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数学教案.pdf
《人教版初一数学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一数学教案.pdf(7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5.1.1相交线(第12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观察、操作、推断、交流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重点、难点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教学过程一、读一读,看一看教师在轻松欢快的音乐中演示第五章章首图片为主体的课件.学生欣赏图片,阅读其中的文字.师生共同总结: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相交线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垂直,垂线的性质,研究平
2、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的判定以及图形的平移问题.二、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教师出示一块布片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刀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引发了什么变化?进而使什么也发生了变化?学生观察、思想、回答,得出:握紧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边相应变小.如果改变用力方向,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大.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本节课就是探讨两条相交线所成的角及其特征.三、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0,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
3、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 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几何语言准确地表达,如:Z A 0 C和NB0C有一条公共边0C,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NA0C和NB0D有公共的顶点0,而是NA0C的两边分别是NB0D两边的反向延长线.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个角的度数,以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有“相邻”关系的两角互补,“对顶”关系的两角相等.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两直线相交所形成的角分类位置关系数量关系c/B教师再提问:如果改变NAOC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
4、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1)师生共同定义邻补角、对顶角.有一条公共边,而且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而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叫对顶角.(2)初步应用.练 习1:下列说法,你同意吗?如果错误,如何订正.邻补角的 邻”就是 相邻”,就是它们有一条“公共边”,“补”就是“互补”,就是这两角的另一条边共同一条直线上.邻补角可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也是邻补角?5.对顶角性质.(1)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在学习对顶角概念后,结果实际操作获得直观体验
5、发现了什么?并说明理由.(2)教师把说理过程,规范地板书:在 图1中,NAOC的邻补角是NBOC和NAOD,所 以NAOC与NBOC互补,NAOC与ZAOD互补,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可以得出ZAOD=ZBOC,类似地有NAOC=ZBOD.教师板书对顶角性质:对顶角相等.强调对顶角概念与对顶角性质不能混淆:对顶角的概念是确定二角的位置关系,对顶角性质是确定为对顶角的两角的数量关系.(3)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这条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四、巩固运用1.例:如图,直 线a,b相交,/1=40。,求Z3 Z 4的度数.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辨让未知角与一知角的关系,用指出通过什么途径去求这
6、些未知角的度数的,然后板书出规范的求解过程.2.练习:课 本P5练习.(2)补充:判断下列图中是否存在对顶角.7 A_ 、,五、作业1.课本 P9.1,2,P1O.7,8.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课时作业设计一、判断题:1.如果两个角有公共顶点和一条公共边,而且这两角互为补角,那么它们互为邻补角.()2.两条直线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邻补角相等,那么一对对顶角就互补.()二、填空题:1.如 图1,直 线AB、CD、E F相交于点0,/B O E的 对 顶 角 是,/C O F的邻补角是.若NAOC:ZA0E=2:3,ZE0D=l 30,贝ijZBOC=.(1)(2)2.如图 2,直线 AB.CD
7、相交于点 O,/C 0 E=90,NA 0 C=30,ZFO B=90,贝iJ/EO F=三、解答题:1.如图,直线AB、C D相交于点O.(1)若NA0C+/B 0 D =100,求各角的度数.(2)若N B 0 C比/A O C的2倍多33。,求各角的度数.2.两条直线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一对对顶角互补,那么它的所成的各角的度数是多少?课时作业设计答案:一、1.x 2.V二、l./A O F,/H O C 与ND0FJ60 2.150三、1.(1)分别是 50。,150,50,130(2)分别是 49,131,49,131.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设计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渐进的认知
8、规律,以启发探究式学习为主导,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为情景引入课题,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增强对相交线和平行线的生活原型的认识,从而建立直观形象的数学模型。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基本平面图形直线、射线、线段、角之后,进一步研究平面内两直线相交的情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以及性质的案材,给学生充分的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忖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感受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及性质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教学设计匕强调自主学习,注重交流合作,让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合作在探究过程中进行,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性质,并获得数学
9、活动的经验,提高探究、发现和创新的能力。5.1.2垂线(第3课时)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归纳概括、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达能力.2.了解垂直概念,能说出垂线的性质”经过一点,能画出已知直线的一条垂线,并且只能画出一条垂线”,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教学重点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性质和画法.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研究垂直等有关概念1.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课桌面、黑板面相邻的两条边,方格纸的横线和竖线,思考这些给大家什么印象?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指出广垂直,两个字对大家并不陌生,但是垂直的意义,垂线有什么性质,我们不一定都了解,这可是我们要
10、学习的内容.2.教师出示相交线的模型,演示模型,学生观察思考:固定木条a,转动木条,当b的位置变化时,a、b所成的角a是如何变化的?其中会有特殊情况出现吗?当这种情况出现时,a、b所成的四个角有什么特殊关系?b.教师在组织学生交流中,应学生明白:当b的位置变化时,角a从锐角变为钝角,其中N a是直角是特殊情况.其特殊之处还在于:当/a是直角时,它的邻补角,对顶角都是直角,即a、b所成的四个角都是直角,都相等.3.师生共同给出垂直定义.师生分清“互相垂直”与“垂线”的区别与联系:“互相垂直”指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垂线”是指其中一条直线对另一条直线的命名。如果说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时,其中一条必
11、定是 另 条 的“垂线”,如果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则它们必定“互相垂直”。4.垂直的表示法.垂 直 用 符 号 来 表 示,结 合 课 本 图5.1-5说明“直 线A B垂直于直线C D,垂足为O”,则记为AB1CD,垂足为0,并在图中任意一个角处作上直角记号,如图.5.简单应用(I)学生观察课本P 6图5.1-6中的一些互相垂直的线条,并再举出生活中其他实例.(2)判断以下两条直线是否垂直: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是直角;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相等;两条直线相交,有一组邻补角相等;两条直线相交,对顶角互补.二、画图实践,探究垂线的性质1.学生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L
12、的垂线.(1)已知直线L(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L),画出直线L的垂线彳寺学生上黑板画出L的垂线后,教师追问学生:还能画出L的垂线吗?能画儿条?通过师生交流,使学生明确直线L的垂线有无数多条,即存在,但有不确定性.教师再问:怎样才能确定直线L的垂线位置?在学生道出:在直线L上取一点A,过点A画L的垂线,并且动手画出图形.教师板书学生的结论:经过直线上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2)经过直线L外一点B画直线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从中你又得出什么结论?教师板书学生的结论: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教师让学生通过画图操作所得两条结论合并成一条,并板书:垂线性质1
13、: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2.变式训练,巩固垂线的概念和画法,如图根据下列语句画图:(1)过点P画射线M N的垂线,Q为垂足;(2)过点P画射线B N的垂线,交射线B N反向延长线于Q点;(3)过点P画线段A B的垂线,交线A B延长线于Q点.学生画完图后,教师归结:画条射线或线段的垂线,就是画它们所在直线的垂线.三、小结本节学习了互相垂直、垂线等概念,还学习了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画法,并得出垂线一条性质,你能说出相关的内容吗?四、作业1.课本 P7 练习,P9.3,4,5,9.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一、判断题.1.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则所有的邻补角都相等.()2.一条直线不可
14、能与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3.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如果有三个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互为垂直.()二、填空题.1.如图 1,OAOB,ODOC,0 为垂足,若NA0C=35,则NBOD=.2.如图2,AO0,0为垂足,直线C D过点O,且NB0D=2 4 0 C,则NB0D=3.如图3,直线A B、CD相交于点O,若N EO D=40 ,/B O C =1 3 0 ,那么射线0E 与直线A B的位置关系是.三、解答题.1 .已知钝角Z A O B,点 D在射线OB上.(1)画直线D E 1 0 B ;(2)画直线D F L O A,垂足为F.2 .已知:如图,直 线 AB,垂 线 0C
15、交于点0,0 D 平分NBOCQE 平分N AO C.试判断0D与0 E的位置关系.3 .你能用折纸方法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吗?教学反思: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在新课的开始首先复习了研究垂直所需要的邻补角、对顶角的有关知识,为下面的活动的开展做好了准备,在教的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的枳极性,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练习、反馈等各个环节,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合作的意识。教学设计上,强调自主学习,注重交流合作,让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合作在探究的过程中进行,使他们在自主探索
16、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两直线垂直的有关概念、垂线的性质,并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探究、发现和创新的能力。怎样画垂线(第4 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掌握垂线的画法2、使学生能用垂线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教学重点:1.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正确画出垂线。2.使学生初步体会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难点:正确运用三角尺画出垂线教具准备:铅笔、三角板、直尺。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前面已经学习了什么叫垂线,谁能说说什么叫垂线。(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直角,叫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17、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画垂线。板书课题:垂线的画法。二、探究新知(-)老师边演示边讲解过直线上一点画垂线的方法。(1)、用直尺画一条直线,在直线上任取一点。(2)、用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直线对齐,然后平移三角尺。(平移时一定要与直线对齐)。(3)、当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与点重合时,沿这条直角边画出过这个点的直线的垂线。(-)小组讨论交流,探索特征1、通过上图,同学们互相交流,巩固画垂线的方法2、引导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过直线上一点的垂线。3、学生完成后老师选一个学生到黑板上板演、请其他学生观察他的画法是否正确、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巩固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的方法。4、生齐读P66平行和垂直
18、概念,并画下来。5、引导学生练习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6、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的方法,同学们画的非常好,但我们如何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呢?老师板书: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A.三、巩固新知1、其实我们天天都在和垂线打交道。你们看:书本面相邻的两边是互相垂直的。2、P66主题图,找一找,图上垂直的现象?3、做一做1同学们,你们还能找一找、想一想你的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垂直的,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找到后快快把你的发现告诉同组的同学。(学生举例)4、P68练习十一第3题:折一折(生动手操作,请个别学生上台展示)。A、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折两次
19、,使三条折痕互相平行。B、把一张正方形纸折两次,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四、课堂小结:同学们,你觉得这节课里你表现怎样?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一第四题。5.1.2垂线(第56课时)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归纳概括、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达能力。2.了解垂线段的概念,了解垂线段最短的性质,体会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重点、难点重点:“垂线段最短”的性质,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及其简单应用.难点:对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探究垂线段最短的垂线性质1.教师展示课木图5.1-8,提出问题:要把河中的水引
20、到农田P处,如何挖渠能使渠道最短?学生看图、思考.2.教师以问题串形式,启发学生思考.(1)问 题1,上学期我们曾经学过什么最短的知识,还记得吗?学生说出:两点间线段最短.(2)问 题2,如果把渠道看成是线段,它的一个端点自然是P,那么另一个端点的位置呢?把江河看成直线L,那么原问题就是怎么的数学问题.问题2使学生能用数学眼光思考:在连接直线L外一点P与直线L上各点的线段中期!一条最短?3.教师演示教具,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教具如图:在硬纸板上固定木条L,L外一点P,转动的木条a 端固定在点P.P使木条L与a相交,左右摆动木条a,L与a的交点A随之变化,线段P A长度也随之变化.PA最短时,a与
21、L的位置关系如何?用三角尺检验.4.学生画图操作,得出结论.(1)画出直线L,L外一点P;(2)过P点出PO_LL,垂足为0;(3)点A iA A 在L上,连接PA、PA2、PA3;(4)用叠合法或度量法比较P0、PA|、PA2、PA3长短.5.师生交流相出垂线的另一条性质.教师板书: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关于垂线段教师可让学生思考:(1)垂线段与垂线的区别联系.(2)垂线段与线段的区别与联系.二、点到直线的距离1.师生根据两点间的距离的意义给出点到直线的距离命名.结合课本图形(图5.1-9),深入认识垂线段PO:POLL,NPOA=90Q为
22、垂足,垂线段P 0的长度比其他线段PA|、PA2中是最短的.按照两点间的距离给点到直线的距离命名,教师板书: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在图5.1-9中,P 0的长度是点P到直线L的距离,其余结论PA、PA2长度都不是点P到L的距离.2.初步应用.练 习1:已知直线a、b,过点a上一点A作AB J_包交b于点B,过B作BCJ-b交a上于点C.请说出哪一条线段的长是哪一点到哪条直线的距离?并且用刻度尺测量这个距离.练习2:课本中水渠该怎么挖?在图上画出来.如果图中比例尺为1:100000,水渠大约要挖多长?练习3:判断正确与错误,如果正确,请说明理由,若错误,请订正.
23、(1)直线外点与直线上的点间的线段的长度是这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2)如图,线段A E是点A到直线B C的距离.(3)如图,线段C D的长是点C到直线A B的距离.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评价.三、作业1.课本 P9.6,P10.10,ll,12,Pll 观察与猜想.第二课时作业设计一、填空题.1.如图,ACJ_BC,C 为垂足,CD_LAB,D 为垂足,BC=8,CD=4.8,BD=6.4,AD=3.6,AC=6,那么点C到A B的距离是 点A到BC的距离是 点B到C D的距离是 A、B两点的距离是.2.如图,在线段AB、AC、AD、AE、A F中A D最短.小明说垂线段最短,因此线
24、段AD的长是点A到B F的距离,对小明的说法,你认为.二、解答题.1.(1)用三角尺画一个是30。的/A O B,在边O A上任取一点P,过P作P Q LO B,垂足为Q,量一量OP的长,你发现点P到O B的距离与OP长的关系吗?(2)若所画的/A 0 B为60。角,重复上述的作图和测量,你能发现什么?2.如图,分别画出点A、B、C至IJBC、AC、A B的垂线段,再量出A到BC、点B到AC、点C到A B的距离。教学反思: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匕因此在新课的开始首先复习了研究垂线的性质所必须的与垂直有关的知识,为下面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了准备。有效的数学的学
25、习过程不能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的从事猜想、观察、试验、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使学生学会探索,学会学习。在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的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在整体性,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5.1.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第79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过程与方法目标:会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情感与态度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难重点重点:已知两直线和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初一 数学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