成,是一所独立初级中学。学校占地面积14667 m2,建筑面积8586 m2,运动场面积3600m2。学校设校委会、党支部、工会、党政办、教导处、总务处、政教处、团委等行政职能机构。下设三个年级组,六个备课教研组。学校现有教学班级28个,在校学生2448人。学校现有专业教师93人,其中研究生2人,大学本科52人,专科41人,学历达标率98%。中学高级教师14人,一级教师53人。93名教师全部有合格的教师资格证。中级教师100%的取得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考核合格证。80%教师取得教师普通话合格证。校长、中层领导培训合格,能持证上岗。教学设备齐全,有物理实验实、生化实验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教师
5、备课室等。教学仪器达一类标准,理化生实验开齐率100%。学校现有微机室一个,电脑66台,基本满足七至九年级学生上课使用。教师备课使用电脑30台,多媒体教室一个,所有电脑全部接入教育网、教育网和因特网,并创建了中学校园网。学校图书室藏书近19万册,其中电子图书15万册。广大教师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专业技术能力过硬,近五年有10余人次荣获省级、厅局级表彰,有近40人有学术成果,在国家级、省级公开刊物发表论文65篇,承担各级课题研究5项。学校建立了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并于2001年启动了学校第二轮人事制度改革,实行职工定岗定员,全员聘任制,实行优评优聘等一系列配套措施。2004年
6、2006年中学连续被区人民政府评为“先进集体”。学校业绩显著,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声誉高,在区初中教育领域的示范作用日益显著。3、 可行性报告编制的依据和研究范围3.1、 可行性报告编制的依据、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市第中学学修建综合教学楼项目建议书的批复武发改社会200756号。 、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计办投资200215号;、国家发改委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市国土资源局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意见书国土预审字号;、市城市建设规划局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2007字第006号;、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 、其它相关文件规范、规程及强制性条文。3.2
7、、 研究范围本可研报告的研究范围如下:项目建设背景和建设的必要性分析;学校生源分析;建设场址和建设条件分析;建设规模和建设方案论证;环境保护、节能节水措施研究;组织机构与项目管理;招标方式;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方案;财务分析评价;社会经济评价;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4、 项目提出的理由及过程甘肃某中学于1979年4月在当时县东方红小学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现有教学楼、办公楼于1992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当时有教学班级18个,在校学生1000多人,教职工77人,基本能满足当时教学、实验及老师办公的需求。学校经过近15年的发展,在校学生数量已增至目前的28个教学班级,学生2400多人,教职工93人。而且学
8、校生源仍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原有教室及办公面积已不能满足学校快速发展的现状。同时根据市中学教育结构调整的规划,2将逐步取消城区初级、高级混合中学,部分中学将不再招收初中学生,这些学校的初中生源将分解到就近的初级中学就读,甘肃某中学的生源将还要大副增加。因此,学校教室数量不足,单班学生数量超标,教室内学生拥挤,已与当前的教育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教学空间问题已是当前影响学校发展的重要瓶径。甘肃某中学领导经多次讨论研究,决定启动综合教学楼建设项目,并于2007年2月完成项目建议书,上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武发改社会200756号文件,对其项目建议书进行了批复,并要求项目法人尽快委托有
9、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07年3月工程咨询公司受甘肃某中学的委托,经实地踏勘、调查分析,编制完成甘肃某中学综合教学楼可行性研究报告。(二) 项目概况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项目建设是市及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2)项目建设是市及区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3)项目建设是甘肃某中学自身发展的需要;(4)项目建设是市及区广大居民的迫切要求。2、 项目建设地点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市区民族街40号,甘肃某中学院内。甘肃某中学东临民族街,西靠市农牧局,南依中学家属院,北邻原区教育局。民族街是市中心较繁华的一条商业街,同时其周围居民较集中,其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3、 建设规模与目标项目
10、在甘肃某中学校院南侧新建五层双面框架结构综合教学楼一幢,占地面积1000m2,建筑面积5000m2。项目建成后可增设12个教学班,可容纳720名学生同时就读,同时解决行政及部分教学办公场所。在很大的程度上缓解现状学生拥挤、教室数量不足问题,解决教师办公条件较差的状况。4、 主要建设条件甘肃某中学地处城市中心,门临最繁华的民族街,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现状学校水、电供应充足,道路及建筑场地平整。工程建设所需材料均可在城区内及周边购买,项目建设条件较好。项目建设用地为甘肃某中学现有使用土地,使用权属项目法人所有,无须重新申请及购买建设用地。同时建设项目用地符合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经市国土资源局预审
11、通过。项目建设符合市总体规划要求,项目选址已经市城市建设规划局通过,并核发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根据“十一五”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将进一步巩固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学招生将会进一步扩大,这就要求学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更好、更多的吸纳城乡学生,使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因此项目建具有较好的社会条件。5、 投资估算及效益经投资估算,该项目总投资500万元.项目建设资金来源为申请国债资金和地方配套,其中:申请2006年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资金260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127万元,省级财政资金63万元,区财政配套资金70万元),学校自筹240万元。单位面积投资1000元/m2。6、 建设进度200
12、7年4月上旬做好各项前期工作,2007年5月上旬开工,于11月中旬竣工并投入使用。(三) 研究结论及建议1、本项目符合当前国家教育发展相关政策,适应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2、本项目建设条件较好,能够实现当年建设,当年投入使用。3、本项目的建设将极大地改善甘肃某中学的教学环境,提高中学教育基础条件,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4、建议上级部门对该项目的建设给予大力支持,确保项目尽快立项建成,尽快投入使用。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一) 项目背景1、 区区情介绍区位于甘肃省中部,地理位置东径23至12,北纬59至23,南面是巍巍的山,东北为浩瀚的腾格里漠,西与县东大河洪积扇相接,正北有北沙河与
13、、县为界。现辖19镇18乡,2个开发指挥部,7个城区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01万,其中农业人口78万人,非农业人口23万人,是甘肃省人口最多的县级区。有汉、回、蒙、藏等25个民族,是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区的发展日新月异,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成为亚欧大陆桥上璀璨的明珠。近年来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全区生产总值完成95.2亿元,年增长12.6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74亿元,年增长48.5;大口径财政收入31928万元,年增长10.01,一般预算收入9106万元,年增长10.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03亿元,
14、年增长1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0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50元。在大地上,农村已形成了蔬菜、畜牧、葡萄、制种四大支柱产业。通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稳粮、扩经、增畜、兴果,大力发展规模经营,农、林、牧、副各业得到全面发展。2006年粮食产量达61万吨。区内有工业企业2000多家,有城东、武南、黄羊生态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其整体功能和形象得到明显改观,以甘肃达利马铃薯全粉生产线为代表的36个重点工业项目入驻园区。突出扶优扶强,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皇台、荣华等一批循环经济试点示范企业的建设工作顺利推进;红太阳等11户企业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药物碱厂等3家企业通过ISO14
15、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甘青面粉等24种工业产品通过绿色认证。整合梳理了玉米淀粉、面粉加工、酿造酒业、调味品生产、畜产品加工、蔬菜保鲜及加工、造纸印刷及包装、亚麻纺织、医药化工、建筑建材十大产业,以食品工业为主导的生态工业体系初现端倪。2006年全区工业增加值达24.28亿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流通渠道的拓宽,区城乡市场繁荣,商贸购销兴旺,专业和综合贸易市场达到80多个,个体工商户达到3万多个,从业人员达到12万多人,初步形成了城乡联系、纵横结合的流通网络,200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6亿元,区已成为河西地区的商品集散中心。城市建设发展较快,特别是加快了上下水、道路、住房建设速度。市
16、区内供热、上水、下水、供电相配套。白塔寺、天梯山石窟、海藏公园、雷台公园、西郊公园、沙漠公园、濒危野生动物研究中心等一批旅游景点成为人们观光旅游的理想境地。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有各类省、市、区级科研院所20多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万多人,区内有大中专院校10余所,有中小学600多个,有卫生医疗机构300多个,医疗技术比较全面。电视广播覆盖全区境内,能够收看收听多套节目;区内有设施较好的博物馆、体育场、艺术馆、图书馆、影剧院。借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区按照“突出工业、提高农业、搞活第三产业,用工业经济带动农业经济,用城市经济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思路,全面实施工业“二次创业”战略,高度重视项目建设、“三
17、农”问题,加快推行循环经济的步伐,努力实现全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以更长远的眼光,更优惠的政策,更灵活的方式,更优质的服务,借助外力扩大开放,把建设成为河西地区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全省较大的商贸集散地和文化旅游大区、大西北的投资宝地和重要的开放城市。2、 区教育事业发展状况全区现有大中专院校11所,中小学614所,博物馆、文化场馆、体育馆、艺术馆、图书馆、影剧院和广播电台、电视台等设施齐全,广播电视、“双拥工作”、档案管理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步入全国先进行列。历史悠久,教育源远流长。建国以来教育事业发展很快,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区委、区政府提出了“科教兴区
18、” 的战略,确定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经过各级领导、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的艰苦努力,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成绩斐然。2.1、 基础教育长足发展。1985年,全区普及了初等教育。1995年,“两基” 工作通过省级验收。1996年,被原国家教委公布为全国第二批实现“普九” 的县、市、区之一。近年来,狠抓巩固“两基”成果、提高“普九”水平工作,目前,全区初等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均达99.9%以上, 初中学生入学率、巩固率达98%以上。全区共有中小学614所, 其中小学491所,初级中学68所,完全中学12所;在校学生19.9万人,其中小学11.3439万人,初中6.7376万人,高中2.48万人。为保障
19、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2000年,成立了全市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高中阶段的教育规模也进一步扩大,2005年,境内有4所学校被确定为省级示范性高中。2.2、 幼儿教育发展迅速1980年以来,在政府办园的同时,部门、集体及个人积极兴办幼儿园, 开设学前班,形成了以市区办园为示范、乡村办园为主体、企业及个人办园为补充的幼儿教育格局。目前,全区有幼儿园384所,在园幼儿2.3014万多人;学前班225个,在班儿童4400多人。46周岁幼儿入园率达70%以上,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 各级各类幼儿园设施设备不断完善,幼教队伍专业化程度及业务素质大大提高, 全区有16所幼儿园达到二类及以上标准。2.3、 职
20、业教育异军突起为使教育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 从1983年起, 积极改建和兴办农职业中学,逐步拓宽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子。目前全区有职业中专、中学5所,在校学生1200多人。同时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 大部分农村初级中学开办了“三加一”职业班,开展职业技术培训。成人教育日趋完善。 1988年, 经省、 地验收,全区达到了“基本扫除文盲单位” 标准。之后,各乡镇、村相继创办农民文化技术学校490多所,围绕农村经济的发展,广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 年培训农民达10万多人次。1994年,区被原国家教委评为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先进单位。 1995年,全区达到国务院颁布的“基本扫除文盲标准单位” 。目前全
21、区有24所乡镇农技校达到省颁“丙级” 标准。成人中、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参加自学考试、上电大及成人大中专院校接受继续教育的干部、职工成千上万,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2.4、 师资力量不断壮大,结构趋于合理目前,区各级各类学校有教职工11700人,其中初中、高中学校4481人,小学和幼儿园7219人。专任教师中学历达标率从2000年的89%提高到了97.2%,大学本科以上、大专、中专学历教师分别占教师总数的12.6%、50.4%、34.2%。专任教师中青年教师(35岁以下)2095人,中年教师(36-45岁)1744人,45岁以上教师1648人。教师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等趋于合理。形
22、成了一支相对稳定,素质较好的师资队伍。2.5、 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区及乡镇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千方百计增加教育投入, 使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校容校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中小学基本实现了“一无两有”“六配套”,53所学校建起了教学办公楼,大部分的学校实现了校园的绿化、美化和硬化。 同时,加快了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全区中小学基本配备了电视机、 录放像机、投影仪、录音机等电化教育教学设备, 装备计算机4500多台,建立用于远程教育的卫星地面接收站400多座。建成了区教育网,部分学校还建起了校园网。2.6、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教学硕果累累近5年来,区累计向各类高等院校输送新生18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学 综合 教学楼 可行性研究 报告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