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本科论文.doc
《浅谈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本科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本科论文.doc(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题目:浅谈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专 业 法律本科 年 级 12秋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论文完成日期 2014 年 11 月 目 录一、环境法中的公众参与2二、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意义与内涵3三、我国对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的现状5(一)与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5(二)相关法律法规中存在的缺陷问题6四、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问题7五、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9(一)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9(二)拓宽公众参与的途径与范围10(三)建立环境保护公益诉讼制度10(四)加强公众对社会环境的监督力度11(五)大力发展民间环保组织,推
2、进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环保11六、全面提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意识11【参考文献】14浅论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内容摘要】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人们生活质量与消费水平都在逐步提高,与此同时,对自身的健康与环境保护的意识都在普遍上升。因此,环境保护工作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环保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群众性很强的工作,没有社会的普遍关注,没有公众的广泛参与很难取得成效。随着我国环保事业的不断深入,公众是环境保护中的主力军,逐步成为环境保护的社会推动力和社会主导力量,并正在促成新的环境保护社会调节机制的建立,是推进环境保护深化发展的动力。【关键词】公众参与 环境保护
3、 法律制度近年来,环境问题已成为全人类所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已关系和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我国,面对着越来越严重的“雾霾”问题,使人们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虽然我国政府倡导环境保护已经几十年,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仍日趋严重,因此引发的社会矛盾也日益尖锐,其深层次原因之一是在于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程度低。公众参与环保,是解决我国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进环境保护的巨大动力。环境保护要摆脱现在的困境,提高环保领域的民主程度、拓宽公众参与的范围和渠道是必由之路。而这离不开法律的有效保障,故建立我国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法律制度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一、环境法中的公众参与所谓公众参与,指的是群众参与政
4、府公共政策的权利。公众参与并不是法学上特有的概念,从社会学角度讲,公众参与是指社会主体在其权利义务范围内有目的的社会行动;法学领域中的公众参与,更多关注的是社会公众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利;在环境保护领域,公众参与则指公众有权平等的参与环境立法、决策、执法、司法等与其环境权益相关的一切活动。环保公众参与是指社会群体、社会组织、单位或个人作为主体,在其权利义务范围内有目的的进行环境保护的社会行动。它包括积极参加环境建设,努力净化、绿化、美化环境;坚持做好本职工作中的环境保护,为环境保护尽职尽责;参与对污染环境的行为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的监督,支持环境执法,促进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
5、参与对环境执行部门的监督,促其严格执法,保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的贯彻落实,杜绝以权代法、以言代法和以权谋私;参与环境文化建设,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努力提高社会的环境道德水平,形成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良好社会风气。 公众参与是21世纪议程中特别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环境保护工作刚刚起步的时候,就强调环境保护要“依靠群众,大家动手” 。经过20多年发展,无论是在环境立法、环境执法方面,还是在环境宣传教育方面,公众都发挥了积极的参与作用。二、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意义与内涵环境保护是一项全民性的公益事业,一方面,公众参与作为一种非政府的社会力量,可以将
6、民意真实地反馈给政府,有助于政府对环境问题的全方位管理;另一方面,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有利于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使公众对环境政策由消极观望转换为积极的响应和合作,使政策执行中的冲突与磨擦最大程度地减少,更加富有成效,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公众参与的主要目的在于制约政府的自由裁量权,确保政府公正,合理地行使行政权力。与环境诉讼不同,公众参与要求政府机关在作出决定之前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并予以适当的考虑。它不仅给予公众直接参与政府决策,自由发表反对意见的机会,同时还要求对政府即将作出的决定进行公开讨论,探讨其生态、经济和社会影响。从西方国家的经验来看,公众参与及其形成的压力是环境法发展的强大动力。 公
7、众参与还有广纳资讯和集思广益的功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环境资源的用与不用以及如何使用涉及到广泛的利益冲突。利益衡量是政策的关键。信息不畅以及决策人员的认识能力有限是“政府失灵”的重要原因,公众参与可以帮助决策机关及早发现问题,弄清问题的广度与深度,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再者,公众参与是说服和平息反对者,赢得公众支持的有效手段。公众参与增加了政府决策和管理的公开性,透明度,使政府的决策与管理更加符合民意和反映实际情况;另一方面公众也将能充分了解政府决策的理由和依据,从而能够认同有关行政机关的决策,减少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冲突,使有关决策得到顺利实施公众参与应该充分体现在环保工作的每个环
8、节里,使之有效的与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相结合,公众的亲自参与能够近距离的接触到环保的过程,体会到环境保护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更能深刻的理解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深刻意义。三、我国对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的现状(一)与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我国宪法第2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建设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这就赋予了我国公民广泛参与国家环境事务管理的权力。在有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中也都对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权力和义务做了阐述。1973年8月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
9、护环境”的环保工作32字方针。这一方针充分体现了我国的环保工作是要依靠公众参与的思想。环境保护法第6条中还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这一条对公众参与环境管理和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起诉的权力做了规定。在其它的有关环境保护单行法规中也都有类似的规定。 环境影响评价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1996年修订后的水污染防治法中增加了一款新规定:“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应该有该建设项目所在地单位和居民的意见。”这是我国环境法律法规中第一次对公众参与问题做出的明确规定。2002年10月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获得通过,该法在公众参与的主体范
10、围、公众参与的具体程序和形式、公众参与的组织召集人、公众参与的对象以及对公众参与意见的处理等方面都做了具体的规定。可以说这是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立法方面的一个重大突破,意义重大。 在目前适用的环境信访办法中也明确“环境信访人享有下列权利:(一)检举、揭发、控告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侵害公民合法环境权益的行为;(二)对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对污染防治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三)检举、揭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的违纪、违法及失职行为。”(二)相关法律法规中存在的缺陷问题所有这些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性文件中关于公众参与的规定,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如其一,最明显的缺陷在于立法对公
11、众参与的规定显得分散,不系统,不集中,这不利于实践中的执行,也会导致有些立法规定的矛盾。同时有些规定只是间接体现在法规和政策性文件中,其等级较低,权威较小,约束力较差。况且,在我国相关制度体系不是很完备的情况下,这些规定也不便于公众掌握。其二,现行立法关于公众参与的规定,基本上是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生后的参与。其三,公众参与的形式单一,缺乏鼓励公众全过程参与的激励性规定。实践中公民及其团体的法律地位不明确,没有公众参与的激励性机制,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困难重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立法对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规定得过于原则、抽象、缺乏实践中的可操作性。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虽然肯定了公众参与,对公众参与
12、也作了一些程序上的规定,但这些规定仍然相当原则,如对公众的范围、参与的具体阶段、参与的效果、环境评价草案的公布程序和公布途径、时间等未予以明确的规定,这严重影响了公众真正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所以,公众参与环境评价的实体性规定还有待进一步具体化。如公众参与主体要有代表性和广泛性;公众参与的形式应该具有多样性和公开性;公众参与的地位和意见应得到进一步的确认和重视。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仍有待放宽。虽然我国现行环境影响评价法较以前环境评价制度在范围上有了拓宽,但我国的公众参与还仅限于对专项规划和建设项目的参与,这种参与仍然不够。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尚缺乏司法保障,即违反法律规定不征求公众意见或者不吸收
13、公众参与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未加规定。对于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我国并没有具体而又完整的法律法规的出台,只是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有条款规定公众对环境保护的义务,在这方面,我国的法律是欠缺的。公众参与需要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这方面的规定还是有必要的,人们才能从必须这样做渐渐的过渡到应该这样做,并主观要求这样做。四、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问题1.环境知情权没有落实到实处 。我国公众均享有对环境保护规章制度的知情权,这是我国公民基本的权利,知情权不仅包括环境保护方面,也涵盖了我国生产发展中所有的信息。是我国公众正常生活与工作的基本立足点。环境知情权对公众来说是认识环境相关信息与法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谈 我国 公众 参与 环境保护 法律问题 本科 论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