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教学设计(共6篇).docx
《小学古诗教学设计(共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古诗教学设计(共6篇).docx(3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古诗教学设计(共6篇)篇:小学古诗设计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诗略)三年级上册第六组学习导语: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村,繁华的都市祖国的东西南北,处处都有迷人的景色。让我们随着课文的学习,去感受祖国的美丽和富饶。课后思考:1我能把这两首诗背下来,还能默写望天门山。2我们来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再想象一下这些诗句描写的画面。(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2)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3选做题我还知道一些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我要读给大家听。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亦”“妆”2个生字,会写“断”“楚
2、”“孤”“帆”4个生字。2背诵两首诗,默写望天门山。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整体通读。1导入:这个单元,我们一起到祖国各地去感受祖国的美丽富饶。这节课,我们先跟随诗人去欣赏两大景点。齐读课题,要求读准确。2学生自由读古诗。3指名学生各读一首诗,帮助正音。(“淡妆浓抹”的“妆”是翘舌音,也是后鼻音,重点正音。)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一)学习望天门山。1读题,结合课文注释说说“天门山”在什么地方。2作者望天门山看到什么景色?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学生自由读这首古诗,结合课文中的注释,想想诗意,画出不懂的字词。3引导质疑,师生合作学
3、习难懂的字词。(1)“开”是什么意思?(“断开”的意思。天门山本来是连在一起的,长江把它从中间断开,分为东梁山和西梁山。)(2)“至此回”是什么意思?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画面就明白了。(播放课件,学生观看课件。)两山之间只有狭窄的通道,汹涌的长江水流到这里就产生回旋,水势更猛,非常壮观。(学生齐读:天门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3)“相对出”的“出”中什么意思?诗人站在什么地方望天门山才会有“相对出”的感觉呢?“出”就是出来的意思。诗的最后一行是“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人应该是站在帆船上望天门山,船在前进才会感觉两岸青山相对出。过渡:帆船随着激流快速前进,诗人望着前方,迎面的天门山扑进眼帘,这是
4、一幅多么壮观的景象啊!让我们一起来念一念后面两句诗。(学生齐读: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4老师范读整首诗,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听后交流自己的感受。(交流感受,如:站在帆船上,我感到心旷神怡,两岸的青山仿佛是热情的主人站在两旁迎接我。我感受长江特别有气势,越靠近天门山水流越急,帆船随着水流摇晃,发出哗哗的巨响。)5齐读整首诗。6出示课文插图,练习背诵整首诗。(二)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1导入:汹涌的长江水渐渐远去,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涨含情的西湖水。(课件出示西湖全景,淡去,呈现古诗。)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想一想诗的意思。2学生自由读古诗,领会诗意。3汇报交流学
5、习情况。“饮”是饮酒的意思,题目的意思:诗人在西湖上饮酒,刚开始是晴天,后来下起雨来了。“潋滟”的意思是“波光闪动的样子”。西湖的水慢慢流动,在阳光的照耀下,水面一闪一闪的,很美。诗中说“山色空蒙雨亦奇”,书上解释“空蒙”是去雾迷茫的样子,再看书上的插图,远处的青山、小桥,近处的亭台楼阁在雨雾的笼罩之下就像蒙上了一层薄纱,蒙蒙胧胧的,很阳光下的西湖很美,雨中的西湖也很美,难怪诗人会说:雨亦奇,雨中的西湖真是别有一番风韵呀。(播放西湖风光的课件,学生诵读第一、二行诗句。)4引导想象。诗人坐在游船上,欣赏到晴日雨中西湖的不同风情,不禁联想到了古代有名的美女西施。西施无论是淡妆还是浓妆,都是很漂亮的
6、,而西湖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有独特的美,所以在诗人眼里,西湖和西施一样美丽。诗人的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吧。(学生齐读整首诗。)5试着背诵。回读全诗,比较异同。1将两首古诗放在一起再读读,比较异同,向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感受。2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老师点拨:第一首古诗描绘的是长江的雄壮,第二首诗描写的是西湖的柔美,两种景色美得各有特色。祖国的山河真是多姿多彩!四、拓展,默写古诗。1拓展:江山如画,历代诗人为之陶醉,并留下许多z经典之作,像这样的古诗,你还知道哪些?像这样赞美祖国美景的古诗还有许多,请同学们在课后再去搜集背诵。2默写望天
7、门山。游子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古诗的含义。2有感情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古诗。3体会母爱的伟大,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赞美之情。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引入诗境。1谈话导入:哪位同学出过远门?离开家时妈妈为你做了什么,又对你说了些什么?当时你心里有怎样的感受?(请同学自由说说自己的经历和感受)2读插图,引入诗题。认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说说这幅图画的是怎样一种情景。指名学生说,老师补充:儿子即将远行,母亲深夜为儿子缝制衣服,母亲把自己对儿子的关爱、牵挂都一针一线地缝在儿子的衣服上了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孟效的名作游子吟,感受母爱的伟大。二、质疑,解题。1读读课题,你有什么不懂的?(如:什么叫“游
8、子”?“吟”是什么意思?)2出示注解,解释诗题。吟:吟咏;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用的是第二种含义。游子:离家远游的人。3介绍诗人和写诗背景。孟郊,唐朝著名诗人,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与自己的母亲相依为命。他从小刻苦攻读,可是多次考试落榜,直到四十多岁才中进士。这首诗就是孟郊中进士后,为感谢母恩写下的。三、初读,感知诗意。1认真读一读古诗,边读边思考:从这首诗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意思不明白的?(学生自由读,可以小组讨论。)2交流对古诗的理解。3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语质疑交流:“意恐”心里担心、害怕;“寸草心”小草,比喻儿女的心意;“三春晖”三月里春天温暖的阳光。4诗中哪些句子是描写游子离家前
9、母亲对儿子的关爱?(慈母手中母,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请一位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5诗中哪一句诗,写出了游子的心声?怎样理解这句诗的含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原意:那些绿茵茵的小草,怎能报答太阳母亲的光辉呢?比喻意:母亲对儿女的恩情,我们微小的心意怎能报答呢?四、发挥想象,体悟诗境。1认真读古诗,再看看这幅图画,发挥想象,描绘出游子离家前那个夜晚的情景。(明天,游子就要离家远行,在小油灯下)2母亲年迈体弱,眼睛昏花,动作迟缓,但她仍然坚持一针一线地为儿子缝制衣服。母亲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母亲把自己对儿女的关怀全部融入到一针一线之中,希望孩子在外平安无事,期盼孩子早日回家
10、;母亲缝制的不仅仅是一件衣服,更是一颗牵挂孩子的爱心)3如果你就是那位即将远行的孩子,在睡眠中偶然看到此情此景,你会怎样想?(这首古诗由于有着生动的写实描写,因此,在教学时,让学生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地描述诗的情景,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情感距离,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五、反复吟诵,体会诗情。1指导朗读,初步导出学生的感情。(1)指导朗诵的节奏。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2)指导朗读的感情。(语调缓慢,满怀深情,读出对母亲的感激之情。)(3)学生个别朗读,师生评议。(4)播放优美的音乐,老师动情地范读。(5)配乐集体朗诵。(6)集体背诵古
11、诗。六、拓展阅读,深化主题。1补充一组描写母爱的诗歌让学生阅读,如冰心的纸船等。2说说母亲对自己关怀的一件小事,体会母爱的神圣无私。七、作业。1回家把这首诗背诵给妈妈听。2收集歌颂母爱的诗歌,在班级开展一次“母爱无价”的诗歌朗诵活动。3为妈妈做一件让她开心的事。第2篇:小学古诗教学设计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5个生字,能结合诗句理解“疏疏、未成阴、急走”等词语的意思。过程与方法:能读懂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并能根据诗中描绘的情景想象写一段话。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起,从而提高文
12、学素养。二、教学重点:读懂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三、教学难点:理解“急走”意思,能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意境。四、教学准备:小黑板、录音机。五、教学过程:(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过两首描写春景的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指名背诵咏柳、绝句)这些古诗都从不同侧面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好不好?老师知道小朋友最喜欢春天,因为春天是美好的,春天是万紫千红、充满活力的。那就让我们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读一读这首诗。(学生齐读全诗)2、你知道这首诗是哪个朝代的哪位诗写的吗?(宋代、扬万里)请你具体介绍一下作
13、者以及背景。(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他一生为官清廉,为*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3、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地方的景色?解题:宿:过夜。新市:地名,在湖南省。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2你读
14、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3齐读一、二句:A第一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深远。这句意思: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板书:篱笆(疏疏)一径(深)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B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板书:树头理解:树头:树枝头。未:没有。阴:树荫。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的光斑
15、。)C同桌对说这两句诗意指句说齐读这两句(多媒体出示画面)D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你们看画面,这叫静态描写(板书)。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为活泼生动的图画,那就是后两句所表达的。多媒体出示后两句画面(齐读三、四句)4、理解三、四句:A抓住哪些景?板书:儿童黄蝶菜花走:跑。急走:快跑。诗意: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到没有?B女生读第4句:处:地方。寻:寻找。为什么无处寻?诗意: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C两句诗意连起来,指名说诗意。D再看图(后两句动画图)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跑、寻”这叫动态描写(板书),
16、儿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耳目一新。E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F检查:指名读全诗,齐读板书:喜爱(四)、重点赏析,体会情感。1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呢?(多媒体出示)填空:诗中通过、季节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心情。2诗中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特别是后两句,儿童捕蝶的画面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仿佛就是眼前。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听到了什么呢?想象练说(几个孩子在丽日当空,花香扑鼻的大好春光中,正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奔跑着,追逐着黄色的蝴蝶,仿佛听到了孩子们的嬉笑声、欢呼声、失望的叹息声,)作者看到这一切感到多么富有情趣
17、,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板书)呀!3边想象画面边背诵。(五)、作业:根据诗中描绘的景色和儿童追捕黄蝶的情景,结合自己的想象写一段话。(六)、课外延伸:绘幅彩画,深化理解。1这首诗有静有动,有声有动,情意盎然,充满童趣。如果我们把这首诗画下来,要画哪些景物?(篱落、一径、树头、儿童、黄蝶、菜花)2在这些景物中,要用上哪些颜色?板书:黄(绿)(黄)补充板书,完成板书。3课外亲手绘画。(我们学了这首诗,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和乡村生活的爱,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真是诗中有情,诗中有画啊!想画下来吗?)四、板书:追入诗宿新市徐公店情喜爱画:篱落、一径、枝头(静)画儿童、黄蝶、菜花
18、意色:黄、绿(动)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过程与方法: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二、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三、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四、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很多关于读书的名言,大家还记得吗?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关于读书的古诗观书有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同学们,大家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五步法吗?3首先,我们来知诗人,【出
19、示朱熹图片】这就是朱熹,你对朱熹了解多少?4接下来,谁能把诗题解释一下?5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这节课只要同学们认真读,用心思考,积极发言,相信你的收获一定会很大。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走进古诗。二品析诗句理解诗意1.首先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的自学任务,初步自学这首诗。【任务一】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诗的韵味;2)理解重点词语,说说各诗句的意思。3)借助插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4)不懂的地方学生可以互相交流。2学生诵读,自主学习。3.展示交流1)检查诵读(1)同学们,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
20、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相机正音“鉴”“徘徊”,再指名读】(2)诗有了节奏,就会给人美的享受。谁又能读出这七言绝句的节奏来呢?(3)这首古诗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所以这句要读出问的语气,我们一起来!(4)小结:同学们,基本上做到读通读顺,待会儿我们理解了这首诗,相信大家读出的韵味会更足。2)品读一二句(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多遍,你知不知道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景物呢?方塘就是指?多大的方塘?这是怎样的半亩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来回答?(2)浏览全诗,哪几句描绘了它的清?【出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3)“鉴”是个生字,什么意思?(镜子)古人用的
21、是铜镜,不用时,用软布把镜面遮住,用的时候再把它打开,这就是一鉴开。“半亩方塘一鉴开”,短短7个字,包含了一个多么美妙的比喻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写出了方塘的清澈明净。水的清澈明净还表现在哪?(4)“天光云影共徘徊”“徘徊”什么意思?换成“晃动”行不行?这句什么意思?这里也包含着一种修辞手法?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慢慢地移动着,它暗示了我们什么呢?(池塘的水在缓缓地流淌)(5)池塘优美的景色,让人非常喜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来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师读,生交流】(6)同学们,虽只是一方小小的景观,却很能够感染人,它清新,自然,
22、清爽,明朗,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会读得更好,再指名读女生齐读一起美美地背一背这两句】3)品读三四句(1)诗人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翻译一下,他有什么疑问?是啊,到底什么原因呢?诗人作出回答为有源头活水来。【出示三四句】(2)“渠”这里是指什么?现在生活中指什么?这就是古今意的不同。(3)“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i”,第四声,作什么意思?(因为)它向我们解释了池塘清澈的原因是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怎样的水才是活水呢?(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4)我们可以想象:远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方塘的水才能那样新鲜
23、清澈。)(5)连起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6)如果没有活水涌来,方塘会怎样?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4)配乐读全诗,读出诗人心中的喜欢之情。三辩论明理享受诗趣1.【任务二】这首诗全写的是池塘中的水,可是题目却用了观书有感,这是为什么呢?2.小组讨论,学生畅所欲言3.交流结论: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池水。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_。板书:人的心智:更加聪明读书汲取4诗人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指导朗读。【指名读(2人)齐读】四拓展新知1朱熹先生把读书的道理巧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古诗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