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学位论文.doc
《非主流-学位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主流-学位论文.doc(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章 相关概念的阐释1.1非主流内涵“非”,原为单纯的否定前缀,“非主流”一词在中国,最早为“主流”一词的否定式。后因外来文化的流入,逐渐有比主流更深的内在含义,并随着各种文化在中国的不断融合,逐渐从最单纯的泛指外来文化、价值观,演变为了对“异类的、常人所不能接受的”文化的总称。 从字面意思理解,“非主流”指不是主流,非主流是主流逆向思维的产物。从宽泛意义上理解,主流代表了为大多数人接受的文化、价值、规范等。非主流的意义则在于对主流的背离与疏远。 “非主流”(Non-mainstream)一词出现的时间并不长。1关于“非主流”一词的起源,现在尚无权威的阐释,也无学术资料可以考证,据百度百科词
2、条记录,有两种说法:一说来自日本的词汇;2另一说是非主流是主流的否定式和逆向思维,指不盲目跟从主流,另类、个性。从这个角度出发,非主流是相对于主流而存在概念,指不属于主流的事物。“非主流”,它起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后,当时整个英国经济萧条,失业率日创新高。非主流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的。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当时英国社会中的一些有志青年十分不满英国社会现状,他们一改英国传统的绅士作风,而是直接将内心的愤怒与不满控诉,这也就是“非主流”的雏形。早期的“非主流”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只是英国一种宣泄心中不满的方式。没有任何的含义,这些“非主流”族们随遇而安,到达一处地方就通过歌曲的形式控诉社会的黑暗,
3、政府的无能,这在当时被英国上层人士所不容,认为他们是异端分子,与社会格格不入。但当时“非主流”一族的主要意图是要让社会正视它存在的弊端,而不是冷漠的忽视。非主流能够代指一切和“主流”相对的事物,即同时期的同类事物中,只被少数人认可的。“非主流”一词多被用来描述社会和文化现象,也被大众用在科学领域中。作为抽象的概念,它很难被具体的定义,也没有普遍和一致的认识,关于它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1.2大学生非主流行为内涵 大学生非主流行为,是指大学生群体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以及其它活动中直接或间接表现出来的与主流社会要求和期待不一致的新型行为模式。毋庸置疑,这种新的行为模式虽给大学生行为注入了新活力和新
4、元素,但也带来了一些困扰和质疑。因此, 有必要从理论高度上理析和概括大学生非主流行为的形态特征, 追问其价值, 进而探究和把握其本质,从而引导大学生非主流行为健康发展。大学生行为以是否符合社会要求和期待为标准, 可以分为主流行为与非主流行为。主流行为是社会要求和期待的, 是广大学生所具有的, 它体现着社会对学校的正式要求,通常以正式文件的形式明确规定下来。大学生非主流行为是由大学生创造的, 与学校精神宗旨、 学校纪律、 校园主流行为相分离的校园行为,是一种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 行为标准和行为方式具有重要影响的行为。 由于非主流行为时刻冲击着主流行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非主流行为在校园中
5、影响甚广,直逼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例如,高校中弥漫着的拜金行为、官本位行为、商本位行为、钱本位行为等非主流行为,浸蚀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灵魂。外延宽广,几乎无所不包。从日常起居、学习态度、人际相处到网络、音乐、影视等等,例如,大学生非主流网络行为。互联网作为人类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有力工具应运而生。但现实中“网络游戏”、“网络爱情”和“网络迷信”等令众多高校大学生沉溺而不能自拔,网络成瘾使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认知方式、行为方式等都发生了令人忧心忡忡的改变,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大学生非主流行为渗透在高校校园生活中各个角落,并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其积极性、中性、
6、消极性。积极性的表现方式,例如,高校内众多的诸如演讲协会、书法协会等大学生社团;中性的表现方式,例如,大学生纯娱乐文化、(非恶意的)搞笑文化等;消极的表现方式,例如,在高校存在的社会、婚恋、消费、审美、宗教等非主流文化影响下,大学生有的理想迷失,行为缺乏明确方向。有的对法律制度、道德规范漠视,处处从自我出发,以个人利益、自由为思考、行为的出发点和准则。有的学习目的功利化(只为自己),学习态度“快餐化”(仅为取得学分),不思进取。有的生活方式自由化,生活态度消极,玩世不恭,追求攀比中的享受。由于它与高校主流行为相离、相异、相悖,在许多情况下表现消极意义,对大学生健康成长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对大学生
7、毕业求职也会有重大影响。 1.3中国特色非主流行为的特征与国外的非主流行为研究不同,在中国情境下,大学生非主流行为不仅体现了过渡性而且还具有社会主流行为的结构反映。其具有以下一些特征:首先,他们认同主流规范,但是又具有不同于普通成人和儿童的行为模式;其次,他们的行为易受到大众传播的影响,“嘻哈、ladygaga”等流行因素往往成为他们仿效和创新的元素;再次,在语言方面具有同质化要求,他们之间的用语往往怪异、生僻并且快速进化和发展,比如早期的“酷”、“恐龙”、“美眉”等发展到当下用得较多的“日”、“雷”、“达人”、“控”等等,在非主流行为中,这些词代表着特定含义,外人往往在初期无法理解和接受 ;
8、最后,他们的非主流行为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在国外最多的是娱乐、健身,比如滑板族、街舞族、跑酷族等等,也有一些危害社会的成分比如吸毒、淫乱、犯罪 等现象,而在我国,大学生非主流还主要以新新人类自居,并以自娱自乐为主,比如在网络上发布一些大眼睛幼稚自拍照,在街头进行cosPlay和剧情模仿,穿着嘻哈,扮酷耍帅,以满足自己萌动的虚荣心,但犯罪和危害社会的情况比较少见。第2章 非主流行为与毕业求职2.1大学生非主流行为的分类 大学生非主流行为主要有:非主流网络行为、非主流寝室行为、非主流课桌行为、非主流短信行为、非主流广告行为、非主流消费行为、非主流理想行为等方面。2.1.1非主流网络行为 以社交网络、
9、微博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势头迅猛,为大学生求职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与此伴随着非主流网络行为多发,非主流网络行为影响着大学生求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新媒体时代给大学生就业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模式,大学生利用新媒体平台获取求职信息的时候具有很多优势,但获取得职业信息同样具有很大的弊端。特别是进入毕业季,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关注度不断放大,涉及求职的非主流网络行为增多,网上流传了所谓“武汉大三女生求职时被割肾”、“海南支教女学生被灌醉轮奸”等信息。 2014 年 1 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 3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大学生作为 2013 年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
10、占总数的25.5%。同时互联网普及率在学生群体中也处于高位。企业通过新媒体发布招聘信息,在第一时间得到信息反馈,真正实现了快速、高效。调查数据显示3,有 31.6% 的企业人力资源部使用过“微招聘”这种新媒体招聘方式。微博、QQ、微信等作为求职过程中有效沟通平台,但也为不良的非主流网络行为在校园的传播提供了客观条件。 2014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 727 万人。这是继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3 年后,大学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毕业生该如何从网上鱼龙混杂的就业信息中去伪存真呢?非主流网络行为的出现,不仅玷污了网络文化环境,而且容易使人们的是非判断、诚信观念、道德品质以及资讯需求、情
11、操心态等受到冲击。尤其对于认知水平和辨别能力不足的大学毕业生来说,非主流网络行为在新媒体求职中的泛滥极易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误导他们的是非观念、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对于非主流网络行为对大学生毕业求职的影响这一问题的调查(图1): 图 1显示:67.2%的大学生认为非主流网络行为对可能会误导大学生求职的价值追求,17.80%的大学生认为非主流网络行为会导致毕业生对社会公信力下降,15%的大学生认为非主流网络行为会导致毕业生个人信息外泄。这表示很多大学生都意识到非主流网络行为对毕业求职潜在的风险。 2.1.2非主流学习行为 学生的天职是学习,大学生也不例外。大学生非主流学习行为是指大学生在学习过程
12、中所表现出来的与社会、学校要求和期待的行为不一致。 大学生传统的学习内容是学校开设的课程,这是高校根据国家的人才培养需求和学校的培养定位,在确定不同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专门制定的教学计划,内容涉及到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人文社会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等等。但近年来,为了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更具竞争力,专业知识的学习对大学生来说已退居次位,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对就业更能产生直接效用的领域,加强了对实用型知识和技能型知识的学习,学习覆盖面显著扩大,学习需求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第一,考证热。大学校园的“考证热”在不断升温,很多学生自跨校门起就开始为各种证书而忙碌,除了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普通话等级
13、等普通证书外,教师证、导游证、翻译证、律师证、会计证等执业资格证书,报考的人也是趋之若鹜。第二,考研热。在国家实行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以后,考研一直受到大学生的青睐。据教育部门统计,“考研人数自 2001 年来一直大幅攀升,到 2008 年出现了一个拐点,经过两年的平稳期后,2010年又再次大幅增加,并且创下了报名人数达 140 万人的历史新高。”第三,考公务员热。稳定的职位、丰厚的福利、较高的社会地位使公务员成了大学生就业的“新宠”。如 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就再现井喷现象,“网上报名人数达 110 余万人,其中有 20 多个职位的供需比超过 1000:1。”第四,兼职热。利用课余时间找一份
14、兼职,已成为大学生学习之外的时尚活动之一。和以往学生兼职多是为了达到经济目的不同,当前大学生兼职的出发点多是为了锻炼自己。他们认为兼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接触社会,学习工作经验、增加社会阅历,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学习需求的多元化本是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的先进举措,但在考证、考研、考公务员和兼职之间奔走的大学生们,因成天忙于参加各种培训或兼职工作,忽略甚至遗忘了对所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导致“挂科”现象比比皆是且愈演愈烈,少数学生甚至以此为荣,这就绝不是社会和学校所倡导的学习行为了。 2.1.3 非主流寝室行为 大学生大都把寝室视为自己的家,一块可以自由活动的场所,在这里他们学习、休息、娱乐,可
15、以自己的言语、思维、创造了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寝室行为。寝室行为是校园行为的一个反映,是家庭行为的在宿舍的衍生,是社会行为在校园的一个缩影。健康向上的寝室行为对于大学生的毕业求职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寝室行为中一些不好的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寝室的精神环境,也对大学生的毕业求职有很大的影响。调查显示,有 62.2%的同学在回答“我们寝室经常开卧谈会”这一问题是选择了“是”,由此可见寝室的“卧谈风”几乎成了大学生的“必修课”。至于“卧谈会”的内容更是五花八门,无所不谈,经常谈奇聊怪,也会谈情说爱等等。“卧谈会的主要内容是”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图 2): 在图 2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选择“学
16、习”选项的占 11.1%,“毕业求职”选项的占 27.8%,“旅游”选项的占 22.2%,“情、爱及性”选项的占 26.1%,还有 12.8%的学生选择了“其他”这一选项,可见大学生的心理是很渴望能够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的。不过在校园大学生对于“健康向上的寝室行为对大学生毕业求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观点拥有较高的赞成度,调查结果显示 96.1%的学生选择了“同意”或“基本同意”选项。 2.1.4 非主流课桌行为 课桌行为由来已久,现已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非主流课桌行为主要是指大学生在课桌上随意涂写或刻画的文字或图画等。大学生非主流课桌行为内容复杂,主要有一些随感而发的作品、情感体验作品、
17、时事评论作品、人生感悟作品、对同学老师的评论、考试小抄等等很多内容。毋庸置疑,课桌行为是非理性的,但作为校园里的一种客观存在,已经逐渐演化成了大学生行为的一种非主流行为形态。据前面笔者的调查,在大学教室里,只有 11.5%的课桌是干净的,大学生中经常在课桌上涂写或刻画者占 2.3%,曾有写画行为者占 23.7%。无论是信手涂鸦,还是精雕细刻,都是课桌行为这一特殊窗口对大学生内心世界的折射,都是大学生心态的流露。在学校课桌上胡乱涂写、刻画,本身就是一些大学生公德意识和自律意识淡薄的表现,课桌行为并且会横向和纵向扩大,一旦被学校发现处分,就会记录在档案里面,对大学生毕业求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
18、生对课桌留言的态度调查结果(图 3): 从图 3 中可以很清晰的看出:大多数学生对课桌行为有正确的认识,调查显示,52.8%的学生认为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21.7%的学生选择了“道德自律意识淡薄”这一选项,20%的学生选择了“同学们内心的宣泄的表现”这一选项。 2.1.5非主流短信行为 近年来,随着手机普及率的不断提高,短信这种新的信息传递方式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尤其是年轻人当中。手机短信成为人们信息传播、感情传递的重要途径,校园手机短信更是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秘密交流的空间,也为校园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以拇指革命为兴起标志的短信正在引领一种以手代口、以无声胜有声的时尚。手机短
19、信现已成为了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由此而形成的短信行为也成为了大学生非主流行为的一部分。在此次调查中,“你和朋友联系的主要方式”中 56.7%的大学生选择了短信这一项,这说明短信已经深入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了。下面两幅图说明大学生每天收发短信的数目和收发信息的用途的情况(图 4、5) 从图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每天只有 3.9%的大学生不收发短信,这足以说明手机短信在大学生中有非常高的使用率,有 42.2%的大学生每天收发 10 条以上的短信;收发信息为了情感交流的占到了 41.7%,获取信息的占到了 24.6%,这足以看出手机短信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及进行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径。 因为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主流 学位 论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