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采棉轧花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机采棉轧花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采棉轧花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4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47团机采棉轧花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第一章总论一、项目概述(一)项目名称:农八师一四七团120吨/天机采棉轧花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二)项目主管单位:兵团农八师计划委员会(三)项目建设单位:兵团农八师一四七团(四)项目法人:冯绍斌(团长)(五)项目性质:改、扩建(六)项目规模:改造机采棉加工生产线一条,形成120吨/天机采棉籽棉的加工能力。(七)项目地点:一四七团团部东南侧,本团联合加工厂轧花三车间。(八)项目建设期:1年(九)投资规模:项目总投资498.25万元,全部为建设投资。(十)资金筹措:建设资产投资498.25万元。其中:申请上级投资250万元,占50%;一四七团自筹248.25万元,
2、占50%。(十一)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新疆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石河子分公司(十二)编制依据:1、农八师石河子西部大开发规划;2、农八师石河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3、农八师农业“十五”发展规划;4、兵团机采棉推广办公室关于推广机械采棉的意见。5、兵农(机)发 2003 143 号文关于印发采棉机作业技术规程(试行草案)的通知;6、农八师农林牧局关于北疆采棉机作业收费暂行办法;7、一四七团关于编制本项目可研报告的委托书。二、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根据本项目可行性研究及增量财务分析,确定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如下: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数量备注1建设规模1.5改造机采棉轧花生产线条12项目总投资万元4
3、98.252.1建设资产投资万元498.252.2增量流动资金万元3资金来源万元3.1申请上级投资万元2503.3企业自筹万元248.254综合效益年利润万元136.445财务评价指标5.1投资利润率%27.385.2投资回收期年3.8含建设期1年,所得税后5.3财务内部收益率%所得税后三、项目单位概况(一)一四七团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兵团农八师一四七团始建于五十年代初,经过几代军垦人半个世纪的艰苦创业,现已成为农工交建商综合发展的大中型国有农场。现有耕地面积14666公顷,人口1.91万人,主要农畜产品有棉花、小麦、玉米、油料作物、羊、猪、肉牛等。主要工业产品有食用油、饲料、颗粒肥、农业机械零配
4、件等。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该团在企业管理方面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现有农田全部实行承包到户,两费自理。现有工业逐步实行股份制,民营化。商贸、流通、服务业也基本上实行了租赁、承包、民营、股份制经营。一四七团自1952年建团以来,曾经有过辉煌的时期,2001年由于主、客观上的种种原因,造成经营亏损2450万元,职均收入下降,团场经济运行举步维艰。2001年1-7月农作物长势良好,但七月末的一场冻害,给一四七团农业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使全团11万亩棉花减产65%以上,直接经济损失8000万元。在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全团广大干群奋力抗灾自救,力争把自然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2004年一四七团又遭遇虫
5、灾,皮棉单产61.88公斤,总产6188吨,亏损1368万元,2001年的冻灾和2004年的虫灾,仅隔一年,使该团财务雪上加霜,举步维艰。2005年10月,该团被定为兵团贫困团场。2004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9791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570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116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105万元。三次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为“一产占56.89%;二产占11.14%;三产占31.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000元,职均收入7200(不含两用地),全团经营亏损1716万元。(二)一四七团农业生产概况1、种植业概况2004年师市下达正播面积14.2万亩,由于该团土壤次盐渍化面积较大,土地
6、利用率低,实际正播面积13.32万亩,完成师市计划的93.8%。其中:小麦1500亩,棉花面积10万亩,总产18320吨;苜蓿5200亩,单产1000公斤,青贮玉米2500亩,单产5吨,其它作物面积24250亩。2、节水灌溉、膜上点播、精量播种、测土施肥等六大技术实施现状(1)节水灌溉:2004年团场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投资3000余万元完成天业有压滴灌7.9万亩(含去年秋季新增1.8万亩),软管滴灌面积3.9万亩,累计节水灌溉面积13.6万亩,建成井河水首部69个,实现了节水灌溉面积100%,充分显示了增产优势,已被广大农工接受。(2)膜上点播:2004年全团12万余亩棉花全面积采用小三
7、膜十二行半精量膜上点播方式。(3)精量播种:2004年全团棉花精量播种面积0.2万亩,2005年面积将达到2万亩。(4)测土施肥:在做好测土配方的同时,2004年推广应用专家系统和微机推荐系统指导施肥,并在滴灌植棉条田实施大面积示范,示范面积3万亩,占滴灌植棉总面积的50%。示范定点定期跟踪调查面积3000亩,近20块条田。3、棉花种植、采收及加工现状棉花种植:2004年该团种植棉花10万亩,以新陆早13号、炮台1号为主栽品种,全部采用小三膜十二行半精量膜上点播方式,亩理论保苗株数19148株的高密度栽培方式,但由于遭遇虫灾,皮棉单产仅61.8公斤,总产6188吨,亏损1368万元。2005年
8、种植棉花11.2万亩,其中机采棉3.5万亩,取得了丰收。其中机采棉平均亩产量300公斤以上(籽棉)/亩。4、养殖业现状畜牧业坚持全民养殖与集体私有养殖相结合,对二牛场546头高产澳牛进行了产权置换,逐步形成了“基地+农户”的养殖模式。全团胚胎移植牛产牛犊1375头,育成母牛犊695头。2003年购进的950头优质荷斯坦纯种母牛,已产925胎,产犊941头,累计产奶3016吨,育成母牛犊480头。2004年投资200万元购进黄种土牛816头,投资139万元对三个牛场牛圈及配套设施进行了维护改造。目前澳牛及胚胎移植累计产犊和优质牛奶的销售可创产值860万元,基本实现盈亏平衡略有盈余。5、林、果、蔬
9、业现状2004年投资360多万元启动了条田防护林、道路林、庄园林实施规划建设。全年完成造林任务17936.9亩,其中国家重点防护林1000亩,退耕还林8000亩,农田防护林936.9亩,宜林荒沙造林5000亩,成活率平均在80%以上6、一四七团人员结构、劳动力分布和每年一线劳动力紧缺状况2004年全团职工人数4051人,其中农业职工2652人,在农业职工中,干部196人、勤杂人员173人、机务人员56人、职工长期工34人、实际承包土地职工1839人、未承包职工354人。全团实际承包土地人员2166人。2004年种植面积132450亩,职工承包1839人,其它人员承包327人。平均每人管理定额6
10、1.15亩。2004年该团种植常规灌1.34万亩,无压滴灌6.6万亩,有压滴灌5.2万亩,按生产责任制要求常规灌软管灌每人承包面积为35亩,有压滴灌每人承包面积50亩,按灌溉方式需劳力2500人,缺少劳力285人。7、现有棉花加工厂状况一四七团联合加工厂位于十户滩镇,是一个融棉花加工、榨油、磨面三位于一体的综合加工厂,现拥有固定资产3000多万元,占地面积21.6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工人267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8人。一四七团联合加工厂前身是农十师加工厂,始建于1954年。1955年农十师撤销移交农八师,并改名三十团加工厂。初期加工厂技术装备比较简陋,仅有一台80片锯齿轧
11、花机,一台木箱双杠式打包机,两盘石磨,一台手工榨油机,年加工皮棉100吨左右,食用植物油1216吨。随着棉花、粮食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加工厂厂房和设备大幅度更新,目前已形成六台6MY80-194(5571)轧花机组,两台MY121机组(改型MY139机组),6MR-14IA型剥绒机18台和MR-144D型剥绒14台。共四条生产线,装机总容量:2696KW,其中轧花剥绒一车间:466KW、轧花剥绒二车间:538KW、轧花剥绒三车间:1262KW、种子车间:430KW、变压器总装机容量:2630KVA,日处理籽棉300吨。随着农八师机采棉的大面积推广,一四七团在2005年已种植3.5万亩机采棉,明年
12、将在此基础上再增加3万亩,形成6.5万亩的机采棉种植规模,机采棉占全团棉花种植面积的70%,为了保证机采棉发展的要求,需尽快提高机采棉加工能力,2005年已配套完善了一条日处理籽棉150吨机采棉生产线,但远远不能满足6.5万亩机采棉的要求,通过多方面的论证,该团提出对一四七团联合加工厂轧花三车间进行技术改造,该车间原轧花工艺为两台121型(改型MY139)手摘棉工艺日处理籽棉120吨,棉包型为:85KG的型包,在HVI仪器检验和条形码技术的实行方面,无法和国际接轨,因此,在原有手摘棉加工生产线基础上配套机采棉工艺设备。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一、棉花是自治区和兵团的支柱产业,自“九五”以来,根据
13、新疆独特的光热资源条件,兵团把棉花种植作为发展壮大兵团,致富职工群众的主导产业,棉花种植面积越来越大,为兵团农场发展和职工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很大贡献。但随着棉花市场由计划转为开放,棉花生产各要素逐步实行市场化运作。兵团农场棉花产业受到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一是农工承包面积过小制约。团场职工承包棉花种植能力较小,使职工收入无法较快增加。二是劳动力短缺制约。为了维持正常生产,兵团植棉农场每年不仅从内地接一定数量的土地承包工和大量短期拾花工,且由于东西经济差异,劳务工用工价也逐年走高,拾花单价已由原来0.3元升至0.8元,加上各项费用,达到了0.9元,拾花成本已占棉花总成本的30%。正是以上各种制约
14、,兵团传统种植管理方式已到了急需探索改革的时候,要参与国内乃至国际棉花市场竞争,就必须走全程机械化、现代化集约经营的道路,农八师抓住机遇,大力推进棉花集约化生产,探索一条新的生产经营模式。集约化植棉的核心问题是棉花采收及机采棉的加工配套。目前农八师已引进国外先进的采棉机34台,兵团新天国际公司也筹资组建了采棉机租赁公司,拥有采棉机100台,为机采棉的规模化种植创造了前提条件。但由于目前机采棉轧花加工技术及设备不配套,先进的采棉机没有充分发挥作用,造成资产闲置。一四七团2006年计划新增机采棉3万亩,形成6.5万亩的机采棉种植规模,2005年已配套完善了一条日处理籽棉150吨的机采棉轧花生产线,
15、但仅能满足4万亩机采棉的加工,因为机采棉直接从棉田进车间,含水率(湿度)较大,不易存放,要及时加工。因此,必须进行改造,经测算,与6.5万亩机采棉配套的加工规模为2万吨/70天,即280吨/天,为保证6.5万亩集约化植棉的完成,经多方案的比较,以该团现有的轧花三分厂为基础进行改造,拟引进先进的籽棉烘干设备和标准打包机,形成120吨籽棉/天机采棉轧花生产线,与美国凯斯和迪尔公司的采棉机相配套,可解决6.5万亩机采棉的轧花问题。二、实施集约化高效植棉是增加农场职工收入,探索和发展兵团农业新经营模式的需要。棉花比较效益高,但棉花采收生产过程需投入大量人力,因此,职工承包定额多在40亩左右,因承包面积
16、小,职工年收入也只有6000元左右,如遇自然灾害,则收入更低。要提高职工收入,只有走全机械化、集约化种植之路,每个职工承包定额才能达到150-200亩,职工收入才能大幅度提高。而要实现棉花采收机械化,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机采棉的轧花加工问题。三、实施集约化高效植棉是兵团棉花参与世界棉花市场竞争的必要条件。美国、墨西哥等植棉国家,其用工工资比我国高出好几倍,而其皮棉价仍比我国低,其主要原因,就是大面积科学种植、机械化采收及加工配套的结果,兵团要和这些国家在棉花市场竞争就必须打破现有种植、采收及加工管理模式,走集约化高效植棉之路。四、实现集约化高效植棉是解决兵团植棉团场劳动力紧缺的最好办法。由于种棉
17、花费时费工,为了保证生产,农场不得不想办法从内地接劳务工,弥补劳力不足。不但用工价格逐年攀升,并且接人也越来越困难,接送、吃住、医疗费及社会安全等都给农场造成负担,所以劳力不足,接人困难已成为植棉团场难题之一,而从根本上解决的办法就是走全程机械化集约化植棉之路。五、实现集约化高效植棉是优化整合农场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的必由之路。只有集约化高效植棉才能发挥兵团农场大条田、机械化程度高、技术力量强的资源优势,创造和资源相适应的经济效益。兵团农场有适宜机械化操作的连片大条田,有机械化程度已达85%以上机械配置和技术力量,只因为定苗、打尖、拾花用工量大的特殊性,变成一家一户分散小规模生产,兵团农场原有
18、的优势得不到发挥。实现集约化经营后,把一户户的生产,变为多种资源、技术整合在一起的规模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各种技术措施按程序管理,农场各种优势得到充分利用,可见,只有走集约化植棉之路,才能发挥兵团农场现有资源、设备的效率。六、八师植棉团场在棉花种植上出现的种种制约和困难不是一个团、一个地区的特殊问题,在全兵团植棉团场中都普遍存在。兵团棉花产业管理应该怎么办?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模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集约化植棉项目实施,将探索出一条新的生产管理模式,解决和完善在棉花采摘、加工工序实现机械化采收及加工配套的技术问题,为植棉农场创造一条新的团场增产、农工增收之路。七、采棉机及籽棉加工配套生
19、产线的改造,将使一四七团棉花生产完成全部机械化作业成为可能,这必然导致棉农承包面积扩大,从而推进了农场的体制改革。棉农承包土地面积增大,不仅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新疆棉花的市场竞争力,而且还会迅速地提高棉农收入,促进农场经济发展。同时,将有力促进机械行业的发展。八师机械行业应该说是一个有广阔市场的行业,但是始终发展不起来,关键是缺乏龙头产品,没有找准市场的突破口,采棉机及加工配套生产线的改造,通过消化、吸收其先进技术,不仅有利于采棉机及加工配套生产线国产化,也有利于其它特种农业机械的研制,为八师机械行业发展带来机遇。第三章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一、政策环境良好。国家产业政策对农业的发展提出了种
20、种鼓励措施,对农业的集约化经营更是确定为发展的方向,国家把新疆作为国家级的棉花生产基地给予扶持;自治区提出的“一黑一白”战略已实施多年,兵团也把棉花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二、具有不可多得的组织优势。兵团具有其它农业组织所不具备的组织优势,由师到团、到连,农业生产都有比较严密的组织,对农业资源的配置具有一定的行政措施,也有集中力量做大事的条件。而且,经过最近几年棉花市场的风风雨雨,以及对滴灌、机采棉的实践,各级党委对发展棉花的集约化种植已形成了共识。本项目是该团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业增效、团场增盈、职工增收的重要举措,得到了团场职工的大力支持,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三、已具备良好的
21、基础设施配套条件。一四七团的农业通过五十年的发展建设,平整条田,已形成了大农业条田林网化格局,适应全程机械化连片作业的大条田已达85%以上。水利建设已形成水库、主渠、干渠、机井、节水灌溉等相互有机配套的灌排体系。全垦区的农网改造工程已全部完成,形成了完善配套的农电网络。交通运输已形成以石莫公路、省道为主要干线的团与连队之间、团与团之间、团与市区之间的公路运输网络体系。拥有便捷高效的信息网络,这些配套设施为本项目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四、有较成熟的集约化植棉栽培技术。垦区经数十年的棉花种植已积累了成熟的栽培技术及丰富的管理经验,通过精准农业技术实施,从种子选育、种子加工、种植方式、地膜覆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机采棉轧 花生 技术改造 项目 可行性研究 报告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