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构件的外观质量控制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混凝土构件的外观质量控制课件.ppt(5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混凝土构件的外观质量控制策划:撰稿:审核:制作:概 况n我单位在建的XX大桥为河南省济源至洛阳高速公路的第五合同段。主要工程为黄河特大桥北引桥,共42跨,全长2106.6m。下部构造桥台为双柱式台身,钻孔灌注桩基础,桥墩均为单排双柱式墩柱,当立柱高度在7m以上时,桩顶设置横系梁;上部构造为50m跨径的预应力混凝土T梁,自北向南共分9联,孔布置为1联3孔+1联4孔+7联5孔50mT梁。n随着高等级公路和大型桥梁的建设对环保等方面要求的不断提高,建设方对混凝土构件外观质量的要求愈来愈高。因此,混凝土外观质量成了工程建设中混凝土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没有外饰的交通工程中更为严格。同时,混凝土外
2、观质量的好坏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施工单位的施工水平。为此,项目部特意成立了以项目经理为组长的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QC小组,专题对混凝土的外观质量进行分析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QC小组简介 我部外观质量QC控制小组由工程技术人员和富有实践经验的熟练工班长、工人组成,自成立以来,曾围绕着“提高混凝土构件的外观质量”的课题,开展了多次攻关活动,为项目的混凝土外观质量提高提出了相当多的实施性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近几个月QC小组的活动情况。2、QC小组自然情况表。1、近几个月QC小组的活动情况ADCPADCPADCP选题理由n混凝土外观质量作为混凝土构件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公路桥涵施工
3、技术规范没有非常明确的规定,但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中对各分项的外观鉴定中有所提及,对砼构件的外观要求相当明确。因此,如何保证混凝土构件的外观质量,是争取济洛高速黄河特大桥达到我部质量目标确保省优,争取部优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框图如下:n选题框图选 题 框 图 项目质量目标:确保省优,力争部优根据根据选 题理 由根据向业主提供优质产品积累砼外观质量控制经验,提高技术水平外观缺陷对项目形象的影响根据可行性分析n小组成员都是在项目中从事混凝土构件施工生产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作业骨干。曾参与过多座大桥的施工管理,具有丰富的砼构件施工的经验。n本课题是我项目质量目标确保省优,争创部优的一项重要内
4、容,得到了项目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n本项目部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好,员工质量意识较强,质量保证体系完善,可为目标的完成提供组织管理保证。n混凝土构件外观质量也是业主和监理方刻意追求的目标,有利于我小组活动的顺利进行。1、T梁外观存在问题n1、部分T梁出现水印的位置大都在横隔板的附近。n2、梁端封头混凝土与大梁主体色泽存在色差。n3、马蹄部位存在大量气泡,腹板处存在花斑现象。T 梁外观质量缺陷项目调查统计表T梁外观质量缺陷项目的排列图204060801003.830.220.411.171.973.8300.061.971.170.410.220.0651.4%92.6%81.9%98.3%蜂
5、窝水印麻面层印泛砂从上图可以看出,“水印”和“蜂窝”分别占了51.4%和30.5%,合计达到81.9%,是造成T梁外观优良率达到100%的两个主要缺陷项目。2、立柱存在问题n1、立柱底部,混凝土颜色发青,表面存在大量气泡,较高处颜色发白。n2、整体砼色泽不一致,个别呈竹节状。n3、混凝土表面存在泛砂、水印、花斑现象。立柱外观质量缺陷项目调查统计表立柱外观质量缺陷项目的排列图204060801000.380.020.040.110.190.3800.190.110.040.020.0250%89.4%78.9%94.7%气泡水印麻面层印泛砂从上图可以看出,“气泡”和“水印”分别占了50%和28.
6、9%,合计达到78.9%,是造成立柱外观合格率达到100%的两个主要缺陷项目。QC小组活动前的立柱外观图片上下颜色不一致层印明显3、盖梁存在问题n1、两侧面出现明显层印,其形状与混凝土浇筑时的分层形状相似。n2、层印处混凝土与其上下混凝土颜色不相同。盖梁外观质量缺陷项目调查统计表盖梁外观质量合格率调查统计表根据上面的质量缺陷项目调查统计表,我们画出了盖梁外观质量缺陷项目的排列图。如下图示:QC小组活动前的盖梁外观图片盖梁层印明显,整体颜色不一致确定目标第一次PDCA循环n1、原因分析 我们QC小组针对以上混凝土外观质量存在的缺陷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找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并制成如下系
7、统图。PDCA 循环系统图第一次PDCA循环n2、要因确定 从系统图中的四大要素分析来看,共有十个因素影响着混凝土构件的外观质量,通过QC小组全体成员的讨论分析,我们确定影响混凝土构件外观质量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 1、工人技术素质低,外观质量意识淡薄。、工人技术素质低,外观质量意识淡薄。2 2、机械陈旧引起的计量系统不准确。、机械陈旧引起的计量系统不准确。3 3、搅拌时间控制不准确。、搅拌时间控制不准确。4 4、混凝土塌落度不稳定。、混凝土塌落度不稳定。5 5、影响混凝土质量的水泥与外加剂适应性。、影响混凝土质量的水泥与外加剂适应性。6 6、操作方法不规范,工艺纪律执行不严。、操作方法不规
8、范,工艺纪律执行不严。第一次PDCA循环3、制定对策 根据QC小组成员讨论所得出的主要确定原因,经过仔细分析讨论,特制定以下措施。5 5、实施效果、实施效果n通过第一次PDCA循环,上下部混凝土构件的外观质量已经有了明显的改观。T梁、立柱和盖梁表面颜色基本一致,表面泛砂、水纹、气泡、层印等缺陷已大幅度改观。第二次PDCA循环n1、原因分析:我们QC小组对混凝土构件的外观经过多次现场调查,全方位检查,即从原材料、拌和、运输、入模、振捣、养护、机械等各方面仔细讨论,找出了下列影响因素,并绘制出因果图如下:混凝土构件外观质量影响因果图结构物内部钢筋管道影响混凝土构件外观质量影响因果图违规操作责任心不
9、强人违规操作料用水量因雨天仍较难控制机械维修、保养不到位机违规操作操作方法不当法混凝土构件的外观质量混凝土构件外观质量影响因素n从上述多种原因中,QC成员经过讨论一致认为影响混凝土外观质量的主要因素为如下几点:n1)操作方法不当。n2)结构自身断面尺寸的影响。n3)混凝土质量不稳定。制 定 的 对 策n根据上述主要原因制定如下措施,对策表如下:对 策 表 对 策 实 施n1)由各作业队长,现场质检员加强对现场施工的监督和管理,确保现场施工的规范化,并对成型砼外观进行检查,建立奖罚机制。n2)由于不同施工点砼构件的断面尺寸不尽相同,各施工工艺应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制定,并随时变化调整。n3)通过对拌
10、和机械的定期校正,标定,检查,使机械在使用过程中各部位运转正常,计量准确,符合设计配合比的要求。n通过第二次PDCA循环,各部位混凝土构件外观缺陷中的水印,层印,泛砂等基本消失,混凝土表面光滑平整,色泽一致。实施效果总效果检查(1)n通过QC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经过两次PDCA循环,基本上消灭了混凝土构件中外观质量存在的种种缺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的QC小组活动目标所规定的各项指标。T梁外观缺陷面积统计表T梁外观质量合格率统计表QC小组活动前后T梁效果检查对比表10080%80604020100%100%目标值活动后活动前合格率%T梁外观缺陷平均面积率检查对比图1.01.06%0.90
11、.80.20.10.42%0.5%目标值活动后活动前0.7从上面对比图中可以看出我们本次从上面对比图中可以看出我们本次QC小组活动完全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小组活动完全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平均面积率%T梁外观缺陷面积统计表T梁外观质量合格率统计表经两次PDCA循环后的T梁外观图片(1)经两次PDCA循环后的T梁外观图片(2)立柱外观缺陷面积统计表立柱外观质量合格率统计表QC小组活动前后立柱效果检查对比表10086.7%80604020100%100%目标值活动后活动前合格率%立柱外观缺陷平均面积率检查对比图1.01.12%0.90.80.20.10.45%0.5%目标值活动后活动前0.7从上面对比图
12、中可以看出我们本次从上面对比图中可以看出我们本次QC小组活动完全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小组活动完全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平均面积率%经两次PDCA循环后的立柱外观图片盖梁外观缺陷面积统计表盖梁外观质量合格率统计表QC小组活动前后盖梁效果检查对比表10080%80604020100%100%目标值活动后活动前合格率%盖梁外观缺陷平均面积率检查对比图1.01.4%0.90.80.20.10.47%0.5%目标值活动后活动前0.7从上面对比图中可以看出我们本次从上面对比图中可以看出我们本次QC小组活动完全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小组活动完全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平均面积率%经两次PDCA循环后的盖梁外观图片总效果检查
13、(2)经过两次PDCA循环,获得的无形效益:建设单位济洛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和监理单位河南省交通厅公路管理局等已对我项目混凝土外观质量的提高给予极高的评价。提高了公司的整体形象,为“创优”打下了基础。提高了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专业技求技能,完善了施工工艺管理制度,为以后类似的混凝土施工积累了经验,培养和锻炼了人才。巩固措施n1、继续加强现场技术管理,加大监督力度。确保工序施工按照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要求进行。n2、坚持对职工的质量意识,尤其是外观质量意识的再教育,把优良的工程质量意识贯彻到每一个施工人员的心目中去。n3、继续加强拌和机械设备各部分的检修,保养,标定,确保拌和设备运转正常,准确,万无一失。n4、加强新拌混凝土质量的监督检查,对不合格的混凝土禁止让步使用。遗留问题及今后打算n在国家公布水泥新标准后,水泥和外加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适应性,在此次QC活动的过程中,经过多次反复的试配,寻找到了相对较为匹配的水泥和外加剂,但工作量大,任务重,耗时长。在以后的施工中应继续加大试验力度,总结经验,力求寻找更为匹配,适应性更好的水泥和外加剂。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