伺服机构韧体系统与控制电路开发--毕业论文.doc
《伺服机构韧体系统与控制电路开发--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伺服机构韧体系统与控制电路开发--毕业论文.doc(8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章、導論 伺服機構理論(Servomechanism Theory)起源於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軍發展控制機械系統的閉迴路控制技術,以開發具有自動控制功能的雷達追蹤系統,此一發展奠定了後來伺服機構理論的基礎。一個現代的伺服系統的設計包含了機械設計、馬達控制、電力電子、伺服控制、運動控制、程式設計、雜訊防制、實務應用等技術與經驗,其核心技術在於整合微電子與電力電子技術實現伺服控制技術。1-1 研究動機 在科技迅速的發展之下,以往的人操作已漸漸被機械手臂所取代,在現代的工業已成為可或缺的機器,在工業之外,機械手臂也廣泛的應用於週遭生活上。隨著微機電系統、電力電子技術的發展,伺服技術則進一步結合微
2、電子與電力電子技術,以韌體控制的方式呈現,而微處理器及積體電路的不斷進化,伺服技術的發展也將朝向單晶片控制、智慧控制的方向發展。 本人對於電子電路及軔體程式設計深感興趣,在指導教授黃敏昌博士的帶領下,有幸踏入機械手臂與機器人領域發揮個人所學,期望能在伺服控制系統的韌體程式及電子電路設計上有所收穫。1-2 研究目的 本論文以五軸機械手臂為基礎,以微處理器晶片開發伺服控制韌體程式,同時設計一套完整之控制電路,於實作中不斷改進,達到機電整合之目標。並且以模組化導向,進一步改寫軔體程式及開發邏輯電路,適用於不同機械手臂與機器人架構。1-3 論文架構本論文主要分為六個章節及一個附錄,茲將各章分述如下:第
3、一章、 緒論。第二章、 五軸機械臂系統電路設計。第三章、 五軸機械臂軔體程式設計。第四章、 高階語言模組化韌體程式。第五章、 兩相編碼器解碼邏輯電路。第六章、 結論。附錄、微處理器開發環境及組合語言介紹。第二章、五軸機械臂系統電路設計2-1 五軸機械臂五軸機械手臂各軸傳動機構配置包括驅動馬達、減速齒輪組與旋轉編碼器。第一軸至第三軸除了驅動馬達外還設計一組總輸出達到1:300的減速齒輪組,並安裝兩相旋轉編碼器作為閉迴路控制的回授訊號源。第四軸與第五軸則使用內建有減速齒輪與旋轉編碼器的馬達組件。第二軸因承載最大的負荷,故規劃兩顆馬達同時驅動,且需兩組同步作動之驅動電路。其各軸詳細規格與作動流程整理
4、如表2.1及圖2.1所示。表2. 1 各軸傳動機構配置圖2. 1 機構作動流程2-2 電路設計 五軸機械臂的系統電路包含控制面板、微處理器電路、光耦合晶片、馬達驅動電路與旋轉編碼器所組成的直流馬達閉迴路控制系統(圖2.2)。每一區塊各自獨立,可因應不同的機構做電路上的修改與刪減,對於系統開發而言具有很大的彈性。圖2.2 系統電路 本章著重於電子電路之設計與實際製作過程,分節說明各區塊電路與IC晶片的主要功能。至於各區塊及IC訊號間的完整運作模式,則留待第三章再一併深入探討。2-2-1 控制面板 控制面板的作用是對直流馬達下達前進、後退、停止等指令,讓所操縱的機械手臂轉軸能做相應的運動模式。面板
5、的控制方式可以用按鍵、轉軸、操縱桿或是連結到個人電腦透過應用程式下達指令,雖然控制方式有所差異,但對伺服控制處理核心而言卻是大同小異。 本次實驗設計兩種控制方式,第一種是用兩個按鍵控制馬達的正反轉,目的在使機械手臂能以最直覺的方法控制,通常應用於系統開機時手動校正各轉軸位置。第二種是使用可變電阻當軸心,旋轉可變電阻時機械手臂能做出相對應的運動,目的使各轉軸皆能正確的轉動到可變電阻所對應的角度,實現伺服控制的目標。外加一按鍵可切換兩種不同操作模式,以及一個電源開關與LED指示燈。圖2.3是單軸控制面板的電路設計圖,其中J1的Pin1與Pin7連接到5伏特電壓(VCC)與接地(GND)提供微處理器
6、的工作電源,並在VCC端接上一個切換開關SW1。J1 Pin6為LED指示燈(D1)與220歐姆限流電阻(R2),連接至微處理器。圖2.3 控制面板電路 J1 Pin4、3、2分別為設定、前進、後退等按鍵,對於微處理器的數位輸入模式而言只有高電位與低電位兩種類型,程式運作過程中若發生輸入訊號無法辨識或訊號浮動(Floating)情形,則會出現不可預期的錯誤。因此在控制按鍵電路中,需加一個10K歐姆的接地電阻(R3、R4、R5)避免這問題。 10K旋轉可變電阻(R1)有3個接腳,上下接腳分別連接至3.3V與GND,中間接腳則連接至微處理器的類比數位轉換模組(A/D Converter)輸入接腳。
7、當可變電阻上下兩段的電阻值改變,利用電路分壓定理即可求出中間接腳的電壓大小,如圖2.4。不同的類比電壓經過A/D Converter之後對應出不同的數位值,微處理器依據這些數值,判斷機械手臂需如何轉動及轉動多少角度。圖2.4 可變電阻分壓定理2-2-2 微處理器電路 微處理器是整個伺服控制系統的核心,此部分電路除了與光耦合晶片連接的馬達控制信號及旋轉編碼器信號以3 PIN排線連接之外,其餘各項I/O控制信號與電源皆連到控制面板上。微處理器的主電源與旋轉編碼器電源使用5V直流電壓,而控制面板按鍵、LED、與可變電阻控制軸是採用微處理器提供的3.3V邏輯電壓。本次實驗採用義隆電子單晶片EM78M6
8、11微處理器,各輸出入腳位設定與電路設計如表2.2及圖2.5所示,微處理器的詳細功能及介紹可參考附錄。表2.2 微處理器使用腳位圖2.5 微處理器電路2-2-3 旋轉編碼器 直流馬達的閉迴路控制必須藉由旋轉編碼器的回授信號才能達成伺服控制的目的,其功能為偵測轉動狀態並輸出相對應之數位訊號。本論文五軸機械手臂採用增量型霍爾磁感應式編碼器(OMRON E6A2-CW3E 圖2.6)以及內含編碼器的直流伺服馬達。圖2.6 旋轉編碼器OMRON E6A2-CW3E 圖2.7 霍爾IC 編碼器中主要電子元件霍爾IC的構造如圖2.7,利用電子學霍爾效應感應轉軸上之磁場變化。元件特性為開集極型輸出低電位與浮
9、動輸出(Floating),因此輸出端需加入提升電阻使其具備高低電位的數位模式。2-2-4 馬達驅動電路 一般數位電路系統受限於電功率問題,無法直接驅動直流馬達,通常會採用驅動晶片做為大功率馬達的驅動模組。本實驗採用Allegro MicroSystem, Inc.的A3952SB全橋驅動晶片,主要原因是該晶片能提供最大2安培的驅動電流符合機構的需求。參考DataSheet規格,將驅動晶片的主電源及控制信號準位設計成使用57V直流電壓,而提供馬達的輸出電源則採用12V或24V直流電壓。圖2.8 A3952SB規格圖2.9 驅動晶片A3952SB參考電路 雖然晶片額定輸出能提供2安培的驅動電流,
10、但還是需要靠電路選擇最大輸出容許電流(ITRIP),此方法是依據Pin2的輸入電壓參考值(VREF)及Pin11的接地電阻值(RS)決定,ITRIP=VREF/(10 RS)。圖2.9的參考電路ITRIP為1安培,依此電路應用於五軸機械臂,會發現其中負載較大的轉軸常常有無法轉動之現象,此即為ITRIP不足之結果。故於最終電路設計上修改VREF為6伏特、RS為0.33歐姆,則ITRIP可提升至1.8安培,讓五軸機械臂正常運轉。驅動晶片的主要控制信號為MODE、ENABLE、PHASE與BRAKE,驅動模式如真值表(表2.3)。在本電路實際應用中將MODE接地並控制其他三個信號的高低準位來驅動馬達
11、,控制方法如表2.4。表2.3 控制信號真值表表2.4 控制信號實際應用方式2-2-5 光耦合晶片 馬達驅動晶片相較於數位電路而言是一個大功率電子元件,當馬達在啟動和停止的瞬間甚至是運轉中的轉速變化,會產生很大的脈衝電流及突波電壓,必需將驅動電路與數位微處理器做適當的隔離,避免不必要的雜訊干擾造成系統失效。本系統驅動電路與數位電路分別採用獨立的電源,其接地端也各自獨立,並透過PC817光耦合晶片作為控制信號的中繼轉換。光耦合晶片是由發光二極體與光電晶體組成之開關電路,能夠避免兩獨立電路互相干擾。且能用於改變數位信號的電壓準位,使其能適用於不同數位電路。圖2.10 光耦合電路 圖2.10中,V1
12、、V2為獨立電源,R1、R2為限流電阻。當Input為高電位時二極體不導通,電晶體亦不導通,故Output為高電位;當Input為低電位時二極體導通,電晶體亦導通,故Output為低電位。圖2.11為整合馬達驅動晶片與光耦合晶片的連接方式及電路設計。J1、J2提供驅動晶片參考電壓與主電源,接地獨立不與微處理器電源連接。光耦合晶片左側連接微處理器控制信號並以LED作為信號高低準位的指示燈,燈亮代表控制信號為LOW。光耦合晶片右側將控制信號連接驅動晶片,並以提升電阻作為高準位的參考電壓。圖2.11 光耦合及驅動晶片電路2-3 泛用型驅動電路板 為了證實本章提出之電路設計確實可行,綜合本章所有電路區
13、塊並以五軸機械手臂為實驗標的,以萬用電路板手焊拉線方式製作初步實驗用電路成品。因為要同時控制機械手臂的五個軸,將所有微處理器電路與驅動晶片電路集中在同一個電路板上,並且製作具有五個面板的控制盒來操控,電路成品如圖2.12、圖2.13。圖2.12 五軸核心電路成品圖圖2.13 五軸控制面板成品圖在指導教授黃敏昌博士的帶領下,使用這套電路參加第十屆義隆盃微控制器應用製作大賽,證明伺服控制電路確實可行,但在製作過程中有些難題無法克服。電路板需手工焊接許多跳線,難免有些地方不牢固容易脫落,跳線電路複雜,發生問題需耗費許多時間除錯,甚至可能找不到真正的原因。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決定將電路製作成印刷電路板形
14、式,擷取本章電路精華,設計適用於不同條件下的泛用型驅動電路,使其能提供未來開發機械手臂或機器人使用。2-3-1 電路設計及製作 泛用型驅動電路應能適用於不同核心處理單元及不同直流馬達特性。電路需具備輸入端子以接收數位形式信號,此端子可連接至微處理器、可程式邏輯單元或其他數位晶片,作為伺服控制下達命令的核心。其次為控制直流馬達的輸出端子,如前所述,電路中必須採用驅動晶片才能驅動大功率直流馬達,且需以光耦合晶片隔離數位信號。而回授功能則採用旋轉編碼器,並連接至核心處理單元。完整電路繪製如圖2.14。圖2.14 泛用型驅動電路圖 為改善傳統手焊電路板缺點,本電路被動元件使用表面黏著式元件(Surfa
15、ce-Mount Device,SMD),該類型元件的優點可概括如下幾點:1. 表面黏著式元件在電子線路設計上較為快捷,而且能減少線路在運作上之互相干擾。 2. 表面黏著式元件其體積細小,所以對比於插裝元件擺放在電路板上所佔之面積可大為縮小,可減小電路板面積及成本。 3. 表面黏著技術在電子線路上亦能大為改善其線路運作性能,特別是對於一些高頻模擬線路、數位線路、高噪音和微波線路等。圖2.15 表面黏著元件(SMD 0805)SMD電阻或電容依其封裝大小有0603、0805、及1204等規格,本電路板除了大功率水泥電阻及穩壓電容外,所有被動元件皆採用SMD 0805規格。此一改變至少能大幅減少電
16、路板面積,且電路的連接也更容易辨識。其餘IC元件及連接器等,考量本身規格限制及外接訊號的便利性仍採用插件方式,完整零件配置如表2.5所示。表2.5 泛用型驅動電路零件表透過Protel軟體將電路圖製作成電路板的Layout圖面,除了將上述所有零件擺放於適當位置,各零件的電路亦需調整適當的走線,目的使電路板面積縮小且能兼顧使用便利及易於除錯辨識。最終設計將泛用型驅動電路板製作成長80mm、寬40mm、厚度1.6mm的雙面電路板。其零件擺放位置及正反面走線如圖2.16與圖2.17所示。圖2.16 零件擺放位置圖2.17 正反面走線因泛用型驅動電路板屬於雙面製程,且需製作上百片之數量供未來實驗使用。
17、若以感光電路板自行蝕刻,花費之時間與成本難以估計。因此將設計完成之電路圖及Layout圖面檔案委外製作成印刷電路板,不僅能節省成本且品質更為精良。圖2.18、2.19即為泛用型驅動電路板完整成品。圖2.18 印刷電路板成品圖2.19 泛用型驅動電路板成品2-3-2 使用介紹 將光耦合晶片(PC817)與馬達驅動晶片(A3952SB)分別插入U2、U3腳座,並依各連接器腳位連接正確之訊號。圖2.20 電路板連接器標號 J1功能為輸出驅動電流至直流馬達,其次為連接編碼器提供作動所需之電源及接收回授訊號。表2.6 J1腳位說明 如2-2-3節所述,編碼器主要電子元件霍爾IC會產生浮動輸出現象(Flo
18、ating),因此輸出端需加提升電阻於本電路板R9與R10。某些編碼器本身已經內建提升電阻,為適用於不同類型編碼器,電路中設計SW1與SW2供選擇是否使用電路板的提升電阻。 J3連接至核心處理單元,只要依照腳位說明接上正確之訊號,無論使用何種數位晶片皆能運作無誤。表2.7 J3腳位說明 電源接頭(J2、J4、J5)分別為Logic 5V、6V與24V電源,其中Pin 1為接地端(GND),Pin 3為電源端(VCC)。J2 Logic 5V與J3 Pin 3、4相通,選擇其中一組即可,於此電路中主要功能為提供旋轉編碼器(J1 Pin 6、7)及光耦合晶片使用。J4(6V)為馬達驅動晶片作動電源
19、及驅動訊號之參考電壓。J5(24V)提供馬達傳動之電源,於此電路中亦可依馬達類型使用較低伏特之電源。第三章、五軸機械臂軔體程式設計 本章依據微處理器EM78M611架構,開發一套適用於五軸機械臂系統的組合語言程式,利用參數化設計技巧,只需改變幾個參數就能符合不同之需求。目的使第二章電路系統及機械手臂裝置能正常運作以實現閉迴路伺服控制的目標。3-1 驅動晶片控制信號微處理器針對馬達驅動晶片發出三組控制信號(ENABLE、PHASE、BRAKE),ENABLE控制驅動晶片是否作動,當訊號為低準位時晶片啟動中,訊號為高準位時晶片處於休眠模式無法作動。因此在控制過程中,ENABLE訊號需保持在低準位。
20、BRAKE可視為馬達啟動與停止的訊號,BRAKE為高準位時馬達啟動,BRAKE為低準位時馬達停止。PHASE代表馬達正反轉方向,欲改變PHASE的方向必須在馬達停止的狀態(BRAKE=1)。因此在控制馬達的過程中需遵循圖3.1的流程,以避免不可預期之錯誤。圖3. 1 驅動晶片控制信號3-2旋轉編碼器信號解讀五軸機械臂的回授裝置採用OMRON增量型旋轉編碼器,其額定規格如表3.1。此兩相編碼器除了可以測出運轉的速度、位置外,A、B兩相電晶體在排列上差了90度相位差,因此觀察A、B訊號波形的相位前後次序即可知道運轉的方向。表3. 1 增量型旋轉編碼器圖3. 2 兩相編碼器輸出波形兩相編碼器解碼過程
21、需透過一連串之邏輯運算,在實務上常使用邏輯電路或可程式邏輯晶片(Programmab1e Logic Device)做為解碼電路的設計工具,開發過程將於第五章深入探討。本章單純採用微處理器程式解碼,因解碼過程需龐大的程式執行週期,考量到程式運算速度及馬達轉速,無法同時兼顧系統其餘程式區塊,因此只使用單相編碼器訊號作為微處理器程式的解碼依據。此方式於每一特定時間內讀取編碼器的輸出準位並比較前後準位是否改變,在一個轉動週期內會出現兩次準位改變(脈衝訊號),只要時間間隔夠短將可正確的得到這些資訊。反之若時間間隔太長,程式執行過程將不斷漏失許多脈衝訊號。以本次實驗五軸機械臂為例,表3.2藉由各軸馬達轉
22、速、減速齒輪與旋轉編碼器解析度求出編碼器輸出訊號的最短週期。表3. 2 各軸最短週期程式每次讀取編碼器訊號的間隔時間以不超過四分之一最短週期為原則,由上表得到約為250S。EM78M611晶片個指令周期需要2個振盪頻率,若以12MHz時脈運作下,個指令週期所需時間為0.167S。因此程式每執行1500次指令以內就必須讀取一次編碼器訊號,才能確保每次脈衝訊號都能有效讀取。3-3 類比數位轉換模組 本系統人機介面使用旋轉可變電阻改變類比電壓大小,經由類比數位轉換模組告知微處理器一組目標命令數值(參考第2-1節)。微處理器EM78M611內建類比數位轉換器(A/D Converter),類比信號輸入
23、腳位由控制暫存器(ERA)控制5位元的多工器,選擇特定之腳位。並且透過ERD切換不同的執行速率,轉換完成之10位元數位資料存放於暫存器ERB與ERC。使用轉換模組前必需先設定控制暫存器IOCA的bit 3,才能對A/D Converter控制暫存器進行設定。表3. 3 類比數位轉換控制暫存器 轉換流程如圖3.3,實際轉換程序所需時間由轉換速率決定,在此過程中微處理器可執行其他程式碼無須等待。完成後可由ERB、ERC得到轉換之結果。圖3. 3 轉換流程3-4 軔體程式架構 完整程式包含下列數個主要區塊且將這些區塊設計為副程式,增加程式的可利用性及可讀性馬達歸位模式(SET_MOTOR)電源開啟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伺服 机构 体系 控制电路 开发 毕业论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