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场地设计论文—中国美院象山校区.doc
《毕业设计-场地设计论文—中国美院象山校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场地设计论文—中国美院象山校区.doc(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场地设计论文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摘要:本文选取了自己很感兴趣的王澍先生设计的中国美术院校象山校区作为场地设计课作业的调研分析对象,主要想分析一下建筑与场地的矛盾与统一,深入了解一下新乡土主义建筑的特质,从布局、色彩、材料、肌理、自然营造、空间处理、造园手法等方面入手,分析其中蕴含的东方文化精髓与韵味,旨在学习如何关注建筑的地方风格与文化根源,如何在当代建筑中继承和体现东方传统建筑的精髓。关键词:中国美院象山校区、自然环境、传统、色彩、材料、肌理、自然营造、空间围合、借景、步移景异、建筑造型引言:2002年,杭州南山路开始改建,杭州市政府想把这条路建成上海的衡山路,西湖边上的很多民居就开始拆毁。为了
2、阻止这一切,王澍沿西湖拍了400多张照片,一张一张地讲给负责改建的官员看:每一幢房子,都带着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他说:你们知道南山路的历史有多久吗?从你们改建完成那天起,南山路的历史就只有1年了。象山校园正是建立在王澍对时间和传统的理解之上。图1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校区1、 宏观规划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没有选择进入中国时下流行的政府组建的大学院区,而是选址在杭州南部群山的东部边缘,尽管这里暂时会存在一些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但是依照中国的文化传统,在建筑选址时,环境中的山水甚至比建筑更加重要。王澍先生认为“中国的山与建筑的关系,从来不是景观关系,而是某种共存关系。”于是,象山校区便是让中国传统与山
3、水、建筑共存活用在今天的范式。校园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建筑和自然景观各占一半。建筑不再突显,而是让位于境界和气象,得到得山水之照应和领引。校园中心是郁郁葱葱的象山,山脚下是一弯流水,30余座建筑像书法笔触一样顺着水势围绕象山一气呵成,平静的沉浸在平缓的山水之间,这一群建筑就像守护的星座,一张一弛一松一紧之间便勾勒出象山。整体的自然错动与内院的几何严谨形成了动静之间的生趣转换,不规则总图构成一种空间的运动关系。”图2 总平面图王澍在象山新校园的建造中体现了自己的思考与主张。如何在迅速丧失地域文化的中国城市重建有地域根源的场所结构,如何让中国传统与山水共存的建筑范式活用在今天的现实,如何利用大学
4、校园的建造规模探索一种当代中国本土新的城市营造模式。王澍先生认为“中国的山与建筑的关系,从来不是景观关系,而是某种共存关系。”于是,象山校区便是让中国传统与山水、建筑共存活用在今天的范式。2 两期建设象山校区分两期建设,一期在山北,二期在山南。两期营造环绕了象山,呈散点状分布山野间,校区更像是铺展于象山脚下的园林城市。象山校区的规划与建筑设计隐含着再造东方建筑学的宏愿,也着意于建构园林城市、建筑的范本。2.1象山一期,造园图3 一期总平面图 2.1.1空间特质疏朗的性格。北区为完全新建,大开大合,大气与幽静的统一。以“回”字形院房作为北区的母题,或四合,或三合,或缺一角,偏移扭转,随性布置,好
5、像盘中玉珠坠地,未经规矩,便入地生根,长成房子。其间点缀了梳齿形的教学楼,并在用地的北侧用“一” 字形横向展开的画廊限定边界。最后,一座细瘦的玻璃塔在 校园西边建筑序列的尽端占领制高点,统摄全局。 图4 从行政和艺术工作室俯瞰一期 图5 一期构想草图从最东边的图书馆开始,向西漫步,人慢慢地融入了这个大园子,不断被新的发现吸引,越来越沉迷其中。站在山脚下向北能看到一座巨大的白房子和退在远处一面斑驳的虎皮石墙。白房子是图书馆,单面内坡瓦顶,四水归堂的形制;南墙上挑出层层密檐瓦作,黛墙灰瓦,江南民居的样子,只是尺度大了几倍。河边有一条柏油小路向校园纵深延展,沿着路往北走,随着山体逐渐后退,再顺势左转
6、,便到了象山北面,景色一览无遗。回想起来,当时眼中处局外时,感觉似乎一目了然:房子道路、物景,大小、远近,尚可辨识,然而中国园林的秘密,正在于以无形塑造形式、用虚空度量空间,身处于建筑之中,站在了那个空间转承的位置,看见了未曾意识到的景色,才体味出游园的乐趣来。图6青砖墁地十几栋建筑外形简单,内里丰富。图书馆居外,其体量由一“”形体块与“回”字院搭接构成,两个体块扭结的地方,挤出一块楔形区域,被就势挖深成沉院,一半青砖墁地,一半栽植翠竹,四面玻璃幕墙内是艺术书店与咖啡茶座。坐在室内看竹林摇曳,有恍惚出世的感觉。2.1.2场地景观组织站在院子里抬头,所见的只有一片高远的天空。顺着踏步拾级而上,随
7、着视野的扩大,目光被地平线上由远及近、交错排布的几栋白房子吸引。这四栋白房子是按院系、专业不同分设的教学楼,平面布局都采用“回”字形结构,区别在于各楼开合程度不一,轴线朝向略有偏转。白房子被建筑在石下另有两栋建筑,一为体育馆,一为教学楼,它们呈三足鼎立之势围合出一块操场,通过这个巨大的院子, 用空间的停顿为北区的建筑和弦画上了休止符。图7 2.2象山二期,造城南区为老建筑改造部分,植被极好,大树参天,隐有古意。王澍在北区实现了“造园”的文人理想之后, 在山南有限的场地内开始了他“造城”的宏大实践。如果说北区作为校园公共性区域,在设计的控制下表现出一种疏朗、大气的气质,并且可以用秩序、流线等主流
8、评判概念加以辨析的话,那么,在眼前这一片形式的狂欢中,我隐约看到的是建筑师试图通过将传统小镇中那种“没有建筑师的建筑”所蕴含的生动活力预先注入建筑形式,进而实现复制其鲜活生活场景的野心。二期由十座大型建筑和两座小型建筑组成,包括宿舍楼、建筑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实验加工中心、美术馆、体育馆、学生宿舍和食堂。2.2.1建筑色彩与物料房子的外墙是纯粹的白色粉刷,院内的外廊用整片的原色木板作围护界面,呈现一种“皮与瓤”式的结构关系,“层高的杉木板材原色立面三面围合着象山的三合院落,关闭时具有令人震撼的单纯性,打开时具有轻快的多样性”,在这种单纯的背景前,人很自然地把目光转向院外的象山,房屋的轮廓成
9、为尺度巨大的景框,建筑本身消隐了,却在人与环境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象山校区在建筑材料上另辟蹊径。整个校区的建筑只使用四种建材的原色:青瓦、钢筋、水泥、原木(竹),体现了一种不同的中国建筑营造观,让建筑充满了江南的灵性。 图8、图9 原木围合的三合教学楼2.2.2建筑空间布局在这组建筑的形式塑造上,王澍一改在一期时惜墨如金的克制态度,转而进入一种深思熟虑之后的自由挥洒境界。一方面,在结构层面,借助混凝土的可塑性,通过使用大跨结构、悬挑以及支模现浇这样的技术手段,构建了单纯完整、具有震撼人心力量的大空间, 以及扭转倾斜瞠挑战常人认知习惯的小房间;另一方面,他又冒着后现代主义浑水的危险,用瓦片墙、漏
10、窗、井字窗格花纹、瓦檐为冰冷的结构赋予了和善可亲的表情。“南方诗歌文化里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是下雨,以及下雨之后看到雨水从哪里下来。”王澍在做瓦檐的时候,一直在想象学生们从窗外看着雨水从瓦檐上滴落的浪漫场景。另外,瓦檐还有着奇妙的实用价值。瓦片间充满了交叠出的缝隙,这是天然的空调机,夏天的时候,风从缝隙间吹出来,自然地形成习习凉风;而冬天,这些缝隙又会对风力形成自我调节。 图10、11瓦檐的设计结合对传统城镇生活的切身体验,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种辩证法的指导下,可以更好的理解象山二期复杂有机的外部形态。这种古镇,以人的尺度作为构建的起点:窄巷、敞院、码头、廊桥等元素,在空间上并列,于感
11、受中叠加,营造出了宜人的生活环境。图12 垂直向度玻璃塔学校西边尽头处一幢细瘦的玻璃塔是整个校园水平秩序里唯一垂直的向度。与中国元代寺庙的“塔院”形制类似,这栋使用功能是办公室与艺术家工作室的写字楼位于建筑群的后部,并且以制高点的身份成为校园里观念上的中心。周围青山绿水,白鹭满山。2.2.3建筑造型意象建筑师从“物尽其用”的朴素愿望出发,通过对传统建筑符号的“借用”、 “错用”,塑造了性格鲜明的建筑形象,此时,如果我们能把目光从建筑上移开,转向关注实体间的“无”,就会意识到,以建筑为手段,他已经悄然完成了更大尺度上的建构一座城市! 王澍说: “迷宫的形式就是城市百科的唯一内容”,中国美院教师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毕业设计 场地 设计 论文 中国 美院 象山 校区
限制150内