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粒子散射.pdf
《高三物理粒子散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物理粒子散射.pdf(1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粒子散射一、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2.培养学生通过现象认清本质的分析、推理能力.3.了解原子学说的发展历史,认识a 粒子散射实验的重大意义.二、重点分析卢瑟福的a 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和所说明的问题.三、教具1.了解a 粒子散射实验.放相机、彩色显示器、录相带.2.分析实验现象.a 粒子散射实验挂图.四、主要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很早以前人们就知道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但是原子内部是怎样的结构呢?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人们意识到原子并非是不可再分的.原子内除了电子外还应该有带正电的物质,它们是怎么构成原子的呢?(二)教学过程设计1.汤姆生的原子模型.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对阴极射
2、线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确定了阴极射线中粒子带负电,并计算出了它的荷质比e/m.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它的电量跟氢离子的电量基本相同,质量比氢离子小得多.后来人们称之为电子.由此得出电子是原子的基本组成成分的结论.简单介绍汤姆生提出的原子模型.明确:汤姆生认为原子内正电荷均匀分布在其中,电子只是在振动,原子里是“实”的.2.观 看 我们的朋友原子录相带中有关a 粒子散射实验部分.边看录相边思考问题:为什么a 粒子大多数不偏转?少数发生较大偏转?极小数发生大角度偏转?3.结合挂图归纳小结.(1)大多数a 粒子不偏转的原因是它们运动过程中没有受到阻碍,说明原子内儿乎是“空”的.(2)少数a 粒子发
3、生较大偏转,说明有带正电的物质对它们产生库仑斥力的作用.(3)极少数a 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说明它们和某种物质发生了撞击,而且这种物质占据了很小的空间.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卢瑟福于1911年提出关于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他指出,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做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着核旋转.引导学生思考:a 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中描述的“绝大多数”、“少数”和“极少数”a 粒子的径迹对于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有什么意义?简单介绍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卢 瑟 福 1871年出生于新西兰,小时候上学时学习很优秀,1892年从新西兰大学毕
4、业后去了英国.后来在汤姆生门下当一名研究生,经汤姆生推荐到加拿大出任一所大学的物理教授.1919年卢瑟福接替他的老师汤姆生担任了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由于他对原子物理学的突出贡献.被人们尊称为原子核物理之父,并且在1908年获得诺贝尔奖.总结:从汤姆生的原子模型到卢瑟福提出的核式结构学说,人们对于原子结构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a粒子散射实验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一结果又次说明了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当然科学理论的建立和完善往往要经过几代科学家的努力.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并非完美无缺,从经典物理的角度看,电子绕着原子核转,要不断向外界辐射能量,导致电子能量不断减少最终落
5、入核内,这和原子的稳定性出现矛盾.可见人们对原子的认识理论还要进一步发展.原子 原子核玻尔假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玻尔的三条假设.2.通过公式、=n触网E.交 牲 原 旅n和量子数n的关系.3.了解玻尔理论的重要意义.二、重点、难点分析1.玻尔理论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学习玻尔的三条假设使学生了解玻尔把原子结构的理论向前推进了一步.2.电子在可能的轨道上的能量是指电子总的能量,即动能和电势能的和,这点学生容易产生误解;对原子发光现象的解释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三、主要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前一节提到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学说跟经典的电磁理论产生了矛盾,这说明了经典的电磁理论不适用于原子结构.
6、那么怎么解释原子是稳定的?又怎么解释原子发光的光谱不是连续光谱呢?(-)教学过程设计1.玻尔的原子模型.(1)原子的稳定性.经典的电磁理论认为电子绕原子核旋转,由于电子辐射能量,因此随着它的能量减少,电子运行的轨道半径也减小,最终要落入原子核中.玻 尔 在1913年结合普朗克的量子理论针对这一问题提出新的观点.玻尔假设一: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原子是稳定的,电子虽然绕核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这些状态叫做定态.说明:这一说法和事实是符合得很好的,电子并没有被库仑力吸引到核上,就像行星绕着太阳运动一样.这里所说的定态是指原子可能的一种能量状态,有某一数值的能量,这些
7、能量包含了电子的动能和电势能的总和.(2)原子发光的光谱.经典的电磁理论认为电子绕核运行的轨道不断的变化,它向外辐射电磁波的频率应该等于绕核旋转的频率.因此原子辐射一切频率的电磁波,大量原子的发光光谱应该是连续光谱.玻尔针对这问题提出新的观点.玻尔假设二:原子从一种定态(E J跃迁到另一种定态(E终)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种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h u=E E.说明:这一说法也和事实符合得很好,原子发光的光谱是由一些不连续的亮线组成的明线光谱.(3)原子能量状态和电子轨道.玻尔假设三: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跟电子沿不同的圆形轨道绕核运动相对应.原子的定态是不连续的,因此
8、电子的可能轨道的分布也是不连续的.2.氢原子的轨道半径和能量.玻尔从上述假设出发,利用库仑定律和牛顿运动定律,计算出了氢的电子可能的轨道半径和对应的能量.根据计算结果概括为公式:一1,E L。2,3-说明公式中n、E,和 r.、&的 意 义,并 说 明 n 是正整数,叫做量子数,r,=0.53X 10 l0m,E.=-13.6eV.n=2,3,4时,相应的能量为Ez=-3.4eV、E3=-l.51 eV、E,=-0.85eV-E-=0.3.氢原子的能级.氢原子的各种定态时的能量值叫做能极,根据以上的计算,可画出示意的能级图.原子最低能级所对应的状态叫做基态,比基态能量高的状态叫激发态.原子从基
9、态向激发态跃迁,电子克服库仑引力做功增大电势能,原子的能量增加要吸收能量.原子也可以从激发态向基态跃迁,电子所受库仑力做正功减小电势能,原子的能量减少要辐射出能量,这一能量以光子的形式放出.明确:原子的能量增加是因为电子增加的电势能大于电子减少的动能;反之原子的能量减少是因为电子减少的电势能大于电子增加的动能.115-1-13.5原子无论吸收能量还是辐射能量,这个能量不是任意的,而是等于原子发生跃迁的两个能级间的能量差.明确:一个原子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能量状态和相应的能级,但在某一时刻,一个原子不可能既处于这一状态也处于那一状态.如果有大量的原子,它们之中有的处于这一状态,有的处于那一状态.氢光
10、谱的观测就说明了这一事实,它的光谱线不是一个氢原子发出的,而是不同的氢原子从不同的能级跃迁到另一些不同能级的结果.例 1 氢原子的基态能量为E,电子轨道半径为n,电子质量为m,电量大小为e.氢原子中电子在n=3 的定态轨道上运动时的速率为v”氢原子从n=3 的定态跃迁到n=l 的基态过程中辐射光子的波长为人,则以下结果正确的是.C.电子的电势能和动能都要减小D.电子的电势能减小,电子的动能增大分析:玻尔理论虽然解决了一些经典电磁学说遇到的困难,但在玻尔的原子模型中仍然认为原子中有一很小的原子核,电子在核外绕核做匀速圆周运动,电子受到的库仑力作向心力.Fke fioe5根据玻尔理论r“=n,n即
11、 r3=9 r,.叫 廉聘因X.由 于&=3瓦.Es=EH flhU=ES-EM 即 与所以入=聋,因此正确.氢原子从n=3 跃迁到n=l,电子受到的库仑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小;由 耳 可 知 电 子 动 潴=即轨道铉越小,动能t r 4 4r越大,所 以D正确,C错误.例2有大量的氢原子,吸收某种频率的光子后从基态跃迁到n=3的激发态,已知氢原子处于基态时的能量为&,则吸收光子的频率u=,当这些处于激发态的氢原子向低能态跃迁发光时,可发出_ _ _ _ _ _ _ 条谱线,辐射光子的能量为分析:根据玻尔的第二条假设,当原子从基态跃迁到n=3的激发态时,91收光子的能量hU=E,-Et.iD E
12、 lE p所飒收光子的频率D 8Eh 9b-当原子从n=3的激发态向低能态跃迁时,由于是大量的原子,可能的跃迁有多种,如 从n=3到n=l,从n=3到n=2,再 从n=2到n=l,因此 囱 颇 t i 日a鼻 好的能知肽7瓦,瓦,一1.本节总结:玻尔的原子模型是把卢瑟福的学说和量子理论结合,以原子的稳定性和原子的明线光谱作为实验基础而提出的.认识玻尔理论的关键是从“不连续”的观点理解电子的可能轨道和能量状态.玻尔理论对氢光谱的解释是成功的,但对其他光谱的解释就出现了较大的困难,显然玻尔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原子 原子核天然放射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1)理解什么是“天然放射
13、现象”,掌握天然放射线的性质;(2)掌握原子核衰变规律,理解半衰期概念;(3)结合天然放射线的探测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2.在复习过程中,适当介绍天然放射性的发现过程,以及有关科学家的事绩,对学生进行科学道德与唯物史观的教育.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1)衰变规律;(2)用电场和磁场探测天然射线的基本方法.2.难点:用力学和电学知识如何分析天然射线的性质.三、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回顾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耳发现天然放射现象的经历,以及贝克勒耳为了试验放射线的性质,用试管装入含铀矿物插在上衣口袋中被射线灼伤、早期核物理学家多死于白血病(放射病)的故事.(-)教学过程设计天然
14、放射性.1.天然放射现象:某种物质自发地放射出看不见的射线的现象.2.原子核的衰变:某种元素原子核自发地放出射线粒子后,转变成新的元素原子核的现象.3.天然放射线的性质.(见下页表)说明电离本领和贯穿本领之间的关系:a粒子是氢原子核,所以有很强的夺取其它原子的核外电子的能力,但以损失动能为代价换得原子电离,所以电离能力最强的a粒子,贯穿本领最弱;而Y光子不带电,只有激发核外电子跃迁时才会将原子电离,所以电离能力最弱而贯穿本领最强.名称构成电量(e)质量(u)射出速度电离能力贯穿本领a氢核+240.1c最强最弱B电子-1瑞)0.9c较强较强Y光子00c最弱最强4.衰变规律.(1)遵从规律:质量数
15、守恒(说 明 与“质量守恒定律”之区别);电荷数守恒;动量守恒;能量守恒.说明:Y衰变是原子核受激发产生的,一般是伴随a衰变或B衰变进行的,即衰变模式是:a +y ,B +Y,没有a +B +Y这种模式!(3)半衰期:放射性原子核衰变掉一半所用时间.说明:某种原子核的半衰期与物理环境和化学环境无关,是核素自身性质的反映.例 1 平衡下列衰变方程:a一01+().贽 ThfJ*Pa+().毒案,为ee.例2牡232(警Th)经过 次G衰变和 次口衰变,晕后成湖ft208(3*Pb).分析:因为a衰变改变原子核的质量数而B衰变不能,所以应先从判断a衰变次数入手:232u-208u6.每经过1次a衰
16、变,原子核失去2个基本电荷,那么,针核经过6次a衰变后剩余的电荷数与铅核实际的电荷数之差,决定了 B衰变次数:答案:6,4.例3静 出 帆22幅*均发生。衰 转 候2 2 2 g蚓,如 糅 变中放出的能量都转化为a粒子和氧核的动能.(1)a粒子与氨核的动能之比;(2)若a粒子与氨核的运动方向与匀强磁场的磁感线垂直,画出轨迹示意图,并计算轨道半径之比.解:(1)衰变时动量守恒:O=m.,v.,+MRVR,(2)若它们在匀强磁场中,运动方向与磁感线垂直,轨道半径mv但衰变时射出的a粒子与反冲核(R n)都带正电荷,且动量大小相等,则它们在匀强磁场做圆周运动的轨迹是一对外切圆(图1),轨道半径和粒子
17、电量成反比:工 434.1例 4 束天然放射线沿垂直电力线的方向从中间进入到两块平行带电金属板M、N之间的匀强电场中,试问:(1)射线I、II、III各是哪种射线?(2)M、N各带何种电荷?提示:参考天然放射线的性质.解:Y射线不带电,所以是H(直线).设带电粒子打到金属板上的位置为x,偏转的距离都是d/2,根据公式所以d I 平2 2 mfmdE,.信将v.=O L lc=0.9c,m.=4u.=23QO1*q.=2 e*q,=匕,代入上式,得比值is.=12.m.0.9c llu/2000所以I 为a 射线,in为B射线,M带负电.原子 原子核天然放射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在物理知识方面
18、要求.(1)了解天然放射现象,知道天然放射现象的实质是核的衰变.(2)知道三种射线的特性,了解如何判断三种射线所带电性.(3)知道a衰变和B衰变.(4)了解半衰期的概念.2.掌握a衰变和B衰变的规律,引导学生运用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的规律正确地写出核反应方程式.3.使学生了解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还有进一步的结构,它打开了人们认识原子核内部世界的大门,揭开了原子核物理的新篇章.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是使学生了解天然放射现象和它的实质,知道天然放射现象中放射出三种射线的特性.2.正确了解半衰期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三、教具1.分析判断三种射线带电性的实验.2.列表总结三种射性的特性.投影幻灯
19、、投影片.四、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复习提问:1.上章原子结构中,主要知识有哪些?2.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内容是什么?从原子结构的学习我们已明确原子不是不可再分的,它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通过卢瑟福的a 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学习玻尔原子理论,我们知道了原子处于系列可能的能量状态.而原子核是否可以再分,其内部结构如何是本章要学习的问题.在20世纪头 10年卢瑟福提出原子核式模型时,人们很快意识到19世纪末科学家们发现的天然放射现象已经为人们打开了认识原子核内部世界的大门.(-)教学过程设计1.天然放射现象.1895年发现X射线后,法国科学家贝克勒耳在研究X射线
20、与可见光的联系时,将硫酸铀钾晶体与照相底片放在一起,他惊奇的发现:未经阳光照射的铀盐也能使底片感光.后来他又做了一系列有关实验,1896年贝克勒耳宣布,铀和含铀的矿物能发出某种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可以穿透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物质发射这种射线的性质,叫做放射性.具有放射性的元素,叫做放射性元素.在贝克勒耳的建议下,居里夫妇对铀和铀的各种矿石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发现了两种放射性更强的新元素,即针(P。)和镭(R a).其 中“针”是居里夫人为了纪念她的祖国波兰而命名的.许多元素都有放射性,原子序数大于8 3 的所有天然存在的元素都具有放射性.这种能自发地放出射线的现象叫做天然放射现象.由于发现放射
21、性现象和对放射现象的研究,1903年贝克勒耳和居里夫妇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三种射线.放射线元素放出的射线到底是什么呢?科学家用如图1的装置来研究(用投影幻灯打出),在铅块窄孔的底上,放有放射性样品,孔的对面放着照相底片,没有电场时,底片显影后,正对窄孔有一个暗斑.在底片与铅块间加一电场,显影后底片上出现三个暗斑,带有正电的射线偏转较小,称 为a射线,带负电的射线偏转较大,称 为B射线,不发生偏转的射线不带电,称 为Y射线.科学家进一步研究了三种射线的成分和性质,如 图2中表格所列(用投影幻灯打出).图 2aY成分钿 He电书K&e电磁波X 很短速度l/10c接近C光速贯穿本领很小很大最
22、强电离能力很强很小最小。粒子是氯原子檄:即,射出困废为无速的十分之一,贯穿物防的本领很小,张薄铝箔或一张薄纸就能将它挡住,但有很强的电离作用,很容易使空气电离.B粒子是高速电子,速度接近光速,贯穿本领很大,能穿透儿毫米厚的铝板,但电离能力较弱.Y射线是波长很短的电磁波,贯穿本领最强,能穿透儿厘米厚的铅板,但电离能力最小.三种射线都是从原子核中放射出来的,当放射性物质衰变时,有时放射a射线,有时放射B射线,同时伴有Y射线,因此在射线中同时有a、6、Y三种射线.放射线的发现揭示了原子核结构的复杂性,促使人们对它做进一步的研究.3.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衰变:我们把原子核由于放出某种粒子而转变为新核的变
23、化叫做原子核的衰变.衰变过程遵守的原则:电荷数和质量数都守恒.原子书的号,?水表一个原子班符号,其中X为元家符号,项岫是U,氧 为0;下 标Z为电荷数,即核带的电量数,也是此元素的原子序数,如U为9 2,氧 为8;上标M为质量数如U 2 38为2 38,氧1 6为1 6.即可用芸;取+2;工其 中X表示原来的原子核,Y为新生成的原子核.B衰变:原子核放出B粒子的衰变叫做B衰变.讨论提问:写出111234(牡)P 衰变的1版 应 方 程 式.g*T L+T P a.新生成的元素P a是锲.归纳得到:B衰变后,新生成的核与原来的核质量数相同,电荷数增加1,日新核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比原来核的位置向后
24、移了一位.其规律可以用通式表示:7X-*专4 Y.Y射线:在原子核衰变过程中有过多的能量时,就会以光子的形式辐射出来,所 以Y射线会伴随a、B射线同时产生,因此放射性物质发生衰变时,往往三种射线同时产生.4.半衰期放射性元素衰变有一定的速率.如氧222经a衰变变为针2 1 8,每经过3.8天就有一半的氨发生衰变,即经过3.8天后剩下一半的氢,再经过3.8天,剩下的氨又有一半发生衰变,只剩下四分之一氨,再 经3.8天剩下八分之一氨,再经3.8天剩下十六分之一氨,.半衰期: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需要的时间.半衰期反映放射性元素衰变的速率,每种放射性元素都有一定的半衰期,如镭226变为氨2
25、22的半衰期为1620年;铀238变为钛234的半衰期为4.5X 10年.半衰期只与元素本身有关,与元素所处的物理、化学状态及周围环境、温度都无关.思考讨论:10克 镭226变为氨222的半衰期为1620年,有人说:经 过1620年有一半镭发生衰变,还有镭2265克,再 经 过1620年另一半镭也发生了衰变,镭226就没有了,对吗?为什么?归纳得到:不对,经过第二个1620年镭还剩2.5克,要正确理解半衰期的意义.(三)课堂小结1.许多物质都有放出a、B、Y射线的性质,称为放射性.具有放射性的元素叫做放射性元素.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为我们打开了认识原子核内部世界的大门.2.三种放射线中,a粒子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物理 粒子 散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