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病---吉林大学【精品】课件.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药物性肝病---吉林大学【精品】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物性肝病---吉林大学【精品】课件.ppt(3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药物性肝病肝胆胰内科 肝脏是药物浓集、转化和代谢的主要器官,在药物代谢中起重要的作用。在临床上药物性肝病的表现,可与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肝硬化及梗阻性黄疸相似,很易误诊,因此药物性肝病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医源性疾病。药物性肝病是指在使用某种或几种药物后,由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不同程度的肝脏损害。诊断与治疗临床表现与分型病理病因与发病机制病因与发病机制药物代谢异常机制药物介导免疫损伤机制遗传因素在药物性肝损伤中的作用药物在肝内的生物转化过程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分两相进行第1相反应:药物在肝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系的催化下,进行氧化还原或水解反应。机体向母药加入极性基团,使药物极性增高,或使非极性脂
2、溶性化合物产生带氧的极性基团。药物极性增强,水溶性增大,溶解度增加,有利于药物从体内排出。在这个过程中最主要的肝药酶为细胞色素P450酶系。P450酶系对药物的代谢有双重性,既可降解也可增加药物的毒性。该酶系还可在其它药物、酶类及某些病理条件下,甚至在某些遗传因素的影响下被抑制或诱导。当解毒酶被抑制或增强 毒性的酶被诱导都可使 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在体 内蓄积,从而引起肝损伤。n第2相反应:结合反应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的极性基团与体内一些极性更强的内源性物质,如葡萄糖醛酸、醋酸、甲基、乙酰基、巯基、谷胱甘肽、甘氨酸、谷氨酰胺等相结合,遮盖了药物分子上某些功能基团,并改变其理化性质,增加其水溶性,降低
3、其脂溶性,促进肾脏排泄,当还原性谷胱甘肽、葡萄糖醛酸等绝对或相对不足时都影响毒性代谢产物的生物转化,产生肝毒性。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作为半抗原与肝特异性蛋白质结合成抗原,经巨噬细胞加工后,被免疫活性细胞识别,致敏T淋巴细胞,产生: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巨噬细胞激活因子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促淤胆因子n造成细胞免疫反应性肝损害。n辅助性T淋巴细胞作用于致敏B细胞,产生抗体。n抗体产生机制占优势时,产生对肝特异性蛋白的自身抗体。n抗体少时,抗体与肝细胞膜结合,在杀伤性T细胞或无标志细胞的参与下,产生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引起较T细胞更强烈的炎症性损害。n抗体产生增加时,形成免疫复合物,在补体参与
4、下,发生免疫复合性疾病。n如多量免疫复合物在肝组织沉积,可造成重症肝炎。n若血循环内的的免疫复合物在肝外局部沉着,可伴发关节炎、皮疹、肾炎等肝外过敏原性疾病病理急慢性肝炎样损伤胆汁淤积性损伤脂肪肝肝纤维化及肝硬化胆汁淤积性损伤n主要特征是毛细胆管型胆汁淤积,伴不同程度的肝细胞坏死和汇管区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n雌激素、雄激素以及类固醇有时可引起单纯性胆汁淤积,不伴或伴轻度肝细胞损伤,汇管区可无炎症反应。脂肪肝n根据脂肪滴大小分为巨泡性和微泡性,巨泡性最常见,肝细胞质被单个大脂肪空泡填充,细胞核受压移至外周是其组织学特性,而微小脂肪空泡填充于肝细胞质内,细胞核不移位是
5、微泡脂肪变的组织学特征。临床表现和分型n1、肝细胞毒损害n肝炎型n脂肪肝型n2、急性肝内淤胆n毛细胆管型n肝毛细胆管型n混合型肝细胞毒损害-n(1)肝炎型(急性肝炎样表现)n与急性病毒性肝炎相似,不同药物引起病理改变也有差异。n异烟肼、甲基多巴可导致急性弥漫性肝炎。n氟烷和普卡霉素可引起小叶中央性坏死(肝小叶腺泡第三区坏死)。n乙酰氨基酚(醋氨酚)过量可引起大块肝坏死。n雷米封潜伏期为1-3个月或以上,氟烷8-13天,醋氨酚2-3天。n此型表现,黄疸出现前即乏力、纳差、恶心、呕吐、黄疸、陶土样便,肝大,一般无发热,血清ALT、AST明显增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重者肝萎缩、肝衰竭。肝细胞毒损害-
6、n(2)脂肪肝型n本型特点为脂肪肝。n四环素引起的脂肪肝为微泡性(脂肪小滴)脂肪肝。n糖皮质激素、甲氨蝶呤、硫唑嘌呤引起的脂肪肝为巨泡性(脂肪大滴)脂肪肝。n表现为在连续用药3-5天后出现恶心、呕吐、厌食、黄疸、肝大,血清胆红素可170umol/L,也可510umol/L。n微泡性脂肪肝时转氨酶可达正常的5-20倍,巨泡性脂肪肝时,转氨酶仅轻、中度增高,为正常1-3倍,ALP正常或轻度增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可有低血糖,肾功能可减退,出现肝功能衰竭、死亡。急性肝内淤胆-n(1)毛细胆管炎n又称单纯淤胆型n最常见:口服避孕药(甲基孕酮、炔诺酮、炔雌醇)和类固醇激素药物(甲睾酮、康力龙),n其次为
7、华法林、硫唑嘌呤n甲睾酮引起淤胆最常见。n常在服药3-4个月内出现,口服避孕药所致的淤胆,可能为雌激素和孕激素共同作用,潜伏期大多在1-2个月内。n主要病理变化为肝小叶中心区的肝内淤胆,毛细胆管内有胆栓,一般无肝实质损害,亦无炎症改变。n本型临床表现隐匿,无前驱症状,无发热、皮疹及嗜酸粒细胞增高,表现为肝内阻塞性黄疸,黄疸前已有ALT升高,胆固醇、碱性磷酸酶大多轻度增高,停药后黄疸渐消退,预后良好,个别演变为胆汁性肝硬化。n临床表现类似急性病毒性肝炎,有数天无前驱期,伴发热,随后出现皮肤瘙痒、黄疸、便色变浅,肝大,血清胆红素增高,ALT、胆固醇升高,碱性磷酸酶升高,早期嗜酸性粒细胞增高,黄疸一
8、般持续1-4周,少数可持续数月至1-2年。n临床类似胆汁性肝硬化,但组织学上无胆汁性肝硬化的依据,本型停药预后良好,很少死亡。急性肝内淤胆-n(3)混合型n此型兼肝细胞损害和淤胆的病理改变n有些药物的肝损害因人而异,如对氨基水杨酸、磺胺嘧啶所致的肝损害,n有的以实质损害为主,兼有胆汁瘀滞,n有的则以胆汁瘀滞为主,兼有肝实质损害,n临床表现除肝细胞损害的症状和黄疸外,还可伴有肝外器官的损害,如皮疹、淋巴结病变、骨髓、血象改变、间质性心肌炎、间质性肾炎及关节痛等。n一般认为此型肝损害通常是由免疫机制所致。治疗n1、一旦诊断为药物性肝炎,停用有关药物。n2、休息(卧床),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饮 食,维
9、持水电解质平衡加速药物排泄。n3、淤胆者可试用小量泼尼松治疗,20-30mg/d,以减轻毛细胆管的炎症,增加胆 汁流量。n4、还原型谷胱甘肽,在药物代谢的2相反应 中起重要作用,补充外源性谷胱甘肽,有利 于药物的生化转化。n5、熊去氧胆酸。n6、甘草酸:又称甘草甜素,在机体内通过 水解成葡萄糖醛酸和甘草次酸,促进药物在 2相反应中的生物转化,并发挥非特异性抗 炎作用,尽管甘草次酸的副作用相对较轻,但用药期间也应警惕低血钾、高血压。现今医学分为传统医学、基于“生物-医学模式”近代发展起来的西医,20世纪西医又发展到“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或综合医学模式,后基因组时代系统生物学的兴起,形成了系统医
10、学在全球的迅速发展,成为继传统医学、西医学之后中、西医学汇通的未来医学。当代中国医学类专业比较优秀的学校有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郑州大学等学校。中医即中国传统医药学,是形成于数千年前的中国,是建立在人们与疾病长期斗争的经验总结及阴阳五行、八纲脏腑辨证基础上,运用朴素辩证法及思辨推理方法,认识机体、自然、疾病三者关系,发展起来的一门以“功能人”包括功能脏器为概念的独特的医学哲学理论体系。在治疗上,除了药物外,还有针灸、推拿气功、耳针等特殊疗法,它是世界传统医学中最完善的一种医学理论体系。它为人类尤其为中国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做出了巨大贡献。西医学是最近三四百年来建立在解剖学、生物学及现代科学技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品 药物性 肝病 吉林大学 课件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