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pdf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pdf(16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第1单元四则运算第 1课时 力 口、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2.使学生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算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重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教 学 过 程】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思教学环IJ问题情境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设计意图目标达成导入一、复习铺垫5 分钟的加减法算练习。学习新知环节二、理解加减法的意义1、理解加法的意义。出示例1(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
2、萨。西宁到格尔 木 的 铁 路 长 814 k 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o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路814+1142=1956 或 1142+814=1956师:为什么用加法呢?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出示加法的意义)说明加法各部分名称环节2、理解减法的意义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 示 例1 (2)(3)小题,并要求学生尝
3、试用线段图表示: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1956-814=1142 或 1956-1142=814(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3)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出示)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环-Hp三、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1.问: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小组讨论。个别汇报)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加 数+加 数=和被 减 数 一 减 数=差3
4、.师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4.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出示:814+1142=1956814=1956-11421142=1956-814问: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和=加数+加数加数=和一另一个加数5.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出示:800-350=450800=450+350350=800-450问:通过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得出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吗?观察这组算式讨论归纳得:差=被减数一减数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一差6.练习“做一做”四、总结师: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些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呢?板书设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 差=被减数一减数加数=和 一另
5、一个加数 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一差【教 学反思】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注重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营造愉悦的学习情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项目,让学生由始至终保持着学习的热情。学生在小组交流当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加之我及时的指正,使学生慢慢地从加法的意义过渡到减法的意义。随后我适时推出关于加、减法各组成部分名称的知识点,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加、减法的认识。最后在学生自主探究思考当中,点明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进一步帮助学生明确加、减法的概念。练习中,我安排了相应的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加、减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的认识,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1单元四则运算第2课
6、时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目标】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2.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重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教 学 过 程】课堂教学教学环节问题情境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应用设计意图目标达成导入新课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乘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
7、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二、理解乘除法的意义1、乘法的意义(1)出示例2(1)过程设计思路学习新知环-+4j-用加法算:3+3+3+3=1 2用乘法算:3 X 4=1 2(2)师:为什么用乘法呢?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乘法。)(3)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出示乘法的意义)(4)说明乘法各部分名称2、理解除法的意义能不能试着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呢?出示例2 (2)(3)(1)问:与 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
8、什么?求什么?怎样算?列式计算:1 2 4-3=4 1 2 4-4=3(2)问:怎样的运算是除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3)小结: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4)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5)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引导学生观察:第、与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变成了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了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环3、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
9、分间的关系。教师概括:积=因数X 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4、引导学生观察第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乂除数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5、完成课本第6 页做一做。三、总结板书设计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 数X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商=被 除 数+除 数 除 数=被 除 数+商 被 除 数=商*除 数【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乘、除法问题,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教学时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示以及一步步的引导,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的条件下运用不同的方法。
10、除了教材上给出的解决鲜花与花瓶数量关系的事例以外,还让学生自己想一想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问题用到了乘、除法,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身边常见的问题,使学生切身感受乘、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加深对乘、除法知识的理解,做到理论与实际的完美结合。第1单元四则运算第3课 时 有 关0的运算【教学目标】1.知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2.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教学重难点】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教 学 过 程】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思路教学环节问题情境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应用设计意图目标达成导 入新课一、算引入(快速口算)出示:100+0=0+568=0X78=04-23=128-128=04-7
11、6=235+0=36-0=99-0=49-49=0+319=0X29=学习新知环节二、探究新知1、将上面的口算分类。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2、一个数与0相加、一个数减0、一个数与。相乘的结果分别是多少。3、0除以一个数的结果是多少?在这里为什么不说一个数除以0。三、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讨论)0不能作除数。例如,5 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4-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小结:归纳所有0的运算。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o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o四、课堂测评1.计算(1)36+0
12、=(2)0+68=(3)0X68=(4)54-0=(5)04-28=(6)128-0=(7)04-36=(8)25+0=(9)99-0=(10)49-49=(11)0+39=(12)0X9=五、归纳反思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有哪些?【教 学 反 思】使学生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分析计算的结果。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并为学生创造条件,使他们有机会展示多样性的解决方法,并且积极讨论,为接下来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奠定基础。第1单元四则运算第4课 时 括 号【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学生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习的进行运算。
13、2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 学 过 程】教学环节问题情境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应用设计意图目标达成一、复习引入:1、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导教师举例,学生根据例子回答课入2、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按怎样新的顺序计算?堂课举例3、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按怎样的顺序计算?教举例4、今天我们学习“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学则运算呢?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过我们以前学习的混合运算就是四则运算。程设计思路学习新知环二、新知探究出示例 4:964-12+4X21、说说运算顺序。2、如果在96
14、+12+4X 2的基础上加上小括号,变成96+(12+4)X 2,运算顺序怎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964-(12+4)X2=964-16X2=6X2=123、如果在96+(12+4)X 2的基础上加上中括号“”,变成另一个算式96+(12+4)X 2 ,运算顺序怎样?(说明: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964-(12+4)X2=964-16X2=964-32=34、阅读“你知道吗?”5、总结:运算顺序:(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15、(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环三、巩固练习1、做一做2、选择题:(1)47与 33的和,除以36与 16的差,商是多少?正确列式是()A、47+334-36-16B、(47+33);(36-16)C、(36-16)+(47+33)(2)750减去25的差,去乘20加上13的和,积是多少?正确列式是()A、(750-25)X(20+13)B、(20+13)X(750-25)C、750-25X20+13四、课堂总结【教学反思】本节课首先通过对前面所学知识的适当回顾,唤起学生对四则运算的回忆,有意识地对算式的运算顺序的注意,为下面的探究括号的新知做好准备。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开动脑筋,让学
16、生做学习的主人,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注重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氛围中学习。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利用小组讨论,让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来帮助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促使学生间的互动,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第1单元四则运算第5课 时 租 船【教学目标】1 .情境创设,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2 .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成功的喜悦。【教学重难点】重点:发展应用意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难点:学会倾听,并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教 学 过 程】课堂教学过教学环
17、节问题情境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应用设计意图目标达成导入新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小朋友们,大家好!听着动听的歌曲。伴着柔和的春风!今天老师想带着同学们一起去公园划船,你们说好吗?联 系 实际,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划船一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 习 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1、出示例5:(1)师:我们来到了租船处,在这个图中你都发程设计学习新知环-Hj-现了什么信息呢?(2)现在有了这几个数学信息,老师有个问题要让大家帮着老师解决。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我们去租船吧!(出示问题)怎样租船最省钱?2、解决问题分析:大船每个座位3 0 +6=5 (元),小船每个座位2 4+4=6
18、 (元),5 元6元,租大船便宜。3 2 4-6=5 (条).2 (人)5 条大船,1 条小船:3 0 X 5+2 4 X 1=1 7 4 (元)租 5 条大船,1 条小船,小船会空空出2 个座位。如果不空座位,会不会更省钱?把小船上的2 人和1 条大船上的6 人都安排坐2条小船:4条大船:3 0 X 4=1 2 0 (元)2 条小船:2 4 X 2=4 8 (元)1 2 0+4 8=1 6 8 (元)1 6 8 2,所 以3.0 5是最大的。整数部分相同,再比较小数部分:2.8 4、2.8 8、2.9 3整数部分都相同,则比较小数部分十分位,9 8,所以 2.9 3 2,8 8 2.8 4;
19、十分位相同,再比较百分位,8 4,所以 2.8 8 2.8 4 o最后比较结果:3.0 5 2.9 3 2.8 8 2,8 42、根据刚才的比较,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引导学生概括: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当整数部分相同时,看十分位,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和十分位上的数都相同,要看百分位上的数,百分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3、练习:P 4 1做一做三、巩固练习:练习十四、课堂总结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是每位教师都希望的。为此我创设了多种教学情境,安排教学活动,精心设计了课堂提问。在这节课上,为了让孩子们自己总结出小数的大小比较
20、方法,我在教学中创设了一个跳远的情境,并给出了跳远的成绩表。先引导学生依次说一说每位同学的跳远成绩;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给他们排名;接着引导学生说一说排名次的方法;先比较整数部分,再比较小数部分,最后得出结论。第4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5课时 小数点移动【教学目标】L理解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2.通过总结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教学重难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归 纳“规律”的过程,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 学 过 程】课堂教学过程设教学环节问题情境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应用设计意图目标达成导 入新 课一、复习导入:
21、板书:3 5.6 7 3.5 6 7 3 5 6.7 3 5 6 7 比较大小。问:这四个数有什么相同特点?(数字及排列顺序一样。)有什么不同?(小数点位置不同,大小不同。)环二、新知探究从上题可见小数点的位置直接影响到小数的大小。那么,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板书课题: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1、例1 把0.0 0 9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计 学习新知(1)0.009米等于多少毫米?(板书:0.009米=9毫米)(2)师移动0.009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变为多少毫米?大小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0.09米=90毫米
22、,原数扩大10倍)向右移动两位,原数变为多少?是多少毫米?大小有什么变化?(板书:0.9 米=900毫米,原数扩大100倍)向右移动三位,原数又变成多少?是多少毫米?大小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9 米=9000毫米,原数扩大1000倍)小数点可不可以向右移动四位、五位甚至更多位?师:所以我们要在移动位数和扩大倍数的后边点上省略号。(3)从这一例子看,小数点向右移动会引起原数怎样的变化?你能总结出规律来吗?引导学生总结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0倍.2.刚才是由上往下观察(画(),如果我们
23、由下往上观察(板 书t),小数点相当于往哪边移动?(向左移动),小数点向左移动了几位?原来的数会有怎样的变化?(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得出: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00倍.(板书)3.引导学生完整地概括小数点移动位置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在书上补充完整)4.强调:掌握小数点移位的规律,一要注意移动方向与变化的关系,就是左移就缩小,右移就扩大;二是要注意移动位数与变化的倍数的关系,移动一位,变化的倍数是10倍,移动两位,变化倍数是100倍,移动三位,变化倍数是1000倍.5.练习
24、:P44上面的做一做6.小 结:掌握小数点移位的规律,一要注意移动方向与变化的关系,就是左移就缩小,右移就扩大;二是要注意移动位数与变化的倍数的关系,移动一位,变化的倍数是10倍,移动两位,变化倍数是100倍,移动三位,变化倍数是1000倍.【教学反思】这节课的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时较为吃力,他们往往对小数点的移动,特别是位数不够时的处理方法难以掌握。为了突出本课时的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时我力求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有所感悟,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互相合作和实践应用的意识。第4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6课时解决问题【教学目标】牢固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的变化规律,并会应用规律把一
25、个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教学重点:会应用规律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教学重难点】1.会应用规律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2.向右移动时位数不够要在右边添“0”,前面最高位的零必须去掉;向左移动时,位数不够时要在数的左边用“0”补足。【教 学 过 程】课堂教学过教学环节问题情境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应用设计意图目标达成导 入新 课一、复习引入:1、小 数 点 向 左 移 动 三 位,原 数 就()。2、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数就()o3、5.2 4 要扩大到原来的1 0 倍,小数点向()移动()位,得()。4、把 42.7 写 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四年级 数学 下册 教案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