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源辨识与应急.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危险源辨识与应急.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危险源辨识与应急.ppt(5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危险源辨识与应急管理l第一章重大危险源辨识l第二章事故预警机制l第三章事故应急救援第一章第一章 重大危险源的辨识重大危险源的辨识l重大危险源概念:重大危险源概念:l安全生产法第九十六条规定,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l单元是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场所或同属一个工厂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米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l重大危险源控制的目的:l不仅是预防重大事故的发生,而且要做到一旦发生事故,能将事故的危害程度控制到最低程度。l我国在2002年颁布了国家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122000),作为重大危险
2、源辨识的依据。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组成一、重大危险源的辨识l由政府主管部门和权威机构在物质毒性、燃烧、爆炸特性基础上,制定出危险物质及其临界量标准。通过危险物质及其临界量标准,可以确定哪些是可能发生事故的潜在危险源。二、重大危险源的评价根据危险物质及其临界量标准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和确认后,对其进行风险分析评价。重大危险源分析评价包括:l1、辨识各类危险因素及其原因与机制。l2、依次评价己辨识的危险事件发生的概率。l3、评价危险事件的后果。l4、进行风险评价即评价危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发生后果的联合作用。l5、风险控制即将上述评价结果与安全目标值进行比较,检查风险是否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否则需进一步
3、采取措施,降低危险水平。三、重大危险源的管理l对重大危险源进行辨识和评价后,应针对每一个重大危险源制定出一套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通过技术措施(包括化学品的选择、设施的设计建造、运转、维修以及有计划的检查)和组织措施(包括对人员的培训与指导,提供保证其安全的设备,工作人员水平、工作时间、职责的确定,以及对外部合同工和现场临时工的管理)对重大危险源进行严格管理。四、重大危险源的安全报告l企业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对己辨识和主价的重大危险源向政府主管部门提交安全报告。安全报告应详细说明重大危险源的情况,可能引发事故的危险因素以及前提条件、安全操作和预防失误的措施、可能发生事故类型、事故发生和可能性及后果
4、、限制事故后果的措施,现场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等。l安全报告应根据重大危险源的变化以及知识和技术进展的情况进行修改和增补,并由政府主管部门经常进行检查和评审。五、事故应急救援预案l l企业负责制定现场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企业负责制定现场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且定期检验和评估现场事故应急救并且定期检验和评估现场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有效程度,必要时进行修定。援预案的有效程度,必要时进行修定。l l场外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由政府主管场外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由政府主管部门根据企业提供的安全报告和有关部门根据企业提供的安全报告和有关资料制定。资料制定。六、工厂选址和土地使用规划七、重大危险源的监察l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
5、综合性的土地使用政策,确保重大危险与居民区其它工作场所、机场、水库、其它危险源和公共设施安全隔离。l政府主管部门必须派出经过培训合格的技术人员定期对重大危险进行监察、调查、评估和咨询。我国关于重大危险源管理的法律法规要求我国关于重大危险源管理的法律法规要求l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十条规定:“除运输工具加油站、加气站外,危险化学品的生产装置和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储存设施,与下列场所、区域的距离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或国家有关规定:l1、民区、商业中心、公园等人员密集区域:l2、学校、医院、影剧院、体育场等公共设施。l3、供水水源、水厂及水源保护区。l4、车站、码头(国家批准专门从事危险化学品装卸
6、作业除外)、机场以及公路、铁路、水路交通干线、地铁风亭及出入口。l5、基本农田保护区、畜牧区、渔业水域和种子、种畜、水产苗生产基地。l6、河流、湖泊、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l7、军事禁区、军事管理区。l8、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予以保护的其它区域。l己建危险化学品的生产装置和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储存设施不符合前款规定的,由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负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综合部门监督其在规定期限内进行整顿;需转产、停产、搬迁、关闭的,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l重大危险源申报登记范围:l储藏区(储罐)、库区、生产场所、压力管道、锅炉、压力容器、煤矿(井工开采)、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尾矿库;
7、第二章第二章 事故预警机制事故预警机制l建立事故预警及其有关的机制的目的:l有效地辨识和提取隐患信息,提前进行预测警报,使企业及时、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降低事故发生。l事故预警机制己成为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技术途径。预警机制的概念预警机制的概念l预警是指在事故发生前进行预先警告,即对将来可能发生的危险进行事先预报,提请相关人注意。l机制根据古今汉语词典的解释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有机体的构造、功能特征和相互关系等;二是泛指一个工作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方式。”现常用来指有机体或其它自然和人造系统内各要素的构建、相互作用的方式和条件,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所产生的
8、双向作用。l预警机制是指能灵敏、准确的告示危险前兆,并能及时提供警示,使机构能采取有关措施的一种制度,其作用在于超前反馈、及时布置、防风险于未然,最大限度地降低由于事故发生对生命造成的侵害、对财产造成的损失。l事故预警的目标:l通过对生产活动和安全管理进行监测与评价,警示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危害程度。l事故预警的任务:l是针对各种事故征兆监测、识别、诊断与评价,及时报警,并根据预警分析的结果对事故征兆的不良趋势进行矫正、预防与控制。l事故预警的特点:快速性、准确性、公开性、完备性、连贯性。l一、快速性。即建立的预警系统能够灵敏快速地进行信息搜集、传递、处理、识别和发布,这一系统的任何一个环节必须
9、建立在快速的基础上,失去了快速性,事故预警就失去了意义。l二、准确性。在生产过程中的信息复杂多变,事故预警不仅要求快速搜集和处理信息,更重要的是要对复杂多变的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判断是否准确,关系到整个预警的成败。在要短时间内对复杂的信息做出正确判断,必须事先针对各种事故制定出科学、适用的信息判断标准和确认程序,并严格按照制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判断,避免信息判断及其过程的随意性。l三、公开性。即事故信息一经确认,就必须客观、如实地向企业和社会公开发布。因为控制事故发展和应急救援需要企业、社会的力量。由于事故的发生取决于人、机、环、管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公开影响事故发生的各种信息:一是有利一社会
10、监督;二是有利于企业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故的发生。l四、完备性。预警系统应能全面收集与事故相关的各类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全过程地分析事故发展势态。l五、连贯性。要想使预警分析不致因孤立、片面而得出结论,每一次的分析应以上一次的为基础,紧密衔接,才能确保预警分析的连续和准确。l在构建预警机制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l一是要处理好点与面之间的关系,既要做到重点突出,又要防止顾此失彼;l二是要处理好社会敏感与实际危害之间的关系,虽然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社会敏感的突发事件未必就是危害性重大的,反之易然;l三是处理好高风险与高危之间的关系,有些事故发生概率很高,但危险性未必高;而
11、有些事故危险性很大,未必风险抵押大,二者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l四是处理好预警机制的硬件征收软件之间的关系,任何有效的预警机制必然是由设备、设施等构成的硬件与技术、制度、政策、管理等构成的软件组成,实际建立中需要理顺二者之间的关系;l五是防止重复投资,造成资源浪费。建立事故预警需要遵循的原则和要求:建立事故预警需要遵循的原则和要求:l构建事故预警需要遵循及时、全面、高效和引导的原则。l一、及时性的原则l即在事故还在孕育和萌芽的时期,就能够通过细致观察和研究,防微杜渐,提早做好各种防范的准备。预警系统只有及时的监测出异常情况,并及时报告,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减少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l二、
12、全面性的原则。l预警就是对生产活动的各个领域进行全面监测,及时发现各个领域的异常情况,尽最大努力保证生命财产的安全,这是建立预警机制的宗旨。l全面性的原则主要体现在监测、识别、判断、评价和对策预警操作系统方面。l三、高效性的原则。l鉴于事故的不确定性和突发性,预警机制必须以高效率为重要原则。只有如此,才能对各种事故进行及时预告,并制定合理适当的应急救援措施。l四、引导性的原则。l预警基本功能是预测事故的发生和警示,不能因可能引起社会动荡就隐匿有关信息。预警就是在某种灾害、突发公共事件降临之前,提醒或引导人们应该怎么做或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去应付和处理。预警管理体系的构成l1、外部环境预警系统l2、
13、内部管理不良预警系统自然环境突变预警政策法规变化预警技术变化预警质量管理预警设备管理预警人的行为活动管理预警3、预警信息管理系统l4、事故预警系统l预警信息管理系统以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专用于预警管理的信息管理,主要是监测外部环境与内部管理的信息。预警信息的管理包括信息收集、处理、辨伪、存储、推断等过程。l事故预警系统是综合运用事故致因理论、安全生产管理原理,以事故预防和控制为目的,通过对生产活动和安全管理过程中各种事故征兆的监测、识别、诊断、与评价,根据事故的严重程度和可能性给出安全风险预警级别。并根据预警分析的结果对事故征兆的不良趋势进行矫正、预测与控制。当事故难以控制时,做出警告,并提供
14、对策措施和建议。预警管理体系的构成预警系统的组成l预警分析系统l预控对策系统监测系统预警信息系统、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系统预测评价系统预警系统的功能l监测系统的功能采用各种监测手段获得有关信息和运行数据;主要完成实时信息采集,并将采集信息存入计算机,供预警分析系统分析使用。l预警信息系统功能是负责信息的存储、处理、识别;主要完成原始信息向征兆信息的转换功能。l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系统主要是完成指标的选取、预警准则和阀值的确定;l预测评价系统主要完成评价对象的选择,根据预警准则、选择具体警情控制方案;l预控对策系统完成对事故的控制功能。l其中监测系统、预警信息系统、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系统、预测评价系统完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危险源 辨识 应急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