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电子教案.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电子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电子教案.pdf(6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电 子 教 案学科科学年级五 年 级|时间3月12日课题1.1放大镜设计者孔祥利课时 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 大 镜(最好每
2、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教学过程个性修改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 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 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
3、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 页的网状图。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
4、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0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三、放大镜的特点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 片 具 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
5、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四、小结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板书设计:放大镜构造:镜架、镜 片(凸 透“凸透”镜)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用途:课后反思:电 子 教 案一、显微镜的发展1、如何放得更大?学科科学年级五 年 级|时间3月18日课题1.4怎样放得更大设计者孔祥利课时 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
6、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过程与方法: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3、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教学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显微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 纸(或现成的纸筒)、剪刀、胶带。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
7、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手电筒或小镜子。教师演示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相关课件(如显微镜的历史等)。教学过程 个性修改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能熟练地使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些细小的物体了,但人类的探索欲望总在不断地发展,放大镜不能满足人们对微小世界继续探索的欲望。如何能使我们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生: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2、介绍各种显微镜1)最早的光学显微镜: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由一个凸透镜和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后来光学显微镜经不断改进,最大放大倍数可达1 5 0 0 倍左右。2)电子显微镜: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
8、替透镜。一下子把放大倍数提高到 万倍。2 0 世纪9 0 年代放大率提高到2 0 0 万倍。3)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倍数可达3 亿倍。二、做个简易显微镜1、怎样放得更大?师:放大镜何以变成了显微镜呢,在放大镜变成显微镜的过程中人类进行了怎样的思考与努力呢?我想当时人们首先想到的问题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在现有的放大镜的基础上做到放得更大?(先让学生尝试回答)2、我们自制显微镜1)我们已经知道增加放大镜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数,但即使我们将凸度增到最大,它放大倍数也只能达到25倍左右。这个凸透镜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该怎么办?2)尝试用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调整两个放
9、大镜之间的距离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后移开一个凸透镜,比较一下两次看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借助纸筒,参考第10页的方法自制一个显微镜。(事先让学生自备与放大镜外径一样大的纸筒每组1一2 个,否则课堂上的时间会不够)3)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三、小结1 7世纪时,那些不懈地探究自然世界的人们就像我们一样,尝试着把两块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观察工具,它们便是显微镜的前身。板书设计:4、怎样放得更大肉眼看 希望放大镜 看(两个凸透镜组合)到光学显微镜 更电子显微镜 多扫描隧道显微镜
10、 课后反思:电 子 教 案学科科学年级五年级时间3 月 20课题L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 命 世 界(二)设计者孔祥利课时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2、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3、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过程与方法:1、观察儿种植物、动物及人体的细胞。2、画图记录显微镜下的生物细胞。3、阅读资料了解细胞对生物的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细致观察、详尽记录的重要性。2、发展观察研究生物细胞的兴趣。3、懂得由于工具的改进,人们才能观察到许多自然界的秘密。教学重点仔细观察并用画图
11、记录显微镜下的生物细胞。教学难点能认真细致观察、记录。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几种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细胞装片、显微镜。教师演示器材:多种生物细胞及细胞作用的课件或图片。教学过程个性修改一、生物细胞的观察1、师:上节课我们观察了洋葱表皮,发现洋葱的表皮是由一个个细胞构成的。(在黑板上张贴洋葱表皮细胞的手绘图片,尽量细致,用于给学生做示范,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记录)今天我们要继续用显微镜来观察生物不同部位的结构,看看在显微镜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2、提供给四人小组两张相同的装片,装片上要有生物及部位的名称,组与组之间尽量不同。两人一个显微镜一个装片一张白纸。观察时可先将观察到的图画到科学记录本上,然后再
12、用粗记号笔,画到A4纸上。3、各组将所画的细胞张贴在黑板上。4、如果先画完的组时间充裕,可与其它组交换观察用的装片,以观察更多种类的生物细胞。5、交流我们的发现1)观察完毕后,各组将观察工具及材料放到规定地点,准备交流观察发现。2)先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发现。3)根据自己的观察和黑板上同学们的绘图,说说你有什么发现?4)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阅读16页资料。二、细胞的作用1、师:不同的细胞对于生命体有什么意义呢?2、观看课件或21页资料库的内容,结合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小组同学讨论并填写16页的网状图。3、集体交流,完成细胞作用的网状图如:血液中的红细胞
13、能运输吸入的氧气和产生的二氧化碳。我们身体里的白细胞能和病毒、细菌作战。绿色植物的一些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细胞具有遗传作用,能使特种的特征延续到下一三、小结: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板书设计: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张贴不同细胞的绘图)课后反思:电 子 教 案分组实验器材:显微镜、水中的微生物如草履虫、眼虫等。滴管、载玻学科科学年级五年级时间3月25课题L 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 命 世 界(三)设计者孔祥利课时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2、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3、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
14、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4、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过程与方法:1、在显微镜下观察水中活着的微生物,用图文方式记录它们的形态和行为特征。2、发现微生物的生物特征。3、对照资料识别微生物的种类。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对微生物进行研究的兴趣。2、培养微生物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意识。教学重点运用显微镜观察认识一些水中的微生物。教学难点记录并识别水中的微生物。教学准备片、盖玻片、脱脂棉。教师演示器材:介绍微生物的图片或课件。教学过程个性修改一、观察水中的微生物1、故事导入: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而 列文 虎克用他自制的
15、显微镜发现了曾经不为人知的奇妙的微生物世界,他在他的观察记录里这样描绘:“大量难以相信的各种不同的、极 小 的 狄 尔 肯 它们活动相当优美,它们来回地转动,也向前和向一旁转动”“一个粗糙沙粒中有1 0 0万个这种小东西;而在一滴水中,狄尔肯 不仅能够生长良好,而且能活跃地繁殖能够寄生大约2 7 0多 万 个 狄尔肯”。“狄尔肯”(拉丁 文 中“细小活泼的物体”的意思)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微生物。1 67 5年,雨水成了列文虎克的观察对象,他描述到:“我 用4天的时间,观察了雨水中的小生物,我很感兴趣的是,这些小生物远比直接用肉眼所看到的东西要小到万分之一这些小生物在运动的时候,头部会伸出两只小
16、角,并不断地活动如果把这些小生物放在蛆的旁边,它就好像是一匹高头大马旁边的一只小小的蜜蜂”。雨水中的小生物其实就是原生动物。1 68 3年,牙垢成了列文虎克关注的对象,他发现人口腔中竟然躲藏着许多“小动物”,它们像蛇一样用优美的弯曲姿势运动。他惊叹地记录道:“在人的口腔的牙垢中生活的动物,比整个荷兰王国的居民还要多。”这就是人类第一次观察到细菌时发出的感叹。今天我们借助显微镜来观察和认识一些水中的微生物。2、制作装片1)准备好一块载玻片2)在玻片中央放少量脱脂棉纤维3)在池塘水或培养液中取一滴水滴在棉纤维上4)轻轻盖上盖玻片5)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水分3、搜索观察显微镜下的微生物1)将装片放到载物
17、台上将要观察的中心部分对准通光孔中央2)调整好镜筒的高度,使视野里出现较清楚的物体影像3)移动装片,搜索装片上的生物4)找到生物后继续调整镜头高度使镜头下的生物图像更清晰5)初步辨别是否是生物(动物会动,生物般都有较规则、完整的个体)a)画下观察到的微生物两个学生一组,将观察到的微生物画在科学记录本或1 8 页上。b)辨别认识微生物对照1 8 页,2 2 2 4 页的资料,辨认所观察到的是什么生物。如果与资料提供的生物不相符,课外再找资料查证。老师也可在课前对培养液中的微生物进行观察,并事先寻找相关的资料与图片提供给学生作为参考。4、微生物和我们请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c)除了水中有微生物,哪
18、些地方也有微生物?d)它们是如何生存的?e)微生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板书设计:水中的微生物(张贴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生物的图片一)课后反思:电 子 教 案学科科学年级五 年 级|时间3月30课题2.1我们身边的物质设计者孔祥利课时 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2、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过程与方法:1、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2、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教学难
19、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教学准备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蜡烛、火柴、铁绣钉、纸教学过程个性修改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1、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3、深入探讨: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5、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6、小结:无论是
20、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二、过渡物质在变化: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1、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一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讨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2、分组实验发现: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实验讨论: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和之前一样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
21、么?(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三、让物质发生变化:1、在教师提供的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中,它们都会产生在怎样的变化呢?(学生的思维面不会停留在课本展示的变化中,要求学生作出适当合理的解释,教师适当补充,尤其是蜡烛的燃烧)2、各种变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重点在自然产生的变化和人为产生的变化、变化速度的快慢、是否产生新的物质)3、过渡引申:我们说的是我们现有的物质,对于岩石、房屋、马路在变化么?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么?说出你的依据。四、总结:世界总是在不断
22、的变化,有些变化只是改变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就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下节课接着研究。课后反思:电 子 教 案教学重点学科科学年级五 年 级 时 间1)2课题2.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设计者孔祥利课时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2、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过程与方法:1、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2、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米饭与淀粉与碘酒的化学变化实验。教学难点米饭甜味的原因。教学准备米饭、淀粉、碘酒、滴管、以及自带常见
23、食物。教学过程个性修改一、谈生活经验:我们每天都吃的米饭,你是否知道它的味道?学生谈,激起课堂与生活的联系。二、品味米饭:1、要求每位同学都品尝,马上请同学边品边答味道。23分钟时间后,请同学说说。2、思考:米饭是甜的么?说明了什么?刚吃的时候怎么不是,后来怎么又甜的呢?3、试尝馒头或面包12分钟,什么味道?你觉得它们的甜味与什么原因有关。(一部分同学有这方面的知识)4、阅读课本30页资料。认可淀粉的存在、唾液的作用。三、淀粉实验:1、出示淀粉,观察感受淀粉。2、实验感受淀粉特性:用滴管滴一滴碘酒,观察。一定提醒学生滴管头不能碰到实验品。3、用滴管滴碘酒在米饭上,观察,说明了什么?验证了我们的
24、资料。4、思考:蓝色的物质还我们的米饭和淀粉么?是一种新物质么?这是一种化学变化。四、食物淀粉鉴别:活动:我们有了碘酒可以鉴别淀粉的法宝,我们就可以鉴别许多的食物里是否有淀粉的存在了。推测并验证你们的食物吧,记录在31页表格上。五、激趣拓延:神秘信件活动:在革命时期,需要要写一封无字密信传递信息,(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密信),谁能帮我们解读?课外活动:制作神秘无字信件课后反思:电 子 教 案科学概念:学科科学年级五 年 级|时间4人5课题2.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设计者孔祥利课时1教学目标1、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2、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种气体。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
25、、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1、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教学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教学难点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教学准备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玻璃片。教学过程个性修改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导入:1、材料员领取教师事先准备好量的小苏打:观察特点,描述,记录特征,判断物品(事先不告诉是什么物品,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联系生活)板书:小苏打2、领取白醋,观察描述,记录特征,判断。板书:白醋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实验1、过渡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两中物质混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状况呢?为什么?说说理由。2、学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科版 六年级 科学 下册 电子 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