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题语文(全国III测试卷).pdf





《高考真题语文(全国III测试卷).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真题语文(全国III测试卷).pdf(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6年高考真题 语 文(全国III卷)语文考 试 时 间:一 分 钟简答题(综合题)(本大题共6小 题,每 小 题 一 分,共 一 分。)题型简答题单选题填空题总分得分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成13题。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 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 在 五 四 以 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
2、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 山海经。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 古史新证说 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 山海经 穆天子传等文献。在 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
3、几次,隋书经籍志将 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 史记者环敢采用。虽然 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 四库全书,言 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 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 是 将 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 为 山海经中 的 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骥就写了 的地域范围一 文,分 析 山经写作时的
4、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 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如中俄签订 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 康熙王朝 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摘编自周振鹤 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
5、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B.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C.王国维在 古史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 不 会 疑 古 ,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D.历史学者对 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很多人认为 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 此 史记并不采用 山海经。B.
6、四库全书的编者认为,山海经所记的神话传说并无真实可言,不宜归入史部,而应列入子部小说家类。C.谭其骥和王国维利用 山海经研究历史的方法不同,前者是将神话和历史分而治之,后者则从神话中发掘史料。D.电 视 剧 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会产生新的传说,这些传说将来会不会成为研究这个时代的史料也未可知。B.五 四 之 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C.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
7、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们看来,三国演义和 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D.文学作品能否成为史料,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眼光,而历史学家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学术背景。文言文阅读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47题。傅 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与 修 大明会典 成,迁左中允。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 修 孝宗实录.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一 正 德 六 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礼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争,章奏遂多。帝好佛,自称 大庆法王”。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珪佯不知,执 奏:孰
8、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诏 勿 问,田亦竟止。珪居闲类木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教坊司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珪格不行。贤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去珪。流寇扰河 南,太监陆商谋督师,下廷议,莫敢先发。珪厉声曰:师老民疲,贼日炽,以冒功者多,债事者漏罚,失将士心。先所遣已无功,可复遣耶?今贼横行郊圻肘腋间,民嚣然思乱,祸旦夕及宗社。吾侪死不偿责,诸公安得首鼠两端。由是议罢。疏 上,竟遣闻,而中官皆憾珪。御史张羽奏云南灾。珪因极言四方灾变可畏。八年五月,复奏四月灾,因 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变六十九事。今自去秋来,地震天鸣,雹降星殒,龙虎出见,地裂
9、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与焉,灾未有若是甚者。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珪归三年,御史卢雍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日给为累,乞颁月縻、岁 隶,以示优礼。一 而 珪 适 卒,年五十七。遣命毋请恤典。抚、按以为言,诏魔其子中书舍人。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文毅。(节 选 自 明史傅珪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谓 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 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B.谓 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 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
10、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C.谓 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 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D.谓 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 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D.历 史 上 的“两京 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
11、处京城。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顶是()A.傅珪进入仕途,参与纂修文献。弘治年间,他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 大明会典得以升职;武宗继位,他进位左谕德,充讲官,修 撰 孝宗实录。B.傅珪任职礼部.劝谏讲究策略。他担任礼部尚书时,由于屡有争端,上奏增多;番僧因帝好佛求地百顷,他佯作不知皇上自称大庆法王,不理会给地的事。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D.傅珪为官清廉,死后受到好评。御史卢雍称赞他在位时有古代大臣风范,归乡后家无积蓄,艰难度日;嘉靖元年,他被列为先朝守正大
12、臣,追谥为文毅。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2)又谓珪刚直忠说,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89题。内宴奉诏作曹翰。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常得预时髦久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久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注】曹翰(923-992),宋初名将,六韬:古代兵书。时髦:指当代俊杰。阵 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站阵之意。8.诗的颈联又作 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9.这首诗与辛弃疾的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
13、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左传曹刿论战中记载,鲁庄公十年,齐国入侵,曹刿求见国君献策,但他的乡人质 疑 道:一(2)严格地说,溶阳并非绝对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繁杂,实在难以入耳。白居易 琵琶行中一两句表达了这样的意思。(3)在 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上,朗 诵 诗经陈风中 的 月出篇,即文中所谓一。选做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阅读下面的文字,请完成11 14题。玻璃贾平凹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决意再等一阵,楚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着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
14、,玻瑞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 注意玻璃 的字样。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叫王有福。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的戋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说:我请你去喝烧酒!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 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他不去德巴街,我
15、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挂伤的。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他说。一顿饭算什么!我给
16、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你 那酒店怎么啦?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这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一下子人焉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这就好。我 说。“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倒吓坏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呀!他们到处找你哩。是吗?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他们贴了布告老
17、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我嘿嘿笑起来。“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赔我?是赔你。我 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们,索赔的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大伯,你听我说老头从怀里构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那我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我不是有意的,真是看着什么也没有的,谁知道就有玻璃。你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
18、,你答应吗?答应。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莱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张布告:布告继续贴着,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 璃,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四实用类文本阅读,请回答第15 18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一代通儒顾炎武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警 能人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 救 世 也
19、,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据 他 在 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 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
20、赋、经济、军事部分,编 为 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 肇城志。顾炎武把 论语中 的“博学于文 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 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心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他晚年所撰 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 同学之士 加以称许。其弟子潘未在 日知录序 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
21、下贤豪长者。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 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 东土饥荒 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面对明清交替的现 实,顾炎武从历史反思中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 天下兴亡,匹 夫 有 责 ,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语文 全国 III 测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