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甲卷)理科综合能力测试.pdf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甲卷)理科综合能力测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甲卷)理科综合能力测试.pdf(4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甲卷)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S32 Cu 64 Zr91一、选择题: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已知前、抗体、激素、糖原、脂肪、核酸都是人体内有重要
2、作用的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都是由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的B.都是生物大分子,都以碳链为骨架C.都是由含氮的单体连接成的多聚体D.都是人体细胞内的主要能源物质【答案】C【解析】【分析】1、酶是活细胞合成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2、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但其细胞核遗传物质和细胞质遗传物质都是DNAo3、动物体内激素的化学成分不完全相同,有的属于蛋白质类,有的属于脂质,有的属于氨基酸衍生物。【详解】A、前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 N A,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激素的化学本质是有机物,如蛋白质、氨基酸的衍生物、
3、脂质等,只有蛋白质才是由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的,A错误;B、糖原是生物大分子,脂肪不是生物大分子,且激素不一定是大分子物质,如甲状腺激素是含碘的氨基酸,B错误;C、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 N A,抗体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是由氨基酸连接而成的多聚体,核酸是由核甘酸连接而成的多聚体,氨基酸和核甘酸都含有氮元素,C正确:D、人体主要的能源物质是糖类,核酸是生物的遗传物质,脂肪是机体主要的储能物质,D错误。故选Co2.某同学将酵母菌接种在马铃薯培养液中进行实验,不可能得到的结果是()A.该菌在有氧条件下能够繁殖B.该菌在无氧呼吸的过程中无丙酮酸产生C.该菌在无氧条件下能够产生乙醇D.该菌在有
4、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产生CO2【答案】B【解析】【分析】酵母菌是兼性厌氧生物,有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无氧呼吸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详解】A、酵母菌有细胞核,是真菌生物,其代谢类型是异氧兼性厌氧型,与无氧条件相比,在有氧条件下,产生的能量多,酵母菌的增殖速度快,A 不符合题意;BC、酵母菌无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生丙酮酸、还原性的氢,并释放少量的能量,第二阶段丙酮酸被还原性氢还原成乙醛,并生成二氧化碳,B 符合题意,C 不符合题意;D、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在第二阶段生成CO2,D 不符合题意。故选Bo3.生长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等多种生理功能。下列与生长素有关的
5、叙述,错误的是()A.植 物 生 长“顶端优势”现象可以通过去除顶芽而解除B.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可以运到侧芽附近从而抑制侧芽生长C.生长素可以调节植物体内某些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植物生长D.在促进根、茎两种器官生长时,茎是对生长素更敏感的器官【答案】D【解析】【分析】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口引味乙酸;生长素的运输主要是极性运输,也有非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具有双重作用,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详解】AB、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枝条上部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因而使侧芽的发育受到抑制,可以通过摘除顶芽的方式解除植株顶端优势,A
6、B正确;C、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生长素能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是通过调控某些基因的表达来影响植物生长的,C 正确;D、根、茎两种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有明显差异,其中根对生长素最敏感,D 错误。故选D。4.人体下丘脑具有内分泌功能,也是一些调节中枢的所在部位。下列有关下丘脑的叙述,错误的是()A.下丘脑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B.下丘脑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C.下丘脑参与水盐平衡的调节:下丘脑有水平衡调节中枢D.下丘脑能感受体温的变化;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答案】B【解析】【分析】下丘脑的功能: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盐代谢平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
7、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的神经元具有日周期节律活动,这个核团是体内日周期节律活动的控制中心。【详解】AC、下丘脑是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同时也具有渗透压感受器,来感知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AC正确;B、下丘脑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等,具有内分泌功能,促甲状腺激素是由垂体分泌,B错误;D、下丘脑内有是维持体温相对恒定的体温调节中枢,能感受体温变化,能调节产热
8、和散热,D正确。故选Bo5.果蝇的翅型、眼色和体色3个性状由3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且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让一群基因型相同的果蝇(果蝇M)与另一群基因型相同的果蝇(果蝇N)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分别统计子代果蝇不同性状的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已知果蝇N表现为显性性状灰体红眼。下列推断错误的是()A.果蝇M为红眼杂合体雌蝇B.果蝇M体色表现 黑檀体C.果蝇N灰体红眼杂合体D.亲本果蝇均为长翅杂合体【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柱形图:果 蝇M与果蝇N作为亲本进行杂交杂交,子代中长翅:残翅=3:1,说明长翅为显性性状,残翅为隐性性状,亲本关于翅型的基因型均为Aa(假设控制翅型的基因为A/a
9、);子代灰身:黑檀体=1:1,同时灰体为显性性状,亲本关于体色的基因型为Bbxbb(假设控制体色的基因为B/b);子代红眼:白眼=1:1,红眼为显性性状,且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假设控制眼色的基因为W/w),故亲本关于眼色的基因型为XwXwxX Y或XXxXwYo 3个性状由3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为N表现为显性性状灰体红眼,故N基因型为AaBbXWX“,或AaBbXWY,则M的基因型对应为Aa bb XY 或 AabbXXw。【详解】AB、根据分析可知,M的基因型为A abbX*Y或AabbX、X w,表现为长翅黑檀体白眼雄蝇或长翅黑檀体白眼雌蝇,A错误,B
10、正确;C、N基因型为AaBbXWXw或AaBbXY,灰体红眼表现为长翅灰体红眼雌蝇,三对基因均为杂合,C正确;D、亲本果蝇长翅的基因型均为A a,为杂合子,D正确。故选A。6.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A.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B.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C.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解阶段、草本阶段D.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答案】C【解析】【分析】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2、群落演替的原
11、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3、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详解】A、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退湖还田、封山育林、改造沙漠、生态农业等相关措施都能促进群落良性发展,A 正确;BC、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是初生演替,依次经过:地衣阶段一苔辞阶段一草本阶段一灌木阶段一森林阶段,弃耕农田的演替为次生演替,自然演替方向为草本阶段一灌木阶段-乔木
12、阶段,B 正确,C 错误;D、一般情况下,演替过程中生物生存的环境逐渐改善,群落的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来越低,D 正确。故选C。7.化学与人体健康及环境保护息息相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食品加工时不可添加任何防腐剂B.掩埋废旧电池不会造成环境污染C.天然气不完全燃烧会产生有毒气体D.使用含磷洗涤剂不会造成水体污染【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食品加工时,可适当添加食品添加剂和防腐剂等,如苯甲酸钠,故 A 错误;B.废旧电池中含有重金属等金属离子,会造成土壤污染,水体污染等,故 B 错误;C.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不完全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故
13、 C 正确;D.含磷洗涤剂的排放,使水中磷过多,造成水中藻类疯长,消耗水中溶解的氧,水体变浑浊,故 D 错误;故选C。8.N,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8g重水(D?。)中含有的质子数为IONAB.3mol的NO2与H2O完全反应时转移的电子数为4NA32g环状Sg()分子中含有的S-S键数为INAD.IL pH=4的0.1mol LK2Cr2O7 溶液中 Cr2O 离子数为01NA【答案】C【解析】【分析】18g【详解】A.D Q的质子数为1。,血 口。的物质的量为诉扁=。9向,则18g重水(D Q)中所含质子数为9 NA,A错误;B.NO?与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N
14、O2+H2O=2HNO3+NO,该反应消耗3个NCh分子转移的电子数为2个,则有3moi的NO?参与反应时,转移的电子数为2NA,B错误;C.一个分子中含有的S-S键数为8个,32gs8的物质的量为。:翌-=-m o l,则含有8x32g/mol 8的S-S键数为X8XNA=NA,C正确;8D.酸性K Q O 溶液中存在:5。;一+凡0 W 2CrO:+2H+,含Cr元素微粒有5 0/和CrOf,则IL pH H的O.lm olLK Cr2。?溶液中5 0自离子数应小于01NA,D错误;故选C。9.实验室制备下列气体的方法可行的是气体方法A氨气加热氯化核固体B二氧化氮将铝片加到冷浓硝酸中C硫化
15、氢向硫化钠固体滴加浓硫酸D氧气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锅的混合物A.A B.B C.C D.D【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氯化镀不稳定,加热易分解生成氨气和氯化氢,但两者遇冷又会化合生成氯化镀固体,所以不能用于制备氨气,A 不可行;B.将铝片加到冷浓硝酸中会发生钝化现象,不能用于制备二氧化氮,B 不可行;C.硫化氢为还原性气体,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不能用浓硫酸与硫化钠固体反应制备该硫化氢气体,因为该气体会与浓硫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C 不可行;D.实验室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镒的混合物,生成氯化钾和氧气,二氧化铳作催化剂,可用此方法制备氧气,D 可行;故选D。1 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醇既可
16、发生取代反应也可发生加成反应B.用饱和碳酸氢纳溶液可以鉴别乙酸和乙醇C.烧烽的沸点高低仅取决于碳原子数的多少D.戊二烯与环戊烷互为同分异构体【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甲醇为一元饱和醇,不能发生加成反应,A 错误;B.乙酸可与饱和碳酸氢钠反应,产生气泡,乙醇不能发生反应,与饱和碳酸钠互溶,两者现象不同,可用饱和碳酸氢纳溶液可以鉴别两者,B 正确;C.含相同碳原子数的烷烧,其支链越多,沸点越低,所以烷烧的沸点高低不仅仅取决于碳原子数的多少,C 错误;D.戊二烯分子结构中含2 个不饱和度,其分子式为C5H8,环戊烷分子结构中含1个不饱和度,其分子式为C5HIO,两者分子式不同,不能互为同
17、分异构体,D 错误。故 选 Bo11.W.X、Y、Z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Z的最外层电子数是W和X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也是Y的最外层电子数的2倍。W和X的单质常温下均为气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ZYXWB.W与X只能形成一种化合物C.Y氧化物为碱性氧化物,不与强碱反应D.W、X和Z可形成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答案】D【解析】【分析】w.X、Y、Z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Z的最外层电子数是W和X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也 是Y的最外层电子数的2倍,则分析知,Z的最外层电子数为偶数,W和X的单质常温下均为气体,则推知W和X为非金属元素,所以可判断W为H元
18、素,X为N元素,Z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5=6,Y的最外层电子数为9=3,则Y为A1元素,Z为S元素,据此结合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分析解答。2【详解】根据上述分析可知,W为H元素,X为N元素,Y为A1元素,Z为S元素,则A.电子层数越多的元素原子半径越大,同周期元素原子半径依次减弱,则原子半径:Y(A1)Z(S)X(N)W(H),A 错误;B.W为H元素,X为N元素,两者可形成N%和N 2H4,B错误;C.Y为A l元素,其氧化物为两性氧化物,可与强酸、强碱反应,C错误;D.W、X和Z可形成(NHSS、N H4H S,两者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D正确。故选D。1 2.已知相同温度下,K
19、sp(BaS C)4)Ksp(BaCC)3)。某温度下,饱和溶液中g c(S O:)、g c(CO;)、与-lg c(Ba2+)的关系如图所示。9900000000109&Z8工4.工ZL(GOS)。耳O&.OO8O5.94.9.3.O2.9-lgc(B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曲线代表BaCOs的沉淀溶解曲线B.该温度下BaSO4的Ksp(BaSOj值为LOx 10 C.加适量BaCU固体可使溶液由a点变到b点D.c(Ba2+)=10-51时两溶液中c(SOf)CO;)=1 0 9【答案】B【解析】【分析】B a C C h、B a S C U 均为难溶物,饱和溶液中一l g c(B a 2+)
20、+l g c(S O:)=-l g c(B a 2+)x c(S 0 j )=-l g ArSp(B a S O4)J,同理可知溶液中T g l c(B a 2+)+l g c(C O;)=-l g K s p(B a C O 3),因 s p(B a S O4)K s p(B a C C h),则T g K s p(B a C O 3)4)=1.0 x 1 0 l 0,选项 B 正确;C.向饱和B a S C)4溶液中加入适量BaCh固体后,溶液中c(B a 2+)增大,根据温度不变则1(BaSOQ不变可知,溶液中c(S O:)将减小,因此a点将沿曲线向左上方移动,选项C错误;D.由图可知,
21、当溶液中c(Ba2+)=10r 时,两溶液中10小=10L%选项D 错误;答案选B。1 3.乙醛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中间体,可果用如下图所示的电化学装置合成。图中的双极膜中间层中的H2。解离为H*和O H,并在直流电场作用下分别问两极迁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电源铅电极Y醛OHCOH-C亿(乙二酸)H201H+OH,Il IIHC C H B r2(乙二醛)H|2BrHOCC H(乙醛酸)石墨电极饱和乙二酸溶液 双极膜 乙二醛+KBr酸溶液A.KBr在上述电化学合成过程中只起电解质的作用B.阳极上的反应式为:O O+2H+2e=HO-C-C-OH20H+OHConeC.制得2m oi乙醛酸,理论上外
22、电路中迁移了 Im ol电子D.双极膜中间层中的H+在外电场作用下向铅电极方向迁移【答案】D【解析】【分析】该装置通电时,乙二酸被还原为乙醛酸,因此铅电极为电解池阴极,石墨电极为电解池阳极,阳极上B r被氧化为Bo,B n将乙二醛氧化为乙醛酸,双极膜中间层的H+在直流电场作用下移向阴极,0 H 移向阳极。【详解】A.KBr在上述电化学合成过程中除作电解质外,同时还是电解过程中阳极的反应物,生成的Br2为乙二醛制备乙醛酸的中间产物,故 A 错误:B.阳极上为B r失去电子生成B&,B n将乙二醛氧化为乙醛酸,故 B 错误;C.电解过程中阴阳极均生成乙醛酸,Imol乙二酸生成Imol乙醛酸转移电子
23、为2mol,Imol乙二醛生成Imol乙醛酸转移电子为2m ol,根据转移电子守恒可知每生成Imol乙醛酸转移电子为Im o l,因此制得2moi乙醛酸时,理论上外电路中迁移了 2moi电子,故 C 错误;D.由上述分析可知,双极膜中间层的H+在外电场作用下移向阴极,即H+移向铅电极,故D正确;综上所述,说法正确的是D项,故答案为D。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4 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 18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9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14.如图,将光滑长平板的下端置于铁架台水平底座上的挡板P处,上部
24、架在横杆上。横杆的位置可在竖直杆上调节,使得平板与底座之间的夹角。可变。将小物块由平板与竖直杆交点。处静止释放,物块沿平板从2点滑至P点所用的时间f与夹角6的大小有关。若由30。逐渐增大至60。,物块的下滑时间f将()A.逐渐增大 B.逐渐减小 C.先增大后减小 D,先减小后增大【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设PQ的水平距离为L,由运动学公式可知=gsin O rcos。2可得产 41g sin 20可知6=45时,f有最小值,故当。从由30。逐渐增大至60。时下滑时间t先减小后增大。故选D。15.“旋转纽扣”是一种传统游戏。如图,先将纽扣绕几圈,使穿过纽扣的两股细绳拧在一起,然后用力反复
25、拉绳的两端,纽扣正转和反转会交替出现。拉动多次后,纽扣绕其中心的转速可达50r/s,此时纽扣上距离中心1cm处的点向心加速度大小约为()外力 7 外力A.10m/s2 B.100m/s2 C.1000m/s2 D.10000m/s2【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纽扣在转动过程中co=27m 1 OOmad/s由向心加速度 2 =y2r1000m/s2故选C。1 6.两足够长直导线均折成直角,按图示方式放置在同一平面内,EO与 O。在一条直线上,PO,与OF在一条直线上,两导线相互绝缘,通有相等的电流/,电流方向如图所示。若一根无限长直导线通过电流/时,所产生的磁场在距离导线“处的磁感应强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普通高等学校 招生 全国 统一 考试 理科 综合 能力 测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