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实验 探究实验设计之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pdf
《初中化学实验 探究实验设计之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实验 探究实验设计之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pdf(7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探究实验设计之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1.化学反应原理如图5 T所示,利用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从而使容器内形成负底打开止水夹后,水进入容器内。进入容器中的水的体积,可粗略地认为是空气中所含氧气的体积。4P+5O?2P2O52.实验仪器:集气瓶、燃烧匙、烧杯、玻璃管、乳胶管、止水夹。实验药品:红磷、水。3.探究方案:在集气瓶中放入少是水(用于溶解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同时可吸收燃烧产生的热,有利于瓶内降温),做上记号,并将瓶内剩余体积均分为五等分。用止水夹夹紧乳胶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观察到红磷燃烧,产生浓厚的白烟。红磷熄灭后,冷却至室温,打开止不夹,观察到水进入集
2、气瓶内,最终水面在五分之一记号处。4.探究评价:该探究实验在反应原理上就存在错误。我们都知道反应物浓度越小,反应的速率越慢。当燃烧持续进行时,氧气的浓度越来越小,氧化的速率也越来越小。一旦燃烧放出的热量不足以维持可燃物在着火点以上温度时,燃烧便停止了。这也是有些物质不能在空气中燃烧,但能在氧气中燃烧的原因。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利用燃烧试图除尽空气中的氧气,是很难达到目的的。维持红磷燃烧需要的氧气浓度相对较高,因此就更无法除尽氧气了。很多教师在做该实验时,都发现,最终水面停在十分之一处,而不是五分之一处,原因就在于此。该实验装置可能发生气体泄漏的地方太多,加之燃烧的红磷伸入集气瓶中加热了内部的
3、空气,使之外逸,都会导致实验的误差。要做好该实验,关键要注意以下几点:用更易燃烧的可燃物代替打磷(如白磷);装置的气密性要好;燃烧匙伸入集气瓶中的速度要快,并塞紧塞子。5.资源开发: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在做好本探究实验除用白磷代替红磷外,就是尽可能防止或减少气体泄漏的可能。我们可以利用以下装置来进行探究:用凸透镜将太阳光聚焦到白磷,使白磷燃烧。此法可以防止燃烧匙伸入集气瓶时气体的散逸。如图5-2 o用水浴加热的办法使白磷燃烧,也可以防止燃烧匙伸入集气瓶内气体的散逸。白磷的着火点仅40 ,水温稍高,足以使白磷着火燃烧。如图5-3。做此实验时,盛白磷的广口瓶不能直接放入沸水中,也以免广口瓶因
4、骤热而爆裂。可先用温水淋浴后,再将热水注入外面的大烧杯中。用钟罩代替集气瓶进行实验,如图5-4所示。钟罩下方敞口,气体受热膨胀时,可将水压出一部分从产生减压作用。用此法既减少了气体泄漏的可能,准确性比原实验方案高。(4)在一端封闭的粗玻璃管内放一颗白磷,用胶塞塞住,并使从推入到玻璃管中部,记下位置。用酒精灯微微加热白磷,使之燃烧,同样可观察到白磷燃烧,有大量白烟生成,胶塞被推向外侧(右侧)。待装置冷却,胶塞逐渐向内侧(左侧)移动,根据胶塞停止时的位置,确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如图5-5。这种方法在不透气的情况下进行,几乎可以完全防止漏气。但要注意的是,胶塞在干燥条件下很难塞入玻璃管内,可蘸少量水
5、后向管内推入;推入时,还须在胶塞上插一根注射器针头,以便排出气体,待胶塞推到合适位置时,拔出针头即可。做该实验时,玻璃管不宜太短,太短,加热时胶塞会被推出管外。6.创新思维:利用缓慢氧气测定氧气的体积分数如 图 5-6 所示,取 长 1 0 c m,宽 1.5 c m 的铝箔,用细线系好。在其表面涂一层硝酸汞的药液,立即用滤纸将铝箔擦干,迅速放入粗玻璃管中,悬于玻璃管上部,立即插入盛水的小一水烧杯中,塞上塞子,静置观察。图&6铝跟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放出的热,使玻璃管壁变得温热;玻璃管内水位慢慢上升,l O m i n 左右,水位上升停止。进入的水的体积约为玻璃管未浸入水中部分容积的1/5。进行该
6、实验时,应当注意:硝酸汞溶液的浓度要大。铝箔表面涂硝酸汞溶液后要立即用滤纸擦干后再放入试管中,否则,铝跟硝酸汞反应置换出来的汞,在形成铝汞齐的条件下,铝会跟水反应产生氢气,使测定出的氧气体积分数偏低。利用蜡烛燃烧测定氧气的体积分数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常温下二氧化碳仅微溶于水,且溶解速度比较慢,因此一般不用蜡烛燃烧测定氧气的体积分数。但若能吸收二氧化碳,此法也不失为一种简便的方法。而且蜡烛易燃烧,取材方便,可鼓励学生在家自己动手实验。如图5-7所示,在水槽中盛适量的稀氢氧化钠溶液,并滴入2 3滴酚献试液,在小木片上固定一只短蜡烛(普通蜡烛1 c m,生日蜡烛2 3 c m),用火柴点燃蜡烛
7、。图把集气瓶倒扣在小木块上方,并将瓶口水封。几秒钟后,蜡烛火焰熄灭,水位上升。且进入瓶中的液体变红色。在水下用玻片盖上集气瓶,取出,量得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集气瓶容积的1/5。若学生在家做此实验,可用茶杯代替集气瓶,用石灰水代替稀氢氧化钠溶液(若无石灰水,用清水效果也很好)。该实验简便、粗略,可多次重复,容易被学生接受。缺点是,在盖上集气瓶开始时,由于气体膨胀,有气泡从瓶口冒出,导致实验测得的值偏大。用加热氧化法测空气成分把长约2 c m 的一束细铜丝装进一根长约5 6 c m 的普通玻璃管中部,两端用两节橡皮管分别跟两只注射器(其中一只注射器留出5 0 m L 空气,另一只注射器不留空气)
8、连接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密闭系统(如图5-8)。推动注射器活塞,空气可以通过装铜丝的玻璃管在两只注射器间来回传送,不会泄漏。铜丝旧 I LLLP 加 二 i I I I I(口图5-8给装有细铜丝的玻璃管加热,待铜丝的温度升高以后,缓缓地交替推动两只注射器的活塞,使空气在铜丝上来回流动。经过5 6次以后,空气里的氧气可以全部与铜结合。停止加热,冷至室温,读出残留的注射器里气体的体积数。减少的体积即为5 0 m L 空气中所含氧气的体积。由此可以推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做该实验时,要注意注射器不宜太小,太小体积变化不大,现象不明显。探究实验设计之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化学反应原理蜡烛由石蜡和
9、绵芯组成,主要反应是石蜡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氧化反应。石蜡的主要成分是固态烷烧类物质的混合物,其中二十二碳烷和二十八碳烷含量最高。2Q2H4”+67。2 44CO;4-461 hO2c2x1【外+7502 56CO2+58H2O反应过程中,伴随有熔化、放热、发光等现象。由于石蜡中固态烷烧中碳的质量分数高,在空气中较难充分燃烧,故反应过程中有少量的黑烟生成。2c22H#+2302 盘=44C+46H q2C2SH5X+29O2=H=56C4-58H;O烛焰也分三层,最内层几乎不能接触空气(氧气),没有发生燃烧,故焰心部分基本上由石蜡蒸气组成,颜色很浅,呈浅蓝色;中间部分接触空气(氧气),但接触不
10、充分,产生不完全燃烧,有大量固体的炭粒产生,故温度不太高,但由于固体颗粒受热激发发生较明亮的可见光,因此,内焰部分最明亮,呈明亮的黄色火焰;外层接触空气(氧气)充分,燃烧完全,基本不产生固体颗粒,因此火焰颜色很淡(几乎不易观察到或显较浅的橙红色),但由于燃烧充分,产生的热量多,故温度最高。2.实验仪器:烧杯、玻璃片、火柴。实验药品:蜡烛、澄清石灰水。3.探究方案:点燃前探究:观察蜡烛的外观(包括颜色、状态、形态、组成、结构、硬度、密度等)。蜡烛由石和棉芯组成;常做成圆柱状;石蜡本身是半透明状的白色,一般的蜡烛因添加了不同颜料而呈不同的颜色,最常见的是本色或红色;可做成不同的形状;硬度小,可用小
11、刀切割;取一小块放入水中,石蜡浮在水层上,说明密度比水小。燃 着 时 探 究:点燃蜡烛,观察石蜡的熔化、蜡烛被点燃及燃烧现象,观察火焰的分层情况等。用燃着的火柴慢慢靠近烛芯,观察蜡烛的熔化到被点燃的过程。蜡烛火焰的外焰的亮度太低,不易观察。因此,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用火柴梗平放入烛焰中,火柴梗外侧碳化,说明蜡烛火焰外层(外焰)温度最高(如图 3-1)。用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可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液滴出现,说明蜡烛燃烧时有水生成(如 图 3-2);将烧杯迅速翻转,倒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可看到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图 3-1 图 3-2 图 33熄灭时探究:吹灭蜡烛,并用火柴
12、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恢复燃烧,说明“白烟”是可燃性气体(其实是石蜡蒸气在空气中凝结成的微小悬浮颗粒)。在做此操作时应注意,点燃的速度要快,稍慢,蜡烛冷却,不再产生蒸气,就很难点燃了;二是,火柴火焰不可离烛芯太远,距离越大,石蜡蒸气浓度越小,越难点燃。(如图3-3)4.探究评价:该探究实验现象比较明显,操作比较简单,探究的深度也比较低,学生容易完成。为激发学生探究积极性,教师可鼓励学生增加探究的内容。但由于季节问题,做该探究实验时,正值九月,天气炎热,探究有水生成的实验可能现象不明显。可鼓励学生在家里将玻璃片放入冰箱中稍冷却(不可过分冷却,玻璃片温度太低,放在空气中就能导致空气中水蒸气的
13、凝结)。5.资源开发:蜡烛是家庭常见的物品,可鼓励学生在家里增加探究项目。(1)探究石蜡的熔点:从蜡烛上切下一块石蜡,投入刚烧开的沸水中,观察到石蜡熔化,说明石蜡的熔点低。探究烛焰焰心部分气体:点燃蜡烛,等蜡烛燃烧较旺时,用镶子夹持一根34 cm的玻璃管,伸入烛焰的焰心部位,将焰心部位气体导出,用火柴点燃。如图3-4所示。可看出气体被点燃,说明蜡烛的焰心部位主要由石蜡蒸气组成。图 3-4图 35探究烛芯对蜡烛燃烧的影响:在小铁盒中加入适量的石蜡,用火柴点燃,观察点燃的难易 程 度(一般不易点燃);在石蜡中插入一根棉线(或其他可燃性的条状物,如秸秆、细火柴梗等),再用火柴点燃,观察点燃的难易程度
14、(只要所用烛芯干燥,一般很容易点燃)。(4)探究蜡烛燃烧所生成黑烟的性质:点燃蜡烛,观察烛焰上方产生黑烟。取瓷质碗或碟等置于烛焰上方,一段时间后,瓷片熏黑,取下瓷片,用手捻黑色粉状物,感觉到有滑腻感(如 图 3-5),这是蜡烛不完全燃烧生成的炭黑。用纸转成纸筒,罩在火焰上,再观察,可见烛焰变亮,黑烟明显减少甚至消失。说明黑烟是石蜡不完全燃烧形成的。图 366.创新思维:检验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用断颈的废长颈漏斗,将颈在酒精灯火焰上烧捏吹制成直角,再将一根玻璃管如法吹制成W形,然后按如图3-6所示装好装置。实验时,在 W管弯曲处滴进几滴澄清的石灰水后,点燃蜡烛,将其放在漏斗口下,过 12
15、分钟后,在 W管的第1弯曲处出现小水珠,在第2 弯曲处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证明蜡烛燃烧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火柴使蜡烛复燃。取一支蜡烛,将其点燃,待燃烧很旺时,吹灭蜡烛,随即把根火柴的药头与烛芯接触。吹火的蜡烛又会立即燃烧起来呈明亮的火焰。这是由于蜡烛刚熄灭时,烛焰尚有余温。火柴头上主要含有强氧化剂氯酸钾和易燃物硫黄等,灯芯的余温足以使火柴上的药物反应,放热而着火燃烧起来。探究实验设计之二氧化镒的催化作用1 .化学反应原理:过氧化氢不稳定,在常温下就能缓慢分解放出氧气。但速度较慢,不易察觉。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适量二氧化镭后,能立即有氧气迅速放出。在此反应中,二氧化镒是催化剂,能加速该反应的
16、发生。2H2。2 5 =2比0 +0 2 f2 .实验仪器:试管、酒精灯、药 匙(或纸槽)、木条等。实验药品:5%的过氧化经溶液、二氧化铳等。3 .探究方案:在试管中加入约5 m L 5%的过氧化氢溶液,将根较长的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内试验,木条不复燃,证明无氧气放出。(准确地说,是放出氧气速度慢。)如 图 7-1。图7-1将上述过氧化氢溶液在酒精灯上微加热一会,再用带火星的木条试验,木条复燃。说明加热可加速过氧化氢的分解,同时也说明,过氧化氢本身可以分解,以此说明催化剂不另取一支试管,在其中加入约5 m L 5%的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试验不复燃后,立即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镒粉末。再用带火星
17、的木条试验,木条复燃。证明二氧化能加速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如图7-3。图7-34 .探究评价:该实验先由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不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说明常温卜过氧化氢溶液不能放出氧气(准确地说,是放出氧气速率低,不足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再山加热过氧化氢溶液,使带火星木条复燃,说明过氧化氢本身能放出氧气。为讲清催化剂的作用,此实验不能忽视。再从常温下加二氧化镒,有氧气快速放出说明二氧化镒能加速该反应。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使该实验也存在某些缺点,-是需要的时间比较长,二是没能检测反应后二氧化毓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5 .资源开发:(1)在带凸起的双叉试管中,一边加入约1 g的二氧化锌,试管口稍倾斜向上
18、固定在铁架台上,小心加入5 m L 5%的过氧化氢溶液。如图7-4 所示。先用带火星的木条试验,木条不复燃,证明无氧气放出。小心扭动又叉试管,使过氧化氢溶液倾入另一管中,再用带火星木条试验,木条立即复燃,并产生明亮的白色火焰。证明有氧气放出。此实验有明显的反应现象,时间短,用于演示实验效果很好。该反应还可以用二氧化镒催化氯酸钾分解代替。也可以用双叉试管实验。在双叉试管两边各放入1 g 左右的二氧化镐和3 g 左右的氯酸钾,固定在铁架台上,用带火星的木条试验。木条不复燃。再分别用两只酒精灯分别在两边加热至氯酸钾熔化,用带火星的木条试验,木条不复燃。如图7-5 o移开酒精灯停止加热,并小心将又叉管
19、倾斜,使二氧化镒倾入氯酸钾中,再用带火星木条试验。木条立即复燃,并产生明亮的白色火焰。证明有氧气迅速放出。6.创新思维: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中,二氧化镒并不是唯的催化剂。笔者亲自实验过几种不同物质对氯酸钾和过氧化氢溶液的催化效果,又从资料中查阅到,有人也曾做过类似实验,发现有很多物质对过氧化氢和氯酸钾分解都具有催化作用,甚至有的表现出比二氧化毓更好的催化效果。这些物质包括:Ti Oz、V2 O5、迂2。3、Mo 03.P2 O5、Mn S0 Na HSO;、Na2S204,Ca 2 P2 O7、Cu O Fe203,Pb Oz、Zn O、A l Al2(SOf)3 Ca Cl2,KCQ Na
20、 Ck Ca O,Si 02,碱石灰、细砂子、粉笔灰、碎瓷粉、砖瓦粉、玻璃粉、粘土、石灰石等。其中Fe。、Cu O、Pb Oz 等的实际效果,从表面上看,比 Mn Oz 的催化效果还要更好些。因此实验若无二氧化镒时,完全可以用以上易得的物质做催化剂。探究实验设计之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1 .化学反应原理: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是空气密度的L 5 倍,故二氧化碳可以灭火。将二氧化碳倾倒入盛有高低不同的两支蜡烛的烧杯中,可见蜡烛由下而上依次熄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在集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加入水振荡,二氧化碳溶解,致瓶内压强变小而出现内陷现象。二氧化碳能和
21、水反应,生成碳酸。H2O+CO2=H2CO3碳酸能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幻色。碳酸很不稳定,受热或浓度较高时易分解。H2CO3=H2O+CO2 t将变红色的石蕊试纸加热,试纸又变成紫色。(4)二氧化碳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难溶性的碳酸钙而使溶液变浑浊。这是室验室检验二氧化碳的常用方法。CO2+Ca(OH)2CaCO3 I+H Q2 .实验仪器:烧杯、塑料瓶、集气瓶、喷壶、试管等。实验药品:二氧化碳、蜡烛、石蕊试纸、水、新配制的澄清石灰水等。3.探究方案:(1)用铁片弯成一个小阶梯,用酒精灯稍加热。将两支长短相同的蜡烛趁热按在铁片上,待冷却后,蜡烛即固定在铁片上了。将此置于烧杯中。手握集
22、气瓶,将其中新收集的二氧化碳顺烧杯壁缓缓倾倒入烧杯同,可看到小蜡烛由下而上熄灭。如 图 1 7-1。由此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图 17-2做此实验时,收集的二氧化碳要尽可能满,尽可能纯净。集气瓶用较大的为宜。倾倒时要沿杯壁往下倒,太快上下蜡烛一道熄灭,太慢,下面的蜡烛熄灭了,上面的蜡烛还会继续燃烧。教师最好事先做几次,体验一下倾倒速度。以保证实验的成功。用塑料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倒入约三分之一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到塑料内陷。如 图17-2。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用吸水性较好且有一度强度的纸折四朵小花,将其完全浸入石蕊试液中,取出晾干后,再浸入石蕊试液中
23、,取出晾干。直到纸花变成明显的紫色为止。向第一朵小花上喷稀醋酸(或稀盐酸等),纸花变红色。说明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向第二朵小花喷水,纸花不变色。说明水不能使石蕊变红色;将第三朵纸花放入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纸花也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色。第四朵纸花先喷水湿润,再放入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纸花变红色。说明此时有酸存在,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产物碳酸,如 图17-3。I喷稀阴啮 I I喷水 III直接放入二融化碳中IV喷水后放入二融化碳中图 17-3取出第一朵和第四朵变色的纸花,分别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第一朵纸花不变色,第四朵纸花变紫色。由此说明碳酸不稳定,遇热分解。(4)在试管中取
24、5 m L 左右的澄清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石灰水变浑浊。4.探究评价: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需要有一定的经验,不易成功。该实验烧杯容积要适当,过小,倒入的二氧化碳很快充满整个烧杯,导致上下蜡烛几乎同时熄灭。烧杯太大,二氧化碳量不足,下层蜡烛熄灭而上层蜡烛继续燃烧。烧杯宜以1 5 0 m L,集气瓶用2 5 0 m l 为宜。证明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效果明显,操作简便,效果很好。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中,纸花的制作有一定的难度。纸质太软,浸泡时纸张易泡化,纸花不成形,纸质太硬,石蕊在纸花上不易形成较均一的紫色。向纸花上喷酸时,由于喷雾的不均匀,纸花上出现红色斑点,而不是均一的红色。(4)二氧化碳和石灰水
25、反应时,通入二氧化碳的时间要控制好。出现明显的浑浊即停止通入二氧化碳。若继续通入,二氧化碳与碳酸钙继续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溶液又变澄清。CaCO3+H2O+CO2=Ca(HCO3)25.资源开发:为避免倾倒二氧化碳失败,可将实验进行如下改进,如 图 1 7-4。点燃阶梯上蜡烛,从导管中通入二氧化碳,一会儿就可看到下层蜡烛熄灭,然后上面的蜡烛熄灭。当然,通入二氧化碳的速度不可太快,太快蜡烛熄灭的时间差太小,不易分辨。图 17-4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可选用以下实验。如 图 1 7-5 所示。在铁架台上挂两个纸袋(或塑料袋),调整,其其平衡。向右边的纸袋内倒入二氧化碳,可明显看到杠杆向右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化学实验 探究实验设计之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初中化学 实验 探究 实验设计 测定 空气 氧气 含量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