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城市经济学课件.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第2章-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城市经济学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章-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城市经济学课件.ppt(5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LOGO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城市城市城市城市经济经济基基基基础础理理理理论论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首先要理解城市为什么会产生和为什么会在一定地方产生。掌握集聚经济理论的含义,学会应用经济区位理论解释城市为什么会在一定地方发展。深刻理解城市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明确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和规律,了解城市化的三种模式。第一节第一节 集聚经济理论集聚经济理论本节重点本节重点v聚集经济聚集经济v地方化经济与城市化经济的优势地方化经济与城市化经济的优势一、聚集经济含义 聚集经济聚集经济是指经济活动集中在某些特定有限的范围,并带来厂商成本降低的经济现象。它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和动力。集聚
2、经济是基于空间向心力的多种因素导致的一种外在性。当集聚适度时,出现正的外在性,即发生了集聚经济;当集聚不适度时,出现负的外在性,即发生了集聚不经济。(a)、(b)代表两个不同城市对劳动总需求估计。(a)为较大城市,在既定就业水平下城市区域较大,劳动力边际商品价值也较高。如果两个城市都面对同样的劳动力供给函数S1,Ea,Eb给出各自的就业平衡点;劳动力雇佣要一直达到边际商品价值(Da,Db给出)与工资率相等的点上。为此,两市任何一个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价值都在它们各自劳动力需求曲线以下,直到给出均衡就业点的区域。因而,阴影区Ea,Eb,cdef是与较大城市聚集规模有关的要素生产率的增加。在此必须
3、说明,两个城市工资率相等的假定仅是指这种生产率上的差别反映了空间要素价格差异被消除的长期均衡。事实上,劳动力供应曲线可能是正向倾斜的,这意味着为了吸引更多的工作人员,支付更多的工资,同时,为补偿城市生活“不舒适”,还要增加工资补贴。戴维赛格提出了一个能估计城市总生产函数及其所预示的劳动力需求函数,简化公式:通过上述函数公式,赛格对58个城市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处理,并发现,在总生产中如果收益按比例固定,那么对人口为200万300万的城市来说,C值为0.08,即当人口聚集到这个规模时,生产力收益为8%(图2-2的阴影部分)。刘斯维考茨卡斯所做的另一项研究表明,城市集聚规模每扩大一倍,平均生产力可望有
4、6%的收益;另外,生产率的差别可能在相当程度上由城市间资本密集程度的差别所决定。较高的生产率差别利益意味着一种较大的竞争优势,其可以成为强有力的区位刺激力,并促进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朝城市区域转移。二、地方化经济 地方化经济是行业的集聚经济。如果行业内的企业生产成本随着行业总产量的提高而降低,就出现了地方化经济。行业集聚经济决定于行业内多个企业的空间分布状态:行业内的企业,若密集地聚合于某个地区之内,企业间可以就近得到相互交往的便利,就会产生地方化经济;反之则不会。可见,同行业的企业在空间上互相靠近,形成企业群就可以降低他们的成本。3.范围经济和关联经济范围经济和关联经济 范围经济是指企业生产两
5、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而引起的单位成本的降低,或由此而产生的节约;关联经济是指企业“纵向一体化”引起的单位成本降低,或由此产生的节约。4.买和卖的规模经济与集聚外部性买和卖的规模经济与集聚外部性 加工型产业出现之后,买卖活动的一个本质变化是为了满足生产需要而进行的大量中间产品交易以及群体生产的劳动者对消费品的集体购买。这就扩大了商业活动的范围和内容,产生了商业的规模经济和集聚外部性。5.熟练劳动力市场的共享效率熟练劳动力市场的共享效率 熟练劳动力市场的共享效率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当企业群落共用一个劳动力市场,可以降低用工和就业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二是可以使厂家共享高水平劳动效率并节约劳动力支出和使
6、劳动者实现充分就业。6.信息和知识集聚的外部经济信息和知识集聚的外部经济 由信息集聚生成的知识状态的生产力创造收益。而厂商集聚能够加快知识和信息在本产业中的传递,无疑会提高产业中每个厂商的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水平。城市化经济出现的原因和地方化出现的原因是相同的。它是地方化经济效应从产业扩展到区域的结果,具体表现在5个方面:1.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业的共享效率 2.产业集群的外部性 3.交易集聚的外部性 4.城市劳动力集聚的外部性 5.集聚式人力资本形成外部性与城市智能性 一、农业区位论 农业区位论主要是指冯杜能,19世纪初德国经济学家,经济活动空间模式的创始人。他的名著孤立国于1826年完成,
7、成为第一部区位理论的古典名著。杜能古典农业区位论源自于它的“孤立国”模型。杜能首先确立了几个基本假定: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它与周围农业地带组成一个孤立地区;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当时火车尚在试验阶段,汽车尚未出现);3.农村与中心的城市具有唯一的市场关系,中心城市是农产品唯一贩卖中心,也是工业产品唯一供应者;4.获得最大的区位地租是农民生产的动力,为此他们会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调整其生产品类;5.市场的农产品价格、农业劳动者工资、资本的利息皆假定不变;6.运输费用同重量和距离成正比,由生产者负担。可见,离城市中心越远,运费率越高,区位地租就越小;区位地
8、租与到城市中心的距离和运费率都是反方向变动的。这一原理可以用图2-7的模型进一步的解释。纵坐标为土地收益(区位地租),横坐标表示到城市距离,当生产成本一定时,土地收益曲线为从左上向右下倾斜的直线,其斜率的绝对值为运费率。另外,由于各种农产品运费率不同,其土地收益曲线斜率也不同,进而形成环绕中心城市的圈层地带,每个圈层由一个获益最高的农作物品种占据。在上图中,a、b、c为三种农产品的收益曲线,a植物收益最高,其他相应次之。距离影响不仅会导致不同作物品种间的圈层替代,还会导致同一作物品种不同耕作方式的圈层替代。而由于离城市越远,运费越高,在当地的农产品生产价格就显得越低。此外,由于不同耕作制度所支
9、付的成本不同,随着与中心城市距离的增加,当地的农场品生产价格会相应下降;直到某一点上,采用原来的耕作制度的成本会变得较高,就会被较低成本的耕作制度所取代,从而形成耕作制度完全不同的圈层。杜能正是将运费和生产成本等因素综合在一起构建出围绕中心城市的孤立国的农业生产布局模型,这些圈层称为杜能环或杜能圈。在杜能的孤立国模型中(图2-6)所示,共包括六个圈层地带,涵盖了当时所流行的一般耕作制度和农作物品种:1.自由农业带;2.林业带;3.轮栽作物制带;4.轮作休闲制带;5.三区农作制带;6.畜牧业圈。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阿尔弗雷德韦伯是最早对有关城市工业区位的讨论进行系统整理的经济学家。该理论的特点
10、是立足于单一的企业或工厂,着眼于成本最小、运费最省。这个模型的基本假设是:厂商是二维空间中的一个点,厂商是典型的“经济人”,追求利润最大化。在这样的假定下,厂商的选址问题变成了厂商如何选择一个“厂址”来最大化它的利润。厂商的行为可以被描述为:从M1、M2获取投入品1和2然后再K点制造出产品3,最后到市场M3出售。韦伯把厂商生产函数定义为固定系数形式。所以,得到:m3=f(k1m1,k2m2)。为了简化分析,定义k1=k2=1,且在此情况下采用最简单的生产函数形式:m3=m1+m2 在此模型中,投入品1和2的生产区位M1、M2和市场区位M3是固定的。不仅如此,投入品1和投入品2的价格P1、P2和
11、产出品3的价格也都是不变的,这意味着厂商是完全竞争性市场M3中的价格接受者。此为,运输费用t1、t2、t3也都被视为给定。由于厂商是理性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主体,所以在现有的产出品和投入品价格外生给定的情况下,产出品和投入品的运输费用将成为影响利润的唯一因素。韦伯模型虽然简单,但其经济学意义非常有价值。投入品和产出品的运输成本都会对厂商选址产生明显的“拉力”,最终区位是这些力量叠加的结果。可以设想,大量投入品主导厂商在产地集聚出现资源导向性城市;越来越多的产出品主导的厂商在市场周围集聚使该城市成为区域性的市场中心;此外,从城市演进的角度看,韦伯模型很好地描述了投入品、产出品和要素价格在空间范围内
12、的变化对厂商选址的影响。三、中心地带理论 1.克里斯泰勒式的中心地带理论 德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泰勒(1933)在南德中心地一书中,通过对德国南部城市群的观察,系统阐明了中心地带的数量、规模和分布模式,建立了克里斯泰勒式的中心地带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缺乏严格的理论推导,所以现代经济城市学家往往把它看作来自实际统计研究的一个经验性的科学推断。如图,假设城市体系由主要城市“、大型城市“和中型城市这三类城市组成,那么根据克里斯泰勒的假说,主要城市生产出来的产品将为自身、大型城市和中型城市提供供给,而大型城市生产的成品将除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外还出口给中型城市。可见,城市中心的级别和城市产品的市场范围直接
13、相关。在以上这些假设的基础上,克里斯泰勒认为城市间的空间结构必须满足一个重要条件是每个城市市场区位要在周围尽可能少的产品生产点获取其所需要的产品。2.廖什式的中心地带理论 廖什与克里斯泰勒的经验研究不同,它遵循了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思路。假设土地是同质的;消费者在空间均匀分布;消费者对厂商产品的需求存在一定的价格弹性。参照图2-10,某个厂商在A点开展生产,其产品在该区位的出售价格是Pa,相应的需求量为Qa。同时假设单位距离的产品运输费用是t,那么当产品的出售地点远离A点时,出售价格P+tD会越来越大(其中D是新的产品出售点与A的距离),而对该产品的需求将逐渐变小。最终,在某个特定的价格P+tD下
14、,该产品的需求降低为0。因为单方向的产品出售区域的距离是D,所以厂商现在的市场区域是一个面积为 的圆形。若相邻两厂商存在竞争且间距小于2D时,每个厂商的有效市场区域将从原来的圆形缩小到一个圆饼状,其市场边界是原来两个圆形市场相交时的交点连线。廖什证明了,如果空间价格竞争可以保证所有土地都由同质厂商使用,那么整个空间经济将呈现出一个类似“蜂窝状”的六边形集合。正如图2-11所描述的,我们看到,A1到A5 5个由代表性的厂商,它们分别占据着5个六边形市场的中心区位。其中相邻的3个厂商如A1、A2、A4按照三角形区位模式生产,确保生产区位到市场边界的距离是最小化的。所以,这样的空间经济结构使得所有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市经济 基础理论 城市 经济学 课件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