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docx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1一、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下学期分米和毫米。本节课是以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为纽带,将米、分米和毫米联系起来。借助测量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认识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教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活动,建立丰富的表象,逐步形成空间观念。但由于生活中学生缺乏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又很少用到分米、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因此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表象很难建立。二、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数一数尺上的刻度,动手量一量,用手势比一比,说一说生活中的实例等多种活动,感知、体验、建立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在进行估测、实际测量比较、验证的过程中强化表象,从而逐步形成
2、空间观念。教学重点:能在具体的情境中估计并测量物品的长度。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三、教学过程(一)迁移引入1.谁能说说自己的身高是多少?米和厘米是我们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板书:米(m)厘米(cm)2.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吗?比划这样的一庹长。1厘米呢?对,这么一小段。3.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米=101厘米,并板书。4.下面我们来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一幢楼房高50( );一棵大树高9( );一支铅笔长15( );文具盒宽大约1( );文具盒长大约2( )。是米还是厘米呢?指名回答。米和厘米之间存在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知道是什么吗?板书
3、:分米(dm)。(二)研讨探究1.认识分米(1)量一量:1分米、2分米到底有多长呢?请同学们量一量自己的文具盒长和宽大约是多少厘米?10厘米就是1分米,20厘米就是2分米。然后完成练习。(2)数一数:在直尺上看一看1分米有多长?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直尺,除了010厘米之间一段是1分米之外,你还能找出1分米吗?演示刻度:010 刻度111 刻度212小结:不管从哪个刻度开始,只要满10厘米那就是1分米。1分米=10厘米,并板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2教学目标:1.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测量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2.认识长度单位米,认识表示长度单位的符号m。
4、初步建立 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3.在实际测量中理解1米=101厘米。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教学难点:理解1米=101厘米。(调整为:建立1米的正确认知)教师准备:1支7cm长铅笔、12把米尺、学生尺、1根长绳、1根1米长绳子、双面胶、剪刀。学生准备:学生尺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测量铅笔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测量所得数据要用什么作单位?2.用厘米尺测量老师手中铅笔的长度。(学生在投影上演示,教师强调测量时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左端。)二、设计意图: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既复习了尺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又 为接下
5、来的测量黑板的长度打下基础。教后思考:通过对厘米和厘米尺的复习,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认知,另一方面可以为新课学习做铺垫,达到教结构用结构的作用。这两节课的教学结构基本上都是:情境导入认识工具(米尺或厘米尺)认识米(或厘米)通过测量充分感知1米(或1厘米)有多长,进而建立1米(或1厘米)的实际观念。三、引入新课1.情境导入。(1)课件出示小动画:量黑板的长度。(先是用厘米尺量,后改用米尺量)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用厘米量较长物体的不便利,从而产生困惑,积极主动认识米。教后思考:这个环节原打算让一个学生来讲台上实际操作,但在上课之前又觉得有点费事儿,于是改成了观
6、看动画。相比之下觉得改变后虽然节约了2分钟左右时间,但给孩子们留下的印象不足够深刻。根据研讨中小组其他成员的建议,若改成师生比赛或是两个学生比赛,应该可以更高效一些。2.点明课题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用老师手中的尺子测量方便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米 用米量。(板书:认识米 用米量)四、探究新知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65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并贴上标签)。教后思考:这个环节耗时很长,而且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应该是以下几点:一是铺垫不
7、足,要求不够明确,以至于一开始孩子们根本不知道我的意图何在;二是老师的身高对孩子们来说是陌生的,1米65厘米看似是一个估测的依据,但实际上孩子们并不知道如何去使用这个数据,于是就干脆不用;三是这一环节中孩子们更多的是关注于贴在老师身上的彩色纸条,而忽视了问题多本质一米有多高。这一环节如果能够从孩子们自己的身高入手,这样的话效果可能会好一些。那怎么才知道谁估的最接近呢?(生:用尺子量。)师:用哪把尺子呢?是大家手中的厘米尺吗?(生:不是,应该用米尺。)师:好,那接下来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米尺。设计意图:从估测老师的身高中的1米入手,学生肯定兴趣很高,在此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估一估1米到底
8、有多长,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估测意识,也为建立1米的长度单位打下了基础。教后思考:整个环节孩子们确实挺活跃的,但是由于操作不当(演示时大部分学生看不到;活动组织不严谨导致有的孩子趁机开小差),导致部分孩子无法完全参与进来,进而转移注意力。结合小组研讨中各成员的建议以及自己的思考,这个环节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设计:设计一:先让孩子们报自己的身高,再根据自己的身高估测1米的高度,然后引入测量工具米尺,之后再利用米尺准确测量,明确1米的高度,最后寻找身边的1米(如1庹,窗户高度、电棒管的长度等等)。这种设计大致思路基本上和我原有设计相同,是先估测,再认识米尺,最后准确测量,再联系生活寻找1米,只是主
9、体由我的身高换成了孩子们自己的身高,这样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应该效果会好些。设计二:在认识米尺之后,直接用米尺准确量出自己身高中1米的位置,建构1米的认知表象,最后寻找身边的1米(如1庹,窗户高度、电棒管的长度等等)。这种设计的确有助于较好的建立1米的认知表象,而且会更高效,但是缺少了估测的环节,原本孩子们就缺乏估测意识,估测能力的培养应通过不断地渗透,一点点培养起来。2、认识米尺。出示米尺。(1)谈话:每个小组的桌上有1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厘米尺,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数字相同,都是从0开始,从小到大排列;刻度
10、线相同,两根长刻度线之间相距1厘米,两根长刻度线之间有9跟短刻度线,其中正中间一根稍微长一点。不同之处就是厘米尺较短,数字较少,而米尺较长,数字也较多。)(2)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1个刻度)101刻度就是101厘米就是1米。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1厘米。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思考学生自主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教后思考:通过对 米尺和厘米尺的对比观察,孩子们对米尺和厘米尺基本上都有了较清楚的认识。3、用米尺量。(1)提问:到底老师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呢,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
11、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直。(课件演示)(2)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自己身上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呢?先看一下老师身上的1米的标签,自己估一估,然后再同桌合作用米尺量一量。并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高?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多还是少?多几厘米?(3)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再同桌合作量一量。(4)交流。现在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再小组合作动手量一量。之后,全班交流。(6)估一估,量一量:黑板大约长几米?(7)小结:量哪些物体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毫米、分米的认识 毫米 分米 认识 教学 案例 评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