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教学.ppt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课堂教学.ppt(3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科学课堂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环节的有效性教学环节的有效性主讲人:王永红2011年7月问题一: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性问题一: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性一、创设情境的作用:一、创设情境的作用:1、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产生向往、探究的欲望;能够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系统建立实质性的联系;进一步明确探究的目的,使学生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给思维以动力。2、能够提高学生素质,促使学生能够凭借观察、实验和文献资料等对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3、能够扩大学生视野,增长知识,促使学生在课堂内学得的知识能够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把学生带进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创
2、设情境应注意的问题:二、创设情境应注意的问题:1、问题要小而具体。、问题要小而具体。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中的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中的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一课,教师创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一课,教师创设的情境是:在设的情境是:在100毫升水里不断地加盐,它能毫升水里不断地加盐,它能不能不断溶解,不能不断溶解,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教师问学生:教师问学生:“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呢?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呢?”学生沉默,却很少有人举手。如果教师能够引学生沉默,却很少有人举手。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先明确:导学生先明确:100毫升水有多少?盐的多少怎
3、毫升水有多少?盐的多少怎么算?怎样才算溶解了?明确了这样的问题,么算?怎样才算溶解了?明确了这样的问题,科学探究就与学生的已有知识建立了联系。科学探究就与学生的已有知识建立了联系。2、情境要有启发性。、情境要有启发性。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例如:溶解的快与慢一课的教学,教师首先出示:清水(一杯)、固体物质(一袋)(教师为了实验现象明显,易于学生观察,固体物质用小儿感冒冲剂代替)让学生观察。然后教师说:“老师把这袋固体物质放入水中,能不能知道固体物质溶解的是快还是慢”,很显然,只用之一杯清水和一袋固体物质很难得出固体物质溶解的快与慢。再让学生设想实验
4、需要的材料,考虑实验方法;最后将“问题、材料、方法、步骤”各要素统一到研究计划的制订当中,逐渐形成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这样的情境具有一定的启发性。3、情境必须以、情境必须以“有结构有结构”的材料做支撑。的材料做支撑。通过观察、实验、阅读等对问题进行分析、探索、讨论、归纳,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4、情境要具有现实性。、情境要具有现实性。与学生实际生活和已有经验密切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深入挖掘教材、精心领悟内容,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精心设计、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自行探究。三、创设情境的方法三、创设情境的方法根据教学实际,
5、采用观察、实验、谈话等方法,谜语、故事、儿歌、游戏等形式,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欲望。问题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问题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是:教师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是:一、问题过大,缺少一、问题过大,缺少“脚手架脚手架”,思考难以入手。,思考难以入手。例如: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食盐这节课,教师创设情境:在100毫升水里不断地加盐,它能不断溶解吗?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之后问学生:“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呢?”“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呢?”这似乎成了科学课上的一句不能不说的话,但从中可以看到,这个问题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显然太大了,学生沉默不语,让学生无从下手。正
6、确的方法应该是: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逐步明确的问题是:1、100毫升水有多少?2、盐的多少怎么算?3、怎样才算食盐在水中溶解了?明确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然后,再让学生设想实验需要的材料,考虑实验方法;最后将“问题、材料、方法、步骤等要素统一到研究计划的制定当中,逐渐形成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二、问题不明,缺乏引导,学生活动无效。二、问题不明,缺乏引导,学生活动无效。例如:某一位教师在讲授六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中的第七课斜面的作用时,先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给每个小组发放了一个测力计、一盒钩码、一块搭斜面的平面木板及四个不同高度的小物品。教师对学生说:请你们用这些材料进行实验探究“
7、斜面有什么作用?”“不同坡度的斜面?”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课题板书,学生把头凑到一起,教室内一片嗡嗡声。教师开始巡视指导。大约过了30分钟的时间,教师组织学生小组汇报,结果是学生热热闹闹地“玩”了30分钟。教师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亲自观察,自己发现斜面具有省力的作用。进一步提出新问题即斜面省力大小与斜面坡度大小有什么关系吗?但是,由于教师的问题不明确,又缺乏科学、正确的引导,学生不能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完成学习任务,结果白白浪费了40分钟宝贵时间。三、问题太多,缺乏思考,形成的知识不三、问题太多,缺乏思考,形成的知识不扎实。扎实。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与浮中的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的
8、探究活动。教师提供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形针、蜡烛、萝卜、带盖的空瓶、橡皮等材料,依次进行实验,研究物体的大、小对沉浮的影响,物体的轻、重对沉浮的影响。这也是通过对比的方法,分步进行的两项实验,而老师却把它们列在一个实验中,因此学生得出的结论是:“看不出物体的大小、轻重与物体沉浮的关系”是必然的。师:物体的沉浮真的跟物体的大小、轻重都没有关系吗?问题出在哪里呢?真的没有关系吗?我们接下来该怎样办呢?课堂出奇地安静,学生低头思考,面有难色。在实验前,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认为物体的沉浮与大小和轻重都有关系,可初步实验后又看不出关系来,学生前概念又模糊了,怎么回事?老师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学生来
9、不及思考。对于小学生来说,同时从多角度关注同一个物体,是有很大困难的。当学生的思维迷失了方向,用“我们接下来该怎样研究呢?”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后续探究活动,显然不是上策。因为在不少学生的初始概念中,物体越小,重量越轻,就越容易浮起来。因此,教师可以用橡皮、萝卜等材料引导学生转化前概念:学生会认为把橡皮切得很小的时候,会浮起来。1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2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实验结果与学生的推测相反,这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科学 课堂教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