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宏观经济政策-《西方经济学》教学课件.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第十一章--宏观经济政策-《西方经济学》教学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一章--宏观经济政策-《西方经济学》教学课件.ppt(3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目录3第三节 货币政策214第四节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第二节 财政政策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概述目录1.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的定义和目标;2.了解财政政策工具以及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器作用;3.了解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以及货币乘数;4.掌握货币政策工具;5.掌握如何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使用。2目录 一 宏观经济政策的定义二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3目录 一一 宏观经济政策的定义宏观经济政策的定义 宏观经济政策就是国家或政府依据 某些经济理论,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的运行,以达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4目录目录 财政政策是国家调控
2、经济、实现政策目标最主要的政策工具之一。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6目录 财政政策工具 一二 自动稳定器作用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三 财政政策效果 四 7目录 财政政策工具 一 1.政府购买支出2.政府转移支付1.税收(二)(一)2.公债政府收入 政府支出8目录目录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三 由于政府支出中转移支付乘数和税收乘数所产生的效果都比一般自发性支出(如投资支出和政府购买支出)所能产生的效果要小,因此,虽然各种自动稳定器起到一定作用,但作用有限,特别是对于剧烈的经济波动,自动稳定器更难以扭转。因此,西方经济学者认为,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
3、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这就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当认为总需求非常低,即出现经济衰退时,政府应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以刺激总需求;反之,当认为总需求非常高,即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10目录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三应增加税收或削减开支以抑制总需求。前者称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后者称为紧缩性财政政策。这种交替使用的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被称为补偿性财政政策。究竟什么时候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什么时候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应由政府根据经济发展的形势加以权衡。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当总需求水平过低,产生衰退和失业时,政府应采取刺激
4、需求的扩张性财政措施;当总需求水平过高,产生通货膨胀时,政府应采取抑制总需求的紧缩性财政措施。1 1目录目录 财政政策效果 三(一)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LM曲线斜率与财政政策效果13目录目录 财政政策效果 三(二)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 观察图中情况。一方面,LM为水平线的情况,即前面所说的“凯恩斯陷阱”。这种情况说明当利率降低到r0的水平时,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无限大。这时,由于利率极低而债券价格极高,人们会认为这样高的债券价格只会下跌不会再涨,从而买债券的资本损失风险极大。这样一来,人们持有货币而不买债券的利息损失与风险相比是极小的。因此,这时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只想持在手中,而
5、国家如果想用增加货币供给来降低利率从而刺激投资,将是完全无效果的。另一方面,图中的IS曲线为垂直线,说明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为零,即不管利率如何变动,投资都不会变动。这时候,如果政府用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的财政政策来增加总需求,则效果将十分明显。因为此时政府实施扩张性15目录 财政政策效果 三(二)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财政政策向私人部门借钱,并不会使利率上升,从而对私人投资不产生“挤出效应”。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货币政策能够改变利率,对收入也没有作用。这种情况之所以被称为凯恩斯极端,是因为凯恩斯认为,当利率较低,而投资对利率的反应又不是很灵敏时,只有财政政策才能克服萧条,增加就业和收入,而货币政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方经济学 第十一 宏观经济政策 教学 课件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