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泥鳅养殖技术资料--大全.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16年泥鳅养殖技术资料--大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泥鳅养殖技术资料--大全.doc(6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广州市信豚水产技术有限公司(整理)目 录一 概述1二 泥鳅的生物学特性22.1 形态特征22. 2生活习性2三 泥鳅的人工养殖43.1 养殖水域的选择43.2 基本设施及准备工作53.3 池塘养殖泥鳅83.4 稻田养殖泥鳅123.5 流水养殖泥鳅153.6 庭院式养殖183.7 大水面鱼、鳝、鳅混养193.8 泥鳅的越冬管理21四 泥鳅病害防治234.1 鳅病发生的主要原因234.2 常见疾病的防治23五 养殖泥鳅的捕捉285.1 池塘泥鳅的捕捉285. 2 稻田泥鳅的捕捉29六 泥鳅的暂养与运输326.1 暂养326.2 运输35附:泥鳅动物性活饵料的培育方法39一 水蚤培育39二 蚯蚓的培
2、育40三 水蚯蚓(丝蚯蚓)的培育46四 蝇蛆的培育50六 福寿螺的培育61七 田螺的培育62第 66 页 共 68 页一 概述泥鳅,俗称鳅,在生物学分类上属鲤形目,鳅科,泥鳅属,其中普遍养殖的品种是真泥鳅。泥鳅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为广大消费者所喜爱,素有“水中人参”的美誉。泥鳅营养丰富,可食部分占80%左右,其肉含蛋白质18.45%20.7%,脂肪2.7%2.8%,灰分1.6%2.2%,每100克鱼肉含维生素A 70国际单位,维生素B 440微克,钙51 毫克,磷154毫克,铁3毫克,并具有较高的不饱和脂肪酸。泥鳅还有一定的药用功效,具有调中益气、解渴醒酒等功效,是有名的滋补食物之一。二 泥鳅
3、的生物学特性2.1 形态特征泥鳅体形细长,前段略呈圆筒形,后部侧扁腹部圆。头尖,吻部向前突出。口小,下位,呈马蹄形。唇软,具有细皱纹和小突起。眼小,上侧位。须五对,其中吻须一对,上颌和下颌各二对,吻须和上颌须之长与吻长相等,下颌须外侧的一对之长为上颌须长的一半,为内侧一对的二倍。鳞极细小,圆形,埋于皮下,侧线鳞150片左右,头部无鳞。体背部及两侧灰黑色,腹部白色或浅黄色。体侧有许多小的黑色斑点,头部和各鳍条上也有许多黑色斑点,背鳍和尾鳍膜上的斑点排列成行,尾鳍基部上方有一黑色大斑,其他各鳍灰白色。2. 2生活习性 底栖性 泥鳅属于温水性底层鱼类,喜欢栖息在沟渠、塘堰、湖沼、水田等软泥多的水体浅
4、水区,或是腐植质多的淤泥表层。一般情况,几乎不游到水体的上、中层活动。 喜温性 泥鳅适宜水温为1530,最适水温为2527,当夏天水温超过34,冬天水温低于6,或枯水期天旱干涸时,它都会潜到1030厘米深的泥层中呈不食不动的休眠状态。在休眠期间,只要泥层中有水分湿润皮肤,就能维持生命。这是因为,泥鳅除了能够用鳃呼吸外,还能用皮肤和肠呼吸。 耐低氧 肠呼吸是泥鳅特有的生理现象。泥鳅的肠壁薄而血管丰富,具有辅助呼吸进行气体交换的功能。当水温上升或水中缺氧时,泥鳅垂直游窜到水面呼吸空气,下沉时会发出身体拍击水面的响声。吞吸的空气在肠管中进行气体交换,吸收氧气,多余的废气及肠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则由肛门
5、排出体外。泥鳅的耐低氧能力远胜于其它养殖鱼类,适合于高密度养殖。在池塘精养其它养殖鱼类因缺氧而死亡时,泥鳅仍能正常活动,因此,增产潜力很大。在运输过程中也不会因缺氧而死亡。 善逃逸 泥鳅很善于逃跑。春、夏季节雨水较多,当池水涨满或者池壁被水冲出缝隙时,泥鳅会在一夜之间全部逃光,尤其是在水位上涨时会从鳅池的进出水口逃走。因此,养泥鳅时务必加强防逃管理。检查进出水口防逃设施是否完好,是否有堵塞现象,要及时排水,防止泥鳅逃逸。 夜食性 泥鳅习惯在夜间吃食,但在产卵期和生长旺盛期白天也摄食。在人工养殖时,经过驯化也可改为白天摄食。无论是幼鳅还是成鳅,对于光的照射都没有明显的趋光或避光反应。泥鳅是杂食性
6、鱼类,常摄食水蚤、丝蚯蚓、水草以及水中泥中的微小生物。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常用堆放厩肥、鸡粪和牛、猪粪等方法,繁殖饵料生物,也可投喂各种商品饲料。泥鳅特别贪食,饲养时动物性饵料不要投喂太多,以免泥鳅因吃得过饱,妨碍肠的正常呼吸,最后导致消化不良而胀死。三 泥鳅的人工养殖商品泥鳅养殖,是将泥鳅种养成每千克80100尾,每尾体重10克以上的商品泥鳅,一般养殖期为1年。泥鳅的成鱼养殖,包括有45月的春季养殖和910月的秋季养殖。春季养殖需要饲养到第二年的78月份,所用的鱼苗为隔年苗,体长6厘米,体重13克;秋季养殖是在第三年23月收获,所用鱼苗为当年苗,体长3厘米左右,体重12克。主要的养殖方式有池塘
7、养殖、专用池养殖、稻田养殖、箱式养殖、庭院式养殖等。3.1 养殖水域的选择泥鳅养殖可利用土质较肥、有水源保证的连片稻田,也可利用浅水湖、水库、沼泽、滩地等大型水域。泥鳅小规模养殖可利用低产鱼池、藕塘、育珠塘、小沟渠、低洼地。庭院式养殖泥鳅可利用房前屋后宅基地、废旧坑地等。在条件好的地方也可以建造一批专用养鳅池。为减少土方量,节约基建投资,可利用低洼地作埂蓄水后便可进行养殖。如大规模养殖泥鳅,选址应考虑水源有充分保证,但不被涝淹,没有工业、农业废水排放,低湿地下水不直接进入的地方,同时要交通方便,有电力供应。泥鳅对水质要求不高,井水、河水、湖水、地下水、自来水都能适应。然而被农药污染或化学药物浓
8、度过高的水对泥鳅生存和生长不利。除水质外,土质对泥鳅质量也有较大影响。在以沙土为底质的水域中养出来的泥鳅,体乌黑,脂肪少,骨骼硬,肉质较差;在黏土底质的水域中养出的泥鳅则体黄色,脂肪多,骨骼软,味鲜美。所以,最好应选择含丰富腐殖质的黏土底质的地方进行泥鳅养殖。3.2 基本设施及准备工作无论进行何种形式养殖,都应具备一些基本设施和进行一些必要的前期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3.2.1 基本设施 整修池埂、田埂,加设防逃设施:要求池埂高出水面30厘米,并沿埂加设罩向池中央的盖网,防止泥鳅越埂逃窜。 进、排水口设置防逃栅:在注水管上可紧缚1个尼龙网袋,可有效地防止污物和敌害进入。出水口防逃栅设计
9、成凸向池塘,分内外两层,内层栅径小,拦泥鳅,外层栅径可大些,防止污物进入池内,同时可防敌害进入。 建造平水缺(溢洪口):可防止水过多、雨暴时漫埂逃鱼。在排水口一侧上开设12个深510厘米、宽12米的平水缺。平水缺口上要安装防逃栅。 集鱼道:为在水量不足、水温过高、稻田施肥施药时泥鳅有躲藏之处,以及捕捞时便于集中收捕,可在养鳅稻田中设环沟或按对角线挖深30厘米、长80100厘米的集鱼道。在养泥鳅的池中央或排水口附近,挖15个深40厘米集鱼道。集鱼道占全池面积的2%5%。在设计专用泥鳅池时,事先应设计布局集鱼道。在集鱼道底部铺1层厚1015厘米的泥土。 养殖水域清整消毒:养殖泥鳅的水域预先应用生石
10、灰、漂白粉等进行清整消毒。一般预先晒到塘底有裂缝后再在塘周挖小坑,将块状生石灰放入,浇水化灰并趁热全池泼洒。第二天用耙将石灰与泥拌和。用量一般为每100平方米水体用生石灰1015千克。3.2.2 野生鳅种的消毒及驯养 野生鳅种的消毒:放养前预先用2%3%食盐水浸浴鳅种510分钟或用10毫克/千克漂白粉溶液浸浴1020分钟。根据水温和鱼种耐受情况确定浸浴时间。 野生鳅种的驯养:野外捕捉来的鳅种规格不整齐,预先可用泥鳅筛按规格分选,做到同一池放养规格基本一致。另外,野生泥鳅长期栖息在水田、河湖、沼泽及溪坑等水域中,白天极少到水面活动,夜间才到岸边分散摄食。为了让其适应人工饲养,使他们由分散觅食变为
11、集中到食台摄食,由夜间觅食变为白天定时摄食,由习惯吃天然饵料变为吃人工配合饲料,必须加以驯化。具体的做法是:在下塘的第三天晚上(晚8时左右),分几个食台投放少量人工饵料。以后每天逐步推迟2小时投喂,并逐步减少食台数目,经约10天驯养,使野生泥鳅适应池塘环境,并从夜间分散觅食转变为白天集中到食台摄食人工配合饵料。如果一个驯化周期效果不佳,可在第一个周期获得的成果基础上,重复上述措施,直至达到目的。3.2.3 泥鳅饵料的准备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为达到预期产量,就应准备充足的饵料,进行规模化养殖时则更为重要。泥鳅食性广泛,饵料来源广,鱼粉、鱼浆、猪血(粉)、动物内脏、野杂鱼、虾蟹肉、螺蚌肉、蚯蚓、蚕蛹
12、粉、黄粉虫和谷物、米糠、豆渣、豆饼、菜饼、麦麸、酒糟、酱糟、豆腐渣、蔬菜叶等均是泥鳅的适口饵料。泥鳅食欲与水温关系密切。当水温1620时应以投喂植物性饵料为主,比例占60%70%;水温为2123时,动、植物性饵料各占50%;水温24以上时应适当增加动物性饵料,植物性饵料减至30%40%。一般动物性饵料不宜单独投喂,否则容易使泥鳅贪食不消化,肠呼吸不正常,“胀气”而死亡。最好是动、植物饵料搭配投喂。可根据各地饵料源,调制泥鳅的配合饵料。以下两种配方可作参考。 鱼粉15%,豆粕20%,菜籽饼20%,四号粉25%,米糠17%,添加剂3%。 鱼粉或肉粉5%10%,血粉20%,菜籽饼粕30%40%,豆饼
13、粕15%20%,麦麸20%30%,次粉5%10%,磷酸氢钙1%2%,食盐0.3%,并加入适量鱼用无机盐及维生素添加剂。预先可沤制一定量的有机肥,放养后定期根据水色不断追肥。最后肥渣也可装袋堆置塘角起肥水作用,以不断产生水生活饵。下面就以不同水域各自的特点分别阐述泥鳅的养殖。3.3 池塘养殖泥鳅池塘养殖泥鳅可以是土池、水泥池。可根据生产目的,放养不同规格的鳅种和稀放鳅苗。控制鳅苗的放养密度,以达到收获不同规格要求的商品泥鳅的目的。3.3.1 池塘的建造泥鳅属温水性鱼类,因此应选择土质为腐壤土带中性或弱酸性,且日晒容易、温暖通风地点作养鳅场地。 面积:养殖泥鳅的池塘面积不宜过大,以利于管理。可根据
14、实际情况,如资金、人力、土地面积、水量、饵料和肥料来源、技术、市场等进行规模设计。可单池建造、连片建造和苗池、种池、成品池配套建造。初期可尽量利用原有塘、坑、洼地等略加改造成池,以减少基建投入,有赢利后再安排扩大或改建。泥鳅鱼苗池(兼为产卵、孵化池)每口812平方米,鱼种培育池每口1640平方米,成鳅池每口100200平方米。可根据以上比例灵活安排配套水面。 土池:选择保水性能好的黏土地进行挖方建池,池壁有一定的倾斜。有一定条件的可用砖、石护坡、水泥勾缝。池底及四壁必须夯实。池深0.61米,水深3050厘米。 水泥池:可建成地下式、地上式或半地上式。池壁多用砖、石砌成,水泥光面,壁顶设约12厘
15、米的防逃倒檐(约半块砖)。水泥池池底的处理非常关键,必要时应先打一层“三合土”,其上铺垫一层油毛毡或加厚的塑料膜,以防渗漏,然后再在上面浇一层厚5厘米的混凝土。池深根据饲养方式而不同,有土饲养时为0.70.8米,无土流水饲养时为0.5米。回填到池底的泥土最好用壤土而不能用黏土。每口土池和水泥池均应设独立的进、排水口、溢水口。池底应有2%3%的比降,以使水能排尽。进水口高于池水水面,排水口设在池底集鱼坑的底面。集鱼坑大小根据池子的大小建造。有土饲养时在集鱼坑四周应设挡泥壁,并在泥面水平处增设一个排水口,以便于换水。进、排水口及溢水口均应设防逃栅罩。3.3.2 野生鳅种采捕泥鳅苗种采捕比较容易,从
16、春季到秋季任何时候都可以从稻田、河、沟等水域捕到幼鳅,作为苗种进行成鳅养殖。往往夏季雨后幼鳅比较集中。幼鳅的捕捞方法与成鳅的捕捞方法大致相似。3.3.3 苗种放养一般在每平方米养殖池中可放养水花鳅苗(孵出24天苗)8002000尾,放养体长1厘米(约10日龄)小苗5001000尾,放养体长34厘米夏花100500尾,体长为5厘米以上则可放养5080尾。有微流水条件的可增加放养量。3.3.4 饲养放养前按常规要求清塘消毒后施足基肥,每100平方米可施1020千克干鸡粪或50千克猪牛粪,2周后放养。在成鳅养殖期间抓好水质培育是降低养殖成本的有效措施,同时合乎泥鳅的生理生态要求,可弥补人工饵料营养不
17、全和摄食不均匀的缺点,还可减少病害发生,提高产量。放养后根据水质施用追肥,保持水质一定肥度,使水体始终处于活爽状态。也可在池的四周堆放发酵腐熟后的有机肥或泼洒肥汁。在充分培养天然饵料的基础上还必须人工投喂,在投喂中应注意饵料质量,做到适口、新鲜。主要投喂当地数量充足、较便宜的饵料,这样不致使饵料经常变化,而造成泥鳅阶段性摄食量降低。饵料要新鲜,不投变质饵料。配合饵料应制成团块状的软料,投放在食台上。在离池底1015厘米处建食台,饵料投在食饵台上。要按“四定”原则投料,即定时:每天2次,上午9时和下午4时至5时之间;定量:根据泥鳅生长不同阶段和水温变化,在一段时间内投饵量相对恒定;定位:在每10
18、0平方米池中设直径3050厘米固定的圆形食台;定质:做到不喂变质饵料,饵料组成相对恒定。每天投喂量应根据天气、温度、水质等情况随时调整。当水温高于30时和低于12时少喂,甚至停喂。要抓紧在开春后水温上升时期的喂食及秋后水温下降时期的喂食,做到早开食,晚停食。一般6厘米规格(体重23克)的人塘鳅种,经1年养殖体重可达到1012克。池塘养鳅各月饵料投喂量可按表1比例参考确定。表1 成鳅各月投喂比率3.3.5 日常管理池塘中要放养水葫芦、空心菜等漂浮性水生植物,占池面10%左右,起到遮阳、吸收水中过剩养分的作用,并吸引水生昆虫作为泥鳅活饵料。水生植物的嫩根、嫩芽也可被泥鳅自由摄食,以增加所需营养。要
19、防止泥鳅浮头和泛池,特别在气压低、久雨不停或天气闷热时,如池水过肥极易浮头泛池,应及时换新水。平时要坚持巡塘检查,主要查水质,看水色,观察泥鳅活动及摄食情况等。要注意防逃。泥鳅逃逸能力很强,尤其在暴雨、连日大雨是应注意防范。平时应注意检查防逃设施是否完整,塘埂有没有渗漏,注新水时是否有泥鳅沿水路逃跑等。要定期检查泥鳅生长情况,随时调整喂食、施肥、充注新水等措施。如果放养的泥鳅苗生长差异显著时,应及时按规格分养,以避免生长差异过大而互相影响,还可以使较小规格的泥鳅能获得充足的饵料,加快生长。3.4 稻田养殖泥鳅稻田养殖泥鳅是生态养殖的一种方式。稻田的浅水环境非常适合泥鳅生存。盛夏季节水稻可作为泥
20、鳅良好的遮阳物,稻田中丰富的天然饵料可供泥鳅摄食。另外泥鳅钻泥栖息,疏通田泥,既有利肥料分解,又促进水稻根系发育,鳅粪本身又是水稻良好的肥源,泥鳅捕食田间害虫,可减轻或免除水稻的一些病虫害。据测定,养殖泥鳅的稻田中有机质含量、有效磷、硅酸盐、钙和镁的含量均高于未养田块。有学者对稻田中捕捉的33尾泥鳅进行解剖鉴定,其肠道内容物中有蚊子幼虫的泥鳅有6尾;解剖污水沟中的泥鳅14尾,肠内充满蚊子幼虫的泥鳅有11尾,有蚊子成虫的11尾。可见泥鳅还是消灭害虫的有力卫士。3.4.1 稻田建设泥鳅的产量高低与稻田适合养鳅的基本条件是分不开的,必须根据泥鳅对生态条件的要求选好泥鳅养殖田块。选择土质柔软、腐殖质丰
21、富、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质清新无污染、水体pH值呈中性或弱酸性的粘性土田块为好。面积可大可小,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集中连片。以便于管理。选择种植的水稻品种应为矮秆、不易倒伏、耐肥力强、抗病力强。稻田殖泥鳅,要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面积2 10亩的稻田,并在稻田四周用水泥或塑料板薄膜纱窗等(人泥30厘米)建设起80厘米高的防逃墙,沿田埂修一20厘米宽的台阶,离田埂顶15厘米,田的四周及中央挖一“田”字形水沟,沟宽、深为50厘米。进、排水管和溢水管各1处,管口均用细密铁丝网拦截,排水管平时用水泥封住。3.4.2 鳅种放养鳅种最好是来源于泥鳅原种场或从天然水域捕捞的,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年龄在2龄
22、,雌性体重1525g,雄性体重12g以上。2月下旬在稻田灌水前,每亩用生石灰75100公斤均匀泼洒,进行清整消毒,亩施发酵过的猪粪1000公斤,进水经过滤人田,沟内水深3040厘米,培肥水体,水的透明度为25厘米左右。秧苗返青后,亩放35克尾规格的鳅苗225万尾,放养前用3%的食盐液浸泡10分钟,消毒后人田。3.4.3 饲养管理养殖过程中,为了保证浮游生物不断,必须及时少量均匀地追施有机肥。每隔1015天施肥1次,每次每亩用肥150公斤。另外根据水色的具体情况,每次每亩施1.5公斤左右的尿素或2.5公斤碳酸氢氨,以保持水体呈黄绿色。由于田中泥鳅的密度较高,应投喂人工饲料,如豆饼、蚕蛹粉、蝇蛆、
23、蚯蚓 螺蚌。屠宰场下脚料、米糠豆渣、菜籽饼、麸皮等,以补充天然饵料的不足。78月是泥鳅生长的旺季,要求蚕蛹粉达15%、肉骨粉10% 、豆饼25%的配比,日投饵2次,投饵率为10%。910月份以植物性饲料如麸皮、米糠等为主,一般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投喂量为泥鳅总重量的2%4%。早春和秋末2%左右。具体根据泥鳅取食情况灵活掌握,一般每次投饵后,12小时内基本吃完为宜。水位控制水位控制极为重要。田面以上实际水位一般控制在5厘米以上。适时加入新水,一般每半个月加水1次,夏天高温季节应适当加深水位。由于泥鳅适宜于水田养殖,在养殖过程中一般没有疾病发生。为防止赤皮病发生,每月用呋喃酮药饵1020克,配5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6 泥鳅 养殖 技术资料 大全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