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学纪事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学纪事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设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幼学纪事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设计幼学纪事教案教学目标1.围绕中心,剪裁得当,重点突出。2.学习本文语言的幽默,语言描写中蕴含的真情实感。3.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浸透对良师益友的感激、敬仰与怀念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记事写人材料的选择。2.难点:亲切、生动、豁达、幽默的语言中包含的辛酸的感情。导语同学们,你们的童年是金色的,因为有烛光晚餐、安徒生童话、还有外婆的彭湖湾,还有神奇无限的因特网,让你们遨游世界。但是如果童年充满了贫穷与艰辛,你又会怎样呢?是抱怨生活对你不公平?还是乐观豁达地正视生活?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于是之的幼学纪事,将让你们体会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心态,感受别样的人生。教学步骤
2、一、词语补释:憋bi:抑制或堵住不让出来。殁m:死。忐忑tnt:心神不定熏陶渐染:指人的思想行为长期接触外界事物而受影响。不绝如缕:比喻技艺或其他方面的继承人稀少,还比喻声音细微。绝:断,缕l细线。令人神往:叫人一心向往。神往:一心向往。日久天长:形容时间积累得很久。寥寥可数:形容非常少。寥寥:非常少。立竿见影:比喻立见功效。良师益友: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好朋友。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可想。兀立:直立。忐忑:心神不定。二、分析课文:1.读课文。教师范读一部分,学生续读完全篇。(可配乐)2.理清文章的结构: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全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写作者幼年的生活环境。(求学)第一
3、层(1自然段):作者贫寒的家境:祖母、母亲寡居贫穷,没有文化。第二层(2自然段):作者家的环境:大杂院。第二部分:写作者幼年上学,遇到的两位良师。(上学)第一层(3自然段):过渡段,概述在艰苦而无文化的环境中求学的困难情形。第二层(4自然段):过渡段,引出对小学时代两位良师的回忆。第三层(5自然段):回忆孔德小学一位忘了姓名的老师。第四层(612自然段):第九段:回忆卫天霖老师。第三部分:少年辍学,陷入更加困顿的境地。(辍学)第一层(1318自然段):交代作者上学经济来源和中途辍学的原因、经过。第二层(1920自然段):茫然待业的时间里,母子俩过着“一当二押三卖”的凄苦生活。第四部分:写作者辍
4、学后苦心求学的经过。(业余求学)第一层(2123自然段):写在待业期间,侥幸进辅仁大学中文系旁听的经过。第二层(2427自然段):写找到职业后,边做事边上夜校的经过。第三层(28自然段):作者对那时恶劣的政治制度的深恶痛绝和对良师益友的感激、敬仰和怀念。全文的总结,议论点题。三、研习课文落实重难点:文章以“幼学纪事”为题,明确了记叙的中心:记幼年求学之事。作者一共叙写了那些求学之事?记叙了幼年求学两位恩师对他的影响:回忆了孔德小学一位忘了姓名的启蒙老师;深情叙写了一位默默的播种者,绘画老师卫天霖。在待业期间,侥幸“混进”高等学府旁听,沉醉在教授们精湛的讲解里;找到了一份工作仍去业校学习法语。作
5、者为什么要写求学之外的事呢?比如家境的贫寒,“一当二押三卖”的凄苦。正是因为生活在一个贫穷没有文化的大杂院,才显出作者坚持读书的难能可贵,而能够“没有胡乱地生长”的原因是遇到了两位良师。可见恶劣的环境,困苦的条件的交代是叙写两位老师的背景,作者上学的经济来源是由本家提供的,而本家们停止资助,作者只有辍学,这是作者求学历程中的一个转折点,必须有个交代;记叙待业期间的凄苦生活,则是为下文记叙作者在这种境遇中苦心求学作了铺垫。哪名同学能总结一下本文围绕中心,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选择材料?本文紧紧围绕幼年求学这一中心选择材料,整个求学过程大体分为两个阶段:正规上学、业余求学。文章以时间为顺序来记叙这一
6、过程,第二、第四部分是记叙的中心,进行了详写。第一、第三部分则分别交代了两个阶段的背景,用略写。与求学无关的往事,一律不写。这样重点突出,条理分明。本文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以事情的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为线索。叙述总是按一定的顺序进行的,常用的叙述方法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等。简单的记叙文常常只使用其中的一种或两种,复杂的记叙文往往是综合运用。本文叙述的顺序是什么?以顺叙为主,兼有插叙。作者按着事件发展的先后次序叙述了贫寒的家境、上学、辍学和业余求学的经过。但在第一部分里插叙了帮老郝叔叔起草“请会通知”的事。这段插叙的作用是什么?一是明确“我”当时的处境和地位与“拉洋车的”同处社会
7、的最低层。二是说明劳动人民没有文化的痛苦。这样的插叙丰富了文章的内容,通过“我”作为没有文化的大杂院的“知识分子”写请会通知这件事真实地反映了“我”没有良好的家庭和环境的熏陶,反衬出下文影响作者一生的老师的重要。突出了中心。四、分析艺术特色:1.语言特色:轻松的幽默,含泪的微笑。食不裹腹,也会有幽默么?为什么?文章所记,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写来如诉家常,亲切生动。作者幼年丧父,家境贫困。求学过程中不知经历了多少艰辛。今天回忆这些往事,绝非百无聊赖而抚摸昔日的伤口以自哀自怜,而是出于严肃的时代责任感,对那些黑暗年代作深沉的反思。辛酸的往事,严肃的反思,发而为豁达风趣的语言,形成本文幽默的风格。本
8、文幽默有两种形式:a.用貌似轻松的笑话,来说严肃的事情。b.故意将笑话说得十分严肃。这一语言特色在本文中是怎样体现的?本文综合运用了这两种形式。本来是凄苦辛酸的往事,作者却说得俏皮轻松,叫你忍俊不禁,而等你想笑时,却分明听到作者说得那么严肃,几乎要催人泪下。在第一段中,交代作者出生于一个“完全没有文化的家庭”,家里根本没有一本书,却偏要说,“家里的藏书每年一换”,接着一个转折,“但只有一册”,再来个解释,“就是被称为皇历的那本书。这”笑话是说得多么严肃。又如第三部分,作者写到辍学后找事做的艰难,“母子两个茫茫然地等着,等着一个谁也不愿多想的茫茫然的未来。”这是多么沉重的往事!然而文章没有“哭”
9、出声来,接下去便是一句轻松的俏皮话:“茫然中还是有事可做的。子承母业,去当当。”这貌似“轻松”的“俏皮话”,却要比连连的泪水更沉痛。2.表现手法:鲜明而强烈的对比。例如,恶劣的社会环境和“那么多好的老师和好的朋友”,“完全没有文化的家庭”和渴求知识的“我”,“花了钱”而旷课的“学子”和做贼般“偷窃知识的人”,“法兰西文学的殿堂”和厕所餐厅,“雅人”与“俗人”等。这些对比都是那么强烈,使本文的幽默具有更强的感染力。作者虽没有加任何的议论,自然会引起读者认真严肃的思索,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五、解题指导: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熏陶渐染(xn)伫立(zh)苛酷(k)不绝如缕(l)兀
10、立(w)寥寥可数(lio)二、请说明下列引号的作用:1表特定的词语2表特定的词语3标明从书上引用的部分4表否定5表讽刺6表反语三、家境贫寒、幸遇良师、好学上进。小结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题目明确了记叙中心记幼年求学之事。写作者亲身经历,写来如诉家常,亲切生动。先交代家庭及周围环境,再写幸运地遇到了校内外的良师益友,但生活迫使作者中途辍学,表达了作者对那时恶劣的政治制度的深恶痛绝。字里行间,寄寓着对今天年轻一代的深切希望,希望他们珍惜良时,好学上进。虽然往事是辛酸的,作者却以一种平常心态坦然面对,笑谈求学之事,感情真切深沉,于豁达幽默之中,含有一股催人奋进的力量。作者深沉而严肃的反思体现出来的历史
11、责任感,令我们良久沉思。幼学纪事原文节选阅读我出生于一个完全没有文化的家庭,跟着寡居的祖母和母亲过日子。她们都一字不识。那时形容人们无文化,常说他们连自己的名字也写不出。我的祖母和母亲则更彻底,她们压根儿就没有名字。家里的藏书每年一换,但只有一册,就是被俗称为“皇历”的那本历书。她们只能从书里的图画中数出当年是“几龙治水”,借以预测一年的天时。至于全年二十四个节气都发生在哪一天和什么时辰,编书人未能画成图像,她们自然也就辨认不出了。直到我上小学,家里上两代人的这个困惑才算解除,“皇历”也才得到了比较全面的利用。真的,不要小看小学生。在我住过的那个杂院里,出个小学生,就算得上个知识分子。比如同院
12、拉洋车的老郝叔,孩子多,拉了饥荒要“请会”(一种穷人之间的经济上的互助活动,但要出利息),就找到了我,叫我帮他起草一个“请会”的“通知”,其中包括本人遇到什么困难,为什么要发起这个活动,将要怎么办等等的内容。那时我顶多不到三年级,怎么写得了!但老郝叔鼓励我:“你照我说的写,他们都懂。”我于是拿了毛笔、墨盒伏在老郝叔的炕上他家无桌,炕上只有一张席,硬而且平,伏在上面写字是极方便的就这样,他说我写,不大会儿的工夫,居然写出来了。随后又抄了若干份分别送出。“凡著诸竹帛者皆为文学”,讲起文学的定义来,是有这么一说的。那么,我替老郝叔起草的这篇“通知”,无疑是一篇为人生的文学了,何况还分送出去,也算是发
13、表了的呢!这篇出自老郝叔的心与口的好文章,我现在竟一句也记不起来了。老郝叔又早已作古。他无碑、无墓,所有的辛劳都化为汗水,洒在马路和胡同的土地上,即刻也就化为乌有。但对老郝叔,我老是不能忘记,总觉得再能为他做些什么才可以安心似的。一个人的读书习惯,依我看,总是靠熏陶渐染逐步养成的,这就需要一个稍微好些的文化环境。我的家庭和所住的杂院,教给了我许多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但就培养读书习惯而言,那不能说是好的文化环境。我正经上学只念到初中,且功课不好。虽然读了苦儿努力记,也没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一道稍微繁难的算术题,我憋住了,能找谁去?杂院里是没有这样的老师的。我后来所以还喜欢读点书,全靠我幸运地遇到
14、了校内外的许多良师益友。开始叫我接近了文艺的是孔德小学的老师们。有一次,一位眼睛近视得很厉害而又不戴眼镜的老师,把我们几个同学招呼到他的宿舍里去,给我们诵读罪恶的黑手。他屋里哪儿都是书,光线显得很暗,所以他需要把诗集贴近鼻尖才能读得出。他的声音不洪亮,也无手势,读得很慢,却很动人。长大以后,我再没去读这首诗,然而它给我的印象,却始终留在脑海里。这位老师不久就不见了。当时,他为什么有这样的兴致叫几个孩子去听这首诗呢?我至今也不明白。每当路过孔德旧址,我还常常想起他来,我总觉得他或者是一位诗人,或者是一位革命者,老幻想着有一天会碰上他。还有一位美术老师,是卫天霖先生。他是一位大画家,可是那时我们却
15、全然不懂他的价值。孔德学校有一间美术教室,小学部、中学部共用,无论大小学生一律要站在画架子前上美术课。先是铅笔画,铅笔要“6B”的,还要带上橡皮。后是学用炭条作画,炭条消耗大,向家里要钱时,已从大人的脸上窥出几分难色;待知道了擦炭笔画不能用橡皮而必须用烤过的面包时,我便不敢再回家去说了。记不清是我个人没学着炭笔画,还是卫先生更换了教法,反正是这个阶段不长,后来就改学画水彩不管我是否买得起炭条和面包,但卫先生这种在一两年内,多种画法都叫孩子们尝试一遍的做法,我是拥护的。卫先生还有一种教法,我们当时也很喜欢。开始是静物写生,画小瓶小罐之类。过了一阵以后,又叫我们到户外去,先画校园里头,后来就去东华
16、门外的筒子河。孩子们对跑出去画画快活无比。我们画,卫先生跟着看,他也好像很高兴。一次写生,我画的地方前边是许多槐树,后边是一排矮松,再往后则是满墙的爬山虎。当时只知道看见的都要画上,哪里懂虚、实、疏、密这许多深奥的道理!结果,我的画画满了绿树、绿蔓、绿叶、绿茎,简直是绿得不可开交,一塌糊涂。谁知这时候卫先生正站在我身后看,我扭头看见他,笑了;他看着我和我的那幅绿色作品,也笑了,而且还称赞了我。到底是称赞我的什么呢?是有几处画得好?还是勇气可嘉,什么都敢画?或者根本就不是称赞,只是一种对于失败者的无可奈何的安慰?当时我可没想这么多,反正是被老师夸了,就觉得了不起,就还要画。此后,我画画的兴趣,越
17、来越浓,差不多延续到上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对于卫天霖先生,我并不是为写这篇文章才想起他来的。时间还要早十来年。那时,首都剧场附近有一阵颇贴了一些所谓“揭露”卫先生“罪状”的印刷品。大家在那个动乱的年代里,都学会了一种本事,就是能够在通篇辱骂的文字里看出一个人的真价值来。我也正是从那些印刷品里才知道,原来第一个引导我接近了艺术的竟是这样一位大人物,我不禁骄傲了。前两年,美术馆举办了先生的画展,我去看了。我在先生的自画像前,伫立了许久。他并没有把自己画得如何的色彩斑斓,还是他教我们时那样的平凡。我不知道美术界里对他是怎样评价,我只觉得他曾是一位默默的播种者,他曾在孩子们的心里播下了美的种子。而美育,
18、我以为,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三从十五岁那年起,我就上不起学了。我上学是由本家供给的。那时祖母已殁,只剩下母亲和我。本家们有的给我们些钱,贴补吃喝;有的给我们间房住;有的灵活些,告诉我们什么时候缺吃的了,到他家去,添两双筷子总还可以;而有一家就是专门供我一年两次的学费。十五岁以前,我受到的就是这么一种“集体培养”。但是,就在那年的冬天,这位本家来到母亲和我的屋里。“干什么呢?”他问。“温书,准备寒假考试。”我答。“别考了。现在大伙都不富裕,你也不小了,出去找点事做吧。”我沉默了,母亲也无言。吃人嘴短,还能说什么呢?于是我合上了笔记本和书,从此结束了我的学生生涯。“找点事做”,那时很难
19、。先要买些“履历片”回来填写,写好后再托本家、亲戚四面八方找门路,呈送上去。回音,大都是没有的,但是要等待。母子两个茫茫然地等着,等着一个谁也不愿多想的茫茫然的未来。茫然中还是有事可做的。子承母业,去当当。比每天上学稍晚的时间,便挟个包去当铺,当了钱出来径直奔粮店买粮。家底单薄,当得的钱,只够一天的“嚼裹儿”,计:棒子面一斤,青菜若干,剩下的买些油盐。当得无可再当了,便去押“小押”。那是比当铺更低一等,因此也是更加苛酷的买卖。他们为“方便”穷人计,可以不收实物,拿了当铺的“当票”就能押。押得无可再押了,仍旧有办法,就是找“打小鼓的”把“押票”再卖掉。卖,就更“方便”了。每天胡同里清脆的小鼓声不
20、绝如缕,叫来就可以交易。一当二押三卖,手续虽不繁难,我和母亲的一间小屋里可就渐渐地显露出空旷来,与老郝叔的家日益接近。幼学纪事测试练习题测试(一)速读测试。1.幼学纪事选自1983年第5期。这是一篇_散文,是作者_回忆少年时期_。2.归纳本文中心思想。3.第一部分写幼年的生活环境,为什么第一段不写生活的贫困,而全段侧重写“没有文化”?4.为什么要详细叙写“我”帮助老郝叔起草“请会通知”的事?5.第二部分写幼年上学时的_。其中第一段,从全文结构上看是个_段,概括叙述_,引出对_的深情忆念。6.第二部分第二段,也是过渡段,它的作用是_。第三段写忘了姓名的教师,_印象最深,始终留在脑海里。7.作者回
21、忆美术教师卫天霖时,详细写教师教给孩子各种画法,特别着重回忆一次写生课的情况和教师给自己的鼓励,为什么?为什么强调卫先生的“价值”?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8.第三部分写辍学时期的困苦生活,思考一下,为什么写这段生活?9.第四部分写辍学后苦心求学的经过,这段可分几个层次?各层次写什么内容?10.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测试记录:阅读速度:_字/分钟理解率:_%阅读效率_字/分钟(二)激疑质疑。1.文章所记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读来如诉家常,亲切自然。但作者在选材上确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你能分析一下本文材料与中心的关系吗?2.阅读本文时是否体会到幽默的风格特点?试分析幽默风格对表达中心的作用。3
22、.试分析本文强烈的对比手法在突出中心方面的作用。(三)精读导引。1.首先理出本文写了哪些材料?分别说明这些材料对表现中心的作用,最后归纳材料与中心的关系。2.查查有关资料,先理解什么是幽默?本文中哪些地方是幽默写法?它的作用是什么?3.分别找出对比之处,然后分析对突出中心的作用。(四)疑难讨论。1.材料:贫寒的家境周围环境大杂院两位良师中途辍学辅仁大学旁听上夜校与中心的关系:文章以“幼学纪事”为题,明确了记叙中心,记幼年求学的事。在什么情况下求学?环境条件如何?这就需要交待家境的贫寒和环境的困难,所以文章首先写家庭贫寒,突出没有文化;写大杂院,也突出没有文化。这样就写出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我”
23、求学的艰难。为什么在如此艰难中,“我”喜欢读书,并学有所成呢?是因为“幸运地遇到了校内外的许多良师益友”,尤其是两位启蒙教师。于是写两位教师的材料成了回忆的中心内容。中途辍学是求学生活的转折点,而且这段生活经历最艰难,也最能反映“我”苦学的精神,所以文章对旁听和业校学习生活做了细致地描述。纵观全部材料可以看到都是根据中心的需要安排的。2.幽默是指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的语言风格。它的表现形式有两种:本来很严肃的事情,用貌似轻松的笑话来表达;轻松的笑谈却故意说得十分严肃。本文第一段交待作者出生于一个“完全没有文化的家庭”,家里没有书,作者却说“家里的藏书每年一换”,接着一个转折“但只有一册”再接着
24、解释“就是被俗称为皇历的那本书”。这笑话说得多么严肃,本是凄凉辛酸的往事,作者却说得俏皮轻松,叫你听得忍俊不禁,正当你想笑时,分明感到作者说得那么严肃,几乎催人泪下。再如文章第三部份写作者辍学后找事做的艰难。“母子两个茫茫然地等着,等着一个谁也不愿多想的茫茫然的未来”。文章在叙述这沉痛的往事后不再去写令读者“哭”的话,而接下来的却是一句轻松的俏皮话:“茫然中还是有事可做的。子承母业,去当当”。这俏皮话,貌似轻松,却比涟涟的泪水更令人沉痛。这样幽默的语言就更深刻地表现中心思想。3.鲜明强烈的对比是本文表现方法上的另一个特点。作者把“那么多好的教师和好的朋友”与恶劣的社会环境相对比,“完全没有文化
25、的家庭”和渴求知识的“我”形成强烈反差,花了钱而经常不听课的“学子”和“我”这个“偷窃知识的人”;“法兰西文学的殿堂”和“厕所餐厅”;“雅人”与“俗人”等鲜明而强烈的对比,作者虽未加任何议论,自会引起读者的认真思索,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思想。速读测试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1.中国青年回忆性于是之艰苦的求学生活(8分)2.作者回忆幼年求学的艰辛经历,表达对黑暗的政治制度的深恶痛绝,对良师益友的深挚怀念(10分)3.这实际上是在写他家境的贫寒,另外根据中心的需要,首先点出作者渴望求学的艰辛。(10分)4.突出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没有文化的痛苦。(5分)5.两位良师过渡求学的困难良师益友(8分)6.引起对小学时代两位良师的回忆给我们诵读罪恶的黑手(10分)7.流露对老师的喜欢和敬重之情,表明老师给“我”的影响之深突出老师的伟大颂扬老师的平凡的画像,表现老师的谦逊的品格,赞颂老师是一位“播种者”。(15分)8.辍学时期的困苦生活少年辍学是作者求学历程的转折点必须交待,这段凄苦生活,则是为下文记叙作者苦心求学作了铺垫。(15分)9.分三层:写侥幸进辅仁大学旁听;找到职业后上夜校学法语;最后一段,全文的总结。(9分)10.议论点题,表达作者对当时的恶劣政治制度的痛恨,对良师益友的感激、敬仰和怀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