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食品中的嫌忌成分-食品化学课件.ppt
《第十三章-食品中的嫌忌成分-食品化学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三章-食品中的嫌忌成分-食品化学课件.ppt(9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十三章 食品中的嫌忌成分v13.1 食品的安全性v13.2 物质化学结构与毒性的关系v13.3 食物原料中的天然毒素v13.4 微生物毒素v13.5 化学毒素v13.6 食品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毒素13.1 食品的安全性v 食品的安全性是指:食品中不应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从而导致消费者急性、慢性毒害或感染疾病,或产生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隐患。v食物中除营养成分和虽然不一定有营养作用,但能赋于食物以应有的色、香、味等感官性状的成分外,还常含有一些无益有害的成分称为嫌忌成分。这些成分来源于食物原料本身、食品加工过程、微生物污染和环境污染等方面。当食品中的有害成分的
2、含量超过一定限度时,即可造成对人体健康的损害。v食品中有害成分的种类、数量及性质不同,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也大不相同。概括起来有下列几种情况:v(1)急性中毒 由于食用了“有毒食物”所引起的急性过程的疾病称为急性中毒。表现为起病急、潜伏期短、发病快。症状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及发高烧等,共食者一起得病,且症状相同。由于人的身体素质不同,病症口可有轻有重。v(4)致畸作用 某些污染物,在动物胚胎的细胞分化和器官形成过程中,可使胚胎发育异常。v(5)致癌作用 具有或怀疑有致癌作用的物质约有数百种,常见污染食物的为数也不少。如多环芳烃、芳香胺类、氯胺类、亚硝胺类、黄曲霉毒素以及砷、镉、铅、汞等。v 1
3、3.2 物质化学结构与毒性的关系v物质的许多的化学性质都与其化学结构有关,也包括毒性,食品中各类外来化学物质由于化学结构及其理化性质不同,因此对生物体的毒性也有差异。找出化学结构与毒性关系的规律,并可根据化学结构与毒性关系的规律预测和指导生产。v常见的化学结构与毒性的关系有如下几种:v 1有机化合物结构中的官能团与毒性v 1)烃类v 烃类包括烷烃、烯烃、环烃和芳烃等多种化合物。烃类不饱和度越高,化学性质越活泼,毒性越强。碳链长度相同时,不饱和的烯烃毒性大于烷烃,炔烃的毒性更强。环烃一般比相应烷烃毒性低,有侧链的烃类一般比碳原子数相同的直链烃毒性低。v 2)卤化烃类v 卤代烃中有许多与食品污染有
4、关的重要物质,如有机氯杀虫剂、含各种卤烃的除草剂、熏蒸剂、食品包装用塑料、某些霉菌毒素和工业三废中的有关物质如多氯联苯等。卤素有较强的吸电子效应,因而可使卤代烃分子极性增强,在体内易与酶结合,所以卤素是较强的毒性基。v 卤代烃类化合物毒性按氟、氯、溴、碘的顺序而增强,卤素原子数目越多其毒性也越高。卤代烃的毒性普遍具有对皮肤、黏膜系统刺激及腐蚀作用,多数还有麻醉以及侵害神经系统的作用,对肝、肾及其他器官也有损害。v 3)硝基和亚硝基化合物v 硝基化合物毒性很强。有机硝基化合物分子中引入卤素、氨基和羟基时毒性增强,而引入烷基、羧基和磺酸基时毒性减弱。一般硝基越多,毒性越强。v 硝基和亚硝基化合物主
5、要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形成,具有神经毒性和强烈刺激性等。氯化硝基烃毒性更强,硝基苯胺类对人有致癌性,硝基苯酚类也有较强的毒性。v 亚硝基化合物也与硝基化合物类似,毒性较强,亚硝胺类物质有致癌性。v 6)醛、酮和醌v 醛与酮的化学活泼性均较高,醛比酮更活泼,对黏膜有刺激作用。醛的毒性随着分子中碳链的加长而逐渐减弱;分子中有双键和卤素时,则毒性增强。甲醛可使蛋白质变性,毒性也较强。乙醛则毒性大减。v v 7)羧酸和酯类v 草酸、柠檬酸能与血液及组织中的钙结合,使血钙降低,也可形成不溶性钙盐,但它们又属体内正常代谢产物,在剂量很大时才具有毒性。v 卤代酸具有刺激性和腐蚀性。芳香族一元酸一般毒性不大,如
6、苯甲酸可作为食品防腐剂。氯代苯一元酸具有致畸性。v 卤代酸酯、烯酸酯都有较强的刺激性,水杨酸酯有慢性毒性,草酸酯毒性近似草酸,均应引起重视。v 羟基酸分子内易形成酯,一般均有毒,有些具有致癌和促致癌作用。已知的香豆素、丁烯酸内酯、黄曲霉毒素B及G、镰刀菌毒素、展青霉毒素和菲律宾霉毒素等都具有内酯结构,在食品工业中都属嫌忌成分。有机磷农药属磷酸酯类,在生物体内能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v 8)磺酸和亚磺酸、砜和亚砜v 磺酸基(一S03H)、亚磺酸基(一S02H)的羧基相似,有毒化合物引人磺酸基后,毒性降低,故有的人工合成染料引入磺酸基降低其毒性。v砜(RS02一R)和亚砜(RS02一R)本身皆不具有
7、毒性,其毒性决定于与其结合的其他基团。v同一金属化合物低价态毒性高于高价态,但铬则例外,六价格的毒性高于三价铬。v 2)氧化还原剂和酸碱v 氧化能力强的化合物,往往对皮肤和黏膜造成氧化腐蚀灼伤,如浓硫酸和硝酸等。一般较活泼的化学物质,毒性也较大。酸或碱则主要取决于在水中的离解度,强酸强碱离解度大,对机体的危害大于弱酸弱碱。v v3基团的电荷性与毒性v 化学物质若具有带负电的基团,如-N02、一SO2一R、一CN、一COOR、-CONR2、一COR、一CHO、CF3、-CH=CH2、一C6H5等均可与机体中带正电荷的基团相互吸引,从而引起毒性。v另外,亲水性化合物的水合离子带电荷,极性强,不易透
8、过细胞膜脂质层,毒性比亲油性化合物低。v食物原料中的天然毒素主要是指有些动植物中所含有的一些有毒的天然成分。有些动植物,在一般情况下并不含有毒物质,但贮存不当时也会形成某种有毒物质。积累到一定数量食用后也可引起中毒,如:马铃薯贮存不当,发芽后可产生龙葵素。另外,由于某些特殊原因,也可使食品带毒。如蜂蜜是无毒的,但蜜源植物中含有毒素时会酿成有毒蜂蜜,误食后会引起中毒。13.3 食物原料中的天然毒素 v1植物性食物中的毒素v 1)毒蛋白质类v (1)凝聚素 在豆科植物的大豆、豌豆、蚕豆、扁豆、刀豆及大戟科蓖麻的种子中存在。这种有毒蛋白进入人体后能使血液中红细胞产生凝集作用,生食或食用未煮熟的这类植
9、物种子会引起中毒。主要症状有恶心、呕吐,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大豆、豌豆、蚕豆等是人类的营养食物,但必须经过适当加工,使有毒蛋白变性方可食用。v(2)蛋白酶抑制剂 常存在于豆类及马铃薯、芋头、小麦和未成熟的香蕉中,可以抑制胰蛋白酶或者淀粉酶的活性,影响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v(3)毒肽类 毒肽在毒蕈中存在最多,鹅膏蕈、鬼笔蕈是含毒肽最多的两种典型毒菌,其毒肽的毒性作用机理相仿,都是作用于肝脏。潜伏期可达1024h,只要食用50g就可致人死命。误食毒蕈或在食用菌中混入毒蕈而引起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这是应引起食品工作者和消费者注意的。v L一3,4一二羟基苯丙氨酸。存在于蚕豆等植物中,能引起急性溶
10、血性贫血症。食后524h发病,急性发作期可长达2448h,人们过多地摄食青蚕豆(无论煮熟或是去皮与否)都可能导致中毒。v-氰基丙氨酸。存在于蚕豆中,是一种神经毒素,与山黎豆中毒的症状相同。v 2)毒苷类毒素v 在一些植物中存在有毒苷,主要有下面三类。v (1)氰苷类 氰苷类毒素常存在于可食植物的某些豆类、核果和仁果的果仁,木薯的块根中。v主要形式是生氰的葡萄糖苷,其次是龙胆二糖-D一吡喃葡萄糖(16)D一吡喃葡萄糖及夹豆二糖,这些生氰苷类在酸或酶的作用下可生成剧毒的氢氰酸,氰根离子是呼吸链电子的传递链的强抑制剂,使有氧呼吸作用不能进行,机体因而处于窒息状态。人食用苦杏仁510粒就可引起中毒,一
11、个成年人只要食用5060粒就可致死。致死量为0.53.5mgkg体重。v(2)皂苷类 亦称皂素,是广泛分布于植物中的苷类,溶于水后形成胶体溶液,搅动时有似肥皂泡沫的产生,故称皂苷或皂素。皂苷在试管中有破坏红细胞的凝血作用,对冷血动物极毒,但食物中的皂苷经人、畜口服时多数不表现毒性(如大豆皂苷),少数有剧毒,如:马铃薯中的茄苷。在正常情况下,马铃薯的茄苷含量在36mg100g,但当马铃薯发芽或经日光照射变绿后的表皮层中,茄苷含量达到足可以使人致死。茄苷的耐热性很强,一般烹煮是很难分解的,所以发芽和变绿的马铃薯不可食用,也不可作饲料。按苷配基不同可将皂苷分为三萜稀类苷、螺固醇类苷和固醇生物碱类苷三
12、大类。v棉酚呈酸性,易被氧化,能成酯、成醚、成盐,加热时可与赖氨酸的碱性一氨基结合成不溶于油脂与醚的结合棉酚,称为a一棉酚,无毒。棉籽中的棉酚可以采用溶剂萃取法去除,粗制生棉可经加碱加水炼制抽提法去除棉酚。还可采用FeSO4处理法、尿素处理法、氨处理法等化学方法和湿热蒸炒及微生物发酵等方法。v (2)毒有机酸 主要是指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草酸,菠菜、茶叶、可可中含草酸较多。草酸是一种易溶于水的二羧酸,与金属离子反应生成盐,其中与钙离子反应生成的草酸钙在中性或酸性溶液中都不溶解,因此,含草酸多的食物与含钙离子多的的食物共同加工或者共食时,往往能降低食物的营养价值。v过量食用含草酸多的食物,可能产生
13、口腔及消化道糜烂、胃出血、血尿、甚至惊厥。同时,由于钙在食物中来源广泛,所以过量食用含草酸多的食物易引发肾结石。v 4)生物碱类毒素v 生物碱是指一些存在于植物中的含氮碱性化合物,它们大多数具有毒性。v (1)兴奋性生物碱 黄嘌呤衍生物咖啡碱、茶碱和可可碱是食物中分布最广的兴奋性生物碱。咖啡碱存在于咖啡、茶叶及可可中。这些物质具有刺激中枢神经兴奋的作用。常作为提神饮料。相对而言,这类生物碱是无害的。v裸盖菇素及脱磷酸裸盖菇素。存在于墨西哥裸盖菇、花褶菇等蕈类中,误食后出现精神错乱,狂歌乱舞、大笑、极度愉快,有的烦躁苦闷,甚至杀人或自杀。花褶菇在我国各地都有分布,生于粪堆上,故称粪菌,又称笑菌或
14、舞菌。食用香料肉豆蔻中也含有致幻性成分肉豆蔻醚。v (3)毒性生物碱 毒性生物碱种类繁多,在植物性和蕈类食品中有双稠吡啶生物碱、秋水仙碱及马鞍菌素等。v 双稠吡咯啶类生物碱广泛分布于植物界,在紫蕈科、菊科、豆科及茶叶等植物中已鉴定出150多种。此类生物碱导致肝脏静脉闭塞,有时引起肺部中毒其中一些还有致癌作用。v 秋水仙碱存在于鲜黄花菜中,能阻止植物有丝分裂细胞纺锤体的形成,从而抑制有丝分裂而导致多倍体细胞的产生,秋水仙碱本身对人体无毒,但在体内被氧化成氧化二秋水仙碱后则有剧毒,致死量为320mgkg体重。食用较多炒鲜黄花菜后数分钟至十几小时发病,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昏等。黄花菜干
15、制后无毒。v马鞍菌素则存在于某些马鞍菌属蕈类中,易溶于热水和乙醇,熔点50C,低温易挥发,易氧化,对碱不稳定。马鞍菌素中毒潜伏期为810h,中毒时脉搏不齐,呼吸困难,惊厥等。v 5)亚硝酸盐毒素 亚硝酸盐进入血液时,能使血细胞中的低铁血红蛋白转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形成高铁血红蛋白症,红细胞因而失去携带氧的功能,而且亚硝酸盐也能阻止血红蛋白的释放,因此出现组织缺氧。亚硝酸中毒,轻者呼吸困难,循环衰竭、昏迷等,重者可致死。v小白菜、菠菜、韭菜、芹菜等绿叶蔬菜中常含有较多的硝酸盐,尤其是施硝酸盐氮肥过多或施氮肥不久后就收获的蔬菜中,硝酸盐的含量更多,硝酸盐在人体内能被还原成亚硝酸盐。腌制泡菜,腐败的蔬
16、菜或者存放过久的熟蔬菜都有可能使其中的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在人体内还可转化成有致癌作的亚硝胺化合物。v 2动物性食物中的毒素v 1)河豚毒素v 河豚是一种味道鲜美但含有剧毒的鱼类,产于我国沿海及长江中下游一带。河豚中的有毒物质称为河豚毒素,雌河豚的毒素含量高于雄河豚。v河豚毒素也因部位不同及季节不同而有差异。一般认为,河豚的肝脏和卵巢有剧毒,其次是肾脏、血液、眼睛、腮和皮肤。大多数肌肉可认为无毒,但如鱼死后较久,内脏毒素溶于体液则能逐渐渗入到肌肉中,仍不可忽视。每年春季为卵巢发育期,毒性很强,67月产卵退化,毒性减弱,肝脏亦以春季产卵期毒性最强。河豚毒素是氨基全氢间二氮杂萘C11H1
17、708N3,纯品为无色结晶,能溶于酸性溶液和60的酒精溶液,微溶于水,不溶于其他有机溶剂,极耐热,通常罐藏杀菌温度(1160C)都不能使其完全失活,加热到2200C经2060min,方能其毒素破坏。河豚毒素较稳定,盐腌、日晒、加热烹调均不能破坏,但在pH7的碱性条件下却不稳定。将新鲜河豚除去内脏、皮肤和头后,肌肉经反复冲洗,加入2碳酸钠处理24h,可使河豚毒性降至对人体无害。河豚毒素专一性地堵塞为产生神经冲动所必需的钠离子向神经或肌肉细胞的流动,使神经末梢和神经中枢发生麻痹,最后使呼吸中枢和血管神经中枢麻痹而死。v 2)青皮红肉鱼v青皮红肉的鱼类,如鲍鱼、金枪鱼、沙丁鱼等可引起类过敏性食物中毒
18、,原因是这些鱼中组胺酸含量较高,经脱羧酶作用强的细菌作用后,产生组胺。此种中毒发病快,潜伏期一般为0.5lh,长则可至4h。中毒机理是组胺使血管扩张和支气管收缩。主要表现为脸红、头晕、头疼、心跳、脉快、胸闷和呼吸促迫等。部分病人有眼结膜充血、瞳孔散大、脸发胀、唇水肿、口舌及四肢发麻、寻麻疹、全身潮红、血压下降等症状。但多数人症状轻、恢复快、死亡者较少。v由于其高组胺的形成是微生物的作用,所以最有效的防治措施是防止鱼类腐败。而且腐败鱼类产生腐败胺类,通过它们与组胺的协同作用,可使毒性大为增强。不仅过敏性体质者容易中毒,非过敏性体质者食后也可同样发生中毒。v 3)海产贝类毒素v (1)蛤类 食用某
19、些蛤肉可能引起中毒。原因是这些蛤类曾摄入有毒的涡鞭毛藻并有效地浓缩了其所含的毒素。这是一种神经毒素,当海洋局部条件适合涡鞭毛藻生长而超过正常数量时,海水被称为“赤潮”,在这种环境中生长的贝壳类生物往往有毒。v甚至“赤潮”期间在海滨散步的人吸入一点水滴也可引起中毒。当人食用蛤肉后,毒素则迅速被释放,引起中毒。严重者常在212h因呼吸麻痹死亡,死亡率为518。对麻痹性蛤类中毒尚无有效的解毒剂。而且,此种毒素在一般烹调中不易完全去除。据测定,经1160C加热的罐头,仍有50以上的毒素未被去除。有毒的贝类在清水中放养13周,并常换水,可将毒素排净。v(2)螺 种类已知有8万多种,大部分可食,少数种类也
20、含有有毒物质。螺属于单壳类,其有毒部位分别在螺的肝脏或鳃下腺、唾液腺内,误食或食用过量。可引起中毒。我国常引起中毒的螺按中毒症状可分为两种类型。v 麻痹型 有的毒螺含有影响神经的毒素,使人发生麻痹型中毒。v 皮炎型 食毒螺后经日光照射,于面部、四肢、颈部等暴露部位出现皮肤潮红、浮肿、随即呈红斑和寻麻疹状。v(3)鲍 鲍的体外包被着一个厚的石灰质贝壳,其种类较少,我国记载的只有数种。但其经济价值较高,其壳是名贵药材,有平肝明目功效,在医学又称石决明。其肉味鲜美。具有海珍品之称,自古以来人们就喜欢食用,但其中有些含有有毒物质,如杂色鲍、皱纹盘鲍和耳鲍等。v杂色鲍壳质厚,一般栖息于潮下带水深210m
21、的岩礁上,栖息环境需潮流畅通、水清、海藻繁茂。从鲍的肝及其他内脏中可提取出不定型的有光感力的色素毒素。人食用其肝和内脏后再经日光曝晒,可引起皮炎反应。此外,在鲍的中肠里也常积累一些毒素,这主要是由于在赤潮时,鲍进食了藻类所含的有毒物质、人食用后也可致病。v 4)蟾蜍 蟾蜍分泌的毒液成分复杂,约有30多种。主要的是蟾蜍毒素。蟾蜍毒素水解可生成蟾蜍配质、辛二酸及精氨酸。蟾蜍配质主要作用心脏,其作用机理是通过迷走神经中枢或末梢,或直接作用于心肌。蟾蜍毒素排泄迅速,无蓄积作用。此外,蟾蜍尚有催吐、升压、刺激胃肠道及对皮肤黏膜的麻醉作用。误食蟾蜍毒素后,一般在食后O.54h发病,有多方面的症状表现,在消
22、化系统方面是胃肠道症状,在循环系统方面有胸部胀闷、心悸、脉缓,重者休克、心房颤动。神经系统的症状是头昏头痛,唇舌或四肢麻木,重者抽搐不能言语和昏迷,可在短时间内心跳剧烈、呼吸停止而死亡。v 蟾蜍中毒的死亡率较高,而且无特效的治疗方法,所以主要是预防。严格讲以不食蟾蜍为佳,如用于治病,应遵医嘱,用量不易过大。v 5)某些有毒的动物组织v (1)内分泌腺 甲状腺,在牲畜腺体中毒中,以甲状腺中毒较为多见。人食用后,潜伏期可从1h到l0d,一般为1221h。临床主要症状为头晕、头痛、胸闷、恶心、呕吐、腹泻,并伴有出汗,心悸等,部分患者于发病后34d出现局部或全身出血性丘疹,皮肤发痒,间有水泡、皮疹,少
23、数人下肢和面部浮肿、肝区痛、手指震颤,严重者高热,心动过速、脱水,l0d左右后脱发、个别患者全身脱皮或手足掌侧脱皮。病程短者仅35d,长则可达月余。v甲状腺素的理化性质非常稳定,在6000C以上的高温时才能被破坏,一般的烹调方法不可能做到去毒无害,所以,最有效的防止措施是,屠宰者和消费者都应特别注意检查并摘除牲畜的甲状腺。另外,误食肾上腺、病变淋巴腺均易引起中毒或癌变。v (2)动物的肝脏 动物肝脏是人们常食的美味,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此外,肝脏还具有防治某些疾病的作用,因而常将其加工成肝精、肝粉、肝组织液等,用于治疗肝病、贫血、营养不良等症。v 但是,肝脏是动物的
24、最大解毒器官,动物体内的各种毒素,大多要经过肝脏来处理、排泄、转化、结合,因此,肝脏中暗藏着毒物。此外,进入动物体内的细菌、寄生虫往往在肝脏生长、繁殖。肝吸虫病、包虫病在动物中较常见,而且动物也可能患肝炎、肝癌、肝硬化等疾病。所以,食用肝脏要适量。13.4 微生物毒素v微生物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对自然界环境适应能力强。很多微生物被利用在食品的制造方面,起着有益的作用。有些微生物能使食品变质败坏,如腐败微生物;也有少数微生物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毒素,能引起人类食物中毒;还有些微生物能使人或动物感染而发生传染病,即病原微生物。v 1细菌毒素v细菌不仅种类多,而且生理特性也多种多样,无论环境中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十三 食品 中的 嫌忌 成分 化学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