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的观念.docx
《公共艺术的观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艺术的观念.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公共艺术的观念 一般认为,“公共艺术”概念的正式出现,是在20世纪60年头的美国。这个概念在中国的运用,大约起先于20世纪90年头。公共艺术在中国最常见的运用方法,就像过去人们对待前代的佛像那样,用“公共艺术”为“城市雕塑”、“景观艺术”、“环境艺术”重塑金身。许多人运用公共艺术这个概念,不过是为了替上述概念换一个比较风光的说法而已。 公共艺术的价值取向,或者说,公共艺术的观念被许多运用它的人忽视了。 一 公共艺术的核心是对于公共性的诉求。公共性的背后,是公共空间的政治学。 公共艺术这个概念针对的不仅是公共空间的审美问题,它更重要的是针对公共空间的权力问题。假如仍旧停留在传统艺术,或者美化环境
2、、装饰空间的思维习惯中打转,那么,这种改变中的概念嬉戏对中国公共空间状态的改善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 公共艺术的基本观念之一是公共性。公共性的提出,在促使公共空间的权力秩序发生改变的同时,也将同时唤醒公众对公共空间的参加意识,提升公众关于公共艺术的素养。公众的参加热忱和参加水平,确定了公共艺术的实现程度和成熟程度。因此,在中国,公共性的问题有它的双向性,一方面它表现为对公众权利的敬重,表现为公众权力的实现,同时,它又是公众自身素养的提高,公众文化艺术水平普及的一个重要手段;公共艺术在中国实现的过程也是对于中国公众启蒙的过程。 公共性的诉求还表现在公众在对公共艺术参加的过程中,调整与艺术家的相
3、互关系。公众和艺术家之间在公共艺术上应当是以交往为基础的互动过程,即相互之间进行良性的沟通、沟通、选择、影响。这种互动的主体是平行的,公众的意志和看法甚至可能修改甚至推翻艺术家的构思和设想。互动是公共艺术的延长,也是公共艺术的组成部分。观众对于作品的接受程度和反馈看法,将是检验公共艺术是否胜利的一个重要指标。 公共性诉求的意义还表现在,公共艺术的结果是开放的,它的检验方式是在互动中完成的,公共艺术不同于一般的物质产品,在进入消费以前就可以评定出好坏优劣;公共艺术与一般的精神生产的产品在评判也有区分,以传统绘画为例,一个画家过去的名气,作品的技术指标,指责家的介入的程度都会对作品评价会产生重要的
4、影响。公共艺术不同,它胜利与否的结论是开放的,作品的公共性的实现与否才是作品的价值最终是否实现的依据,只有在公共性的框架中,在社会的互动过程中,公共艺术作品的价值才能最终完成。 还须要特殊指出的是,公共性还是区分公共艺术与城市雕塑的一个重要标准。城市雕塑和公共艺术这两个概念既不是并行的关系,也不是从属的关系,它们二者只是存在着某种交叉,即,有的城市雕塑因为它们具备了公共性,同时也可以称作是公共艺术。而公共艺术是一个内涵和表现形式更加宽泛的概念,城市雕塑对于公共艺术而言,只是它众多的可能方式中的一种,即公共艺术可以借助城市雕塑的方式实现它的公共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公共艺术不是
5、一种艺术样式,事实上,公共艺术可以采纳丰富的艺术形式来实现,诸如建筑、雕塑、绘画、摄影、书法、水体、园林景观小品、公共设施;它还可以是地景艺术、装置艺术、影像艺术、高科技艺术、行为艺术、表演艺术等等;对公共艺术来说,重要的不是表现形式,而是价值观。针对当代中国的详细情景,我们认为,公共艺术是促使存在于公共空间的诸多艺术方式能够在当代文化的意义上与社会公众发生关系的一种观念方式,它是体现公共空间民主、开放、沟通、共享的一种精神和看法。 二 公共艺术另一个核心的观念是社会学的转型。 目前,人们对于公共艺术的理解大多是从艺术学的角度入手的,即将公共艺术看成是一种美化环境、装饰空间的艺术;人们关于公共
6、艺术的理解以及实现公共艺术的手段、方法都是艺术学的。我们认为,公共艺术作为一种当代艺术的方式,它的观念和方法首先是社会学的,其次才是艺术学的,公共艺术与一般城市雕塑、环境艺术、景观艺术相比,它在观念上须要完成由艺术学向社会学的转型。 与艺术社会学的立场相对应的是“艺术本体论”的立场,这是中国艺术界在上个世纪80年头的主流立场。它强调艺术和艺术家的本体地位,强调审美,强调艺术的自身规律、强调艺术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强调艺术家的精英主义地位,它甚至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它可以摆脱社会、历史、意义而独立地存在。这种艺术本体论的立场,正是我们今日从事很多空间艺术,例如城市雕塑的艺术家的基本立场。 值得
7、思索的是,当中国在上个世纪80年头告辞艺术社会学的时候,西方的当代艺术却高扬艺术社会学的旗帜。西方当代艺术从上个世纪六、七十三年头起先,背离现代主义的形式主义立场,由艺术本体论向社会学的靠拢,西方当代艺术不管具有怎样的口号、怎样的方式、怎样的形态,其基本的倾向表现出对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问题的全面介入,正如有理论家概括的那样,它的重要的特征是:“艺术的政治化、社会化、生活化”。 就公共艺术而言,作为当代艺术的概念,它的重要的理论资源就是来自社会学。美国在1965年成立“国家艺术基金会”,它的宗旨之一就是“向美国民众普及艺术”;与此同时,美国当代艺术面对人民大众的另一个方法是“艺术一百零一
8、分比”安排,即通过立法,规定任何建筑项目的一百零一分之一的投资必需用于雕塑或环境艺术。西方世界其它发达国家的状况也大致如此。美国理论家拉什在后现代主义:一种社会学的阐释一文中指出,“自恰性”的现代主义运动造成的是不同艺术领域的独立和分化,而建立在后现代主义思想基础上的当代艺术的结构特征是消退差异。我以为,消退差异以后的西方当代艺术仍旧有它共同的基础,这就是艺术社会学。 作为当代艺术的公共艺术,它的社会学特征明显地表现在,公共艺术必需向社会的公众靠拢,向公众所关切的社会问题靠拢;公共艺术只有体现了对社会的人文关怀,才是在当代社会中一种可能的、有效的方式。我们有很多人总是埋怨公众的素养低,认为他们
9、的文化修养差,不能理解当代艺术,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当我们在城市的公共空间设置艺术品的时候有多少人想到一般公众的体验和感受呢?在公共艺术领域,社会价值比艺术价值更重要,共性比特性更重要,公众的看法比专家的看法更重要。 据媒体报道,有中国奶牛之乡的北方某市,这几年大搞形象工程,忙着建牛街、筑牛门,耗费了大量的资金。城市的市标是9头铜牛和21米高的双翼,还有2101头石牛、101101块牛图案砖。据说这些项目正在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相比之下,该市的养牛户却收入下降,拖欠严峻。这样的所谓城市雕塑能够称得上公共艺术吗,它们与老一百零一姓的要求和愿望原委有什么关系吗? 在城市公共空间的事务中,我们所听
10、到的主流的声音是: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规划、艺术品的设置是专家的事情,城市雕塑的成败关键在于是不是敬重了专家的看法;可以说,城市空间艺术的精英主义的性质异样深厚。广阔公众与艺术家总是处在一种教化和被教化的关系中,艺术家对自己的专家身份特别在意,他们以为,艺术是他们自然所拥有的对公众进行教化的权力,好的艺术是他们个人天才的产物,而什么是好的艺术的标准就捏在他们手上。他们恒久只是单方面地希望公众靠拢他们、仰视他们、弄懂他们,而很少考虑如何为公众服务,主动为公众做些什么。 英国雕塑家安东尼葛姆雷在中国胜利地实施了“亚洲土地”雕塑巡展的安排,在2003年1月18日至22日,来自广州东北部花都地区的近40
11、0名不同年龄层的市民,在艺术家的指导下,花了5天的时间,用了120多吨黏土,最终制作了近20万个手掌大的小泥人;小泥人成形后,送到一个当地的砖厂烤干,于2003年3月22日正式展出。葛姆雷并不是一个科班出身的艺术家,从来没有上过艺术学校,他说: 我并不认同某些人才是艺术家的观点。我认为每个人都能够成为艺术家。另一种倾向是当一些人认定某些人才是艺术家的时候,他就会把自己作为艺术家的责任感卸掉了,而把发觉一个世界、表达一个世界的责任放在他认为的艺术家身上了。 安东尼葛姆雷在中国的艺术活动我以为就是一次典型的公共艺术活动。 公共艺术的社会学转型还表现在公共艺术须要形成以社会学为基础的方法论。 多年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公共 艺术 观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