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控制工程第四章城镇雨水沟道的设计学习教案.pptx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四章城镇雨水沟道的设计学习教案.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污染控制工程第四章城镇雨水沟道的设计学习教案.pptx(4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会计学 1水污染控制工程第四章城镇雨水沟道(udo)的设计第一页,共47页。图4-1 安徽省部分(b fen)地区的暴雨强度公式第 2页/共 47页第二页,共47页。三基本参数的确定1设计降雨的重现期设计降雨的重现期系根据地形特点和地区建设性质(居住区、中心区、工厂区、干道、广场等)两项主要因素确定,一般按下表确定(选自给排水设计手册(shuc)城市排水分册):设计降雨的重现期地形分级 重现期P的选用范围(年)说明 平缓地形0.333、0.5、1、2 谷线地形0.5、1、2、3 封闭洼地1、2、3、5、个别10、20第 3页/共 47页第三页,共47页。2设计降雨历时 一场暴雨经历的整个时段称
2、阵雨历时;阵雨过程中任一连续的时段则称降雨历时。阵雨历时和降雨历时常用分钟计算。雨水管渠的设计降雨历时包括地面集水时间和管渠内流行的时间两部分,计算公式为:(4-4)式中:t 设计降雨历时,min;t1 地面集水时间,min;t2管渠内流行时间,min;m 延缓系数(xsh)(也称折减系数(xsh)),暗管m=2,明渠m=1.2。第 4页/共 47页第四页,共47页。(1)地面集水时间的确定地面集水时间:是管渠起点断面在设计重现期、设计历时降雨的条件(tiojin)下达到设计流量的时间,确定这个时间,要考虑地面集水距离、汇水面积、地面覆盖、地面坡度和降雨强度等因素。在地面坡度皆属平缓、地面覆盖
3、互相接近、降雨强度都差不多的情况下(我国多数平原大中城市即属这种情况),地面集水距离成为主要因素。从汇水量上考察,平坦地形的地面集水距离的合理范围是50150米,比较适中的是80120米。以图4-2为例。第 5页/共 47页第五页,共47页。图4-2 地面集水时间计算示意图1一房屋(fngw),2一屋面分水线,3一道路边沟,4一雨水管,5一道路第 6页/共 47页第六页,共47页。图中箭头表示水流方向。雨水从汇水面积上最远点的房屋屋面分水线A点流到雨水口的地面集水时间通常是由下列流行路程的时间所组成:a.从屋面A点沿屋面坡度经屋檐下落到地面散水坡的时间,通常为0.3O.5min。b.从散水坡沿
4、地面坡度流入附近道路边沟的时间.c.沿道路边沟到雨水口a的时间。地面集水时间受地形坡度、地面铺砌、地面种植情况、水流路程、道路横坡和宽度(kund)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直接决定着水流沿地面或边沟的速度。此外,也与暴雨强度有关,因为暴雨强度大,水流时间就短。但在上述各因素中,地面集水时间主要取决于水流距离的长短和地面坡度。第 7页/共 47页第七页,共47页。在实际应用中,要准确地计算t。值是困难的,故一般不进行计算,而采用经验数值。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规定;地面集水时间视距离长短和地形坡度而定,一般采用t=515min。在设计工作中,应结合具体条件恰当(qidng)地选定。如t选用过大,将会
5、造成排水不畅,以致使管道上游地面经常积水,选用过小,又将使雨水管渠尺寸加大而增加工程造价。按照经验,一般在建筑密度较大、地形较陡、雨水口分布较密的地区,或街坊内设置有雨水暗管,宜采用较小的t1值,可取t1=58min左右。而在建筑密度较小、汇水面积较大、地形较平坦、雨水口布置较稀疏的地区,宜采用较大的t1值,一般可取t1=1015min。起点井上游地面流行距离以不超过120150m为宜。第 8页/共 47页第八页,共47页。地面集水时间可参考图4-3选用。图4-3上数据系按华北平原(hu bi pn yun)的平均降雨强度计算,基本上适用于东北平原,华北平原(hu bi pn yun),长江中
6、下游平原的城市,西北内陆、岭南沿海的平坦地形城市参用时可将集水时间适当加以调整,山区城市不适用。地面(dmin)集水距离L(米)图4-3 地面(dmin)集水时间第 9页/共 47页第九页,共47页。(2)延缓系数m值的确定 雨水管道按满流进行设计,但计算雨水设计流量公式的极限强度法原理指出,当降雨历时等于集流时间时,设计断面的雨水流量才达到最大值。因此,雨水管渠中的水流并非一开始就达到设计状况,而是随着降雨历时的增长才能逐渐形成满流,其流速也是逐渐增大到设计流速的。这样(zhyng)就出现了按满流时的设计流速计算所得的雨水流行时间小于管道内实际的雨水流行时间的情况。如果t值过小,会引起降雨强
7、度过大,计算出的管道断面偏大,造成投资增加。苏联的苏林教授对列宁格勒的雨水道进行了观测,发现大多数雨水管道中雨水流行时间比按最大流量计算的流行时间大20。建议用大于1(1.2)的系数乘以用满流时的流速算出的管内雨水流行时间t2。第 10页/共 47页第十页,共47页。此外,雨水管渠内各管段的设计流量是按照相应于该管段的集水时间的设计暴雨强度来计算的,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各管段的最大流量就不大可能在同一时间内发生(fshng)。如图4-4所示,管段AB的最大流量是发生(fshng)在t=t1时,其管径按满流设计为DAB。而管段BC的最大流量是发生(fshng)在t=t1+tA-B时,其管径按满流设
8、计为DB-C。当DAB出现最大流量时,此时的DB-C只是部分满流,当管段BC内达到最大流量时,其上游管段AB的最大流量已过;由于暴雨强度q一般随历时而减少,此时(t=t1+tA-B时)管段AB的流量显然降低,而DAB是不变的,所以在沿AB长度内的管道断面就出现了没有充满水的空隙面积x,在DAB内形成一定的富裕空间,即为管道内的空隙容量。图4-4雨水管段剖面(pumin)第 1 1页/共 47页第十一页,共47页。上述表明,当任一管段发生设计流量时,其他管段都不是(b shi)满流(特别是上游管段),所以可设想利用此上游管段存在的空隙容量,使一部分水量暂时贮存在此空间内,而起到调蓄管段内最大流量
9、的作用,从而可以降低其高峰流量,减小管渠断面尺寸,降低工程造价。然而这种调蓄作用,只有在当该管段内水流处于压力流条件下,才可能实现。因为只有处于压力流的管段的水位高于其上游管段未满流时的水位足够大时,才能在此水位差作用下形成回水,迫使水流逐渐向上游管段空隙处流动而充满其空隙。由于这种水流回水造成的滞流状态,使管道内实际流速低于设计流速,也就是使管内的实际水流时间t2增大。为了利用这一原因产生的管道调蓄能力,可用大于l的系数乘以用满流时流速算得的管内流行时问t2。第 12页/共 47页第十二页,共47页。根据苏联列宁格勒公用事业(gngyngshy)研究院的空隙容量计算理论,该系数为1.67。综
10、上所述,折减系数m实际是苏林系数与管道调蓄利用系数两者的乘积。我国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建议折减系数的采用为:暗管m=2,明渠m=1.2。在陡坡地区,暗管的m=1.22。第 13页/共 47页第十三页,共47页。3径流系数1)径流系数的定义(dngy):降落在地面上的雨水,一部分被植物和地面的洼地截留,一部分渗入土壤,只有部分沿地面流入雨水管渠,这部分进入雨水管渠的雨水量称做径流量。径流量与降雨量的比值称径流系数,其值常小于l。第 14页/共 47页第十四页,共47页。2)径流系数的影响因素:(1)降雨条件 包括强度、历时、雨峰位置、前期雨量、强度递减情况、全场雨量,年雨量等;(2)地面条件 包括覆
11、盖、坡度(pd)、汇水面积及其宽长比、地下水位、管渠疏密等。降雨因素中的前期雨量,对径流系数的影响比较突出。各种单一覆盖径流系数按下表4-1采用。第 15页/共 47页第十五页,共47页。表4-1 单一(dny)覆盖径流系数 覆 盖 种 类径 流 系 数各种屋面、混凝土和沥青路面大块石铺砌路面、沥青表面处理的碎石路面级配碎石路面 干砌砖石和碎石路面非铺砌土地面绿地和草地O.90O.600.45O.40O.30O.15第 16页/共 47页第十六页,共47页。各城市(chngsh)应参照降雨因素、地面因素等各种具体条件,根据单一覆盖径流系数用加权平均计算综合径流系数采用,表4-2数据可作参考。表
12、4-2 综合径流系数不 透 水 覆 盖 面 积 情 况 综合径流系数1建筑稠密的中心区(不透水覆盖面积70)0.6O.82建筑较密的居住区(不透水覆盖面积5070)0.50.73 建筑较稀的居住区(不透水覆盖面积3050)0.4O.64建筑很稀的居住区(不透水覆盖面积30)O.30.5注:上表中不透水覆盖面积情况的l、2及3一般相当(xingdng)市区,4相当(xingdng)郊区。第 17页/共 47页第十七页,共47页。第二节 城镇雨水沟道的设计一、雨水沟道设计的原则(1)尽量利用池塘、河浜受纳地面径流,最大限度地减少雨水沟道的设置。受纳水体周围的地面径流可直接借地面排入水体。(2)利用
13、地形,就近排入地面水体。雨水径流的水质和地面情况有关,初期径流的污染较大。近年来,国外个别地区计划处理初期径流,但通常都直接排入水体。雨水沟道应充分利用地形,就近排放地面水体,以降低造价。(3)考虑采用明沟。明沟造价低。在建筑物密度(md)较高,交通繁忙的地区,可以采用加盖明沟。(4)尽量避免设置雨水泵站。雨水泵站的投资很大,用电量也很大,可能冲击正常用电。(5)管道在检查井内连接,一般采用管顶平接,不同断面管道必要时也可采用局部管段管底平接,但在任何情况下进水管底不得低于出水管底。(6)在有条件的地方,应考虑两个管道系统之间的连通。第 18页/共 47页第十八页,共47页。(7)明渠与暗管的
14、连接:1)明渠接入暗管,一般有跌差,其护砌做法(zuf)以及端墙、格栅等均按进水口处理,见图4-5。图4-5 明渠(mn q)接入暗管示意第 19页/共 47页第十九页,共47页。图4-6 暗管接入明渠(mn q)示意 2)暗管接入明渠,应考虑淤积问题,也宜安排(npi)适量跌差,其端墙及护砌做法按出水口处理,见图4-6。第 20页/共 47页第二十页,共47页。(8)明渠与桥涵连接:明渠连接桥涵,要考虑水流断面收缩、流速变化等因素造成水面壅高的影响,必要时需对桥涵的过水能力进行核算。桥涵过水断面,应按明渠水面达到设计超高时的泄水量计算。桥涵流水面可适当低于渠底,对于管涵,其降低高度宜为0.2
15、0O.25倍管径,降低部分不计入过水断面。桥涵上游和下流的一段明渠应加铺砌,以防冲刷。(9)明渠穿过(chun u)洼地和高地:1)明渠穿过(chun u)洼地,应尽可能允许洼地的雨水排入。需顺渠身筑堤时,宜按土质情况决定其内外边坡,堤顶宽度不小于0.5米。2)明渠避免穿过(chun u)高地,当不得已需局部穿过(chun u)时,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然后再定该段采用明渠还是暗渠第 21页/共 47页第二十一页,共47页。二、雨水沟道系统的平面布置(1)雨水沟道的平面布置,应根据城市规划和建设情况,考虑利用河湖水体与洼地调蓄雨水,把地形条件、地下水位以及原有的和规划的地下设施、施工条件等因素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水污染 控制工程 第四 城镇 雨水 沟道 设计 学习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