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常见失误与对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常见失误与对策.ppt(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常见失误与对策常见失误与对策 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二、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明确考试大纲要求明确考试大纲要求写什么?怎样写?为何写?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鉴赏诗歌时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鉴赏诗歌时“能感受形象,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从选题数量和时代上看,以唐宋诗词。从选题数量和时代上看,以唐宋诗词为主,为主,特别是唐宋诗占主导地位,宋词、元曲及金
2、明清诗比特别是唐宋诗占主导地位,宋词、元曲及金明清诗比例略有提高。例略有提高。考点分布全面稳定,基本落实在对诗歌形象、考点分布全面稳定,基本落实在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鉴赏。从近几年全国各地的考题来看,高语言、表达技巧的鉴赏。从近几年全国各地的考题来看,高考对学生考对学生理解、判断、概括及表述能力理解、判断、概括及表述能力都有着较高的要求,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诗并不难懂,得分的情况很不理想。诗并不难懂,得分的情况很不理想。考情分析:考情分析:判断:前三联借景抒情,后一联直抒胸臆。第一、五、六句写动景,第二、三、四句写静景,动静结合。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
3、带露浓。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典型例题1审题是答题的第一步。只有审清题干问的是什么,弄懂要求我们答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答对题,答全题。如果审题有了失误,答题就会“驴头不对马嘴”,痛失全分。一、审题失误指点迷津:“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是指景物本身的特点,“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则指描写方法或技巧的特点。混淆了“描写的景物”和“景物描写”这两个概念,答题就会失误。正确答案:描写景物的特点是清新幽静、超凡脱俗。审题失误
4、常见的还有:混淆表现手法是全诗的还是某一两个句子的,是处于主要地位的还是处于次要地位的;分析“异曲同工之妙”时大谈思想感情,不明白这个“妙”主要指方法和技巧上的特色;在对律诗诗句的赏析中错把颔联当颈联或相反;忽视对背景注解的审读,导致对诗歌特定思想内容的错误理解等。审题要具备基本的知识背景,包括文学常识、语言知识,这样才能读懂题目里涉及的一些概念(如颔联与颈联)和古人对作家作品的评价。读题要全面,不要忽略每一个细节;要专注细心,逐字逐句,甚至咬文嚼字。要抓住关键词语,对可能引起误解的概念反复推敲。要弄清楚题目问的是什么,怎么问的。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做到问与答对缝合隼,准确无误。对策
5、:石头城宋刘翰离离芳草满吴宫,绿到台城旧苑东。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石头明月雁声中”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判断:本诗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来表达对石头城昔盛 今衰的伤感。典型例题2表现手法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同学们对全诗或诗中某一两句运用的手法进行分析和指认,常常很容易出问题把一种手法说成是另一种手法,造成该得分点失分。二、手法误认对手法的分析和指认,许多同学把握不准。有这样一些问题最为常见:把对全诗手法的分析看成是对一个局部、一两个句子的,或者倒过来;实际上是衬托、虚实手法,却动不动就说是借景抒情什么的;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常常混淆不清;当什么手法都看不出
6、来的时候,则比喻拟人胡说一通。指点迷津:正确答案: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绘声绘色以动衬静)。分析诗句,作者借助月色、雁声等意象来表达对石头城昔盛今衰的伤感,所以说借景抒情;从写作的心理过程看,又可以说成融情于景。作者是从声音和色彩两方面来描写的,所以又可说成绘声绘色。“石头”、“明月”是静景,“雁声”是动景,所以又可说成是以动衬静。诗歌鉴赏诗歌鉴赏对策:整理常见的表达技巧,将它们系统化。(1)抒情手法: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2)描写手法:衬托(正衬和反衬)、对比、虚实、动静、正侧、细节描写(细描和白描)。(3)修辞手法: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
7、、设问、反问、反语等。判断:霜露浓重,黄叶落地,寒花疏落,无不体 现了秋的特色。落寞,孤愤,前六句借景抒情,后两句直抒胸臆。秋晓行南谷经荒村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柳宗元柳宗元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注注南谷,在柳宗元贬谪之地永州城南郊。南谷,在柳宗元贬谪之地永州城南郊。杪杪秋,即深秋。秋,即深秋。机心,机巧的心计。语出庄子。机心,机巧的心计。语出庄子。(1)此诗写景,处处紧扣此诗写景,处处紧扣“秋秋”字。请作简要分析。字。请作简要分析
8、。(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又是怎样表达的又是怎样表达的?典型例题3三、挂一漏二挂一漏二主要指内容或手法上分析和指认的缺漏现象: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从而导致失分。这道题容易“挂一漏二”。第一题,答了霜露、黄叶、寒花,而漏掉幽泉,其实“断续”二字不正是秋水的特征吗?看来与季节常识缺失或者模糊有关。第二题,第一问,只答落寞或者孤寂之类,没有体会出“愤”味和旷达而又无奈来,其实结合注释细细揣摩最后两句就可以体会到。第二问,只看出后两句“直抒胸臆”,由于忽视了注释,漏掉了化用典故。指点迷津:正确答案:霜露浓重,黄叶落地,寒花疏落,幽泉断续,无不体现了秋的特色。第二题正确
9、答案:第一问:落寞,孤愤,旷达而又无奈。第二问:前六句借景抒情,后两句直抒胸臆,化用典故。对策:做古诗鉴赏类题时要仔细审读,严密思考,多想想是不是还有别的角度、别的意味,是不是还没答到位。还要加强积累,多阅读和训练,多体验、领悟和评价。特别是借助写作背景,读懂注释,用心品味诗歌语言里蕴含的情感因素。送人还荆州唐皇甫曾草色随骢马,悠悠同出秦。水传云梦晓,山接洞庭春。帆影连三峡,猿声近四邻。青门一分手,难见杜陵人。注青门,长安东南门。结合具体诗句,说说这首诗是如何围绕“送”字,表达送别之情的。判断:判断:从表现手法看,用想象手法写将去之处的风光和途中情景,表达牵挂之情。关于答题思路,人们总结出好多
10、类型,一般有六种也有八种的,但是还有一种题目很单一却易出错。指点迷津:在这道题中,“送”是题眼,命题人抓住这个字设置了这道题,可以说这是一种“题眼题”。像“送”这样关涉全篇的字,有时还会出现在诗歌的开头一两句,可以称之为统领全篇的诗眼。大家由于没有正确的视角和思路,答案五花八门:有的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答,有的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答,有的从意象意境的角度答,等等。四、思路紊乱正确答案:先写送别友人同出秦川,表达留恋之情;再用想象手法写将去之处的风光和途中情景,表达牵挂之情;最后写一别难再相见,直接表达不舍之情。对策:通过研究答案,我们不难发现答题的规律:抓住题眼,循着作者的思路逐句或逐层展开分析就可以
11、了。这一句推进一句、一层推进一层的揭示,就是回答“如何围绕”的。这种答题思路和方式,就是逐层分析法。这种方法对每一层的分析要找切入点,一般从景或事的角度切入,即回答写什么;如果某个层次有一个突出的表现手法,也可从手法的角度切入,例如上题答案中的第二句“用想象的手法”。京口月夕书怀南宋林景熙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有人说,本诗第二联颇有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之诗意。请简要说说两者的异同之处。判断:两诗均在萧瑟的秋风里借景抒发自己长期漂泊在外,孤独悲凉之情。但林诗多了万事不如意的郁闷之情;杜诗则流露出自己多病孤
12、独登台的凄苦。比较粗疏指对比较鉴赏题里诗歌的鉴赏和答题粗糙疏忽,不细心品味和比较。这种题目相同点可能好找一些,而不同点非仔细揣摩不可得。指点迷津:大多数同学能从季节、处境和心情三方面概括两联的相同点,但对不同点的回答就显出粗疏的缺点了。他们不能从“万事已华发”里品出杜诗里不甚突出的万事皆空的悲叹,也难以从杜诗里体认到林诗里没有的百病缠身;不能从林诗里看到感情的相对含蓄,也难以从杜句里意识到“悲”和“独”有直抒胸臆的作用。分析和比较粗疏,答案也就粗疏了。五、比较粗疏正确答案:两诗均在萧瑟的秋风里借景抒发自己长期漂泊在外,年老而无归的孤独悲凉之情。但林诗多了万事不如意的郁闷之情,并把感情写得含而不
13、露;杜诗则流露出自己多病孤独登台的凄苦,“悲”、“独”二字尤为传神。对策:做好比较鉴赏题,必须以独诗鉴赏为基础,所以首先要重视独诗鉴赏题的训练。其次,要仔细审题,看清楚题目的关键,这个关键通常是设题角度:有景物、感情比较、技巧比较、语言比较、构思比较等,抓住了设题角度,才能为比较性分析限域和定向,不致粗放和胡答。再次,要用细心去感受和发现。一般来说,比较景物的特点和表现技巧的题相对好做些,而分析情感异同类试题就难多了。课堂小结:一、审题失误 二、手法误认 三、挂一漏二 四、思路紊乱 五、比较粗疏 【解题方略】【解题方略】一、作者文题一、作者文题(作者情况、诗词题目)(作者情况、诗词题目)二、序评注释二、序评注释(小序赏评、诗词注释)(小序赏评、诗词注释)三、外围知识三、外围知识(写作背景、相关知识)(写作背景、相关知识)四、意象意境四、意象意境(具体物象、情感意象)(具体物象、情感意象)五、表现方法五、表现方法 (表达技巧、修辞手法表达技巧、修辞手法)六、题目要求六、题目要求(审清题目、科学解答)(审清题目、科学解答)谢谢大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