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pdf(7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课题IL 1科学探究:熔点与沸点课 型新授课课 时1教学目标1、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2、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现象,熟悉水的熔点和沸点;3、通过对冰的熔化现象的科学探究,学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学会根据实验数据作物理图像的方法,能分析图像的物理意义。4、学会对物质进行简单分类,了解晶体的熔点与沸点;5、能利用熔化,汽化吸热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教 学重 点难 点重点:水的熔点和沸点的科学探究难点:熔化和沸腾过程中温度如何变化?教 学准 备教师用:电热壶、冰块、钢勺、水杯、手套学生用:学生实验两人一组,每组有: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烧杯(100ml)试管、温度计、细线、水
2、多媒体器材:实物投影仪、云、雪、雨的光盘和图片等资料、自然界的水循环光盘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水是生命之源,水孕育了自然界的万物生灵,水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水无常形,变化万千,无处不在。冬天河里的冰在天气变暖时熔化,地上的水时间长了会消失,变成水蒸气;天气变冷时,水又会结成冰。形态各异的水告诉我们,水可以在三种状态之间变化,这种变化叫物态变化。现在我们就研究水的三态变化规律。播放水的各种形态的VCD光盘或投影云、雪、雨的图片问:云、雪、雨本质是自然界的什么物质?这种物质在自然界中还有什么样的存在形态?形态是为了培养讲述:云、雪、雨.它们都是水,只是形态各异罢了。水不仅可以变成云、雪、雨,而且还可
3、以化为露、雾、霜等。今天,我们将走出神话,开始对水进行科学探究。二水之旅水是怎样变化的呢?请同学们观看课本上的“人造雨”实验。安排两名同学进行“人造雨”实验(教师协助学生)问:实验的结论是什么?播放自然界的水循环光盘或投影图片引导学生观看、思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水的三态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相互转化呢?三 科 学 探 究:冰的熔点与水的沸点讲解晶体、非晶体的特点以冰为例讲解熔化、汽化的概念,说明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冰在什么情况下熔化?水在什么情况下沸腾?在熔化和沸腾过程中,温度如何变化呢?问:对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猜想呢?问:怎样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呢?讲述:温度计的使用
4、,酒精灯的使用和安全规则,实验的安装顺序。四常见晶体的熔点对常见团体进行简单的分类,并对非晶体熔化特点进行介绍组织学生阅读、比较教材提供的常见晶体的熔点表和沸点表,让学生自由表述自己 发现的特点、规律或问题组织学生观看信息窗,了解影响熔点、沸点的因素作业布置同步学习与探究九年级上册P3 6、7课堂总结1、通过对冰的熔化现象的科学探究,熟悉科学探究全过程的各个环节。2、体验水的三种状态,会描述水的三种状态的特征。3、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现象,熟悉水的熔点和沸点。4、学会对物质进行简单的分类。初步认识常见晶体的熔点和沸点。5、从科学探究过程中,感知熔化、汽化现象及其产生的条件。6、把生活现象和自然现
5、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养成学科学、用科学的习惯和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课题11.2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课 型新授课课 时1教学目标1、认识熔化是吸热过程。学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学会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物理图像的方法。能分析图线的物理意义。2、认识汽化是吸热过程,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3、理解升华是吸热过程。4、能利用熔化、汽化、升华吸热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5、能用分子动理论初步解释熔化、汽化、升华的吸热过程。教 学重 点重点:通过对奈和石蜡熔化过程的实验探究,掌握熔化、汽化变化过程吸热。、升华三个物态难 点难点:用分子动理论对物态变化过程进行初步解释教 学准 备教师用:铁架台、
6、石棉网、酒精灯、火柴、锥形瓶、玻璃片碘教学过程引入新课:炎热的夏天,有的同学为了凉快就在地上洒些水;有的同学喜欢吃冰棍来解热;也有的同学用扇扇子来解热;还有的同学用水洗脸来解热。这里面有什么科学道理呢?进行新课一、熔化与吸热讲述:固态、液态、气态统称为物态通常把固态、液态、气态下的物质分别称为固体、液体和气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这三种状态是会转化的。问:从前面探究冰的熔点可知,当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但若停止加热,熔化过程就会停止,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仔细观看课本图10T5及课本上的解释后作出回答。教师总结补充。讲述:下面我们通过实验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究与验证。讲述:取两只较大的玻璃试管,分
7、别盛装粉末状奈及石蜡,将试管放在热水杯中,逐渐补充温度较高的开水来作热源。然后仔细观察、记 录(从奈、石蜡熔化时开始),作出图线。巡回指导问:所作曲线的物理意义是什么?教师补充讲述:停止加入热水,石蜡和奈的熔化过程会怎样?问:实验结论是什么?二、汽化与吸热问:沸腾是同摹们最常见的汽化现象,你能用分子动理论作出解释吗?请阅读课本图10-18后,作出解释。教师补充、完善。问: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请你结合生活实例予以说明。教师补充、完善问:课本图10-19中包含了哪些科学道理?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知道沸腾的过程需要吸热,那么蒸发需不需要吸热呢?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的实例予以说明。请同学们完成图1
8、021实验,实验的结论说明了什么?问蒸发和沸腾有哪些相同点?哪些不同点?教师补充完善。三、升华与吸热请同学们阅读篇一自然段后,回答什么是升华。讲述:自然现象中有许多是升华现象,同学们能够列举三例升华现象吗?讲述:同学们从上面的实验可以看出,演示图10-23所示的实验。升华需要热量,这个特点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图10-24就形象地描述了这一点,你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吗?作业布置1.课本p l2 页2.老师出的练习课堂总结了解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课题1 1.3 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课 型新授课课 时1教学目标1 .理解冰、雾、霜的形成过程及放热现象。2.能对实验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分析、归纳,
9、总结出晶体物态变化的一般规律。3.理解物态变化图像的物理意义和作用。会用物态变化的规律解释自然界或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物态变化现象。了解电冰箱的基本原理及生产“无氟冰箱”的意义,有环境保护意识。教 学重 点难 点重点:晶体物态变化过程的吸热、放热规律难点: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物质放热现象的理解教 学准 备实验器材:石蜡少许,玩具模子,酒精灯,小铁勺,试管,水,火柴,带玻璃尖嘴的橡皮塞教学过程引言:物态变化的过程,不仅有吸热过程,也有放热过程,前面我们学习了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今天咱们学习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新课一、冰雾霜的形成,(一)雾与液化讲述: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称为凝固,在通常的情况下,冰的
10、熔点为0,在02时,冰,水,水蒸气共存,高于熔点,冰变为水,低于熔点,水变为冰。水的低于熔点,水变为冰。问:同学们思考:冰的熔点和水的凝固点有什么关系呢?讲述: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非晶体由于没有熔点,所以也没有凝固点。引导:请同学们观看课本第1 3面信息窗的内容,了解冰雹的形成过程。演示实验:教师演示课本图1 0-2 8所示的实验,要求学生仔细观察。问:这个实验里面有几个物态变化过程?你体验到哪个过程吸热?哪个过程放热?问:生活、生产中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二)雾与液化讲述: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液化,液化是汽化的相反过程。问:生产和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液化现象?在学生回答
11、时老师补充完善。演示实验:演示课本图1 0-3 1所示的实验,回答:在什么条件下这种尾气才容易制成?为什么水蒸气刚喷出时不是白色雾状?教师补充完善。(S)霜与凝华讲述:深秋或初春,当夜间气温低于0 时,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不导热的叶子和木、瓦等物体上凝成白色晶状的小冰粒,这就是霜,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成的固体冰晶,那么,什么是凝华呢?讲述:凝华是升华的相反过程,升华吸热,凝华放热。问: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凝华现象吗?讨论:冰箱经常结霜,以致有时关不了冰箱门。问:冰箱内的霜出现的位置在哪里?形状如何?为什么冰箱内会结霜?问:当冰箱内出现霜后,怎样操作化霜?为什么这样操作?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
12、、放热引导学生看课本图1 0-3 4问:从图1 0-3 4 中你发现哪几个物态变化过程吸热?哪几个物态变化过程?引导学生讨论图1 0-3 5 中,A B、B C、C D、D E、E F、F G 各段的含义是什么?如何知道该晶体的熔点与凝固点?问: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有哪些应用?教师补充完善引导学生学习信息窗的内容作业布置学习与探究P 1 2 1 0.1 1课堂总结了解明白物态变化中的吸热与放热过程课题1L 4水资源危机与节约用水课 型新授课课 时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水与人类的关系,了解常见的水污染源及水污染现状,认识水污染与缺水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社会问题。2、
13、认识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有节约用水的意识;有保护环境、防治污染的紧迫感。过程与方法:本节以实例说明水的缺少及污染,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有关信息并进行交流,帮助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增强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教 学重 点难 点【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增强学生对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难点】鼓励学生投身到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科学活动之中。教 学准 备有关水资源和水污染的资料,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引入教师播放有关水资源危机的资料。问:大量的事
14、实说明了什么?(二)新课一、水资源危机讲述:缺水已经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据统计,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其 中 有2 8个国家被列为缺水国或严重缺水国。在非洲有一半以上的人口缺乏获得安全用水的渠道。我国的水资源匮乏问题也很严重,西北、东北、华北等北方城市已经被迫每日定量、定时供水。中国的饮用水源污染严重,大部分地下水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问:造成水严重缺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学生看书后回答问:面对严峻的缺水、污染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思考讨论二、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展示节水徽标表达的思想意义是:“水是生命之源,珍惜每一滴水,是公民的义务和责任二徽标右上方弧线代表自
15、来水管道和水龙头,滴下的一滴水被伸出的手掌接住。将“节水”之 意寓于“接水”之中。问:缺水成为世界性的普遍问题,那么日常生活中我们怎样节水呢?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珍惜每一滴水,采取节水技术,防治水污染,植树造林,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想想议议:1、愿意给校长建议在我校提倡节约用水么,你会提什么样的建议?2、你觉得交得起水费就可以浪费水么?作 业观察分析,交流讨论布 置1、晶 体 熔 化(凝固)条件2、熔点(凝固点)、沸点课堂总结3、液体的沸腾条件4、吸热过程:熔 化 汽 化、升华5、放热过程:凝固、液化、凝华6、水资源危机:缺水原因,赤潮课题12.1 温度与内能课型新授课课时1教学目标1、
16、知道为什么是内能,物体的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量。2、知道物体温度改变时,内能随之改变。3、通过探究活动,认识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4、知道热量的初步概念及热量的单位一一焦耳。5、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初步分析概括能力,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教学重点难点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教学准备演示实验:空气压缩器、铁丝、墨水,三只烧杯分别倒入冷水、温水和热水。学生实验:铁丝复习提问: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什么?2、物体怎样才具有动能和重力热能。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组成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所以每个分子都有动能。物体的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且分子间有间隙,因此,物体
17、的分子之间还具有势能,引入新课学习。一、内能1、概念在黑板上写上提纲:什么是物体的内能?内能的单位是什么?符号是什么?内能和机械能一样吗?物体内能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物体的内能会为零吗?演示:三只烧杯分别倒入冷水、温水、热水,缓慢地滴入几滴墨汁。二、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1、按教材设问提出问题:通过什么途径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组织同学讨论“怎样探究物体内能的改变2、实验探究 W探究1HP 2 4 如图1 2 9所示,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壁玻璃筒中教放一小团硝化棉,迅速向下压活塞,棉花燃烧起来了。在向下压活塞,压缩玻璃筒内空气,对筒内空气做了功。比棉花燃烧是因为筒内的空气内能增加,温度升高了。,u学
18、实验说明了_ _ _ _ _ _ _ _ _ 可以改变物体内能。分 U将一根铁丝反复弯折数十次,铁丝被弯折处发热。铁丝内能的改变是由于人对铁丝做了功。过实验再次说明_ _ _ _ _ _ _ _ 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探究2/程观察分析图0 6 5 和图0 6 6 中的现象,思考使图/中物体温度升高的原因。)生活事例说明_ _ _ _ _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p ,、提出问题:铁锅热得烫手,棉被晒得暖乎乎,它 小们是靠什么途径改变物的内能的?4、热传递有哪几种形式?热传递的条件是什么?二 执量.1、概念出示自学提纲:什么是热量?用什么符号表示?热量的单位是什么?用什么符号来表示?2、1 k g
19、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要吸收(或放了)热量是多少?四、出示目标、小结五、巩固练习1、摩擦生热的实质是利用_ _ _ _ _改变物体内能的过程。2、热传递的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能量的多少就是_ _ _ _ _ _ _,热传递发生的条件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o在热传递中,高温物体将能量向_ _ _ _ _ _ _ 传递,直至各物体_ _ _ _ _ _ _ _ _ _O3、指出下列事例中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1)冷天用热水袋取暖,人体感以暖和_ _ _ _;(2)比赛中,从竿的顶端滑到底端时手感到发热_ _ _ _
20、_ _ _ _;(3)密封的空气被压缩时温度升高_ _ _ _ _ _ _;(4)火炉上烤饼子,饼子变热_ _ _ _ _ _ _ _;(5)用挫刀挫铁块,铁块变热_ _ _ _ _ _ _ _;(6)把烧热工件放到冷水中,工件会凉下来_ _ _ _ _ _ _ _04、冬天觉得手冷时,常将两手掌紧贴后搓一搓,并向手上呵气,就会觉得暖和些。试说明这样做的道理,并说明这两种做法的区别是什么?作业课本P 4 4 3、4题布置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地描述内能和温度地关系。课堂总结2 .知道一般情况下,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物体的内能发生改变。3 .了解热量的概念
21、,知道热量的单位是焦耳,会用公式、=0 1 1/计算热量。体验用类比方法,加深对物理概念理解的过程,学会迁移学习。课题1 2.2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课型新授课课时1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物质的比热容,知道比热的单位及其读法。2、知道比热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会查物质的比热表。3、会根据水的比热较大这一特性来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现象。教 学重 点难 点【教学重点】理解比热的概念。【教学难点】根据水的比热较大这一特性来解释有关的简单现象。教 学准 备【实验器材】烧杯,电加热器,空气温度计,水,煤油等。教学过程K引入新课一、复习提问:热传递的实质是什么?什么叫做热量?为什么热量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二
22、、引入提出问题:水吸热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说出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发言。(1)水的质量。猜想的理由:烧开一壶水比烧开半壶水加热时间长,吸热多(2)加热后的温度(3)升高的温度组 织 讨 论(2)、(3)猜想哪个更合理,说出理由:烧开一壶水比烧开半壶水需要的热量多,把一壶水烧开比烧成温水需要的热量多。可见,水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和水的质量有关,和温度升高的度数有关,水的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别的物质也是这样的。那么,所有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等时,吸收的热量是不是跟水一样多呢?为了更准确的做出判断要进行实验探究。
23、K新课教学1.探究。与学生共同设计实验方案:选用实验器材、测量什么物理量、记录那些数据、怎样分析实验数据以及实验步骤。并演示实验:P 2 8图1 2 1 6实 验。(一)实验探究:(1)、提出问题:水和煤油,问:如果它们质量相同,升高相同的温度,两者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由此提出怎样的研究课题,由学生总结。(2)、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讨论:选择哪两种物质加热进行对比,加热液体好还是固体好;如何控制变量;测量那些物理量;用什么器材。方案一: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方案二: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按照设计方案,分组实验
24、,小组成员合作,注意操作规范。设计记录表格,准确记录数据。(4)分析与论证:做好两种物质的数据对比,学会分析数据,探究结论,先小组交流意见,再师生共同交流,最后确定实验结论。(5)评估:交流实验的得与失,操作是否规范,实验误差的原因,结论是否恰当,描述是否准确等等。#实验结果:煤油温度升得快。这表明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水吸收的热量比煤油多。2 .比热容。换用其他物质,重复上述实验,得到的结果是类似的。就是说,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怎样来表示各种物质的这种物质上的不同呢?在物理学中就用比热容来表示。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 吸收
25、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比热容是物理的一种性质,它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物质的体积和质量等因素无关。3.比热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的单位是焦/(千 克 ),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J/(k g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 放出的热量和它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相等。数值上也等于它的比热容。4 .查比热表:观察比热容表,了解常见物质比热容。学会读表,引导学生寻找规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1)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不同物质比热容一般不同(2)同种物质状态不同时比热容不同(3)液体的比热容一般比固体的比热容大5 .比热容的物理意义(1)水的比热是4.2 X 1 0 3 J/(k g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沪科版 九年级 物理 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