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PPT课件.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PPT课件.ppt(10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第四章 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1.2 第四章 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与脊髓。由数以亿计的神经元组成。每个神经元不是单独进行活动的,而是通过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以神经反射的方式调节机体内、外的各种复杂活动。各神经元之间连接部位形成的突触是传递信息及实现调节功能的关键部位。而哺乳动物中的突触传递绝大多数是化学性传递。2.3 第四章 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 中枢神经系统的中心问题和外周神经系统一样,基本上亦是递质和受体问题。而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主要是影响递质和受体。中枢神经系统内不但神经递质种类较多,而且神经激素及神经调质等亦起重要作用。3.4 第四章 作用于中
2、枢神经系统的药物 中枢神经系统的中心问题和外周神经系统一样,基本上亦是递质和受体问题。而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主要是影响递质和受体。中枢神经系统内不但神经递质种类较多,而且神经激素及神经调质等亦起重要作用。4.5 一、全身麻醉药 二、化学保定药第一节 全身麻醉药与化学保定药5.6(一)概念与分类 1.概念 全身麻醉药简称全麻药。能够引起中枢神经系统部分功能暂停的药物,是一类能可逆地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药物。表现为意识丧失、感觉及反射消失、骨骼肌松弛等,但仍保持延脑生命中枢的功能。主要用于外科手术前的麻醉。一、全身麻醉药6.7 2 分类 为了便于理解和掌握全麻药的作用特点及应用等,对其进行分
3、类。由于依据不同,分类各异。多按理化性质与使用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吸入性麻醉药、非吸入性麻醉药(或静脉麻醉)。(一)概念与分类7.8 关于全麻药的作用机理,曾出现多种学说,如:类脂质学说、网状结构学说、神经突触学说、麻醉的分子学说等。全麻药的效应与脂溶性有密切关系,全麻效应的强弱与脂溶性高低呈正相关。全麻药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细胞膜的脂质层内,药物分子与蛋白质分子的疏水部分相结合,扰乱了双层脂质分子排列,使膜蛋白变构,阻断了神经冲动的传递,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广泛抑制,导致全身麻醉。(二)麻醉机理8.9 麻醉分期:随着麻醉药在体内浓度的增加,麻醉作用亦发生相应的由浅入深的过程。为了取得满意的麻醉效
4、果,避免意外事故,熟悉和掌握全麻药的麻醉分期(麻醉深度)十分必要。一般人为地将麻醉过程分为三期(有的分四期),但各期间并无明显界限。主要分期指标 意识、感觉、呼吸次数与深浅、血压高低、脉搏次数与性质、瞳孔大小、角膜反射有无、骨骼肌张力变化等,作为判断各期的指征。(三)麻醉分期9.10 第一期 诱导期 又分为镇痛期和兴奋期。镇痛期(随意运动期):指从麻醉给药开始,至意识消失为止。此期主要是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和大脑皮层受抑制。动物只是痛觉的迟钝,但意识尚有,呈现有意识的活动。(三)麻醉分期10.11 兴奋期(不随意运动期)指从意识丧失开始,此期大脑皮层功能抑制加深,使皮层下中枢失去大脑皮层的控制
5、与调节,动物表现不随意运动性兴奋、嘶鸣、挣扎、呼吸极不规则,兴奋期易发生意外事故,不宜进行任何手术。此时动物已失去意识,但仍未进入麻醉程度,出现无意识的不随意动作,兴奋、挣扎、呼吸不规则、脉搏频数、血压升高,瞳孔扩大,肌肉紧张等。处于镇痛期与兴奋期合称诱导期。(三)麻醉分期11.12 第二期 外科麻醉期 指从兴奋转为安静、呼吸转为规则开始,麻醉进一步加深,大脑、间脑、中脑、桥脑依次被抑制,脊髓机能由后向前逐渐抑制,但延髓中枢机能仍保持。据麻醉深度可分为浅麻醉和深麻醉,兽医临床一般宜在浅麻醉期进行手术。注意:呼吸、心跳、体温等。(三)麻醉分期12.13 浅麻期 痛觉、意识完全消失,肌肉松弛、呼吸
6、浅表均匀、痛觉反射完全消失;角膜反射和趾反射还存在。可进行一般外科手术。深麻期 动物出现以腹式的呼吸,角膜反射和趾反射也消失,舌脱出口而不能回缩。接近麻痹程度。(三)麻醉分期13.14 第三期 麻痹期(中毒期)及苏醒期:麻痹期 指从呼吸肌完全麻痹至循环完全衰竭为止为麻痹期。麻痹期表明延脑已经麻痹。外科麻醉禁止达到此期。苏醒期 麻醉后到苏醒为苏醒期,按与麻醉相反的顺序逐渐进行。(三)麻醉分期14.15 应该说明,上述典型分期情况,一般出现于吸入麻醉,当前多采用复合麻醉,已很难看到,为此在实践应用时,要仔细观察,综合分析,才能正确判断。(三)麻醉分期15.16 麻醉方式:目前使用的全麻药种类虽多,
7、但各种全麻药单独应用都不理想,为了克服全麻药的不足,增强麻醉作用,减少毒副反应,增加麻醉安全性,扩大麻醉药应用范围,临床上常采用复合麻醉方式,即同时或先后应用两种以上麻醉药物或其他辅助药物,以达理想的外科手术麻醉效果。常用的复合麻醉有下列几种:(四)麻醉方式16.17 1、麻醉前给药 在应用全麻药前,先用一种或几种药物以补救麻醉药的不足或增强麻醉效果,减少全麻药的毒副作用和用量。如给予阿托品或东莨菪碱以减少乙醚刺激呼吸道的分泌,防止由于迷走神经兴奋所致的心跳减慢。(四)麻醉方式17.18 2、诱导麻醉 为避免全麻药诱导期过长的缺点,一般选用诱导期短的硫喷妥钠或氧化亚氮,使之快速进入外科麻醉期,
8、然后改用乙醚或甲氧氟烷等其他药物维持麻醉。3、基础麻醉 先用硫喷妥钠等巴比妥类药物、水合氯醛等,使其达到浅麻醉状态,在此基础上再用其他药物麻醉,可减轻麻醉药不良反应及增强麻醉效果。(四)麻醉方式18.19 4、配合麻醉 常用局麻药配合全麻药进行麻醉。如先用水合氯醛引起浅麻醉,再在术野或有关部位施用局麻药,以减少水合氯醛的用量及毒性。为满足手术对肌肉松弛的要求,往往在麻醉同时应用琥珀胆碱等肌松药。5、混合麻醉 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配合在一起进行麻醉,以达取长补短目的。如氟烷与乙醚混合使用、水合氯醛硫酸镁注射液等。(四)麻醉方式19.20 注意事项 1 麻醉前 对动物要有全面的了解,体质、呼吸、心
9、脏等,适合于否。2 麻醉过程中 时刻注意动物的呼吸、心搏、瞳孔、等变化;如麻醉程度不足可适当追加麻醉,如麻醉过深,应及时解救。3 准确选用全麻药 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麻醉药物、剂量等,能局部麻醉,不用全麻,能浅不深!(五)应用麻醉药的注意事项20.21 1、水三氯醛(水合三氯醛、水化氯醛)Chloral Hydrate(hlorali Hydras)理化性质 为白色或无色透明棱柱形结晶。有穿透性刺激性特臭,具腐蚀性,味苦。极易溶于水和热乙醇,易溶于乙醚和氯仿。水溶液呈中性反应。有挥发性和引湿性,水溶液久置或遇碱性溶液、日光、热逐渐分解,产生三氯醋酸和盐酸,酸度增高。应密封遮光保存。C
10、CH2OHC2H3O1Cl3ClClCl(六)常用麻醉药物21.22 药动学 内服与直肠给药均易吸收。犬内服后15 30 分钟血中浓度达峰值。广泛分布机体各组织。在肝或肾中还原成仍具有中枢抑制作用的代谢产物三氯乙醇,小部分氧化成无活性的三氯乙酸。代谢物主要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成氯醛尿酸,从肾迅速排出。(六)常用麻醉药物22.23 药理作用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首先抑制大脑皮层运动区,使动物肌肉活动不协调,对感觉区作用较差,只有微弱的镇痛效果。麻醉时解除疼痛能力弱,往往配合局麻药以加强镇痛效果。水合氯醛及代谢物三氯乙醇均有中枢抑制作用。三氯乙醇极性较小,中枢抑制作用较强。水合氯醛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
11、制作用随着药量增加,产生不同作用,即小剂量镇静、中等剂量催眠、大剂量麻醉与抗惊撅。(六)常用麻醉药物23.24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对心脏作用表现非迷走神经效应和迷走神经效应的双重作用。非迷走神经效应是对心脏代谢的抑制,而迷走神经效应表现心动徐缓,是加强迷走效应的结果。长时间麻醉,红细胞数量减少,有时血红蛋白含量也降低。幼畜往往发生短时淋巴细胞增多。(六)常用麻醉药物24.25 对代谢的影响 能降低新陈代谢,抑制体温中枢,体温可下降1 5。麻醉愈深,体温下降愈快。尤其与氯丙嗪并用,降温更显著。恢复体温需经10 24h 以上,此阶段应注意动物保暖,以防感冒等病症发生。(六)常用麻醉药物25.26
12、 应用:镇静、解痉 常用于马属动物急性胃扩张、肠阻塞、痉挛性腹痛;子宫及直肠脱出;食道、膈肌、肠管、膀恍痉挛等。对抗破伤风、脑炎、士的宁及其他中枢兴奋药中毒所致的惊撅。用于抗惊撅时,剂量应酌情增加。麻醉 用做马、骡、驴、骆驼、猪、犬、禽类麻醉药或基础麻醉药。牛、羊敏感,一般不用。全麻以静脉注射为优,亦可内服。猪可腹腔注射。(六)常用麻醉药物26.27 不良反应:水合氯醛具刺激性,易引起恶心、呕吐。对肝、肾有一定损害作用。应用注意:对局部组织有强烈刺激性,不可皮下或肌内注射,静脉注射时勿漏于血管外。(六)常用麻醉药物27.28 2、盐酸氯胺酮(开他敏)Ketamine Hydrochloride
13、 理化性质 药用盐酸盐。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能溶于水,水溶液呈酸性。在热乙醇中能溶解,在乙醚和苯中不溶。C13H16N1O1Cl1 HClONH CH3Cl HCl(六)常用麻醉药物28.29 药动学 静注后首先进入脑组织,脑内浓度可高于血浆浓度的6.5 倍。肝、肺与脂肪内也有较高浓度,可重新分布。肌肉注射后,猫于10 分钟达峰值。易通过胎盘屏障。在肝脏代谢转化成去甲氯胺酮,仍具镇痛作用,效力为氯胺酮的1/3 左右。去甲氯胺酮再转化成为无活性化合物并与约5%原形药从尿排出。(六)常用麻醉药物29.30 药理作用 氯胺酮是一种新型镇痛性麻醉药,其脂溶性高,比硫喷妥钠高5 10 倍。肌注或静注能
14、快速产生作用,但时间持续短暂。作用与经典的全麻药不同,它能阻断痛觉冲动向丘脑和新皮层的传导,产生抑制作用。同时又能兴奋脑干和边缘系统,引起感觉与意识分离,这种双重效应称为“分离麻醉”。所以称氯胺酮、苯环利定等为分离麻醉药。(六)常用麻醉药物30.31 附:分离麻醉药 临床表现区别于传统麻醉药,动物意识模糊而不完全丧失,麻醉期间眼睛睁开,咽、喉反射依然存在,肌肉张力增加呈木僵样,故又称为“木僵样麻醉”。能明显兴奋心血管系统,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对呼吸影响轻微。(六)常用麻醉药物31.32 应用 用做马、牛、猪、羊及野生动物的基础麻醉药、麻醉药、化学保定药(麻醉前给药有阿托品,复合麻醉可用塞拉臻、
15、氯丙臻等)。注意:禽类用氯胺酮可致惊厥。静注宜缓慢,以免心跳过快等不良反应发生。(六)常用麻醉药物32.33 3、巴比妥类 巴比妥类药物具有镇静、催眠、抗惊厥和麻醉作用。根据不同的药物作用时间的长短分为:长效(苯巴比妥)、中效(戊巴比妥钠)、短效(硫喷妥钠)。(六)常用麻醉药物33.34(1)苯巴比妥 Phenobarbitalum(鲁米那 Luminal)理化性质 为白色的片状结晶或白色结晶性颗粒或白色有光泽的粉末。无臭,味苦。露置空气中有引湿性。极微溶于水。在乙醇或乙醚中溶解,在氯仿中略溶,在氢氧化碱或碳酸碱溶液中能溶。C12H12O3N2OCCNHNHCOCO C2H5(六)常用麻醉药物
16、34.35 药动学 内服、肌内注射均易吸收。广泛分布各组织及体液中,其中以肝、脑浓度最高。血浆蛋白结合率40 50%。透过血脑屏障速率极低,起效慢。内服后1 2h、肌内注射约20 30 分钟起效。在肝内主要通过氧化代谢。反刍动物体内代谢快。在肾小管处可部分重吸收,故消除慢,药效长。(六)常用麻醉药物35.36 药理作用 为长效巴比妥类药物,具有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作用,尤其是大脑皮层的运动区。所以在低于催眠剂量时即可发挥抗惊厥作用。加大剂量,能使大脑、脑干与脊髓的抑制作用更深,骨骼肌明显松弛、意识及反射消失,再继续可抑制延髓生命中枢,引发中毒死亡。对丘脑新皮层通路无抑制作用,所以无镇痛作用。(六)
17、常用麻醉药物36.37 注意事项 用量过大会出现延髓生命中枢抑制,引发中毒死亡。可用安钠咖、尼可刹米等中枢兴奋药解救。肾功能障碍慎用。(六)常用麻醉药物37.38(2)戊巴比妥 Pentobarbitalum 理化性质 戊巴比妥的钠盐。为白色、结晶性的颗粒或白色粉末。无臭,味微苦,有引湿性,极易溶于水,在醇中易溶,在乙醚中几乎不溶。水溶液呈碱性反应,久置易分解,加热分解更快。C12H12O3N2OCCNHNHCOCO C2H5CH3CH2CH2CH3(六)常用麻醉药物38.39 药动学 口服易吸收。迅速分布全身各组织与体液中。易通过胎盘屏障,较易通过血脑屏障。主要在肝脏代谢失活,并从肾脏排泄,
18、只有约1%左右从唾液、粪和胆汁中排除,蓄积作用较小。(六)常用麻醉药物39.40 药理作用 戊巴比妥是中效类巴比妥类药物。无镇痛作用。戊巴比妥钠对呼吸和循环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能使血液红、白细胞减少,血沉加快,延长血凝时间。苏醒期长,一般需6 18h 才能完全恢复,猫可长达2472 h。(六)常用麻醉药物40.41 应用 用做中、小动物的全身麻醉药;成年马、牛的复合麻醉(与水合氯醛、硫喷妥钠、氯丙嗪、盐酸普鲁卡因等配合);还可用做各种动物的镇静药、基础麻醉药、抗惊厥药;中枢兴奋药中毒的解救。(六)常用麻醉药物41.42(3)硫喷妥钠 Thiopentalum Natricum(潘托散、戊硫巴比妥
19、钠、喷妥那、英大凡那)(Thipentul Sodium)理化性质 用其钠盐。为乳白色或淡黄色粉末。有蒜臭,味苦。有引湿性,易溶于水,水溶液不稳定,放置后徐徐分解,煮沸时产生沉淀。潮解后变质而增加毒性,不能再使用!C12H12O2N2 S1Na1NaS CCNHNHCOCO C2H5CH3CH2CH2CH3(六)常用麻醉药物42.43 药动学 硫喷妥钠脂溶性高,静注后首先分布于血液灌流量大的脑、肝、肾等组织,最后蓄积于脂肪组织内。极易透过血脑屏障,也能通过胎盘屏障。主要在肝脏代谢,经脱羟脱硫后形成巴比妥酸,随尿排出。(六)常用麻醉药物43.44 药理作用 作用特点 有高度亲脂性,属超短效巴比妥
20、类药。静注后迅速抑制大脑皮层,快速呈现麻醉状态,无兴奋期。作用机理 对中枢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易化或增强脑内7-氨基丁酸(抑制性神经递质)的突触作用,使突触后电位抑制延长。同时阻断兴奋性递质谷氨酸盐在突触的作用,从而降低大脑皮质的兴奋性,抑制网状结构的上行激活系统,产生全身麻醉。(六)常用麻醉药物44.45 肌肉松弛作用差,镇痛作用很弱。能明显抑制呼吸中枢,抑制程度与用量、注射速度有关。能直接抑制心脏和血管运动中枢,血压下降。可通过胎盘屏障影响胎儿血液循环及呼吸。(六)常用麻醉药物45.46 应用 用做牛、猪、犬的全麻药或基础麻醉药、马属动物的基础麻醉药。做抗惊厥药,用于中枢兴奋药中毒、脑炎及破
21、伤风的治疗。注意:反刍动物在麻醉前需注射阿托品,以减少腺体分泌。肝、肾功能不全忌用。出现呼吸与血循环抑制时,可用戊四氮等解救。(六)常用麻醉药物46.47 在不影响动物意识和感觉的情况下,使动物处于安静、嗜眠、肌肉松弛,停止抗拒和挣扎,达到类似保定的药物。是在不完全麻醉的情况下,容易接近、处理等。二、化学保定药47.48 1、赛拉唑 Xylazole(静松灵、二甲苯胺噻唑)我国合成的二甲苯胺噻唑是赛拉嗪结构中噻嗪环换成噻唑环的衍生物。理化性质 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味略苦。不溶于水,可溶于氯仿、乙醚和丙酮中;可与稀盐酸制成溶于水的二甲苯胺噻唑盐酸盐注射液。二、化学保定药48.49 药动学 静脉注射
22、后 l 分钟、肌内注射后约10 15 分钟呈现良好的镇痛和镇静,但种属差异较大。无蓄积性。二、化学保定药49.50【药理作用】具有镇静、镇痛与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动物应用静松灵后表现精神沉郁,嗜睡,头颈下垂,阴茎脱出,站立不稳。头颈、躯干、四肢皮肤痛觉迟钝或消失,约30 分钟开始缓解,1 h 完全恢复。牛最敏感,用药后产生睡眠状态。猪、兔及野生动物敏感性差。治疗剂量范围内,往往表现唾液增加、汗液增多。另外,多数动物呼吸减慢、血压微降,可逐渐恢复。应用 用于家畜及野生动物的镇痛、镇静、化学保定和复合麻醉等。二、化学保定药50.51 2、保定宁 是静松灵与依地酸组成可溶性盐。作用基本同静松灵,较静
23、松灵作用迅速、副作用小,用量小、使用方便、苏醒期短等。二、化学保定药51.52 第二节镇静药、安定药与抗惊厥药52.53 指能加强大脑皮层的抑制过程,从而使被破坏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得以恢复平衡的药物。就是能使中枢神经系统产生轻度的抑制作用,减弱机能活动,从而起到缓和激动,消除躁动、不安,恢复安静,使过于兴奋的状态(病态的兴奋)安静下来。这类药较大剂量可以促进睡眠,再大剂量还可呈现抗惊撅作用和麻醉作用。一、镇静药53.54 溴 化 物 溴化物属卤素类化合物,包括:溴化钠、溴化铵、溴化钾等。多为无色的结晶或结晶性粉末,味苦咸,易溶于水,有刺激性,应密封保存。一、镇静药54.55 药动学:内服后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 药物 PPT 课件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