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传统国际贸易理论.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第一章传统国际贸易理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传统国际贸易理论.ppt(1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章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一、比较利益理论绝对技术差异论二、比较利益理论相对技术差异论三、比较利益理论要素禀赋论四、比较利益理论的进一步发展n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完成于20世纪30年代。它是从技术差异和生产要素禀赋差异两个方面说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的分配。其推导过程如下:n 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成本差异 相对价格差异 国际贸易,因此技术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深层次的原因。n 要素禀赋的差异 供给能力的差异 相对价格的差异 国际贸易。Adam Smith(1723-1790)第一节 比较利益理论绝对技术差异论Adam Smith(1723-1790)n 学术经历:出生于苏
2、格兰的一个海关官员的家庭里,14岁考入格拉斯哥大学,学习数学和哲学,17岁转入牛津大学,毕业后于1748年到爱丁堡大学讲授修辞学和文学,1951年返回到格拉斯哥大学,讲授逻辑学,1752年担任道德哲学讲座,内容包括神学、伦理学、法学和政治学,其中法学和政治学的讲义中就包含了贸易、价格、税收等内容,1767年1776年埋首于国富论创作。n(二)著作:n 1、1759年出版道德情操论。论述了没有财产私有制就不可能有国家,国家的使命就在于保护私有财产,保护有产者,对付穷人。n 2、1776年出版国富论。n(1)核心思想:经济人与看不见的手。自私自利是人的经济活动主要动机。但人只有在向别人提供劳务,把
3、自己的劳动和劳动产品提供交换时,才能追求自n 己的利益,分工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人们相互帮助,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在许多时候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n(2)竞争自由是他的经济学的基础,像一条红线贯穿国富论的始终。n 斯密的“放任主义“的具体含义:n 第一,他要求取消限制劳动迅速流动的一切措施;n 第二,斯密主张土地自由买卖;n 第三,斯密批判了英国整个对外贸易政策,并且制定了对外贸易的自由纲领等。一、概述n 涵义:国际贸易产生于各国之间生产商品的技术水平的绝对差别;贸易建立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之上;参加贸易的国家都可以从贸易中获得利益。n 由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
4、90)提出,代表作为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n 斯密认为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不同工种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酒产量 所需劳动(人/年)毛呢产量所需劳动(人/年)分工前 英 1 单位 120 1 70葡 1 单位 80 1 110合计 2 单位 2分工后 英 2.7 190葡 2.375 190合计 2.375 2.7交换后消费量英 1 1.7葡 1.375 1n n 斯密有关绝对技术差异论的例子:英国与葡萄牙生产毛呢与葡萄酒二、具体内容1、理论分析的假定条件(1)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并且只生产两种产品,生产过程中只投入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
5、即221模型。(2)要素在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流动(3)无贸易障碍,商品可以在各国之间自由移动(4)当经济资源或生产要素从一个部门转向另一个部门时,其机会成本不变。(5)规模收益不变(6)商品和劳动市场是完全竞争的(7)在两个国家之间,商品流出的价值和商品流入的价值相等(贸易平衡)(8)没有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成本2、模型框架 2个国家:A国和B国 2种商品:布和小麦 1种生产要素:劳动力 想象一下这个模型世界:地球上只有两个国家:A国和B国,穿同样的衣服、吃同样的东西。那么A国和B国是自己制造自己所需要的一切好呢?还是互通有无好呢?为什么?3、模型数据 进一步假定:A国投入每单位劳动
6、可生产50码布或25千克的小麦;B国投入每单位劳动可生产40码布或100千克小麦。4、劳动生产率A国 B国布(码/人)小麦(千克/人)50码 25千克40码100千克5、绝对技术差异论的基本内容列表如下:贸易前的情况:A国 B国(1)投入每单位劳动时间生产 50码布或25公斤小麦 40码布或100公斤小麦(2)国内交换比价 1码布0.5公斤小麦 1码布2.5公斤小麦 1公斤小麦 2码布 1公斤小麦 0.4码布(3)封闭条件下的生产组合 20码布和15公斤小麦 12码布和70公斤小麦(4)各国消费 20码布和15公斤小麦 12码布和70公斤小麦(5)全世界生产 32码布和85公斤小麦(6)全世界
7、消费 32码布和85公斤小麦机会成本:生产两种产品时,增加一单位某种产品的生产所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价值或数量。两国的机会成本就是在封闭条件下小麦和布的国内比价。从上表可看出如下几点:(1)两国商品价格存在差异,这成为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A国出口布,B国出口小麦。(2)价格差引发的贸易会使各国的生产组合发生变化,各国将专业化生产本国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品。A国将专业化生产布,B国将专业化生产小麦。(3)交换比价应在两国国内比价之间。(0.5公斤小麦:1码布国际比价2.5公斤小麦:1码布)贸易后的情况:A国 B国(1)各国专业化生产量 50码布 100公斤小麦(2)假设国际比价 1码布1公斤小麦(3
8、)各国消费 30码布和20公斤小麦 20码布和80公斤小麦(4)各国比贸易前多消费 10码布和5公斤小麦 8码布和10公斤小麦(5)全世界生产比贸易前增加 18码布和15公斤小麦(6)全世界消费比贸易前增加 18码布和15公斤小麦参加贸易的直接原因在于两国同种商品价格有差别,这种差价使参加贸易的双方有利可得。国际分工以及由此带来的各国技术优势的发挥,是国际贸易利益的根本来源。从上表可看出如下几点:(1)贸易使各国消费都增加了,即各国从贸易中都获得了利益。可见国际贸易是“非零和”游戏。(2)世界生产和消费比贸易前提高了。世界产量的上升和各国消费的上升来源于国际分工的益处,国际分工使各国劳动生产率
9、高的产品的生产优势发挥出来了,各国技术优势的充分发挥提高了全世界的劳动生产率。三、贸易利益的来源绝对优势 为什么自由贸易为A、B两国带来了贸易利益?贸易收益的获得和一个国家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到底有什么联系?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引入绝对优势的概念。在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A国一个单位的劳动能生产50码布,而B国一个单位的劳动能生产40码的布,A国在布的生产中具有绝对优势;A国一个单位的劳动能生产25千克的小麦,而B国能生产100千克的小麦,B国在小麦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各自选取了自己最有优势的行业去生产,提高了效率。n 判断一国在何种产业上具有优势,方法如下:若ax、bx分别表示A、B两国在X
10、产品上的劳动生产率;ay、by、分别表示A、B两国在Y产品上的劳动生产率,当axbx 时,A 国在X 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当byay 时,B 国在Y 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n 因为A国在布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B国在小麦上具有绝对优势,因此A国能用最低的成本生产布,B国能用最低的成本生产小麦,并由此形成了这样的贸易模式:A国生产并出口布,进口小麦;B国生产并出口小麦,进口布。因此,绝对优势(劳动生产率)是贸易模式和贸易利益的源泉。“如果一件东西在购买时所花费的代价比在家里生产时花费的小,人们就永远不会在家里生产,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裁缝不想自己制作鞋子,而向鞋匠购买。鞋匠不想制作他
11、自己的衣服,而雇裁缝裁制.他们都感到,为了他们自身的利益,应当把他们的全部精力集中使用到比邻人处于某种有利地位的方面,而以劳动生产物的一部分购买他们所需的任何其他物品。如果每一个私人家庭的行为是理性的,那么整个国家的行为就很难是荒唐的。如果外国能以比我们自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供应我们,那么我们最好就用自己有优势的商品同他们交换。”亚当.斯密,1776四、绝对技术差异论的图形说明50302015 20 25 50布小麦2:11:1O布小麦10040201210070 801:11:2.5OA国B国五、绝对技术差异论的特点和局限性n(1)亚当斯密将“劳动分工”可以提高生产率的理论推广到国际领域;n(
12、2)绝对技术差异论的证明简单、直观;n(3)绝对技术差异论是以机会成本不变为前提的,具有局限性;n(4)绝对技术差异论不能解释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一国,而另一国劳动生产率均处于劣势地位时,国际分工和贸易是否可以进行的问题。思考?n 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上都具有绝对优势(即劳动生产率都高),而另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上都具有绝对劣势(即劳动生产率都低),那么上面的分析方法及分析结论是否有效?这就是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要解决的问题。David Ricardo,1772-1823 第二节 比较利益理论相对技术差异论David Ricardo,1772-1823 n 学术经历:
13、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富裕的犹太移民家庭里,父亲是一位证券经纪人。14岁跟随父亲进入伦敦证券交易所从事证券交易,21岁时独立经营交易所业务,25岁时成为大富翁。27岁时在一次乡村度假时,李嘉图阅读了国富论,这是他第一次接触经济学,从此对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14年,迈入中年的李嘉图决定结束为自己带来巨大财富的证券交易生n 涯,全身心投入到经济学研究中。成果(1)1815年发表论低价谷物对资本利润的影响。文中,他论述到国家繁荣的保障是能够获得丰厚的利润,而谷物法限制了谷物的自由进口,导致谷物价格上涨,谷物上涨,又会刺激工资上涨,缩小了利润空间,进而影响了繁荣,为解决谷物价格上涨与利润下降之间的
14、矛盾,只有采取自由政策。n(2)1817年出版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李嘉图进一步从理论上论证了废除谷物法,实行自由贸易的好处。他分析:如果由于更好地安排劳动力资源,使各国都生产与其位置、气候和其他自然或人为条件相适应的商品,并以之与其他国家商品相交换,它所带来的福利增进和我们享受到的由利润提高而得到的福利增进是完全一样的。一、概述n 1、产生背景n(1)18世纪60年代开始了产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迫切需要一种自由贸易理论。(2)1815年,英国政府颁布谷物法。n 2、涵义:两国都能生产同样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生产上的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一国,该国可以专门生产优势较大的产品,处
15、于劣势地位的另一国可以专门生产劣势较小的产品;通过国际分工与贸易,双方仍可从国际贸易中获利。n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n 由David Ricardo(1772-1823)提出。英国工业革命深入发展时期的经济学家,1817年出版了主要著作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提出了比较成本理论。酒产量 所需劳动(人/年)毛呢产量所需劳动(人/年)分工前 英 1 单位 120 1 100葡 1 单位 80 1 90合计 2 单位 2分工后 英 2.2 220葡 2.125 170合计 2.125 2.2交换后消费量英 1 1.2葡 1.125 1Ricardo沿用了英国与葡萄牙生产毛呢与葡萄酒的例子,
16、但对生产率的假设做了改变。二、具体内容 1、假定条件 放松了斯密假定中一国在布上有绝对优势,另一国在小麦生产上有绝对优势。而是假定一国在两种产品上都有优势,而另一国在两种产品上都是劣势。2、模型框架 2个国家:A国和B国 2种商品:布和小麦 1种生产要素:劳动力 3、模型数据 进一步假定:A国投入每单位劳动可生产60码布或20千克的小麦;B国投入每单位劳动可生产80码布或60千克小麦。4、劳动生产率A国 B国布(码/人)小麦(千克/人)60码 20千克80码60千克 5、相对技术差异论的基本内容列表贸易前的情况:A国 B国(1)投入每单位劳动时间生产 60码布或20公斤小麦 80码布或60公斤
17、小麦(2)国内交换比价 1码布0.3公斤小麦 1码布 0.75公斤小麦 1公斤小麦 3码布 1公斤小麦 1.3 码布(3)封闭条件下的生产组合 30码布和10公斤小麦 20码布和45公斤小麦(4)各国消费 30码布和10公斤小麦 20码布和45公斤小麦(5)全世界生产 50码布和55公斤小麦(6)全世界消费 50码布和55公斤小麦即使一国处于绝对技术优势地位,另一国处于绝对技术劣势地位,只要存在价格差或机会成本的差别,就存在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基础和动力。从上表可看出如下几点:(1)虽然B国两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均绝对高于A国,但两国商品价格存在差异,仍然可以导致国际贸易的发生。(2)各国将专业化生
18、产本国相对优势的产品。A国将专业化生产布,B国将专业化生产小麦。(3)交换比价应在两国国内比价之间。(4/3码布:1公斤小麦国际比价3码布:1公斤小麦)贸易后的情况:A国 B国(1)各国专业化生产量 60码布 60公斤小麦(2)假设国际比价 2码布1公斤小麦(3)各国消费 30码布和15公斤小麦 30码布和45公斤小麦(4)各国比贸易前多消费 5公斤小麦 10码布(5)全世界生产比贸易前增加 10码布和5公斤小麦(6)全世界消费比贸易前增加 10码布和5公斤小麦国际分工充分发挥了B国在生产小麦上的相对优势,也充分发挥了A国在生产布上的相对优势,相应地都避开了各自的相对劣势。从上表可看出如下几点
19、:(1)贸易使各国消费都增加了,即各国从贸易中都获得了利益。国际贸易是“非零和”游戏。(如假定A国以26码布换B国13公斤小麦,则A国将消费34码布与13公斤小麦,比贸易前增加3公斤小麦和4码布;B国将消费26码布和47公斤小麦,比贸易前增加2公斤小麦和6码布。)(2)世界生产和消费也比贸易前提高了。世界产量的上升和各国消费的上升来源于国际分工的益处,国际分工使各国发挥了各自的相对优势而避开了相对劣势。三、贸易利益的来源比较优势n 比较优势的含义n 设:两国A和B,两种商品X和Y。ax,bx分别表示A,B两国在X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ay,by分别表示A,B两国在Y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当ax a
20、y bx by时,A国在 X商品上具比较优势。当ay ax by bx 时,B国在 Y商品上具比较优势。四、相对技术差异论的图形说明603015 20 10 30布小麦3:12:1O布小麦12080302045 602:14/3:1OA国 B国五、相对技术差异论的特点和局限性n(1)大卫李嘉图提出的相对技术差异论将自由贸易的理论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使比较利益理论的解释范围大大扩展;n(2)相对技术差异论可以部分地解释当今世界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层次不同的国家之间进行贸易的基础;n(3)相对技术差异论假定机会成本不变,并且假定只投入劳动一种生产要素,强调只有劳动创造价值,具有局限性。插入习题资料1
21、n 1.本国拥有100单位劳动力,能够生产苹果和香蕉两种产品。每一单位劳动力能够生产2个苹果或3个香蕉。n(1)画出本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标注两条坐标轴并计算截距。n(2)本国生产苹果的机会成本是多少(用香蕉来表示)?n(3)在一个自给自足的市场上达到均衡时,用香蕉来表示的苹果的价格是多少?插入习题资料2n 2.本国如上题所述。外国拥有40单位劳动力,其劳动生产率为2个苹果和10个香蕉。n(1)画出外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标注两条坐标轴并计算截距。n(2)外国生产苹果的机会成本是多少(用香蕉来表示)?n(3)如果外国居民既喜欢吃苹果又喜欢吃香蕉,在自给自足的情况下,外国市场上的苹果价格是否会是6
22、个香蕉。?为什么?插入习题资料3n 3.如果本国和外国开展自由贸易。n(1)说明自由贸易均衡下两国的贸易类型,指出本国和外国分别出口何种产品。n(2)下面哪个数值会是自由贸易均衡下的苹果的相对价格?A.2 B.1 C.0.2n(3)根据(2)的答案,画出自由贸易时本国居民的预算约束线(消费可能性边界),说明本国居民如何从贸易中获益。n(4)根据(2)的答案,画出自由贸易时外国居民的预算约束线(消费可能性边界),说明外国居民如何从贸易中获益。插入习题资料4n 4.假设本国有200单位劳动力(而不是100单位的劳动力),但是他们的劳动生产率只有前面所假设的一半。画出此时本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你对第
23、3题的回答有何变化?第三节 比较利益理论生产要素禀 赋论n 本节主要从供给的角度来探讨国际贸易的成因和影响 由斯密和李嘉图建立起来的古典贸易理论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只用单一要素的生产率差异来说明国与国之间为什么发生贸易行为,但是为什么国与国之间的劳动生产率会有不同,以及单一要素与现实也相差太远,需要有新的理论体系的建立Eil Heckscher,1879-1952Bertil Ohlin,1899-1979赫克歇尔(18791952)。n 出生于瑞典,18岁考入乌普萨拉大学学习经济史,28岁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曾在斯德哥尔摩商学院教授政治经济学和统计学,并从事经济史的研究。n 瑞典拥有丰富的自然
24、资源,特别是铁矿石、森林和水利,因此自然禀赋的作用为瑞典经济学家们广泛关注。n 赫克歇尔成果(1)瑞典生产问题n(2)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1919年)。率先将生产要素禀赋的分析纳入国际贸易研究领域,该文从政策角度出发,阐述了国际贸易和关税对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他认为:在各国生产技术相同的情况下,国家之间要素禀赋的不同以及不同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要素比例不一样是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前提,正是要素禀赋的不同才造成要素价格不同,从而带来了商品价格的差异,这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他进一步指出,通过国际贸易可以使各国要素价格趋同。但如果各国进行专业化生产,那么这种趋同就不会发生。然而,当时赫克歇
25、尔认为这些观点只是传统贸易理论与收入分配和要素价格理论的一种结合,他并没有意识到他得观点将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个里程碑。俄林(18991979)n 出生于瑞典,据说他从小就显示出经济学的天赋,5岁就能计算母亲制作蛋糕的成本。16岁进入瑞典隆德大学,学习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18岁获经济学学士学位。一次偶然机会,俄林在报纸上看到了赫克歇尔发表的用经济学视角分析世界大战的书评,于是决定进入斯德哥尔摩商学院师从赫克歇尔,用俄林的话说很受赫克歇尔讲课的鼓舞,培养了他对国际经济学兴趣。后又转入斯德哥尔摩大学师从卡塞尔。后来,俄林提出的国际贸易理论基础相n 互依存理论即是根据瓦尔拉斯卡塞尔的相互依存的均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一章 传统 国际贸易 理论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