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岩心孔隙结构的分形性质学士学位论文.doc
《-数字岩心孔隙结构的分形性质学士学位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字岩心孔隙结构的分形性质学士学位论文.doc(4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提供全套毕业论文,各专业都有学号:201006476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名称: 数字岩心孔隙结构的分形性质 题目类型: 研 究 论 文 学生姓名: 院 (系):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业班级: 物理10703 指导教师: 辅导教师: 时 间: 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 目 录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I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审查意见毕业论文(设计)评阅教师评语毕业论文(设计)答辩会议记录中文摘要英文摘要1 绪论11.1分形的定义11.2研究目的及意义31.3国内外研究现状51.4 CT扫描建立数字岩心的方法61.5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82 数字岩心样品及岩心的三维
2、图像重构及孔隙结构评价函数82.1数字岩心样品及岩心的三维图像重构8 2.2孔隙长度及体积的汁算方法112.3连通孔隙体积比122.4孔隙尺寸分布函数122.5局部孔隙度分布函数132.6局部渗流概率函数143 数字岩心孔隙相和固体相结构的分形表征153.1弯曲毛细管的迂曲度分维153.2数字岩心表征单元体尺寸分析153.3确定孔隙相和固相的豪斯道夫维数和自相似区间164 数字岩心的孔隙度和渗透率184.1数字岩心渗透率的分形理论184.2 预测数字岩心的孔隙度和固相的体积分数194.3预测数字岩心的渗透率205 结束语21参考文献22致谢24长江大学毕业论文 (设计)任务书学院(系) 物理科
3、学与技术学院 专业 物理学 班级 物理0703班 学生姓名 李俊杰 指导教师/职称 赵明教授 1. 毕业论文 (设计)题目:数字岩心孔隙结构的分形性质2.毕业论文(设计)起止时间:2011年1月10日20011年6月10日3毕业论文 (设计)所需资料及原始数据(指导教师选定部分)1YU B M. Analysis of Flow in Fractal Porous MediaJ. Appl. Mech. Rev., 2008,61: 050801.2TOMUTSA L, SILIN D, RADMILOVIC V. Analysis of chalk petrophysical propert
4、ies by means of submicron-scale pore imaging and modelingJ. SPE Reservoir Evaluation & Engineering, 2007,10: 285-293.3SILIN D, PATZEK T. Pore space morphology analysis using maximal inscribed spheresJ. Physica A, 2006, 371: 336-360.4FREDRICH J T, MENENDEZ B,WONG T F. Imaging the pore structure of ge
5、omaterialsJ. Science, 1995,68: 276-2795ARNS C H, BAUGET F, LIMAYE A. Pore-scale characterization of carbonates using X-ray microtomographyJ. SPE Journal, 2005, 10(4):475-484, 6ADLER P M, JACQUIN C G, QUIBLIER J A. Flow in simulated porous mediaJ. Int . J. Multiphase Flow , 1996 , 16(4) : 169-7127ADL
6、ER P M, JACQUIN C G, THOVERT J F. The formation factor of reconstructed porous-mediaJ.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1992,28: 1571-15768HAZLETT R D. Statistical characterization and stochastic modeling of pore networks in relation to fluid flowJ. Mathematical Geology, 1997, 29(4):801-822.9BRYANT S, BLUN
7、T M. Prediction of relative permeability in simple porous mediaJ. Physical Review A, 1992,46(4): 2004-2012.10OKABE H, BLUNT M J. Prediction of permeability for porous media reconstructed using multiple-Point statisticsJ. Physical Review E, 2004, 70:l-10.4毕业论文 (设计)应完成的主要内容1)利用指导教师提供的数字岩心数据,对若干岩心样品进行三
8、维数值重建;2)研究数字岩心的孔隙相与固相的尺寸分布维数,及其与孔隙度的关系;3)研究数字岩心密度-密度相关函数与局域孔隙度的相互关系;4)通过数值计算,得到数字岩心孔隙相的多重分形谱。 5毕业论文 (设计)的目标及具体要求 目标: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掌握毕业论文撰写的技巧和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获得科学研究的基础训练。具体要求:1) 了解论文的写作规范,学会一种数学作图软件;2) 收集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数字岩心研究的现状; 3) 论文要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无科学性错误;4) 论文要有所创新,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实际意义;5
9、) 论文格式要规范,装订符合要求;6) 毕业设计期间应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保证论文的写作时间。6、完成毕业论文 (设计)所需的条件及上机时数要求1)与课题相关的参考文献与书籍;2)计算机编程软件VCF;3)上机学时120学时以上。任务书批准日期 年 月 日 教研室(系)主任(签字) 任务书下达日期 年 月 日 指导教师(签字) 完成任务日期 年 月 日 学生(签名) III长江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 目 名 称 数字岩心孔隙结构的分形性质 学 院(系)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 业 班 级 物理10703 学 生 姓 名 李 俊 杰 指 导 教 师 赵 明(副教授) 辅 导 教
10、师 赵 明(副教授) 开题报告日期 2011年3月24日 数字岩心孔隙结构的分形性质 学 生:李俊杰,长江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指导老师:赵 明,长江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一. 题目来源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众所周知,储层的许多宏观性质(如渗透率、毛管压力等)均取决于它的微观结构和组成它的固体及其孔隙空间中流体的物理性质,即岩石的微观结构、岩石及流体的性质是根本,宏观性质、现象是表象。因此,要实现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开发目标,其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不能仅停留在宏观层次上而必须深入石油的储集、运移空间多孔介质内部,从微观层面上开展研究。只有通过对多孔介质内部决定流体宏观流动
11、现象的本质问题开展研究(如孔隙空间的发育规模、空间分布对流体渗流的影响,流体在其中的分布规律、相互作用机理等),才能从根本上认识微观与宏观的联系,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找到研究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的正确方向和应该采取的技术手段,从而为现场生产提供有力的技术指导。以往,多孔介质中流体渗流的微观机理大多通过实验来定性研究,因此,研究得到的渗流理论实际仍停留在宏观尺度上,很多微观机理均无法考虑。为对微观尺度上的渗流问题进行定量描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该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归结而言,研究思路主要有以下两类:一、以数字岩心为基础,采用格子子Boltzman方法进行流动模拟;二、以孔隙网络模型为基础,根
12、据所研究的问题定义具体的流动规则进行流动模拟。可见,微观渗流理论研究都是以数字岩心或孔隙网络模型为平台开展的,由于多孔介质的孔隙形态及空间分布对流体在其中的分布、运移等均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数字岩心及孔隙网络模型能否较好的反映真实岩心孔隙空间特征将直接决定以它们为基础开展的微观渗流研究所得结果是否具有实际意义。所以,以数字岩心为基础对微观渗流规律的研究,为在微观尺度上开展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三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名称1YU B M. Analysis of Flow in Fractal Porous MediaJ
13、. Appl. Mech. Rev., 2008,61: 050801.2TOMUTSA L, SILIN D, RADMILOVIC V. Analysis of chalk petrophysical properties by means of submicron-scale pore imaging and modelingJ. SPE Reservoir Evaluation & Engineering, 2007,10: 285-293.3SILIN D, PATZEK T. Pore space morphology analysis using maximal inscribe
14、d spheresJ. Physica A, 2006, 371: 336-360.4FREDRICH J T, MENENDEZ B,WONG T F. Imaging the pore structure of geomaterialsJ. Science, 1995,68: 276-2795ARNS C H, BAUGET F, LIMAYE A. Pore-scale characterization of carbonates using X-ray microtomographyJ. SPE Journal, 2005, 10(4):475-484, 6ADLER P M, JAC
15、QUIN C G, QUIBLIER J A. Flow in simulated porous mediaJ. Int . J. Multiphase Flow , 1996 , 16(4) : 169-7127ADLER P M, JACQUIN C G, THOVERT J F. The formation factor of reconstructed porous-mediaJ.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1992,28: 1571-15768HAZLETT R D. Statistical characterization and stochastic m
16、odeling of pore networks in relation to fluid flowJ. Mathematical Geology, 1997, 29(4):801-822.9BRYANT S, BLUNT M. Prediction of relative permeability in simple porous mediaJ. Physical Review A, 1992,46(4): 2004-2012.10OKABE H, BLUNT M J. Prediction of permeability for porous media reconstructed usi
17、ng multiple-Point statisticsJ. Physical Review E, 2004, 70:l-10.11WU K, DIJKE M I J V, COUPLES G D, et al. 3D stochastic modelling of heterogeneous porous media applications to reservoir rocksJ. Transport in Porous Media, 2006, 65(3): 443-46712XU Y S, LIU Y, HUANG G X. Using Digital Imaging to Chara
18、cterize Threshold Dynamic Parameters in Porous Media Based on Lattice Boltzmann MethodJ. Chin. Phys. Lett., 2004, 21: 2454245713MANWART C, ALTOSALMI U, KOPONEN A, et al. Lattice-oltzmann and finite-difference simulations for the permeability for three dimensional porous mediaJ. Physical Review E, 20
19、02, 66:doi:10.110314LIU C F, NI Y S. The fractal roughness effect of micro Poiseuille flows using the lattice Boltzmann method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Science, 2009, 47:660-66815LINDQUIST W B, LEE S M, COKER D, et al. Medial axis analysis of void structure in three-dimensional tomogra
20、phic images of porous media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996,101(B): 8297.16蒋海岩, 袁士宝, 陶军. 流体在多孔介质仿真模型内的粘性指进研究J.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7 ,26(2):8386 17赵明,张端明,郁伯铭. 多孔介质粘滞指进中的毛细效应J. 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8, 26:596118屈世显,种建华,冯延春,罗俊.粘性指进现象的分形研究J.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1994, 9 (4):606419李贺丽,李怀恩,王智,史文娟. 多孔介质中指流的研究综述及展望z.土壤,2008,40
21、( 1 ):2733 20袁士宝 , 雷光伦 , 张建国 , 陈月明 , 陶军. 利用多孔介质计算机仿真模型研究粘性指进z. 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出版社 ,2006, 13 (5):5962四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研究的方向根据模型的自身特点,迄今,储层孔隙空间的所有三维模型可划归两类:数字岩心和孔隙网络模型,数字岩心建模方法可分为两大类:物理实验方法和数值重建方法。物理实验方法均借助高倍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或CT成像仪等高精度仪器获取岩心的平面图像,之后对平面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即可得到数字岩心;数值重建方法则借助岩心平面图像等少量资料,通过图像分析提取建模信息,之后采用某种数学方法建立数字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数字 岩心 孔隙 结构 性质 学士学位 论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