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教案全集2.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九年级物理教案全集2.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物理教案全集2.pdf(8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0 2.有用的物理学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物理知识在实践生活中的应用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品德目标: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教学重点: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难点: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一.物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1.浮力的应用:古希腊的教学家阿基米德首先提出比重概念并发现了物体在水中所受浮力的大小的规律,并写了 正因如此,才发明了潜水艇和航空母舰.此外,阿基米德发现杠杆、滑轮等机械的工作原理,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他说一句名言世”给我一个支点,我将能移动地球。2.电磁波:科学家发现了“电”和“磁”的性质和变化规律。于是各种各样的电器才应运而生。电
2、磁波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跑得跟光一样快的物质。3.牛顿从苹果落地现象,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有了这一发现,人类才开始认识到了宇宙、天体的运动和变化,并制造出各种航天器。二.有趣的物理现象(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描述)1.筷子提沙子实验现象:沙子被提起2、纸托水现象:水不流3瓶吞鸡蛋实验现象:鸡蛋会掉入瓶中4 试管上升实验现象:水流出小试管上升三、小结本课四、作业:课后完成学习活动卡第三页A、B、C、D、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重、难点:(重)1、
3、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关 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教学时数:1 课时教学器材:电脑、音叉、鼓、闹钟、真空罩等。教材分析:1、本节研究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因此要求尽可能利用实验、周围现象去进行教学。可以利用课本外的实验、现象去进行教学。2、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归纳出正确的结论,并能利用所学知识去解释有关的现象。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无-因为暂无相关内容二、导学达标: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1、声音的产生演示实验:(1)、敲打音叉一一音叉振动,发声。学生活动:欣赏影片,回
4、忆情景并思考问题。进行猜相?进行一些振动发声实验,讨论声音产生的共同特征。观察课本、录像里的发声现象,思考声音产生的原因。(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4)、扩 展:录制声音2、声音的传播:学生活动:课 本1 4页的探究实验(1)、得 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2)、实 验1 4页 图1-4示:得 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 液 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学生活动: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观察分析传 声。如何证明液体可以传声?(3)
5、、声 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3、声速: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学生活动:(1)、看1 5页的表格内容(2)、声音在固体、液 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15声 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o学生活动: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回声?4、回 声:声音的反射。9 0 d B,会破坏听力;7 0 d B,会 影 响 学 习 和 工 作;5 0 d B,会 影 响 休 息 和 睡 眠。3、控制噪声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声源发生处)(声音的传播过程)(人耳)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
6、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学 生 活 动(1)观察书本P 2 6图1.4-4,指出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在哪里实施的;(2)分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治理噪声的实际例子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在 声 源 处 减 弱 噪 声、在 传 播 过 程 中 减 弱 噪 声、在 人 耳 处 减 弱 噪 声。(3)观看录像。加深对噪声的了解课堂小结: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怎样防治噪声?布置作业: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教学后记: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在强调一两个主要内容的同时,可以安排一定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完成。声的利用一、教学目标1、知
7、识与技能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二、教学重点生活中利用声的例子三、教学器材:多媒体电脑四、教法与学法:阅读自学法、讨论法五、教学过程学生活动(1)自由说出所了解的利用声的现象;(2)观看相关的录像;(3)讨论对以上的应用例子怎样归类在 此 基 础 上,老 师 综 合 学 生 所 举 的 例 子 和 初 步 的 分 类 方 法,进行总结性的讲 解。1 声与信息计算:小明向较远的高山大喊一声,经 过
8、1.2s听到回声,请问:小明距离高山多远?(当时气温是15)学生算出结果后,清楚回声可以测出距离。(1)介绍蝙蝠采用回声定位来确定目标的位置(2)介绍声呐技术产生的背景以及现代声呐技术的应用方面(3)介绍B超在医学上的应用(4)超声波测出金属内部的伤痕2、声与能量介绍超声波清洗精细机械;超声振动除结石。课堂小结:声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光 的 直 线 传 播 颜 色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X 1()835。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是不同的。2,过程和方法 阅 读“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宇宙的信息。探索色光的混合和颜色
9、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亲身的体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探索的积极性。重、难点:1、光的直线传播的内容。2、分析解释有关现象。3、知道颜色、颜料之迷。教学器材:激光源、玻璃杯、水、烟雾、三棱镜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无前面无相关内容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入我们的眼睛。例如:阳光、日光灯、电视等。学生探讨:光线是如何传播的?进行新课: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例如:.学生举例上面的光源
10、能分成几种类型?(1)、自然光源(2)、人造光源2、探究:光的传播演示试验:图片阳光穿过树林演示试验:激光在水中穿过演示试验:激光在烟雾中穿过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应用:影、排队、射击、日食、月食(可以让学生先讨论,部分现象要解释)3、光的速度:讨论:光有没有速度?(有,非常大)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为c=3X10、i/s,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利用对比说明:3 4 页图示在其他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小4、阅读:我们看到了古老的世界问答:(1)我们为什么看到了古老的世界?(2)什么是光年?它是什么物理量?5、颜色:(1)、试验:光的色散说明什么问题?结论:白光是由各种颜色的光组成的,不同颜色
11、的光混合后会变成其他颜色。不同颜色的光分散的过程叫光的色散。(2)、颜色之迷:不 轲 物 体:姆 物 体:(3)、光的三原色:红I 绿、蓝(4)、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4、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1、完成物理套餐内容。2、课本后练习。教学后记:本节课在怎样显示光路、光的传播上采用了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课堂反应比较好,以后应加强这方面的探究。在需要较多时间的课时上,不要只顾进度,要避免出现学生的滞后情况。光 的 反 射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在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知道
12、光路可逆。知道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2、过程和方法 通过试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体验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探索光的反射规律。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索光的反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密切联系实际,提高应用能力。重、难点:4、理解光的反射规律的内容。5、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教学器材:激光源、平面镜、纸、角度测量器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 传播的。2、闪电与雷声虽然同时产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雷声,这说明了什么?3、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需要8 m i n的时间,那么太阳到地球的距离是多少?
13、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入我们的眼睛。例如:蜡烛、日光灯、电视等。学生探讨: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为什么也可以看的见?进行新课:1、任何物体表面都可以反射光。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也可以看见,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举例说明:不同表面,光的反射情况不同,那么,光的反射有没有什么规律呢?光的反射是不是任意的呢?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器材:有什么器材?如何使用?方法、步骤:如何做?(可以参考课本步骤P 3 9)结果:填入下表角i角r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结论如下:3、光的反射规律:(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演示试验:光路可逆,得到
14、结论如下:(2)、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练习:物理套餐P 3 0作图题4、试验:两种反射,得到定义如下(】)、漫反射:表面凹凸不平的反射(反射光线朝各个方向)(2)、镜面反射:光滑镜面的反射(平行光线射入,光线平行射出)探讨:在漫反射中,是否遵守上面的反射规律?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规律。5、光的反射的应用:学 生 举 例(注意黑板反光问题)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4、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3、完成课本练习。4、写出光的反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 0 0字以上)教学后记:在探究活动中,应给出较具体的指导,避免学生的盲目性。前、后的练习要补充。平
15、 面 镜 成 像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初步了解图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2、过程和方法 经 历“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学习对试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观察试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 得“发现”成功的喜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学习,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重、难点:6、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7、平面镜成像原理。教学器材:蜡烛、平面镜、纸、玻璃、球面镜教学 课时:1 课时
16、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1、光是沿 传播的。2、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3、作图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试验:平面镜可以成像,为什么?学生探讨:平面镜成的像有什么特点?讨论:把镜后面的水银去掉,还能成像吗?进行新课:1、学生试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器材:蜡烛、纸、玻璃、尺步骤:试验装置如何?步骤如何?要策什么数据?要注意什么问题?能得出什么结论?分析、讨论、归纳结论: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2)、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现象:水面成像(可详细讲解)3、平面镜成像原理:S(1)、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讨论:水银面起什么作用?窗户上的玻璃能否成像?如何成像?
17、4、球面镜:(1)、凸面镜:可以使光线发散,可以开阔视野,常用作观后镜。成什么像?(2)、凹面镜:可以使光线会聚,常用作太阳灶、汽车灯 成什么像?学生讨论:球面镜的应用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5、完成物理套餐本节内容。6、完成课本后习题。7、写出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 00字以上)教学后记:要补充必要的知识点:如距离、虚实、原理等。光 的 折 射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的偏折规律。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体验由折射引
18、起的错觉。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重、难点:8、掌握光的折射规律的内容。9、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教学器材:激光源、透镜、水、纸、角度测量器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 传播的。2、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另一种介质,就会在介质表面发生_ _ _ _ _ _ _,其反射角 入射角。3、作出反射光线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现象:筷子折了、图像通过玻璃后变形了?是什么原因?光的直线传播均匀介质,如果介质不均匀,光的传播不是直线吗?同学们猜一猜2、界面空气光的折射规律:(1)光
19、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光垂直界面射入时,传播方向不改变。4、有关现象:(1)、水中的物体上升:做图说明(包括水变“浅”、筷 子“折”等)(2)、海市唇楼:做图说明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4、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8、完成课本练习。9、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实例(2 00字以上)教学后记:折射的三种情况要清晰,最好能做图。折射现象的解释:教师应先示范看 不 见 的 光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 初步了解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初步认识红外线及其作用。初步认识紫外线及其作用。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作用。
20、通过收集、交流关于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获得处理信息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影响。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重、难点:10、知道太阳光谱的内容。11、知道红外线、紫外线的定义及其作用。教学器材:电脑平台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1、白光是由各种_ _ _ _ _ _ _ 混合而成的,把白光分解成各色光的过程叫_ _ _ _ _ _ _ _ _ _。2、完成光路图: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利用三棱镜,可以把阳光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可见红、橙、黄、绿、蓝、靛、紫进行新课:1、把这些色光按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在红光、紫光
21、外还有人眼看不见的光,分别是:不可见光可见光红外线2、红外线:(1)、阅读课本5 0页的内容,并归纳。(2)、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3)、红外线的热作用强,各种物体吸收了红外线后温度升高。(4)红外线的穿透云雾能力比较强。学完上知识后,让学生讨论红外线可以有什么用途?(教师注意指导)3、紫外线:(1)阅读课本5 1页的内容,并归纳。(2)、紫外线的来源?(3)、紫外线的化学作用强,很容易使相片底片感光。(4)、紫外线的生理作用强,能杀菌.(5)、荧光效应。学完上知识后,让学生讨论红外线可以有什么用途?(教师注意指导)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4、结:根据板书,总结本
22、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1 0、完成物理套餐内容。1 1、课本后练习O教学后记:这 节 课 的 内 容 简 单,可 以 利 用 时 间 复 习、练 习 前面 内 容,或 总 结 整 章 内 容。透 镜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2、过程和方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重、难点:12、焦点、焦距的定义。13、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教学器材:激光源、透镜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1、完成光路图:二、
23、导学达标:引入课题:我们经常用到一些玻璃器件。如:眼镜、照相机的镜头,它们有什么作用?进行新课:1、透镜:一些玻璃做的透明的器件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I 2、透镜的做法:(实物观察)(图 力-1示)主光轴:连 崂I心的直线光心:透 镜 心 光 心 车 主 光 轴 上通过之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3、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4、焦点和焦距:焦点: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叫凸透镜的焦点。焦点有几个?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单位是什么?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4、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12、完成课本练习o13
24、、写出日常生活中你见到的透镜。教学后记:对光心、主光轴的知识进行补充。会聚、发散的结论。生 活 中 的 透 镜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过程和方法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重、难点:14、照相机的原理。15、凸透镜成像的特征。教学器材:透镜、纸片、放大镜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1、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2、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3、光心有什么特点?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
25、: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仪器用到透镜?进行新课:1、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照相机的结构:镜头)凸透镜胶卷快门图3.2-1示2、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1 0分钟)3、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结构:图3.2-4示4、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实际是一个凸透镜怎样使用?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1 4 完成课本练习o1 5、写出照相的一些技巧。教学后记:考虑二个问题:如何讲解结构、原理时具体化?如何连接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三、凸 透 镜 成 像 的 规 律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2、过程和方法 能在探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九年级 物理教案 全集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