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鲁教九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燃烧与燃料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与分析.pdf
《初中化学鲁教九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燃烧与燃料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与分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鲁教九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燃烧与燃料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与分析.pdf(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与分析一、课标分析本节教学案例是鲁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四单元 燃烧与燃料第 一 节 燃烧与灭火的第一课时,包 括“灭火的原理”和“促进燃烧的方法”两部分内容。课标中一级主题科学探究下的二级主题中要求发展学生探究能力,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而本节内容中通过探究如何控制燃烧可以达成以上目标,同时对控制燃烧的探究还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有能量变化,认识通过控制化学反应实现能量转化的重要性,这也是课标中对物质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这一主题的学习要求。另外,本节内容还承载着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下的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的教学任务,通过对灭火原理分析和燃烧的学习,认识燃料完
2、全燃烧的重要性,了解使用常见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学会通过控制燃烧保护环境,了解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和火场自救的基本技能。二、教材分析本教材以灭火的原理为切入点,先调动学生已有的关于灭火的生活经验,通过他们自己的理性分析从而认识燃烧的条件。有利于促进学生勤于观察身边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善于思考经验做法之中的科学道理。对乙焕在氧气充足和氧气不足两种条件充分燃烧和不充分燃烧情况的分析,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燃烧反应的发生是有条件的。当条件不同时燃烧的结果不同。控制条件就能使反应按照人们的需要发生、停止或朝着一定的方向进行,同时对燃料的燃烧来说,充分燃烧既节能又环保。这
3、也是整个单元乃至整个化学学习的核心理念之一。三、学情分析燃烧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学生已经知道很多促进燃烧和灭火的方法。这次备课,我们把重点放在了燃烧与灭火背后的思考:本节课怎样以教材为载体培养学生这样一种化学观念一一控制反应条件就可以控制化学反应?我想,燃烧与灭火学生并不陌生,但学生不能从化学反应的角度认识燃烧和灭火的原理,更没有从微观的层面审视过变化的本质。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化学联系起来,从化学的角度观察生活。具体的说,就是把学生所知道的灭火和促进燃烧的方法与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联系起来,逐步实现从生活走向化学,并能借助微粒观洞察万变之宗,从而树 立“控制条件就能控制化学变化
4、使之服务于生活”的观念。四、教学目标(1)通过对木炭燃烧原因的微观层面分析,得出物质燃烧应具备三个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理解某些反应物的分子需要一定的能量,才能拆分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为新分子,即懂得有些反应发生需要一定条件,初步感受控制条件可以控制化学变化。(2)通过宏观与微观双层面分析和控制燃烧的实验活动,知道控制燃烧剧烈程度的方法,体会化学变化的控制之本。培养学生合作、实验、创新的能力。(3)通过观看乙焕发生充分燃烧和不充分燃烧的视频,建立控制反应物之间量的比例关系也可控制反应方向与释放能量的多少的化学观念。(4)通过联系生活中其它化学变化的控制,意识到人们通过控制反应条件以及反应物的量就能
5、使化学反应发挥最大的化学价值,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生活。五、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知道促进燃烧的方法。教学难点:建立宏观和微观结合的思想认识化学变化发生的本质及控制的原理。六、教学用品木炭、纸片、火柴、酒精灯、烧杯、石棉网、镒子、氧气发生装置(废旧输液装置盛装双氧水,锥形瓶内盛装二氧化镒,双孔塞连接)。七、教学设计1、流程设计第二环节:微观分析,实验验证促进燃烧方法第三环节:对促进燃烧意义的学习,通过让学生观看工人师傅调节乙焕和氧气进气阀门的大小,控制氧快焰的温度切割金属的 设计意图:考虑到学生对促进燃烧方法不像灭火方法那样熟知,采取了三管齐下的措施:一是借助生活
6、经验如炉火越扇越旺、家庭用的煤加工成蜂窝煤的道理提取促进燃烧的方法;二是从微观角度分析加快反应的速率需要增加单位体积内反应物分子有效碰撞的机会,从而寻找到促燃的方法;三是学生设计与实施实验,使学生不仅切实感受到能控制燃烧的发生与停止,还能控制反应的剧烈程度。设计意图:视频真实再现生产中的场景,易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内驱力。用有层次和深度的问题组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学生通过对比乙烘充分燃烧与不充 小结:结合板书和导课出示图片,让学生谈谈本节课收获或感悟。V设计意图:板书可让学生清新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脉络。在不同学习任务中四次出现同一张图片,给学生深刻印象,意在让学生找出获取知识路径与方法,同时感悟
7、人类控制化学变化的策略、原因、方法、价值,以在原有观念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微粒观、化学变化与能量观、化学价值观建构层级。作业:一道集化学知识、方法、实践为一体题目。【图片引入】一一看火焰,谈联想教师展示:一幅火焰的图片设计意图:让学生走进家庭生活体验化学知识的应用。同时落实本节课所学重点内容。提问:当你看到这团熊熊燃烧的火焰你会想到什么呢?小结、引题: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是火,燃尽了茹毛饮血的历史,点燃了人类社会的文明;是火,促进了社会工业的发展,也融入了我们的美好生活;是火,撑托起航天事业的发展,传承着人类征服自然的梦想。当然,大火也有无情的时候,用之不当就是灾难。我们怎样做才能趋利避害呢
8、?火是怎么产生的?燃烧是什么变化?怎么控制这一化学变化?(说 明:课 的 开 始,通 过 一 个 简 单 发 散 的 问 题,调 出 学 生 对“火”已 有 认 识,学 生 的 回 答 和 师生 间 交 流,引 领 学 生 从 历 史 角 度 审 视 火 的 利 用.从 辩 证 观 点 看 待 火 的 利 与 弊、以 及 从 人 文 视 野 体 会“火”带 给 我 们 精 神 滋 养。由 此 打 开 学 生 多 层 次 看 待 事 物 的 思 路,从 而 引 发 学 生 研 究“火”的 愿 望,通 过 建 立 火 与 燃 烧 的 关 系,认 识 了 控 制 燃 烧 这 一 化 学 变 化 就
9、能 掌 控“火”,由 此 导 出 本 节 课 题 和 明确 学 习 任 务。)【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一一微观呈现,小组讨论教师展示:刚才那幅火焰的图片。提问:再看这团火,想一想,我们怎样让木炭燃烧起来的呢?为什么加热到一定温度才会燃烧呢?同学们不用急于回答,很多化学问题需要站在化学所特有的视角上思考才能找到答案。同学们大胆想象一下,假如你能变得越来越小,小得像一个原子那么大,当你游离在这块木炭和周围空气之间时,常温下你周围是什么情景?你会看到什么?继续想,这时候,如果加热这块木炭,你周围的微观世界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想法。(说明:学生已经具备了十分丰富的宏观层面的
10、生活经验,所以教师引导学生转换了看问题思维方式,从微观层面审视这一化学变化的本质。学生的微观思维在本环节中开始启动。)评价:同学们的描述很形象、生动!思路很清晰!真的仿佛进置身于微观世界,原来微观世界这么热闹。提问:加热之后分子有变化吗?教师展示:微观模型图OT晚原子 氧分子 氮分子 二氧化碳分子提问:分子被破坏是需要能量的,我们怎样是给它提供能量的?再想刚才的问题,点燃可燃物燃烧才能发生,那点燃的作用是什么?过渡:不同的化学反应要想发生所需要的能量是不一样的,对于燃烧这一化学变化来说,它所需要的能量主要体现在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温度上。继续思考,给反应物提供足够的能量反应就能发生,从这个道理上
11、讲我们要想让这个反应停下来可以怎么做?师生小结:化学变化首先要有反应物分子的接触碰撞,我们可以将可燃物的分子与氧分子隔开,不让它们接触,就可以灭火了,这个思路也不错。所以说我们讨论来讨论去,无非是想方设法破坏条件,只要破坏掉其中一个条件火就可以熄灭了。懂得了灭火的原理,从这个角度想物质若想燃烧需要这些条件同时具备,在化学上每一种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温度,我们称之为着火点。刚才我们从微观的世界分析了这种变化发生和停止的原因,懂得这些我们就可以通过控制条件来控制燃烧的发生和停止,从而为人类造福,避免灾害。(说明:在学生已有的“物质由微小粒子构成,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的微粒观的基础
12、上对燃烧反应的微观本质分析,通过微观层面层层深入的分析,学生逐步体会到反应物分子有效碰撞是反应发生的根本原因,阻止这种有效碰撞就能阻止反应的发生,从而控制反应趋利避害。由此建立控制反应条件就可以控制化学反应的观念。)【促进燃烧的方法】微观分析,实验验证播放动画:碳的燃烧微观模拟动画提问:请继续畅游在微观的世界里,大家看,这个动起来的微观世界请思考,木炭燃烧时粒子碰撞,碳原子与氧原子结合成二氧化碳分子,我们通过什么办法可以让这种碰撞结合更多一些,也就是让燃烧更剧烈呢?为何就抵烧变得美网致?o-碳原子 氧分子&氮分子 C-二氧化珠分子(说明:学生的回答可能是源于生活经验的宏观层面的促燃方法,老师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化学 九年级 上册 2023 新编 燃烧 燃料 灭火 教学 设计 分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