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的教师观和学生观的研究.doc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的教师观和学生观的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的教师观和学生观的研究.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的教师观和学生观的研究 题目: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的教师观和学生观的研究 关键词:新课程 教师观 学生观 摘要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新的教育理念在不断萌生,教育工作者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成为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正确理解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在目前的教育事业中是相当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摈弃旧的教育观与学生观,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重新认识教师与学生这两个主体以及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教师应当注重现代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及教师行为的转变。尊重学生并认识到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有差异的人、
2、学生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 。只有理解并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教育工作者。1 前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正确理解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在目前的教育事业中是相当重要的。教师应当注重现代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及教师行为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摈弃旧的学生观,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重新认识学生这一主体。尊重学生并认识到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有差异的人、学生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 。只有理解并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教育工作者。2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的
3、教师观 新课程改革以来,人们对中小学教师在基础教育新课程背景下的地位和角色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在:教师不再只是一个课程知识的被动传递者,而是一个主动地调试者、研究者和创造者;教师不再是一个真理的垄断者和宣传者,而是一个促进者、帮助者、真理的追求者和 探索者。因此,积极能动的教师形象取代了消极被动的教师形象。2.1 现代教师角色的转换2.1.1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首先,教师再也不能以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和目的,而应该把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组织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
4、能力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标。其次,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和社会规范,更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2.1.2 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的观念和被动实施课程的做法。教师要整体理解基础教育课程的结构系统,熟悉国家课程方案,理解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关系,理解课程实施中从“专家课程”到“现实课程”的转变过程,正确认识教材在课程中的地位和功能,变过去习惯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创造性地使用国家课程教材,积极进行国家课程地方化、校本化的实践探索。2.1.
5、3 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研究,总结经验,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2.1.4 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角色不能再仅仅局限于学校和课堂,教师不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整个社区的一员,是整个社区教育、文化事业建设的共建者。2.2 教师行为的转变2.2.1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首先,“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
6、改革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有缺点和过错的学生。其次,尊重学生意味着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体罚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最后,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2.2.2 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教师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也包括价值观和做人。2.2.3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新课程强调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反思是教
7、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重要因素,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2.2.4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新课程强调课程的综合,这种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作为课程实施主渠道的课堂教学,怎样才能适应并促进学生的学习,成为学生发展的“平台”呢?通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笔者认为,只有正确认识学生,把握学生的共性特点和个体特征,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有针对性,才能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提供有效帮助,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与全面和谐发展。观念是行为的灵魂,因此,实施新课程教学,我们应首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的学生观是一个结构性的概念,它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认识、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
8、等。教师树立怎样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制约着教育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和良好教育教学效果的取得;同时,它又是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对教师来讲,树立正确、科学、合乎社会需要和时代发展要求的学生观是十分重要的。3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的学生观3.1 对传统的学生观的质疑 3.1.1 “学生要服从老师 ” 这种认识的思想根源在于:一是“师道尊严”的历史传统;二是以学习前人经验,认同社会文化为主的教育模式。不少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则必须听从教师的教导,服从教师,这样。在教师于学生的关系上,学生就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如何走出这个误区,出路在
9、于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一变师长为朋友,把教师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二变知识的传授者为研究创新的指导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的研究探索活动,又完全不能代替学生,只能当好引导者和研究伙伴。三变教师权威为尊重学生。教师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的进步,可以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来源。 3.1.2 好学生太少了 这种认识的思想根源在于:一是应试教育的弊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把考试分数作为教育追求的主要目标。二是教育发展还不能为大多数人提供升学机会的精英教育的产物。我国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教育还不够发达,考试竞争激烈,它直接影响对学生要求要的思想观念。三是教学方法手段的落后。教学方法手段严重滞后于社
10、会发展的要求是当前教育实践中的普遍现象。 “好学生太少了”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往往是用一个标准去衡量人,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学生观。要走出这个误区,就必须牢固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观念,按照学生的个性特长因材施教。首先,要改革不合理的考试制度,全面评价学生。其次,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扩大办学规模,解决教育供求的矛盾。 3.1.3 现在的学生不好教 产生这种认识确实有一定的实际基础。学生正处于成长过程中,加上复杂社会环境的影响,确实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存在不少去点毛病。如果一切求全责备,那你可能找不到一个完人;如果要沙里淘金,那每一个人都有“闪光点”。学生都是可以获得成就的发展中的人,有巨大潜能,都是好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课程 背景 中小学教师 教师 学生 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