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热论-黄帝内经讲义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9热论-黄帝内经讲义课件.ppt(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五章 病证素问 热论 题解与提要 本篇是内经一篇研究外感热病的重要文献,对热病的概念、成因、主证、传变规律、治疗大法,以及预后和禁忌等方面都作了较为完整的阐述,所以名热论。本篇是中医外感热病理论的源头。在此基础上,后世发展了伤寒、瘟疫、温病、时病等外感热病学说。目的要求(参考资料p46)1.掌握热病的概念及其病因病机。2.理解伤寒六经分证、传变规律及治疗大法。3.了解两感于寒的病机及预后。4.了解食复、遗病的病机和治法。5.了解暑病与温病的区别及治疗大法。(一)论外感热病的概念、病机、预后、以及六经分证、传变规律及治疗大法 正文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
2、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巨阳:即太阳。诸阳:指督脉、阳维脉等属阳之脉。督脉为阳脉之海,阳维脉维系诸阳经,总会风府穴而与太阳经脉相连,所以太阳经脉能统率人身阳经之气。外邪侵袭首犯太阳,所以说太阳为三阳之藩篱。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寒:以寒邪概括、代表六淫病因。两感:表里两经同时受邪发病。这句话指出热病的预后,取决于邪正力量对比:若人“伤与寒”,寒邪束表,
3、汗孔闭塞,卫气内郁不得宣泄,邪正交争,则“病热”。此时,若邪盛正亦不虚,同时又能正确运用汗法,则邪随汗解,预后良好。既“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寒,邪盛正虚,表里同病,病邪内传,伤及脏腑气血,预后较差,若救治不及时,则“不免于死”。“死”与“不死”是相对而言,指病情之轻重预后之凶吉。其实,即使是两感于寒者,只要救治及时,方法得当,亦有生还之机。正文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
4、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喝。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藏六府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藏不通则死矣。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四日-太阴经 布胃中,络于嗌 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经 贯肾,络于肺,系舌本 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经 循阴器,络于肝 烦满,囊缩张仲景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六经辨证理论体系。所不同的是,伤寒论的三阴经病是以虚证
5、、寒证为主,而本篇的三阴病则仍以热证、实证为主。故有下文治疗病在三阴的清泄里热法。咽喉干燥同“懑”,烦闷2)预后 死:病邪传遍三阴三阳,若“三阴三阳,五藏六腑皆病,营卫不行,五藏不通”,“则死矣。”不死:若不是表里两经同时受邪,正气不衰,则传遍三阴三阳后,病邪渐衰,病情向愈。七日 巨阳病衰,头痛少愈 十日 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八日 阳明病衰,身热少愈 十一日 少阴病衰,渴止,不满九日 少阳病衰,耳聋微闻 十二日 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少腹部的拘急开始缓解而感到舒服。各条经脉的邪气都已消退。舒缓(二)本段论外感热病少愈以后遗热不清和食复的机理及治疗,说明热病期间的饮食
6、禁忌正文 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帝曰:善。治遗奈何?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帝曰:病热当何禁之?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三)本段论内外两经两感于寒的外感热病的病机、传变规律及预后正文 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帝曰:五藏已伤,六府不通,荣卫不行,如是
7、之后,三日乃死,何也?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分析病机:邪气过盛,正气虚不能御邪,邪气深入而使 表里两经同时受邪。传变规律及症状:时日 病之经脉 症状一日巨阳、少阴 头痛、口干、烦满二日阳明、太阴 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三日少阳、厥阴 耳聋、囊缩、厥。若不及时治疗,则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五藏已伤,六府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指出了死因,同时提出了疑问:为什么病重如此三日后才死?冬日感受寒邪(吴崑)当即发病-伤寒伏而不发至来年春天(先夏至)发病-温病至来年夏天(后夏至)发病-暑病 这句话以时令划分了两种外感热病。此说为
8、后世温病学家所宗。存在两种解释:一种认为“伤寒”指狭义伤寒,温病、暑病均由冬日感受寒邪,伏而后发引起。正文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指出治疗暑病不可用止汗法。因为暑为阳邪,最易升散疏泄而致汗出,暑邪随汗而解。若错用止汗敛汗法,会造成暑热内闭,传入心包的危重症候。另一种是从四时邪气致病来理解,认为“伤寒”是广义伤寒。冬日感受寒邪为伤寒,春日感受温邪为温病,夏日感受暑邪为暑病。小结 1、广义伤寒又称热病,热病系以症状命名,伤寒则以病因命名。狭义伤寒则指伤于寒邪而致的外感热病。本篇所言伤寒,指广义者,与“热病”同。2、六经分证即是热病六种证侯类型,又
9、反映其传变规律,但这种规律并非固定不变。3、本篇有关伤寒六经分类的内容奠定了后世伤寒病的辨证论治基础,为伤寒论所直接用,但两者比较,尚有差异:()本篇六经病皆为实证、热证,而伤寒论六经病则寒热虚实皆论及;()本篇所言病机病候皆以经脉为主,伤寒论则言及经脉及其所络属脏腑的病机;()本篇以足三阴三阳经病机病候为主,伤寒论虽亦以足经为主,但尚论及手经,且三阳病多实热,三阴病多虚寒。4、本篇所言治法,原指针发,但同样适用于药物疗法。其基本原则是邪在三阳之表宜解表,邪入三阴之里宜清泄里热,主要是针对实热证而言。5、遗热和食复是热病后期的常见变证,应注意热病的饮食护理。思考练习题 1.为什么称外感热病为“热病”,又称其为“伤寒”?2.为什么“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且“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3.说明热病的病机、伤寒六经传变的规律和病候.4.热病的治疗大法是什么?如何理解?5.遗热和复病的病机是什么?如何治疗?6.如何区别暑病与温病?治暑的大法是什么?结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